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幄总管杨尚昆

  杨尚昆(1907―1998),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到中央苏区,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45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1981年起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邓小平领导加强新时期人民军队的全面建设,提高部队在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198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晚年杨尚昆曾风趣地说:双江护法起义时,我家一下就出了两个司令呢!一个是我大哥杨剑秋,是个真司令;一个便是我,当的是‘炮司令’,但是个假司令

  

  

  1917年秋,北洋军阀段祺瑞重任北京政府的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此,孙中山揭起了护法旗帜,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并被选为大元帅,发动了一场护法战争。

  川北靖国军总司令杨宝民,是杨尚昆的堂兄,他回到潼南,在双江禹王宫内正式成立了“四川靖国军川北总司令部”,积草囤粮,招兵买马,准备打仗。

  双江靖国军游击司令是杨尚昆的大哥杨剑秋。战幕拉开,军阀刘存厚以两个团及一个扩大编制的支队坚守遂宁,气势汹汹地扬言“一月之内,击溃川北军”。而双江义军也针锋相对提出了“护法保家,撵走刘存厚,攻下遂宁过大年”的口号。

  这时,杨剑秋率部驻守在沿涪江河南岸,以防止刘存厚顺江而下,从左翼袭击双江大本营。这天杨剑秋刚从防区回到家里,与父亲及家人商议着疏散的事,杨尚昆及其弟兄们也都在场,大家七嘴八舌地正议论着,突然参谋林润生进来报告,刘存厚派来一个营的兵力,由团长鄢达章率领悄悄到了回龙坝、三块石一带,意图不明。杨剑秋听后便问林润生:“林参谋,你看他们想来干啥?”

  林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他们企图很明白,端我们的老窝。”

  “对!敌人的意图就是要占领双江,控制水路,截断我们的退路,然后前后夹击,妄图歼灭我军于全家祠地区。”杨剑秋分析着敌情。

  林润生这时又请示说:“不知司令有何退兵之计,请下命令吧!”

  杨剑秋说:“敌人趾高气扬地来到这里,邀功心切,必然在我军未及调兵遣将防范之际,趁热打铁,今晚必来抢渡偷袭。而我们在红岩嘴却只有一个连的守军,这样我们就只好给他来个‘空城计’,以虚胜实。”

  杨剑秋叮嘱林润生说:“你到街上多多准备一些鞭炮、油桶、香烛等物,并组织一批插香放炮的人。”

  “这个时候去组织什么人呢?”林润生听后犹豫地说。

  “这事交给我吧!”杨尚昆再也按捺不住,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

  “你?”大家见杨尚昆请战,都齐声发出惊问。特别是父亲杨淮清,更急得厉声地说:“诚五,休得胡闹!这是你细娃家好玩的事么?”

  杨尚昆不服地向父亲请求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何况我都十一二岁了,再说这放火炮的事,哪回过年过节不放好多好多的鞭炮。这事我做得来,也做得好,就准我去吧!”

  说完他又转身向杨剑秋道:“大哥,你就让我去一回吧,如果我这回做不好,下回你就再不准我去了,要不要得嘛?我还可以约好多好多娃儿参加呢,他们也都常和我一起打过泥巴仗的,保证个个都是能打善战的勇士。”

  “哈哈!看五弟不但自己请战,还拉起他的队伍来了!”杨剑秋转身向杨淮清说,“父亲,五弟所说的话也不无道理,我看就让他去吧!让他从小锻炼锻炼,将来才会有出息,至于安全问题我会派人保护的,父亲尽管放心。”

  杨淮清对子女从不娇生惯养,都是放手让他去经受磨炼,对杨尚昆的态度也同样如此。杨剑秋见父亲没表示反对,知道父亲默许了,便向杨尚昆说道:“好吧,这事就让你去干吧!”

  “是!大哥!哦,不!是司令。”杨尚昆连忙改口也学着军人两脚一靠行了个立正礼。

  “好!还真有点像个小军人呢!哈哈!那我就任命你为这次战斗中的‘火炮司令’吧!”杨剑秋的话又引得满堂大笑。杨尚昆就这样当上了“炮司令”。

  当晚,正像杨剑秋所预料的那样,鄢达章前来偷渡。当他们刚涉水过河通过那片卵石的开阔地时,忽听一声清脆的枪响,霎时间,枪声四起,杀声震天。在红岩嘴上,杨尚昆带领着他那十来个“火炮兵”肩担一对油桶,时而山左,时而山右,时而山腰,时而山顶,“噼里啪啦”,“枪”声不断。加之守军的真枪子打在河坝上的卵石上火花飞溅,即使没击中,也把敌人吓得胆战心惊,摸不着头脑。鄢达章见靖国军已有防备,怕上当吃亏,忙叫撤退收兵,带着一营人退回到三块石一带。

  红岩嘴一仗取得了圆满的胜利,“炮司令”杨尚昆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便是杨尚昆在人生旅程中第一次参加的真枪实弹的战斗。

  

  毛主席问:你们四川有个杨�公你知道吗?杨尚昆听了惊讶地说:报告主席,杨�公正是我的四哥呢!毛主席也感惊异地说:哦!是你四哥?�公同志是个好同志哟

  

  1933年,新春伊始,杨尚昆便接到组织上的通知,决定调他去瑞金苏区。

  不几天,杨尚昆化装成广东的平民踏上了新的战斗旅程。

  经中央局研究,分配杨尚昆在宣传部工作,给宣传部长张闻天当助手。

  那时宣传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办好党的一刊一报:中央局的党刊《斗争》和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这是当时临时中央指导各项工作的重要工具和喉舌。杨尚昆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中央的各项中心工作撰写文章和社论。

  杨尚昆接手的第一项工作,便是中央要在苏区召开一次宣传工作会议,《斗争》须配合这次会议发表一篇社论,这项任务自然落到杨尚昆头上。在张闻天的指导下,杨尚昆为《斗争》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社论《转变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对指导当时苏区的文艺宣传工作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那时为了保证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发出不违农时开展夏耕生产的指示。《红色中华》为了配合这一中心,要杨尚昆去采访当时主持苏维埃临时政府工作的毛泽东主席。

  在叶坪村祠堂的办公室里,毛泽东接见了杨尚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这天,毛泽东穿一套灰色的补丁衣服,也许是病后初愈,人显得几分清瘦。但讲起话来仍然那样慢条斯理,声音洪亮。他见了杨尚昆满脸笑容地说:“《红色中华》的大编辑啊!欢迎欢迎!不知大编辑尊姓大名,哪里人哟?”

  杨尚昆忙欠身说:“主席别这样说,我是刚到《斗争》来学习的,还望主席多多帮助。我叫杨尚昆,四川人。”

  

  毛泽东紧接着说:“四川人,好啊好啊,天府之国,人杰地灵,好地方啊!你们四川有个杨�公你知道吗?”

  杨尚昆听了惊讶地说:“哦!杨�公?报告主席,杨�公正是我的四哥呢!主席认识他?”

  毛泽东也感惊异地说:“哦!是你四哥?认识认识,�公同志是个好同志哟!”主席顿了顿,说,“那还是1927年初,我在广州出席国民党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时认识他的呢!”毛泽东一边回忆一边说,“那次会议,杨�公同志和吴玉章同志都是四川选出的代表,玉章同志是大会的秘书长,�公同志也在秘书处工作,我是国民党的代理宣传部长,因此,我们在大会期间不仅相识还有接触。”

  杨尚昆听毛泽东这样一说,顿时心里一亮,说:“哦,难怪后来我还听四哥讲起主席在会上作宣传报告时的情景呢!”

  “哦,是这样么?他是咋讲的呢?”

  “他说那天会场非常和平,没有发生什么争执。主席的宣传报告,较前各种报告都要系统,能把具体的事实指出来,对于每个时期所施的宣传口号,也恰中客观的需要。四哥就是这样评述主席的宣传报告的。”

  毛泽东又问起杨�公后来的情况,杨尚昆又沉痛地告诉毛主席,杨�公如何在组织声讨英、美帝国主义制造的“南京惨案”的群众大会时,惨遭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军阀杀害的情况。这样一来毛主席与杨尚昆之间的感情,一下子就更加贴近了。

  杨尚昆通过这次采访,最后写成了《关于夏耕运动》的专论。

  

  杨尚昆对彭德怀开门见山:带兵打仗我是外行,还希望你今后要多帮助啊!彭德怀哈哈大笑:我年纪比你大,文化又不高,德性也不好,参加革命也很迟,我们就扯平吧

  

  杨尚昆不久便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随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政委转战前方,自此开始了他大半生的戎马生涯。第一次参与和指挥的战斗,便是打沙县。

  当时,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动了“福建事件”,公开宣布同蒋介石决裂,实行联共抗日反蒋的政策,因此遭到蒋介石的疯狂报复和攻击。蒋军一举攻占了顺昌、将乐等地,这就使得红军34师和福建苏区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掩护34师和保卫福建苏区,中革军委命令红3军团第二次入闽作战,攻打沙县。因战事吃紧,杨尚昆连会也未及参加,即离开端金,走马上任了。

  当杨尚昆来到3军团指挥部时,彭德怀早已在门外迎候了。一见面彭德怀便迎上去紧紧握住杨尚昆的手说:“欢迎你,欢迎你!”

  “今天话我说在前头,你是知道的,带兵打仗我是外行,到苏区的时间也很短,还希望你今后要多帮助啊!”杨尚昆开门见山说。

  “好啊,那我也把话挑明!我年纪比你大,文化又不高,德性也不好,参加革命也很迟,我们就扯平吧!往后我们就互相帮助,遇事多商量吧!哈哈哈哈……”两人都开怀大笑起来。

  就在杨尚昆上任的第三天,便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攻打沙县,杨尚昆当即投入了战前的准备工作。为了鼓舞士气,杨尚昆还命宣传部长刘志坚编写了一首《打沙县》的歌。

  1934年1月12日凌晨,红军分兵三路,一个师主攻,一个师助攻,另一个师在沙县东北青州阻击从南平来的援敌。

  第一次攻城开始了。敌军依仗优势火力,凭坚固守。加之我军刚到,攻城的准备又不充足,强战三个小时,仍然无法登城,便停止攻击。经彭德怀、杨尚昆和邓萍参谋长亲临阵地前沿仔细观察后,决定进行坑道作业,引爆城墙。于是命令部队一面潜伏到城墙下挖坑道,一面配制炸药,装在棺材里抬进地道。

  1月22日,红军又组织了第二次攻城。这次虽采取了引爆坑道炸药攻城的办法,但由于炸药未能埋在城墙中心,因此只炸开城墙的一半,攻城又未成功。

  这时,因中央苏区吃紧,中革军委便电令红3军团停止攻沙县,急行军赶赴泰宁待命。但彭德怀、杨尚昆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可以争取攻克沙县城的胜利,经请示军委同意后,一面由彭德怀率红4师去泰宁待命,一面由杨尚昆率两个团继续进攻沙县,二者兼顾。

  

  1月25日,杨尚昆组织了第三次攻城战斗,这次成功地引爆了西门坑道内的炸药,将城墙炸开20米长的缺口,红军一举攻入城内,与敌人巷战至天明,毙伤敌军700余人,俘虏13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

  当红军夺取沙县城后,发现敌人已准备好了早餐,但还没来得及受用就死的死、俘的俘、跑的跑了。这时,大家都饿极了,很想吃,但又怕是敌人放了毒的。杨尚昆笑着说:“我们以这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进了城,白狗子逃命还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哪还顾得上放毒哟!”说完,他便带头痛快地吃了起来。

  后来在清理战果中,杨尚昆得知缴获到敌人的一部电台并俘虏了敌台人员。于是杨尚昆便动员敌台人员,利用敌人电台,以敌卢兴邦部的名义,向敌指挥部发出“紧急求援”的电报。果然,敌人指挥部信以为真,连续派飞机空投了大量的弹药、钞票、粮食、食盐、布匹等军用物资,全为我军所得。这些物资正是当时中央苏区所紧缺的东西,后来运回苏区,对缓解中央物资困难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战士们在兴高采烈地捡拾这些物资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有的说:“多谢卢兴邦啊!给我们送来这么多礼物。”

  有的说:“他连收条也不要呢,够大方的!”

  “你们不晓得,他是我们的‘运输队长’呢!”杨尚昆也在一旁打趣说。

  “好个卢兴邦,运输有‘功’,我们杨政委都任命他为我们的‘运输队长’!”

  

  夫人李伯钊迫不及待地问杨尚昆:你的伤势到底怎样了?杨尚昆做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说:严重得很哟!你看国民党的电台和报纸都说我死过三回了

  

  1935年4月25日的《新新新闻》报,以醒目的大字标题发出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剿共前线空战告捷,炸毙匪首杨尚昆》。这条消息不胫而走,顿时搅动了四川潼南县双江镇这偏僻的小镇,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这个说:“杨尚昆?是不是邮政局那家的老五哟?”那个说:“杨淮清真是养子不教,一个儿子遭枪打,一个儿子挨炸弹,造孽哟!”

  杨淮清看了报上的消息,听了乡人的议论,更是悲愤交加。悲痛的是一个儿子牺牲了,愤慨的是这些伤口撒盐的冷言冷语。但他仍然强忍着内心的悲愤,坚定地说:“我虽失掉老四和老五,但我一点不后悔,我还要把更多的儿女送出去。”后来杨淮清老人果然又将他小儿子杨白冰和小女儿杨白琳送往延安。当然这是两年后的事了。

  几乎在《新新新闻》登载消息的同一个时间里,长征途中的女红军李伯钊,这时正在云南沾益县白水镇的行军途中,她一边作宣传鼓动,一边照护着伤员,正巧在一处三岔路口遇见了周恩来,便上前打招呼。周恩来见是李伯钊,便停下来说:“伯钊同志呀,我正要找你呢!刚才敌人飞机轰炸,你们部队在哪里?”

  “在寻甸县附近。”

  “你们的担架和伤员有损失吗?”

  “没有,敌机轰炸时,我们隐蔽在一条沟里。”

  “那很好,”周恩来停了停又接着说,“刚才3军团的队伍正通过一段开阔地,树木少,无处隐蔽,敌机狂轰滥炸,伤亡了三百多同志。”周恩来抬头望了望李伯钊又才说,“你知道么?尚昆同志也负了伤。不过你放心,不要紧的,你去看看他吧。他们部队的代号是‘芜湖’,顺便你将卫生队的救护队也带去支援他们吧。”说完向她扬扬手,笑了笑,便赶部队去了。李伯钊望着周恩来远去的背影,心里热乎乎的:“周副主席啊,你真好!”便飞快地朝他指的方向跑去。

  红军在长征途中有条规定:不准谈恋爱,更不准结婚,结了婚也各在各的部队,各走各的路。李伯钊已有好几个月没见到杨尚昆了,作为夫妻自然是想念的,但这时她更多的还是担心杨尚昆的伤势。于是她三步并成两步走,带着救护队急忙赶到3军团司令部,走拢一看,到处躺的都是伤员。杨尚昆虽然脚上捆着绷带,却仍然与彭德怀一道忙着处理伤员。李伯钊见到二人首先向他们汇报了周恩来派来救护队支援他们的事。彭德怀听后说,“感谢首长的关心!”接着风趣地问,“周副主席派你来还有别的事么?”李伯钊不好意思地说:“周副主席说,尚昆同志也负了伤,叫我代表他表示慰问,顺便也来照顾他一下……”彭德怀笑着说:“这就对头�!那你就去照顾照顾杨政委吧!”

  李伯钊这时才迫不及待地问杨尚昆:“你的伤势到底怎样了?”杨尚昆这时做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说:“严重得很哟!你看国民党的电台和报纸都说我死过三回了!第一回是打死,第二回是淹死,这回《新新新闻》又说我被炸死了!你说这还不严重么?!哈哈哈……”杨尚昆的一席话,引得满堂笑声。

  彭德怀这时又凑趣地说:“伯钊同志,你就放心吧!我们这些人是福大命大哦,国民党咒是咒不死我们的哟!”大家又是一阵大笑。接着彭德怀便告诉李伯钊,杨尚昆受伤的经过。

  敌人在地面追不上红军,便派飞机来追。4月25日这天,敌人派了7架飞机来捣乱。当时3军团正行进在一段开阔地,四周又没遮掩物,地里的麦子也只长得一尺高。杨尚昆匍匐在一个深坑里,大部分身体在坑里,腿却露在外面,上面有一棵小树,身旁有两名侦察员。突然,一个炸弹在坑边炸开了,接着又是一个……就这样,身旁的一个侦察员牺牲了,杨尚昆的右脚也负了伤。当时,由一个俘虏过来的军医给杨尚昆开了刀,三块弹片取出了两块,另一块进得很深,没有时间、也没条件取出来,于是这块弹片便留在杨尚昆的肌肉里了。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1998年9月14日杨尚昆病逝火化后,他的家人在拾拣骨灰时,意外地拾得一块指甲大的弹片,这便是那次负伤时未及取出的残片。没想到这块弹片在杨尚昆的血肉之身中,整整留存了63年,今天竟成为他留给人民的一件宝贵的革命遗物。

  

  面对张国焘企图分裂党与红军的企图,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杨尚昆“赔了夫人又折兵”,深得毛泽东的赞扬。这个故事在长征中被当作佳话,广为流传

  

  1935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在芦花(今黑水),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红四方面军的历史成绩,并对张国焘的一些错误进行批评。

  在芦花驻地,张国焘企图拉拢红3军团的领导,他还请杨尚昆吃饭,摆了一桌酒肉饭菜。他们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就熟悉,以表兄表弟相称。这次见面,张国焘说老杨呀,原来你是个文才,现在投笔从戎了,耍枪杆啦!杨尚昆知道他的来意,只作表面应付。

  8月初,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再次强调北上的方针。会后,杨尚昆被调离红三军团,到陈昌浩任主任的总政治部当副主任。临上任前,毛泽东对杨尚昆说:“你要做拉不断、扯不折的‘牛皮糖’,切记不要当玻璃,一敲就碎,一碰就破。”

  杨尚昆顿时思想明朗,便带着一百多名原总政的干部,到陈昌浩那里报到。中央红军和徐向前指挥的右路军准备穿越茫茫草地,向班佑进发。

  

  然而,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梦想偏安一隅、当个“西南王”的张国焘,公然以总政委的身份向陈昌浩、徐向前发来电令,命其率右路军南下,措词强硬,毫无商议的余地。

  陈昌浩、徐向前看了电报,大为吃惊,事关重大,当晚二人便去班佑向中央汇报请示。中央当即召开了有周恩来、毛泽东、洛甫、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徐向前参加的会议。经大家反复讨论,决定以七人的名义再次给张国焘发报,劝告他按中央既定方针北上。

  9月8日,张国焘以个人的名义发给陈昌浩密电,内容是命“陈昌浩率全部右路军立即南下”,不然就“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陈昌浩读了张国焘的密电,立刻找到毛泽东,说:“张总政委来电要南进,怎么办?”

  毛泽东早有准备地反问道:“那你的意见呢?”

  陈昌浩口气生硬地说:“张总政委命令要南下就南下呗,南下也并不是没有出路。如果中央和张总政委之间有分歧,两军南下会合后,召开一次会议,消除分歧,再团结向前进,不是就好了么!”

  毛泽东一听,这全是密电上张国焘的口气,只不过说得温和一点。于是顺着来个将计就计,说:“既然要南进,中央书记处也要开个会统一一下意见。恩来同志、稼祥同志病重,都住在3军团,我这就去通知洛甫、博古到3军团开个会吧。”

  陈昌浩点点头说:“可以。”

  毛泽东同洛甫、博古随即赶到3军团驻地巴西,此时已午夜。于是便连夜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会上一致认为,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右路军北上,不仅不可能,同时还会招致更严重的后果,鉴此,便毅然决定迅速脱离险区,率领红1、红3军团立即北上。

  9月9日,杨尚昆去巴西3军团医院看望病中的周恩来和王稼祥,正好碰到毛泽东、洛甫、博古回班佑,三人见到杨尚昆忙下得马来。毛泽东向杨尚昆交代:“尚昆同志,你现在立刻回去找叶剑英和罗迈传达中央的决定,明晨你们务必带着原总政治部去的全体干部到3军团驻地集中。为了能安全地走出,你们可借口为南下行军‘打粮’。你要绝对保密,因你又与陈昌浩工作在一起,更要小心又小心啊!”

  杨尚昆接受了任务,便大步流星地回头往前敌指挥部赶。行至途中正巧遇见夫人李伯钊和总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刘志坚,要去30军李先念的部队演出。这时,杨尚昆心里猛地一动,心想:今晚便要行动了,要不要告诉他们?如叫他们不要去了,是不是会引起陈昌浩的怀疑,万一因此泄了密,让陈昌浩发现了中央的意图,而把中央扣起来,岂不坏了大事?于是杨尚昆把心一横,说:“没事儿,快去吧,祝你们演出成功!”便让他们去了。

  杨尚昆回到驻地,立即找到叶剑英、罗迈传达了中央的决定和毛泽东的指示。经三人研究分工,为了将原总政的一百多名干部带走,便由杨尚昆出面向陈昌浩请示:为了南下的行军筹粮,政治部的人也不能例外,并安排由罗迈率领政治部全体人员今晚出去“打粮”。陈昌浩表示同意。

  杨尚昆在他的回忆录中,作过这样的自述:

  ……晚上10点,我派警卫员小张去通知他们(刘志坚和李伯钊他们宣传队的人),谁知道阴差阳错,警卫员走错了路,等信送到时,陈昌浩已经发觉我们走了。伯钊和送信的警卫员连同宣传部人员在内,都被扣留,裹胁南下,还被当作派去的奸细进行审查。

  这天晚上,月色很好,我按时悄悄起来,什么东西都不拿,徒步走向离村两华里的水磨房,在月光下同叶剑英和罗迈会合,知道各部门“打粮”的队伍都已经顺利地出来了。当时,我们都没有带警卫员和马匹,连行李都不背,只有剑英同志提了个小箱子,里面装的是打胡宗南部队时缴到的一幅甘肃省的军用地图。天色微明时,我们走进一个藏民的寨子,只见晨曦中毛主席、周恩来同志和彭总都等在一个打麦场上。见了我们,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出来了,好得很,我们正为你们担心呢!”说着,我们就往3军团的前哨阵地走去。

  经过红军大学时,陈昌浩派出的追兵到了,红军大学教育长李特也接到通知带着学员来截我们。他来势汹汹,问我们为什么“开小差”。这时在场的军事顾问李德见李特佩带着手枪走近毛主席,二话没说,双手抱住李特,把他拖到几十米外。李德身高两米,也带着武器,李特不是他的对手。遵义会议时,李德根本不肯认错,此时挺身而出捍卫毛主席,这一点还是好的!

  毛主席镇定自若,面对五六十个不明真相的人说:大家安静一下,让我给你们说几句话。他说:你们的张总政委要南下,到成都坝子去吃大米,我们要北上。你们要不愿跟着我们走的,可以回去。我告诉你们,四川坝子敌人有重兵,你们冲不出去;我们现在向北走,给你们开路,我估计不出一年,你们也会跟着我们北上。我这里有《北上告同志书》,你们每人拿一份,回去告诉张总政委,道理就在这上面。这样气氛缓和下来了,我们就告别而去。我们走出10华里,翻过一个山包,上大路就是四方面军的驻地。那里有个崖口,只见山头上站着四方面军的哨兵,我们从沟里走。当时,我们就怕真正打起来,如果双方一开枪,就打烂了,但谁都没有动手。后来知道,是徐向前同志发了话: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在剑拔弩张的时刻,这句话是十分重要的!

  北上时,因为有军用地图,我们走的是小路,比较便捷。毛主席称赞叶剑英同志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指的是在关键时刻,剑英同志把张国焘的南下电令报告了毛主席,同时,又把甘肃的军用地图带了出来,不然闹个措手不及或者要出甘肃、陕西又没有军用地图,中央将陷入困境。毛主席还风趣地对我说:“尚昆,你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从此,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杨尚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在长征中被当作佳话,广为流传。

  为解决张国焘分裂红军所造成的危机,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甘肃迭县的俄界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杨尚昆、叶剑英等直接揭露张国焘分裂红军的罪恶行为,在会上提出开除张国焘的党籍。

  毛泽东说,张已经没有共产党员的气味了,但还控制着红四方面军啊,还是希望他们走出来。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还称张国焘为同志,没有给任何处分,并且规定文件只发党的中央委员,不向下传达。而当时张国焘在理番县的卓木碉(今马尔康)另立中央,宣布开除“毛、周、张、博”的党籍;宣布对叶剑英、杨尚昆“免职查办”;并“开除”了李伯钊的党籍。张国焘还通电不许北上的红军称“中央”。毛泽东和当时的中央领导冷静回答说,我们可以称中共中央西北局,你张国焘也不能自称“中央”。这次会议还决定中央红军北上后成立陕甘支队。

  

  解放战争期间,杨尚昆创造性的工作、鞠躬尽瘁的精神和对战争进程的准确掌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赞扬,被誉为“帷幄将军”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军观察组在延安住了两年多的时间,杨尚昆做了很多接待和联络工作。

  美军观察组到来前,杨尚昆向外事组全体人员传达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精神:第一,我们和美国是反法西斯的盟友,政治上平等,工作上要积极帮助他们,又要坚持原则,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不卑不亢。第二,生活上要热情周到地予以优待和照顾,但也要量力而行,不铺张浪费。第三,要广交朋友,建立友谊,彼此广泛接触;又要教育干部、群众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掌握好交往的分寸。

  美军观察组到延安的当晚,他们提出要架设电台。杨尚昆同叶剑英商量后同意他们的要求。第二天就组织人员帮助其竖立了无线电杆,使美军观察组当天上午就同重庆和美军中缅印战区的总部建立了联系。美方领队包瑞德高兴地说:“你们的工作效率真高,这是重庆没有法子比的。”

  毛泽东、周恩来经常同美方的谢伟思谈话,使观察组成为中共同美国政府沟通信息的一个渠道。后来马歇尔将军到延安,看到中共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竟然能指挥100多万军队对日作战,感到简直是不可思议。在这期间,美空军志愿飞行队在援华作战中被日军击落的飞行员经解放区人民救护,有20多人通过延安送归美军,他们极为感谢。

  1945年秋季,担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的李富春,奉命调东北工作,把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交给了杨尚昆主持。李富春对杨尚昆说:“我这里做什么工作你都清楚,就是这些人(指毛、朱、刘、周、任),这些事,全交给你了。”他还开玩笑地说:“我早就想找个替身,现在总算把你找到了。”

  1946年3月29日,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村举行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精干机构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区作战;刘少奇、朱德和一部分中央委员前往华北,组成中央工委,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4月11日,中央又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率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大部工作人员到晋西北统筹中央后方工作,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任中央后方支队司令员兼秘书长。驻双塔村的中央后方委员会实际上担负着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的重任。

  1948年5月,中共中央正式任命杨尚昆为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军委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警卫司令员,中直机关党委书记,协助周恩来副主席处理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这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进攻的决战阶段,中央、军委统一指挥着从东北、西北、华北到华东各个战场的作战。杨尚昆日夜操劳,精心组织情报通讯网,及时处理各战区领导的请示报告、作战计划方案,传达毛泽东、军委的重要指示。他被誉为“帷幄将军”。解放战争期间,杨尚昆创造性的工作、鞠躬尽瘁的精神和对战争进程的准确掌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赞扬。

  1949年3月,杨尚昆列席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负责会议接待等工作。

  会后,组织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为使中央机关顺利迁入北平,杨尚昆给林彪和罗荣桓发电报,让他们派100辆十轮大卡车到西柏坡来帮助搬家。这是杨尚昆自1945年冬担任办公厅主任以来的第三次组织中央机关大搬家了:第一次是从延安撤到晋西北,第二次是晋西北搬到西柏坡。两次搬迁都是骡马驮运,人抬肩扛,非常艰难。这次搬迁是车来车往,很有气派!三次搬家,三种性质,第一次是撤退,第二次是战略转移,第三次是胜利进城。

  这年9月,戎马三十多年的杨尚昆出席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曙光,终于到来了!

  杨尚昆(1907―1998),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到中央苏区,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45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1981年起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邓小平领导加强新时期人民军队的全面建设,提高部队在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198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晚年杨尚昆曾风趣地说:双江护法起义时,我家一下就出了两个司令呢!一个是我大哥杨剑秋,是个真司令;一个便是我,当的是‘炮司令’,但是个假司令

  

  

  1917年秋,北洋军阀段祺瑞重任北京政府的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此,孙中山揭起了护法旗帜,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并被选为大元帅,发动了一场护法战争。

  川北靖国军总司令杨宝民,是杨尚昆的堂兄,他回到潼南,在双江禹王宫内正式成立了“四川靖国军川北总司令部”,积草囤粮,招兵买马,准备打仗。

  双江靖国军游击司令是杨尚昆的大哥杨剑秋。战幕拉开,军阀刘存厚以两个团及一个扩大编制的支队坚守遂宁,气势汹汹地扬言“一月之内,击溃川北军”。而双江义军也针锋相对提出了“护法保家,撵走刘存厚,攻下遂宁过大年”的口号。

  这时,杨剑秋率部驻守在沿涪江河南岸,以防止刘存厚顺江而下,从左翼袭击双江大本营。这天杨剑秋刚从防区回到家里,与父亲及家人商议着疏散的事,杨尚昆及其弟兄们也都在场,大家七嘴八舌地正议论着,突然参谋林润生进来报告,刘存厚派来一个营的兵力,由团长鄢达章率领悄悄到了回龙坝、三块石一带,意图不明。杨剑秋听后便问林润生:“林参谋,你看他们想来干啥?”

  林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他们企图很明白,端我们的老窝。”

  “对!敌人的意图就是要占领双江,控制水路,截断我们的退路,然后前后夹击,妄图歼灭我军于全家祠地区。”杨剑秋分析着敌情。

  林润生这时又请示说:“不知司令有何退兵之计,请下命令吧!”

  杨剑秋说:“敌人趾高气扬地来到这里,邀功心切,必然在我军未及调兵遣将防范之际,趁热打铁,今晚必来抢渡偷袭。而我们在红岩嘴却只有一个连的守军,这样我们就只好给他来个‘空城计’,以虚胜实。”

  杨剑秋叮嘱林润生说:“你到街上多多准备一些鞭炮、油桶、香烛等物,并组织一批插香放炮的人。”

  “这个时候去组织什么人呢?”林润生听后犹豫地说。

  “这事交给我吧!”杨尚昆再也按捺不住,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

  “你?”大家见杨尚昆请战,都齐声发出惊问。特别是父亲杨淮清,更急得厉声地说:“诚五,休得胡闹!这是你细娃家好玩的事么?”

  杨尚昆不服地向父亲请求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何况我都十一二岁了,再说这放火炮的事,哪回过年过节不放好多好多的鞭炮。这事我做得来,也做得好,就准我去吧!”

  说完他又转身向杨剑秋道:“大哥,你就让我去一回吧,如果我这回做不好,下回你就再不准我去了,要不要得嘛?我还可以约好多好多娃儿参加呢,他们也都常和我一起打过泥巴仗的,保证个个都是能打善战的勇士。”

  “哈哈!看五弟不但自己请战,还拉起他的队伍来了!”杨剑秋转身向杨淮清说,“父亲,五弟所说的话也不无道理,我看就让他去吧!让他从小锻炼锻炼,将来才会有出息,至于安全问题我会派人保护的,父亲尽管放心。”

  杨淮清对子女从不娇生惯养,都是放手让他去经受磨炼,对杨尚昆的态度也同样如此。杨剑秋见父亲没表示反对,知道父亲默许了,便向杨尚昆说道:“好吧,这事就让你去干吧!”

  “是!大哥!哦,不!是司令。”杨尚昆连忙改口也学着军人两脚一靠行了个立正礼。

  “好!还真有点像个小军人呢!哈哈!那我就任命你为这次战斗中的‘火炮司令’吧!”杨剑秋的话又引得满堂大笑。杨尚昆就这样当上了“炮司令”。

  当晚,正像杨剑秋所预料的那样,鄢达章前来偷渡。当他们刚涉水过河通过那片卵石的开阔地时,忽听一声清脆的枪响,霎时间,枪声四起,杀声震天。在红岩嘴上,杨尚昆带领着他那十来个“火炮兵”肩担一对油桶,时而山左,时而山右,时而山腰,时而山顶,“噼里啪啦”,“枪”声不断。加之守军的真枪子打在河坝上的卵石上火花飞溅,即使没击中,也把敌人吓得胆战心惊,摸不着头脑。鄢达章见靖国军已有防备,怕上当吃亏,忙叫撤退收兵,带着一营人退回到三块石一带。

  红岩嘴一仗取得了圆满的胜利,“炮司令”杨尚昆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便是杨尚昆在人生旅程中第一次参加的真枪实弹的战斗。

  

  毛主席问:你们四川有个杨�公你知道吗?杨尚昆听了惊讶地说:报告主席,杨�公正是我的四哥呢!毛主席也感惊异地说:哦!是你四哥?�公同志是个好同志哟

  

  1933年,新春伊始,杨尚昆便接到组织上的通知,决定调他去瑞金苏区。

  不几天,杨尚昆化装成广东的平民踏上了新的战斗旅程。

  经中央局研究,分配杨尚昆在宣传部工作,给宣传部长张闻天当助手。

  那时宣传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办好党的一刊一报:中央局的党刊《斗争》和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这是当时临时中央指导各项工作的重要工具和喉舌。杨尚昆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中央的各项中心工作撰写文章和社论。

  杨尚昆接手的第一项工作,便是中央要在苏区召开一次宣传工作会议,《斗争》须配合这次会议发表一篇社论,这项任务自然落到杨尚昆头上。在张闻天的指导下,杨尚昆为《斗争》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社论《转变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对指导当时苏区的文艺宣传工作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那时为了保证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发出不违农时开展夏耕生产的指示。《红色中华》为了配合这一中心,要杨尚昆去采访当时主持苏维埃临时政府工作的毛泽东主席。

  在叶坪村祠堂的办公室里,毛泽东接见了杨尚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这天,毛泽东穿一套灰色的补丁衣服,也许是病后初愈,人显得几分清瘦。但讲起话来仍然那样慢条斯理,声音洪亮。他见了杨尚昆满脸笑容地说:“《红色中华》的大编辑啊!欢迎欢迎!不知大编辑尊姓大名,哪里人哟?”

  杨尚昆忙欠身说:“主席别这样说,我是刚到《斗争》来学习的,还望主席多多帮助。我叫杨尚昆,四川人。”

  

  毛泽东紧接着说:“四川人,好啊好啊,天府之国,人杰地灵,好地方啊!你们四川有个杨�公你知道吗?”

  杨尚昆听了惊讶地说:“哦!杨�公?报告主席,杨�公正是我的四哥呢!主席认识他?”

  毛泽东也感惊异地说:“哦!是你四哥?认识认识,�公同志是个好同志哟!”主席顿了顿,说,“那还是1927年初,我在广州出席国民党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时认识他的呢!”毛泽东一边回忆一边说,“那次会议,杨�公同志和吴玉章同志都是四川选出的代表,玉章同志是大会的秘书长,�公同志也在秘书处工作,我是国民党的代理宣传部长,因此,我们在大会期间不仅相识还有接触。”

  杨尚昆听毛泽东这样一说,顿时心里一亮,说:“哦,难怪后来我还听四哥讲起主席在会上作宣传报告时的情景呢!”

  “哦,是这样么?他是咋讲的呢?”

  “他说那天会场非常和平,没有发生什么争执。主席的宣传报告,较前各种报告都要系统,能把具体的事实指出来,对于每个时期所施的宣传口号,也恰中客观的需要。四哥就是这样评述主席的宣传报告的。”

  毛泽东又问起杨�公后来的情况,杨尚昆又沉痛地告诉毛主席,杨�公如何在组织声讨英、美帝国主义制造的“南京惨案”的群众大会时,惨遭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军阀杀害的情况。这样一来毛主席与杨尚昆之间的感情,一下子就更加贴近了。

  杨尚昆通过这次采访,最后写成了《关于夏耕运动》的专论。

  

  杨尚昆对彭德怀开门见山:带兵打仗我是外行,还希望你今后要多帮助啊!彭德怀哈哈大笑:我年纪比你大,文化又不高,德性也不好,参加革命也很迟,我们就扯平吧

  

  杨尚昆不久便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随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政委转战前方,自此开始了他大半生的戎马生涯。第一次参与和指挥的战斗,便是打沙县。

  当时,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动了“福建事件”,公开宣布同蒋介石决裂,实行联共抗日反蒋的政策,因此遭到蒋介石的疯狂报复和攻击。蒋军一举攻占了顺昌、将乐等地,这就使得红军34师和福建苏区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掩护34师和保卫福建苏区,中革军委命令红3军团第二次入闽作战,攻打沙县。因战事吃紧,杨尚昆连会也未及参加,即离开端金,走马上任了。

  当杨尚昆来到3军团指挥部时,彭德怀早已在门外迎候了。一见面彭德怀便迎上去紧紧握住杨尚昆的手说:“欢迎你,欢迎你!”

  “今天话我说在前头,你是知道的,带兵打仗我是外行,到苏区的时间也很短,还希望你今后要多帮助啊!”杨尚昆开门见山说。

  “好啊,那我也把话挑明!我年纪比你大,文化又不高,德性也不好,参加革命也很迟,我们就扯平吧!往后我们就互相帮助,遇事多商量吧!哈哈哈哈……”两人都开怀大笑起来。

  就在杨尚昆上任的第三天,便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攻打沙县,杨尚昆当即投入了战前的准备工作。为了鼓舞士气,杨尚昆还命宣传部长刘志坚编写了一首《打沙县》的歌。

  1934年1月12日凌晨,红军分兵三路,一个师主攻,一个师助攻,另一个师在沙县东北青州阻击从南平来的援敌。

  第一次攻城开始了。敌军依仗优势火力,凭坚固守。加之我军刚到,攻城的准备又不充足,强战三个小时,仍然无法登城,便停止攻击。经彭德怀、杨尚昆和邓萍参谋长亲临阵地前沿仔细观察后,决定进行坑道作业,引爆城墙。于是命令部队一面潜伏到城墙下挖坑道,一面配制炸药,装在棺材里抬进地道。

  1月22日,红军又组织了第二次攻城。这次虽采取了引爆坑道炸药攻城的办法,但由于炸药未能埋在城墙中心,因此只炸开城墙的一半,攻城又未成功。

  这时,因中央苏区吃紧,中革军委便电令红3军团停止攻沙县,急行军赶赴泰宁待命。但彭德怀、杨尚昆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可以争取攻克沙县城的胜利,经请示军委同意后,一面由彭德怀率红4师去泰宁待命,一面由杨尚昆率两个团继续进攻沙县,二者兼顾。

  

  1月25日,杨尚昆组织了第三次攻城战斗,这次成功地引爆了西门坑道内的炸药,将城墙炸开20米长的缺口,红军一举攻入城内,与敌人巷战至天明,毙伤敌军700余人,俘虏13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

  当红军夺取沙县城后,发现敌人已准备好了早餐,但还没来得及受用就死的死、俘的俘、跑的跑了。这时,大家都饿极了,很想吃,但又怕是敌人放了毒的。杨尚昆笑着说:“我们以这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进了城,白狗子逃命还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哪还顾得上放毒哟!”说完,他便带头痛快地吃了起来。

  后来在清理战果中,杨尚昆得知缴获到敌人的一部电台并俘虏了敌台人员。于是杨尚昆便动员敌台人员,利用敌人电台,以敌卢兴邦部的名义,向敌指挥部发出“紧急求援”的电报。果然,敌人指挥部信以为真,连续派飞机空投了大量的弹药、钞票、粮食、食盐、布匹等军用物资,全为我军所得。这些物资正是当时中央苏区所紧缺的东西,后来运回苏区,对缓解中央物资困难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战士们在兴高采烈地捡拾这些物资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有的说:“多谢卢兴邦啊!给我们送来这么多礼物。”

  有的说:“他连收条也不要呢,够大方的!”

  “你们不晓得,他是我们的‘运输队长’呢!”杨尚昆也在一旁打趣说。

  “好个卢兴邦,运输有‘功’,我们杨政委都任命他为我们的‘运输队长’!”

  

  夫人李伯钊迫不及待地问杨尚昆:你的伤势到底怎样了?杨尚昆做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说:严重得很哟!你看国民党的电台和报纸都说我死过三回了

  

  1935年4月25日的《新新新闻》报,以醒目的大字标题发出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剿共前线空战告捷,炸毙匪首杨尚昆》。这条消息不胫而走,顿时搅动了四川潼南县双江镇这偏僻的小镇,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这个说:“杨尚昆?是不是邮政局那家的老五哟?”那个说:“杨淮清真是养子不教,一个儿子遭枪打,一个儿子挨炸弹,造孽哟!”

  杨淮清看了报上的消息,听了乡人的议论,更是悲愤交加。悲痛的是一个儿子牺牲了,愤慨的是这些伤口撒盐的冷言冷语。但他仍然强忍着内心的悲愤,坚定地说:“我虽失掉老四和老五,但我一点不后悔,我还要把更多的儿女送出去。”后来杨淮清老人果然又将他小儿子杨白冰和小女儿杨白琳送往延安。当然这是两年后的事了。

  几乎在《新新新闻》登载消息的同一个时间里,长征途中的女红军李伯钊,这时正在云南沾益县白水镇的行军途中,她一边作宣传鼓动,一边照护着伤员,正巧在一处三岔路口遇见了周恩来,便上前打招呼。周恩来见是李伯钊,便停下来说:“伯钊同志呀,我正要找你呢!刚才敌人飞机轰炸,你们部队在哪里?”

  “在寻甸县附近。”

  “你们的担架和伤员有损失吗?”

  “没有,敌机轰炸时,我们隐蔽在一条沟里。”

  “那很好,”周恩来停了停又接着说,“刚才3军团的队伍正通过一段开阔地,树木少,无处隐蔽,敌机狂轰滥炸,伤亡了三百多同志。”周恩来抬头望了望李伯钊又才说,“你知道么?尚昆同志也负了伤。不过你放心,不要紧的,你去看看他吧。他们部队的代号是‘芜湖’,顺便你将卫生队的救护队也带去支援他们吧。”说完向她扬扬手,笑了笑,便赶部队去了。李伯钊望着周恩来远去的背影,心里热乎乎的:“周副主席啊,你真好!”便飞快地朝他指的方向跑去。

  红军在长征途中有条规定:不准谈恋爱,更不准结婚,结了婚也各在各的部队,各走各的路。李伯钊已有好几个月没见到杨尚昆了,作为夫妻自然是想念的,但这时她更多的还是担心杨尚昆的伤势。于是她三步并成两步走,带着救护队急忙赶到3军团司令部,走拢一看,到处躺的都是伤员。杨尚昆虽然脚上捆着绷带,却仍然与彭德怀一道忙着处理伤员。李伯钊见到二人首先向他们汇报了周恩来派来救护队支援他们的事。彭德怀听后说,“感谢首长的关心!”接着风趣地问,“周副主席派你来还有别的事么?”李伯钊不好意思地说:“周副主席说,尚昆同志也负了伤,叫我代表他表示慰问,顺便也来照顾他一下……”彭德怀笑着说:“这就对头�!那你就去照顾照顾杨政委吧!”

  李伯钊这时才迫不及待地问杨尚昆:“你的伤势到底怎样了?”杨尚昆这时做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说:“严重得很哟!你看国民党的电台和报纸都说我死过三回了!第一回是打死,第二回是淹死,这回《新新新闻》又说我被炸死了!你说这还不严重么?!哈哈哈……”杨尚昆的一席话,引得满堂笑声。

  彭德怀这时又凑趣地说:“伯钊同志,你就放心吧!我们这些人是福大命大哦,国民党咒是咒不死我们的哟!”大家又是一阵大笑。接着彭德怀便告诉李伯钊,杨尚昆受伤的经过。

  敌人在地面追不上红军,便派飞机来追。4月25日这天,敌人派了7架飞机来捣乱。当时3军团正行进在一段开阔地,四周又没遮掩物,地里的麦子也只长得一尺高。杨尚昆匍匐在一个深坑里,大部分身体在坑里,腿却露在外面,上面有一棵小树,身旁有两名侦察员。突然,一个炸弹在坑边炸开了,接着又是一个……就这样,身旁的一个侦察员牺牲了,杨尚昆的右脚也负了伤。当时,由一个俘虏过来的军医给杨尚昆开了刀,三块弹片取出了两块,另一块进得很深,没有时间、也没条件取出来,于是这块弹片便留在杨尚昆的肌肉里了。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1998年9月14日杨尚昆病逝火化后,他的家人在拾拣骨灰时,意外地拾得一块指甲大的弹片,这便是那次负伤时未及取出的残片。没想到这块弹片在杨尚昆的血肉之身中,整整留存了63年,今天竟成为他留给人民的一件宝贵的革命遗物。

  

  面对张国焘企图分裂党与红军的企图,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杨尚昆“赔了夫人又折兵”,深得毛泽东的赞扬。这个故事在长征中被当作佳话,广为流传

  

  1935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在芦花(今黑水),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红四方面军的历史成绩,并对张国焘的一些错误进行批评。

  在芦花驻地,张国焘企图拉拢红3军团的领导,他还请杨尚昆吃饭,摆了一桌酒肉饭菜。他们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就熟悉,以表兄表弟相称。这次见面,张国焘说老杨呀,原来你是个文才,现在投笔从戎了,耍枪杆啦!杨尚昆知道他的来意,只作表面应付。

  8月初,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再次强调北上的方针。会后,杨尚昆被调离红三军团,到陈昌浩任主任的总政治部当副主任。临上任前,毛泽东对杨尚昆说:“你要做拉不断、扯不折的‘牛皮糖’,切记不要当玻璃,一敲就碎,一碰就破。”

  杨尚昆顿时思想明朗,便带着一百多名原总政的干部,到陈昌浩那里报到。中央红军和徐向前指挥的右路军准备穿越茫茫草地,向班佑进发。

  

  然而,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梦想偏安一隅、当个“西南王”的张国焘,公然以总政委的身份向陈昌浩、徐向前发来电令,命其率右路军南下,措词强硬,毫无商议的余地。

  陈昌浩、徐向前看了电报,大为吃惊,事关重大,当晚二人便去班佑向中央汇报请示。中央当即召开了有周恩来、毛泽东、洛甫、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徐向前参加的会议。经大家反复讨论,决定以七人的名义再次给张国焘发报,劝告他按中央既定方针北上。

  9月8日,张国焘以个人的名义发给陈昌浩密电,内容是命“陈昌浩率全部右路军立即南下”,不然就“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陈昌浩读了张国焘的密电,立刻找到毛泽东,说:“张总政委来电要南进,怎么办?”

  毛泽东早有准备地反问道:“那你的意见呢?”

  陈昌浩口气生硬地说:“张总政委命令要南下就南下呗,南下也并不是没有出路。如果中央和张总政委之间有分歧,两军南下会合后,召开一次会议,消除分歧,再团结向前进,不是就好了么!”

  毛泽东一听,这全是密电上张国焘的口气,只不过说得温和一点。于是顺着来个将计就计,说:“既然要南进,中央书记处也要开个会统一一下意见。恩来同志、稼祥同志病重,都住在3军团,我这就去通知洛甫、博古到3军团开个会吧。”

  陈昌浩点点头说:“可以。”

  毛泽东同洛甫、博古随即赶到3军团驻地巴西,此时已午夜。于是便连夜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会上一致认为,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右路军北上,不仅不可能,同时还会招致更严重的后果,鉴此,便毅然决定迅速脱离险区,率领红1、红3军团立即北上。

  9月9日,杨尚昆去巴西3军团医院看望病中的周恩来和王稼祥,正好碰到毛泽东、洛甫、博古回班佑,三人见到杨尚昆忙下得马来。毛泽东向杨尚昆交代:“尚昆同志,你现在立刻回去找叶剑英和罗迈传达中央的决定,明晨你们务必带着原总政治部去的全体干部到3军团驻地集中。为了能安全地走出,你们可借口为南下行军‘打粮’。你要绝对保密,因你又与陈昌浩工作在一起,更要小心又小心啊!”

  杨尚昆接受了任务,便大步流星地回头往前敌指挥部赶。行至途中正巧遇见夫人李伯钊和总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刘志坚,要去30军李先念的部队演出。这时,杨尚昆心里猛地一动,心想:今晚便要行动了,要不要告诉他们?如叫他们不要去了,是不是会引起陈昌浩的怀疑,万一因此泄了密,让陈昌浩发现了中央的意图,而把中央扣起来,岂不坏了大事?于是杨尚昆把心一横,说:“没事儿,快去吧,祝你们演出成功!”便让他们去了。

  杨尚昆回到驻地,立即找到叶剑英、罗迈传达了中央的决定和毛泽东的指示。经三人研究分工,为了将原总政的一百多名干部带走,便由杨尚昆出面向陈昌浩请示:为了南下的行军筹粮,政治部的人也不能例外,并安排由罗迈率领政治部全体人员今晚出去“打粮”。陈昌浩表示同意。

  杨尚昆在他的回忆录中,作过这样的自述:

  ……晚上10点,我派警卫员小张去通知他们(刘志坚和李伯钊他们宣传队的人),谁知道阴差阳错,警卫员走错了路,等信送到时,陈昌浩已经发觉我们走了。伯钊和送信的警卫员连同宣传部人员在内,都被扣留,裹胁南下,还被当作派去的奸细进行审查。

  这天晚上,月色很好,我按时悄悄起来,什么东西都不拿,徒步走向离村两华里的水磨房,在月光下同叶剑英和罗迈会合,知道各部门“打粮”的队伍都已经顺利地出来了。当时,我们都没有带警卫员和马匹,连行李都不背,只有剑英同志提了个小箱子,里面装的是打胡宗南部队时缴到的一幅甘肃省的军用地图。天色微明时,我们走进一个藏民的寨子,只见晨曦中毛主席、周恩来同志和彭总都等在一个打麦场上。见了我们,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出来了,好得很,我们正为你们担心呢!”说着,我们就往3军团的前哨阵地走去。

  经过红军大学时,陈昌浩派出的追兵到了,红军大学教育长李特也接到通知带着学员来截我们。他来势汹汹,问我们为什么“开小差”。这时在场的军事顾问李德见李特佩带着手枪走近毛主席,二话没说,双手抱住李特,把他拖到几十米外。李德身高两米,也带着武器,李特不是他的对手。遵义会议时,李德根本不肯认错,此时挺身而出捍卫毛主席,这一点还是好的!

  毛主席镇定自若,面对五六十个不明真相的人说:大家安静一下,让我给你们说几句话。他说:你们的张总政委要南下,到成都坝子去吃大米,我们要北上。你们要不愿跟着我们走的,可以回去。我告诉你们,四川坝子敌人有重兵,你们冲不出去;我们现在向北走,给你们开路,我估计不出一年,你们也会跟着我们北上。我这里有《北上告同志书》,你们每人拿一份,回去告诉张总政委,道理就在这上面。这样气氛缓和下来了,我们就告别而去。我们走出10华里,翻过一个山包,上大路就是四方面军的驻地。那里有个崖口,只见山头上站着四方面军的哨兵,我们从沟里走。当时,我们就怕真正打起来,如果双方一开枪,就打烂了,但谁都没有动手。后来知道,是徐向前同志发了话: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在剑拔弩张的时刻,这句话是十分重要的!

  北上时,因为有军用地图,我们走的是小路,比较便捷。毛主席称赞叶剑英同志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指的是在关键时刻,剑英同志把张国焘的南下电令报告了毛主席,同时,又把甘肃的军用地图带了出来,不然闹个措手不及或者要出甘肃、陕西又没有军用地图,中央将陷入困境。毛主席还风趣地对我说:“尚昆,你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从此,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杨尚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在长征中被当作佳话,广为流传。

  为解决张国焘分裂红军所造成的危机,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甘肃迭县的俄界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杨尚昆、叶剑英等直接揭露张国焘分裂红军的罪恶行为,在会上提出开除张国焘的党籍。

  毛泽东说,张已经没有共产党员的气味了,但还控制着红四方面军啊,还是希望他们走出来。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还称张国焘为同志,没有给任何处分,并且规定文件只发党的中央委员,不向下传达。而当时张国焘在理番县的卓木碉(今马尔康)另立中央,宣布开除“毛、周、张、博”的党籍;宣布对叶剑英、杨尚昆“免职查办”;并“开除”了李伯钊的党籍。张国焘还通电不许北上的红军称“中央”。毛泽东和当时的中央领导冷静回答说,我们可以称中共中央西北局,你张国焘也不能自称“中央”。这次会议还决定中央红军北上后成立陕甘支队。

  

  解放战争期间,杨尚昆创造性的工作、鞠躬尽瘁的精神和对战争进程的准确掌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赞扬,被誉为“帷幄将军”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军观察组在延安住了两年多的时间,杨尚昆做了很多接待和联络工作。

  美军观察组到来前,杨尚昆向外事组全体人员传达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精神:第一,我们和美国是反法西斯的盟友,政治上平等,工作上要积极帮助他们,又要坚持原则,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不卑不亢。第二,生活上要热情周到地予以优待和照顾,但也要量力而行,不铺张浪费。第三,要广交朋友,建立友谊,彼此广泛接触;又要教育干部、群众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掌握好交往的分寸。

  美军观察组到延安的当晚,他们提出要架设电台。杨尚昆同叶剑英商量后同意他们的要求。第二天就组织人员帮助其竖立了无线电杆,使美军观察组当天上午就同重庆和美军中缅印战区的总部建立了联系。美方领队包瑞德高兴地说:“你们的工作效率真高,这是重庆没有法子比的。”

  毛泽东、周恩来经常同美方的谢伟思谈话,使观察组成为中共同美国政府沟通信息的一个渠道。后来马歇尔将军到延安,看到中共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竟然能指挥100多万军队对日作战,感到简直是不可思议。在这期间,美空军志愿飞行队在援华作战中被日军击落的飞行员经解放区人民救护,有20多人通过延安送归美军,他们极为感谢。

  1945年秋季,担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的李富春,奉命调东北工作,把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交给了杨尚昆主持。李富春对杨尚昆说:“我这里做什么工作你都清楚,就是这些人(指毛、朱、刘、周、任),这些事,全交给你了。”他还开玩笑地说:“我早就想找个替身,现在总算把你找到了。”

  1946年3月29日,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村举行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精干机构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区作战;刘少奇、朱德和一部分中央委员前往华北,组成中央工委,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4月11日,中央又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率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大部工作人员到晋西北统筹中央后方工作,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任中央后方支队司令员兼秘书长。驻双塔村的中央后方委员会实际上担负着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的重任。

  1948年5月,中共中央正式任命杨尚昆为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军委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警卫司令员,中直机关党委书记,协助周恩来副主席处理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这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进攻的决战阶段,中央、军委统一指挥着从东北、西北、华北到华东各个战场的作战。杨尚昆日夜操劳,精心组织情报通讯网,及时处理各战区领导的请示报告、作战计划方案,传达毛泽东、军委的重要指示。他被誉为“帷幄将军”。解放战争期间,杨尚昆创造性的工作、鞠躬尽瘁的精神和对战争进程的准确掌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赞扬。

  1949年3月,杨尚昆列席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负责会议接待等工作。

  会后,组织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为使中央机关顺利迁入北平,杨尚昆给林彪和罗荣桓发电报,让他们派100辆十轮大卡车到西柏坡来帮助搬家。这是杨尚昆自1945年冬担任办公厅主任以来的第三次组织中央机关大搬家了:第一次是从延安撤到晋西北,第二次是晋西北搬到西柏坡。两次搬迁都是骡马驮运,人抬肩扛,非常艰难。这次搬迁是车来车往,很有气派!三次搬家,三种性质,第一次是撤退,第二次是战略转移,第三次是胜利进城。

  这年9月,戎马三十多年的杨尚昆出席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曙光,终于到来了!


相关文章

  • 揭秘三十六位"中国当代军事家"评定始末 1
  • 揭秘三十六位"中国当代军事家"评定始末 2011年11月21日 14:20 来源:今古传奇·纪实版 作者:徐平 字号:T|T 91人参与5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中国当代军事家"的评定是以&quo ...查看


  • 杨姓宝宝起名字大全--提供杨姓取名建议
  • 一.杨姓取名需知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杨姓也是第六大姓.1977年中国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 ...查看


  • 中国当代军事家概览
  • 中央军委两次确定的36位军事家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过程中,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有关精神,有关部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多年来众多高级将领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并经 ...查看


  • 武则天_运筹帷幄的女军事家
  • 名人档案 武则天:运筹帷幄的女军事家 □广州大学社科部 关于武则天的军事才能,很少见到史学家们的称道,但如果全面解析历史文献和相关档案,并联系武则天执政后处理国家周边军事危机的史实加以分析,她的军事才能便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一.制定积极防御 ...查看


  • 中央军委确定的三十六位军事家
  •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军以来,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多位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的统帅,更有许多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仅1955年至196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就有1614位开国元勋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其中, ...查看


  • 新唐书中有关杜如晦的原文与翻译
  • <新唐书>中有关杜如晦的原文与翻译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骚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往. 高祖 ...查看


  • 山西红色旅游景点景区
  • 山西省确定31处"红色旅游"精品景点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5-05-14 来源:太原新闻网 经过选点.测评,山西省日前正式确定31处景点为"红色旅游"精品.其中,太原市有两处景点被列为山西省红色旅游 ...查看


  • 杨尚昆的遵义情结
  • 遵义,这座转折之城,让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发生了生死攸关的一次历史转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本刊连续刊发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研究员,著名的长征文化作家石永言(原名田兴咏)先生为本刊撰写的遵义会议纪实专稿. 杨尚昆在 ...查看


  • 2007杨尚昆同志诞生一百周年
  • 2007-18 杨尚昆同志诞生一百周年 (J) 杨尚昆(1907-1998),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1907年生于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1926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他献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