地形图的判读 1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呈现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设疑激趣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2:故事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

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

导入3:认识地形图设疑导入

最近,小A 同学准备随家人去济南南郊红叶谷游玩。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以下资料。

怎么阅读和使用这两种地形图呢?这两种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一、等高线地形图

让学生做小实验,完成探索发现:制作一座硬币山,绘出该硬币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步骤一:准备三枚面额不同的硬币,一元1枚、五角1枚、一角1枚。

步骤二:小组成员合作,按照下列的图示堆积硬币山。

老师点拨堆积硬币山相关的注意问题和体现的地理原理。

要读懂这座硬币山,我们就需要追根溯源,知道地形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地表高低起伏的典型代表就是山,我们如何将山绘到地图中去呢?我们可以先来造一座山,一座硬币山。请同学们将带来的三枚硬币从大到小地摞起来,就像老师在大屏幕上示范的一样,并且将它们

三个在右侧对齐。桌面就是海平面,三枚硬币就是突兀在海上的一座小山。1角硬币表面为山顶,左侧造型为山坡,右侧造型为悬崖峭壁。

步骤三:让制作的硬币山链接到虚拟的海拔,你能通过下面的两幅图给大家分析一下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到讲台给全班同学展示。

三枚硬币的厚度大致相同,假设桌面为海平面,海拔高度为0米,一元硬币的表面就代表100米的高度,五角硬币的表面代表200米的高度,一角硬币的表面代表300米的高度。100米、200米、300米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海拔,它们之间的差值就是相对高度。

那么硬币山上A 点的海拔就应该是300米,AB 两点的相对高度则是200米(如上面的图示)。 老师利用下图,点拨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步骤四:小组成员继续合作,一起画一幅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你能体会出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吗?你能通过硬币山和这幅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吗?

老师点拨勾画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和注意问题。

如何把我们制作的硬币山画到平面图纸上并绘制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一个长方形的绘图区域,将一元硬币放到绘图区域的中央,沿其边缘勾出轮廓,得到一个大圆,再将五角硬币放在大圆内部,注意右侧边缘与大圆齐平,勾出一个中圆,最后将一角硬币放在中圆内部,仍然注意右侧边缘与中圆齐平,勾出一个小圆。我们将三枚硬币代表的高度标注在三个圆圈上,我们的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就勾画出来了,我们就会发现坡度陡缓跟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了(如上面的图示)。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D 处为缓坡,E 处为陡坡。

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再做点拨提升,跟学生一起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我们就是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将地表的高低起伏表达在平面图纸上的。

老师跟学生一起读图思考、画图探究,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读图思考:由于地表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表示出来呢?我们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

画图探究:

展示感悟:

通过上面的探究发现,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图画图话”的探究活动,认识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

在学生认识山地不同部位地形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基于下图的探究发现,探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部位的地形,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展示感悟:

归纳提升:

观察记忆:

通过上面的探究发现,我们很好地完成了第4个学习目标。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承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接触到另外一种形式的地形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它与等高线地形图的联系与区别。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绘图体验: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将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体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老师跟学生一起探究发现。

展示感悟:

在学生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基于下图的探究发现,探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相关知识。

A .平原 B.高原 C.丘陵 D.盆地 E.山地

老师点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加深对陆地基本地形类型知识的认识。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很好地完成了第5个学习目标。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承转: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均能反映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但最能直观反映地面起伏状况的还是地形剖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作用。

三、地形剖面图

老师出示下面两幅地形剖面图,让学生体会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

老师跟学生一起,探讨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

■课堂小结,整合思路

■实践探索作业

了解了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名称,周末跟亲戚朋友一起去旅游,感悟一下大自然中的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陡坡、缓坡知识吧,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吧。在旅游中你有哪些新的感悟,请在下周的地理课上给大家尽情地展示吧。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讲述三种地形图的绘制及其判读知识。在上一节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我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绘制地图的过程中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发现和感悟中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在做中学、在做中悟,链接生活中的地理、利用卡通图片引入等等,均促进了本节学习目标的高效完成。如果时间充足的话,给学生一定的课堂习题反馈,让学生在实践演练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

的感悟,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进一步。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呈现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设疑激趣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2:故事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

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

导入3:认识地形图设疑导入

最近,小A 同学准备随家人去济南南郊红叶谷游玩。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以下资料。

怎么阅读和使用这两种地形图呢?这两种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一、等高线地形图

让学生做小实验,完成探索发现:制作一座硬币山,绘出该硬币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步骤一:准备三枚面额不同的硬币,一元1枚、五角1枚、一角1枚。

步骤二:小组成员合作,按照下列的图示堆积硬币山。

老师点拨堆积硬币山相关的注意问题和体现的地理原理。

要读懂这座硬币山,我们就需要追根溯源,知道地形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地表高低起伏的典型代表就是山,我们如何将山绘到地图中去呢?我们可以先来造一座山,一座硬币山。请同学们将带来的三枚硬币从大到小地摞起来,就像老师在大屏幕上示范的一样,并且将它们

三个在右侧对齐。桌面就是海平面,三枚硬币就是突兀在海上的一座小山。1角硬币表面为山顶,左侧造型为山坡,右侧造型为悬崖峭壁。

步骤三:让制作的硬币山链接到虚拟的海拔,你能通过下面的两幅图给大家分析一下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到讲台给全班同学展示。

三枚硬币的厚度大致相同,假设桌面为海平面,海拔高度为0米,一元硬币的表面就代表100米的高度,五角硬币的表面代表200米的高度,一角硬币的表面代表300米的高度。100米、200米、300米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海拔,它们之间的差值就是相对高度。

那么硬币山上A 点的海拔就应该是300米,AB 两点的相对高度则是200米(如上面的图示)。 老师利用下图,点拨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步骤四:小组成员继续合作,一起画一幅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你能体会出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吗?你能通过硬币山和这幅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吗?

老师点拨勾画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和注意问题。

如何把我们制作的硬币山画到平面图纸上并绘制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一个长方形的绘图区域,将一元硬币放到绘图区域的中央,沿其边缘勾出轮廓,得到一个大圆,再将五角硬币放在大圆内部,注意右侧边缘与大圆齐平,勾出一个中圆,最后将一角硬币放在中圆内部,仍然注意右侧边缘与中圆齐平,勾出一个小圆。我们将三枚硬币代表的高度标注在三个圆圈上,我们的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就勾画出来了,我们就会发现坡度陡缓跟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了(如上面的图示)。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D 处为缓坡,E 处为陡坡。

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再做点拨提升,跟学生一起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我们就是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将地表的高低起伏表达在平面图纸上的。

老师跟学生一起读图思考、画图探究,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读图思考:由于地表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表示出来呢?我们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

画图探究:

展示感悟:

通过上面的探究发现,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图画图话”的探究活动,认识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

在学生认识山地不同部位地形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基于下图的探究发现,探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部位的地形,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展示感悟:

归纳提升:

观察记忆:

通过上面的探究发现,我们很好地完成了第4个学习目标。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承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接触到另外一种形式的地形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它与等高线地形图的联系与区别。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绘图体验: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将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体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老师跟学生一起探究发现。

展示感悟:

在学生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基于下图的探究发现,探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相关知识。

A .平原 B.高原 C.丘陵 D.盆地 E.山地

老师点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加深对陆地基本地形类型知识的认识。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很好地完成了第5个学习目标。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承转: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均能反映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但最能直观反映地面起伏状况的还是地形剖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作用。

三、地形剖面图

老师出示下面两幅地形剖面图,让学生体会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

老师跟学生一起,探讨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

■课堂小结,整合思路

■实践探索作业

了解了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名称,周末跟亲戚朋友一起去旅游,感悟一下大自然中的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陡坡、缓坡知识吧,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吧。在旅游中你有哪些新的感悟,请在下周的地理课上给大家尽情地展示吧。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讲述三种地形图的绘制及其判读知识。在上一节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我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绘制地图的过程中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发现和感悟中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在做中学、在做中悟,链接生活中的地理、利用卡通图片引入等等,均促进了本节学习目标的高效完成。如果时间充足的话,给学生一定的课堂习题反馈,让学生在实践演练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

的感悟,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进一步。


相关文章

  •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 地形图的判读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教学方法: 讲述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高线地 ...查看


  • 地形图的判读
  •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方案·助教学](教师用书独具) [情境导入]15版人教七上学案. 教用.P25 模式三 成语沙龙 在成语中描写地形的成语很多:开门见山.崇山峻岭.阳关大道 .一望无际.沟壑纵横.壁立千仞„„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地形 ...查看


  • 等值线的判读
  • 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是某地理事物或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图是用布满一定区域内的若干条等值线表示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数量分布状况.由于等值线上标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等值距)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和延 ...查看


  •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广东实验中学 刘中礼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础知识. 2.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 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4.初步学会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 ...查看


  •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1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问:同学们知不知道 ...查看


  • 高中地理论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高线地形图是高中地理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要突破这一难点,需要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性质,逐步掌握判读技巧,达到灵活应用. 一.等高线图的基本知识 (一)等高线 1.概念:在地图上,把陆地表面海 ...查看


  • 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
  • 课题: 地形图的判读 [学习目标] 1.掌握地面高度的测量方法,即海拔和相对高度. 2.理解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3.区别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学习重难点] 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 ...查看


  • 高中地理中国主要地形区及其判读
  • 中国主要地形区及其判读 一.中国主要地形区表解 二.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判读 (一)根据经纬度判断 1. "我国某主要地形区的经纬度范围示意图",判地形区为 A .青藏高原 B .准噶尔盆地 C .东北平原 D.黄土高原 断 ...查看


  • 等高线判读
  • 等值线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的广东卷和全国文科小综合卷中的地理卷都考到了该知识点,出题角度很巧妙且有新意,注重内涵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动手能力,以等值线为点抛砖引玉,学科内的综合体现的淋漓尽致,是被公认的好题,以后高考中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