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31日讯 大河网-河南商报报道:
也许大家以后向朋友介绍河南的简称“豫”字时,不能简单地用“手牵大象”来形容了。河南商报记者昨天从嵩山文化研究会天文研究课题组获悉,他们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豫”字意为“天象”。
“豫”为天象最为合理
豫州是河南简称“豫”的来历
河南简称“豫”,源于夏禹。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为九州,称中原地区为豫州,这便是河南简称“豫”的来历。有关“豫”字的含义,大家一直认为是“一人手牵大象”。嵩山文化研究会近百名成员,通过近两年的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河南的简称“豫”字是与上古人类为指导农耕生产,仰观天象,制订历法有关。所谓“凡大皆称豫”,不是大象;“惟天为大”,大应为天。
嵩山文化研究会天文研究课题组的专家称,我国最早的一部历法《夏小正》就产生于夏禹时代。《夏小正》中有关天象记载,是古人观象授时的真实记录。由此可知“豫”的内涵应为“天象”,应该是大禹时代依据“夏谚”和大自然给予的天象,将四季分明的夏都所在地中原地区称为“豫州”,表明了夏代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对“豫”字提出新的解释,算是一次偶然。2007年嵩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当时提出了10个研究课题。在天文研究课题组专家的碰头会上,大家在讨论中就对“豫”字的解释产生怀疑。没想到,这个质疑让天文研究课题组专家忙活了近两年的时间。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常松木说,目前这个研究成果算是抛砖引玉,嵩山文化太丰厚了,希望有不同观点来碰撞。
“豫”为大象牵强附会
“豫”为“一人牵大象”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呢?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吕红军说,没有细致去考证,大概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黄河游览区、碧沙岗公园都有这样的雕塑。现在河南博物院里面都是“人牵着大象”,在商周时期中原人就能驯服大象,自认为了不起。
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剑松称,有人说“豫”是中原发明的,这是个很简单的理解,而不知“豫”字的内涵,实际上“豫”的原意不是这个意思,由于实在找不着证据,当时考古工作者在中原出土了一头大象,认为中原有大象,便把“豫”当大象了。但忽视了一点,出土的那个地层满世界都有大象,不只是中原有大象,将“豫”字解释为动物大象实属牵强附会。
典籍说“豫”未见大象
常松木说,天文研究课题组查阅了大量史料典籍,比如《嵩书》、《说嵩》、《登封县志》等。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籍《尔雅》则对“豫”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豫,乐也,厌也,安也,舒也。”率先肯定了非“动物大象”之义。《荀子·大略》记载了对豫的另一种解释:“先患虑患谓之豫。”也就是说,曾经受过患难,担心再受患难,这种状态就叫“豫”。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豫,象之大者。”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解释“豫”字——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也。引申之凡大皆称豫,大必宽裕,故先事而备,谓之豫。常松木说,从大量的典籍中,天文研究课题组专家们没有找到“豫”字与动物大象有关系。“豫”与“象”有关,但非动物大象。对“豫”的解释,恰恰印证了老子的说法“大象无形”。
“豫”字源自夏朝谚语
大禹治水成功后,重新划分天下为九州。《史记·夏本记》记载:“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都去阳城而朝禹。禹于是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
常松木说,阳城,就是古时颍川阳城,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可见豫州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由此判定夏部族已由伏羲渔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夏部族的圣人按禹的旨意,通过自然天象收集民间谚语,然后制订了我国第一部历法——《夏小正》。
嵩山这一带的气候非常特别,一年四季分明。常松木认为,古人根据天象来安排农事,通过日影、天象来判断季节的变化。由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老百姓非常关注天象的变化。天文研究课题组的专家研究发现,《甘石星经》中说:“填星,主嵩山,豫州。”填星,即镇星、土星。《史记·天官书》云:“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这样一来,豫州、填星、五行之土便一一对应起来。豫州、嵩山的有机统一,也决定了嵩山在中国天文史上的地位,自周公在阳城测景后,僧一行、郭守敬也相继来到嵩山,通过测影编制了《大衍历》、《授时历》。
“填星,主嵩山,豫州。”嵩山和豫州关系密不可分,而“嵩当土中,天地所合,阴阳所会,四时所交,风雨所和”,所以“中”的“中和”含义与“豫”本义中的“和顺”又有机统一。王剑松说,如果“豫”字中之“象”,作“星象、天象”解释,那么豫州的中州地位,“豫”字和天象、农业生产的关系,“豫”之“预先、仁爱和顺”的含义,“豫”字透出的天人合一观念,这一切皆顺理成章。“豫”字应解为大自然所给予神奇的天象,有了神奇的天象,万物才能存活,天体才能存在。
省政府参事郑泰森:
“豫”肯定不是动物大象
作为长期关注并研究嵩山文化的学者,省政府参事、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昨天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称:“过去大家对‘豫’字有误解,可以肯定它并非指的是动物大象。”
针对嵩山研究会天文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豫”字指的是“天象”,郑泰森表示,基本赞同嵩山研究会专家们的观点,但是还有一些补充内容。郑泰森对“豫”字的理解,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地大”,我国第一部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是这样解释的,这个解释靠得住。夏商周之前,中原地区的疆域不是太大。在古人眼中,嵩山就是最大、最高的象征。站在嵩山上看下去,一片大平原。
其次,“豫”字有“天大”的意思。在中国农耕文明进程中,农业生产力较低,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他们观察天象的变化,来进行播种、收获。
“豫”字还有一种意思,应该是“社会和谐”。郑泰森说,《尔雅》里称:“豫,乐也,厌也,安也,舒也。”安逸舒适只是一种表象,这种是由当时的社会形态来决定的。黄帝最大的功劳,在于结束了中原地区各部落之间的长期纷争,建立了一系列典章制度。结束战争、按章办事,黄帝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只有在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老百姓才有可能安逸舒适。
对于之前称豫为“一人手牵大象”的说法,郑泰森表示:“我们再也不能以讹传讹了,大家应该用更为宽广的视野去理解历史。认识古代文化,一定要与现代价值观联系起来。要一分为二地去看问题,不能说历史上什么东西都是好的。留下积极的,摒弃消极的,这样的文化研究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商报记者陈和生)
竺可桢:
“豫”是 一个人牵着大象
河南简称“豫”,可是对“豫”字的得名由来,迄今史学界、地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其一,竺可桢先生认为:“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这个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这是有意义的。”其二,张汉沽先生说:“豫”字左旁为“予”,予者我也,豫的右旁为象。“豫”即表示一个人,手牵一头大象。其三,秦文生先生也认为:黄河流域至迟在殷代尚有较多的大象,河南古称“豫州”,是因为产象而得名。以上这些说法均值得商讨。
“豫”甲骨文、金文均无此字,豫为象邑二字合文。著名史学家徐中舒先生认为:“《说文》豫,从象予声。”从予乃从邑元之伪,认为“予”为晚出之字不见于甲骨、青铜器。又说:“盖予字之得形,即由邑字伪变而成,其得音、与义,则由舒字为之介。”这个解释是正确的。至于说“予者我也”,这种解释很不恰当,把“予”字解释成“余”字,因此说成是我也。“予”、“余”绝对不相同,高亨《古文字形义学概论》曰:“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魏三体石经之篆文予作,盖象手持环给予人也。”杨树达与吴承仕也有类似看法,“予”字应是给予的意思。因此,它根本不能解释成为“我”,也不能解释成为“手”,所以它不是人牵大象的标志。(摘自《何谓豫商》的帖子)
回应“天象”说 专家各说各的
对于嵩山文化研究会提出的“豫”字“天象”说,省作协副主席、河南文学院院长郑彦英,著名作家、书画家、省文史馆馆员李铁城先生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这一说法不科学。
A
“天象”说也不科学 “豫”应为“大气象”
河南文学院院长郑彦英:
“天象”说也不科学 “豫”应为“大气象”
商报记者 李雅静
“豫,应该是大气象的意思。”省作协副主席、河南文学院院长郑彦英说,针对这一问题,两年前他就进行过研究,并于去年撰写一篇名为《关于河南文化的一些细节》的文章,进行详细阐述。
“大象”之说 以讹传讹
博物院、电视台到处都用
尽管,“豫”被解释成一个人牵着一头象,在学者眼中看来完全是错误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含义却被大家口口相传,并潜移默化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郑彦英说,走进我们河南的文化窗口河南博物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巨大的金黄色雕塑。
雕塑上,中间的那个显然是原始部落的男子,他伸开有力的胳膊,将两侧的两头大象重重推开,用孔武有力的形象图解了“豫”的含义:人与大象相搏而并存。
“这个雕塑,还被一个热爱家乡的河南人复制、缩小了,竖立在北京某豫菜连锁店里,估计现在,也正被更多的北京人所熟知。”
“此外,我们的公共传媒河南电视台也有这样的标志。”郑彦英认为,河南电视台的台标,由“河南”两个字的头一个字母H和N变形组合成一头大象,而这头大象摇头晃脑上了卫星,就等于告诉全世界,豫与大象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这样例子还有很多,不少河南人向别人介绍自己家乡时,也会提到大象。”郑彦英说。
误传原因 知识浅薄
“秀才”认字认一半,害人不浅
说到这,就有人问了,“大象”说,究竟从何而起?
在郑彦英看来,这其中的原因有三。其一,豫字由予和象组成,似乎一个人在牵一头大象,有些人秀才认字认一半,想当然地就给豫下了这个定义。
其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豫”为“象之大者”。看到这里,这些人就没有耐心再去考究许慎说的“象”到底是生物学的大象还是“大气象”,武断认为“象之大者”不是大象是什么?
“其实只要再看一看紧随其后的解释,就会明白:‘豫虽大,而不害于物,故宽大舒缓之意取此字。’如果再有耐心一点,查一下《辞源》中的大象词条,就会知道大象为一切事物的本源,后引为封建帝王的一统天下。”
“当年,禹之所以把自己的都城所在地称为‘豫’,显然是把此地看成了天下的中心和本源。”
“其三,我省曾出土大象化石,一些人就认为有大象,‘豫’就是象的意思,其实稍微有古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除了南北两极外,大象化石几乎在地球各洲都有出土,这个不足为凭。”
评价新说 也不科学
“豫”应为“大气象”之意
那么,“大象”说究竟错在哪里呢?
郑彦英说,其实稍微有古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咱们河南简称“豫”,是从夏禹开始的。大禹治水将天下分为九州,并将他首都阳城所在州称之为豫州。“豫”字也就由此而来。
“大象说”不对,对于嵩山文化研究会刚刚抛出的“天象”说郑彦英也并不认同。
他说,古代学者和文人对“豫”解释得十分明晰。我国最早的解词书籍《尔雅》称:“豫,乐也,厌也,安也,舒也”。汉经学家郑玄说:“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儒家重要经典《尚书》中明确表示:“豫,舒也。”
“上海的豫园,知道吗?就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的,名‘豫园’,取的就是‘愉悦老亲’之意。”
郑彦英认为,《说文解字》中将“豫”释为“象之大者”。此“象”非生物学之大象,而为“大气象”也!《周易》之豫卦为雷出地奋之象,生机盎然之势,“豫”字应该是“大气象”的意思。
河南叫“豫” 名副其实
得中原者方能得天下
此外,郑彦英还认为河南称“豫”,名副其实。
河南北有巍峨太行、王屋,南有俊秀大别、伏牛,西有苍茫崤山、秦岭,三方相合相抱,聚万象于其间;中岳嵩山于万象中挺拔而立,散灵气于四方;加之黄淮二河,蜿蜒奔流,滋润豫北、豫中、豫东之大平原,粮食产量为中华诸省之冠。
“人才上,也是历代辈出。思想家有老庄、二程;文学家有杜甫、韩愈、白居易;科学家有张衡、郭守敬;政治家有商鞅、李斯、贾谊等。”
“河南一向被人们称之为中原,因其居中华腹地,中国之中。一年四季、二十四节之分,亦由周公从登封告成测日影而定。因此,夏商王朝即建都于郑州,殷朝定都于安阳,宋金等六朝建都于开封,汉晋等九朝建都于洛阳,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改朝换代,常在河南完成,故才有了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B
省文史馆李铁城:
“天象”说本末倒置
“‘豫’非‘大象’乃‘天象’,这个说法本末倒置了。”著名作家、书画家、省文史馆馆员李铁城先生认为,无论是将“豫”字解为“乐也,舒也”,还是解释为“大自然所给予神奇的天象”,即所谓的“天人合一”,这些都是“豫”的引申义,拿引申义当本义,是本末倒置之举。
李铁城先生从文字发展的规律等角度谈了他的看法:
首先,看字要看本义。文字有它产生、发展的规律,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豫”是两个象形字“予”和“象”的结合体,本义就是“手牵大象”。人能控制大象这种庞然大物,能不高兴,不快乐吗,所以“豫”就有了“乐也,舒也”的引申义。由此继续延伸,人能控制大象不正是大自然的给予吗?人通过“控制大象”等利用自然的手段而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不就是“天人合一”吗?一说“天人合一”,不少人习惯地理解为人和自然互不触动,这太机械了。把“豫”解释得更丰富些没有错,但生硬地把“豫”的这些引申义和本义进行对立,否定“豫”即“手牵大象”,那就没道理了。
其次,古时河南有大象,就完全可以用大象命名,难道古人想用“豫”这个字来当河南的名字,还需要去考证别的地方有没有大象?“满世界都有大象”不假,但除了河南,“满世界”都没有想到可以用大象来当名字,所以河南叫“豫”,别的地方不叫“豫”。用“满世界都有大象”来否定河南之“豫”并非“象也”很滑稽。
综合这两点,李铁城先生认为,开拓、丰满“豫”的意义,弘扬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对的,但采取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去看问题,肯定这个就一定要否定那个,不是包容多元的学术态度,也无助于弘扬历史文化。
(商报记者 刘晓红)
C
从九州命名来看
“豫”的含义是安舒
网帖《何谓豫商》:
从九州命名来看
“豫”的含义是安舒
河南古称“豫州”并不是因为豫州产象而得名。我们只要翻开东汉刘熙《释名》这部历史地理学专著,就可以看出“豫”字的含义。该书明确地指出豫州得名,并不是因为该地产象。
《释名》对“九州”的含义解释曰:“青州在东,取物生而青也”,“徐州,徐舒也,土气缓也”,“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荆州,取名于荆山也”,“豫州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宿州,在四方之内雍翳也”,“冀州,亦取地为名也”,等等。从以上刘熙《释名》对九州名称含义的解释,可以看出“九州”名称的含义是与该地的地形自然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的。他对“九州”之中“豫州”的解释是因为其地常,安豫也,故称豫。“豫”字有安舒之意,其意起源很早,《周易》中的豫卦,释曰:“豫者,安和悦乐之义”,说明“豫”的含义,就是安舒、和悦之义。(摘自《何谓豫商》的帖子)
河南博物院:雕塑并非是“豫”的诠释
作为河南的文化窗口,博物院内的“大象与人”雕塑,究竟是何含义?会不会给更多人带来误解?昨日,博物院一位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位负责人表示,门口竖立的那尊雕塑,并非是河南简称“豫”字的诠释。因为这个雕塑和后面背景墙上的一些文化符号是一体的。
“建馆之初,竖立这个雕塑主要有三层含义。一,说明我们河南曾经有大象;二,说明人类和动物、自然界是和谐共生的;三,借助这个雕塑和背景墙上的文化符号,来弘扬我们河南的文化。”
“至于说,雕塑是对‘豫’的解释,应该是一种误读。”
(商报记者 李雅静)
(本文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31日讯 大河网-河南商报报道:
也许大家以后向朋友介绍河南的简称“豫”字时,不能简单地用“手牵大象”来形容了。河南商报记者昨天从嵩山文化研究会天文研究课题组获悉,他们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豫”字意为“天象”。
“豫”为天象最为合理
豫州是河南简称“豫”的来历
河南简称“豫”,源于夏禹。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为九州,称中原地区为豫州,这便是河南简称“豫”的来历。有关“豫”字的含义,大家一直认为是“一人手牵大象”。嵩山文化研究会近百名成员,通过近两年的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河南的简称“豫”字是与上古人类为指导农耕生产,仰观天象,制订历法有关。所谓“凡大皆称豫”,不是大象;“惟天为大”,大应为天。
嵩山文化研究会天文研究课题组的专家称,我国最早的一部历法《夏小正》就产生于夏禹时代。《夏小正》中有关天象记载,是古人观象授时的真实记录。由此可知“豫”的内涵应为“天象”,应该是大禹时代依据“夏谚”和大自然给予的天象,将四季分明的夏都所在地中原地区称为“豫州”,表明了夏代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对“豫”字提出新的解释,算是一次偶然。2007年嵩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当时提出了10个研究课题。在天文研究课题组专家的碰头会上,大家在讨论中就对“豫”字的解释产生怀疑。没想到,这个质疑让天文研究课题组专家忙活了近两年的时间。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常松木说,目前这个研究成果算是抛砖引玉,嵩山文化太丰厚了,希望有不同观点来碰撞。
“豫”为大象牵强附会
“豫”为“一人牵大象”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呢?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吕红军说,没有细致去考证,大概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黄河游览区、碧沙岗公园都有这样的雕塑。现在河南博物院里面都是“人牵着大象”,在商周时期中原人就能驯服大象,自认为了不起。
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剑松称,有人说“豫”是中原发明的,这是个很简单的理解,而不知“豫”字的内涵,实际上“豫”的原意不是这个意思,由于实在找不着证据,当时考古工作者在中原出土了一头大象,认为中原有大象,便把“豫”当大象了。但忽视了一点,出土的那个地层满世界都有大象,不只是中原有大象,将“豫”字解释为动物大象实属牵强附会。
典籍说“豫”未见大象
常松木说,天文研究课题组查阅了大量史料典籍,比如《嵩书》、《说嵩》、《登封县志》等。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籍《尔雅》则对“豫”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豫,乐也,厌也,安也,舒也。”率先肯定了非“动物大象”之义。《荀子·大略》记载了对豫的另一种解释:“先患虑患谓之豫。”也就是说,曾经受过患难,担心再受患难,这种状态就叫“豫”。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豫,象之大者。”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解释“豫”字——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也。引申之凡大皆称豫,大必宽裕,故先事而备,谓之豫。常松木说,从大量的典籍中,天文研究课题组专家们没有找到“豫”字与动物大象有关系。“豫”与“象”有关,但非动物大象。对“豫”的解释,恰恰印证了老子的说法“大象无形”。
“豫”字源自夏朝谚语
大禹治水成功后,重新划分天下为九州。《史记·夏本记》记载:“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都去阳城而朝禹。禹于是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
常松木说,阳城,就是古时颍川阳城,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可见豫州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由此判定夏部族已由伏羲渔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夏部族的圣人按禹的旨意,通过自然天象收集民间谚语,然后制订了我国第一部历法——《夏小正》。
嵩山这一带的气候非常特别,一年四季分明。常松木认为,古人根据天象来安排农事,通过日影、天象来判断季节的变化。由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老百姓非常关注天象的变化。天文研究课题组的专家研究发现,《甘石星经》中说:“填星,主嵩山,豫州。”填星,即镇星、土星。《史记·天官书》云:“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这样一来,豫州、填星、五行之土便一一对应起来。豫州、嵩山的有机统一,也决定了嵩山在中国天文史上的地位,自周公在阳城测景后,僧一行、郭守敬也相继来到嵩山,通过测影编制了《大衍历》、《授时历》。
“填星,主嵩山,豫州。”嵩山和豫州关系密不可分,而“嵩当土中,天地所合,阴阳所会,四时所交,风雨所和”,所以“中”的“中和”含义与“豫”本义中的“和顺”又有机统一。王剑松说,如果“豫”字中之“象”,作“星象、天象”解释,那么豫州的中州地位,“豫”字和天象、农业生产的关系,“豫”之“预先、仁爱和顺”的含义,“豫”字透出的天人合一观念,这一切皆顺理成章。“豫”字应解为大自然所给予神奇的天象,有了神奇的天象,万物才能存活,天体才能存在。
省政府参事郑泰森:
“豫”肯定不是动物大象
作为长期关注并研究嵩山文化的学者,省政府参事、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昨天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称:“过去大家对‘豫’字有误解,可以肯定它并非指的是动物大象。”
针对嵩山研究会天文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豫”字指的是“天象”,郑泰森表示,基本赞同嵩山研究会专家们的观点,但是还有一些补充内容。郑泰森对“豫”字的理解,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地大”,我国第一部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是这样解释的,这个解释靠得住。夏商周之前,中原地区的疆域不是太大。在古人眼中,嵩山就是最大、最高的象征。站在嵩山上看下去,一片大平原。
其次,“豫”字有“天大”的意思。在中国农耕文明进程中,农业生产力较低,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他们观察天象的变化,来进行播种、收获。
“豫”字还有一种意思,应该是“社会和谐”。郑泰森说,《尔雅》里称:“豫,乐也,厌也,安也,舒也。”安逸舒适只是一种表象,这种是由当时的社会形态来决定的。黄帝最大的功劳,在于结束了中原地区各部落之间的长期纷争,建立了一系列典章制度。结束战争、按章办事,黄帝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只有在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老百姓才有可能安逸舒适。
对于之前称豫为“一人手牵大象”的说法,郑泰森表示:“我们再也不能以讹传讹了,大家应该用更为宽广的视野去理解历史。认识古代文化,一定要与现代价值观联系起来。要一分为二地去看问题,不能说历史上什么东西都是好的。留下积极的,摒弃消极的,这样的文化研究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商报记者陈和生)
竺可桢:
“豫”是 一个人牵着大象
河南简称“豫”,可是对“豫”字的得名由来,迄今史学界、地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其一,竺可桢先生认为:“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这个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这是有意义的。”其二,张汉沽先生说:“豫”字左旁为“予”,予者我也,豫的右旁为象。“豫”即表示一个人,手牵一头大象。其三,秦文生先生也认为:黄河流域至迟在殷代尚有较多的大象,河南古称“豫州”,是因为产象而得名。以上这些说法均值得商讨。
“豫”甲骨文、金文均无此字,豫为象邑二字合文。著名史学家徐中舒先生认为:“《说文》豫,从象予声。”从予乃从邑元之伪,认为“予”为晚出之字不见于甲骨、青铜器。又说:“盖予字之得形,即由邑字伪变而成,其得音、与义,则由舒字为之介。”这个解释是正确的。至于说“予者我也”,这种解释很不恰当,把“予”字解释成“余”字,因此说成是我也。“予”、“余”绝对不相同,高亨《古文字形义学概论》曰:“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魏三体石经之篆文予作,盖象手持环给予人也。”杨树达与吴承仕也有类似看法,“予”字应是给予的意思。因此,它根本不能解释成为“我”,也不能解释成为“手”,所以它不是人牵大象的标志。(摘自《何谓豫商》的帖子)
回应“天象”说 专家各说各的
对于嵩山文化研究会提出的“豫”字“天象”说,省作协副主席、河南文学院院长郑彦英,著名作家、书画家、省文史馆馆员李铁城先生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这一说法不科学。
A
“天象”说也不科学 “豫”应为“大气象”
河南文学院院长郑彦英:
“天象”说也不科学 “豫”应为“大气象”
商报记者 李雅静
“豫,应该是大气象的意思。”省作协副主席、河南文学院院长郑彦英说,针对这一问题,两年前他就进行过研究,并于去年撰写一篇名为《关于河南文化的一些细节》的文章,进行详细阐述。
“大象”之说 以讹传讹
博物院、电视台到处都用
尽管,“豫”被解释成一个人牵着一头象,在学者眼中看来完全是错误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含义却被大家口口相传,并潜移默化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郑彦英说,走进我们河南的文化窗口河南博物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巨大的金黄色雕塑。
雕塑上,中间的那个显然是原始部落的男子,他伸开有力的胳膊,将两侧的两头大象重重推开,用孔武有力的形象图解了“豫”的含义:人与大象相搏而并存。
“这个雕塑,还被一个热爱家乡的河南人复制、缩小了,竖立在北京某豫菜连锁店里,估计现在,也正被更多的北京人所熟知。”
“此外,我们的公共传媒河南电视台也有这样的标志。”郑彦英认为,河南电视台的台标,由“河南”两个字的头一个字母H和N变形组合成一头大象,而这头大象摇头晃脑上了卫星,就等于告诉全世界,豫与大象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这样例子还有很多,不少河南人向别人介绍自己家乡时,也会提到大象。”郑彦英说。
误传原因 知识浅薄
“秀才”认字认一半,害人不浅
说到这,就有人问了,“大象”说,究竟从何而起?
在郑彦英看来,这其中的原因有三。其一,豫字由予和象组成,似乎一个人在牵一头大象,有些人秀才认字认一半,想当然地就给豫下了这个定义。
其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豫”为“象之大者”。看到这里,这些人就没有耐心再去考究许慎说的“象”到底是生物学的大象还是“大气象”,武断认为“象之大者”不是大象是什么?
“其实只要再看一看紧随其后的解释,就会明白:‘豫虽大,而不害于物,故宽大舒缓之意取此字。’如果再有耐心一点,查一下《辞源》中的大象词条,就会知道大象为一切事物的本源,后引为封建帝王的一统天下。”
“当年,禹之所以把自己的都城所在地称为‘豫’,显然是把此地看成了天下的中心和本源。”
“其三,我省曾出土大象化石,一些人就认为有大象,‘豫’就是象的意思,其实稍微有古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除了南北两极外,大象化石几乎在地球各洲都有出土,这个不足为凭。”
评价新说 也不科学
“豫”应为“大气象”之意
那么,“大象”说究竟错在哪里呢?
郑彦英说,其实稍微有古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咱们河南简称“豫”,是从夏禹开始的。大禹治水将天下分为九州,并将他首都阳城所在州称之为豫州。“豫”字也就由此而来。
“大象说”不对,对于嵩山文化研究会刚刚抛出的“天象”说郑彦英也并不认同。
他说,古代学者和文人对“豫”解释得十分明晰。我国最早的解词书籍《尔雅》称:“豫,乐也,厌也,安也,舒也”。汉经学家郑玄说:“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儒家重要经典《尚书》中明确表示:“豫,舒也。”
“上海的豫园,知道吗?就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的,名‘豫园’,取的就是‘愉悦老亲’之意。”
郑彦英认为,《说文解字》中将“豫”释为“象之大者”。此“象”非生物学之大象,而为“大气象”也!《周易》之豫卦为雷出地奋之象,生机盎然之势,“豫”字应该是“大气象”的意思。
河南叫“豫” 名副其实
得中原者方能得天下
此外,郑彦英还认为河南称“豫”,名副其实。
河南北有巍峨太行、王屋,南有俊秀大别、伏牛,西有苍茫崤山、秦岭,三方相合相抱,聚万象于其间;中岳嵩山于万象中挺拔而立,散灵气于四方;加之黄淮二河,蜿蜒奔流,滋润豫北、豫中、豫东之大平原,粮食产量为中华诸省之冠。
“人才上,也是历代辈出。思想家有老庄、二程;文学家有杜甫、韩愈、白居易;科学家有张衡、郭守敬;政治家有商鞅、李斯、贾谊等。”
“河南一向被人们称之为中原,因其居中华腹地,中国之中。一年四季、二十四节之分,亦由周公从登封告成测日影而定。因此,夏商王朝即建都于郑州,殷朝定都于安阳,宋金等六朝建都于开封,汉晋等九朝建都于洛阳,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改朝换代,常在河南完成,故才有了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B
省文史馆李铁城:
“天象”说本末倒置
“‘豫’非‘大象’乃‘天象’,这个说法本末倒置了。”著名作家、书画家、省文史馆馆员李铁城先生认为,无论是将“豫”字解为“乐也,舒也”,还是解释为“大自然所给予神奇的天象”,即所谓的“天人合一”,这些都是“豫”的引申义,拿引申义当本义,是本末倒置之举。
李铁城先生从文字发展的规律等角度谈了他的看法:
首先,看字要看本义。文字有它产生、发展的规律,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豫”是两个象形字“予”和“象”的结合体,本义就是“手牵大象”。人能控制大象这种庞然大物,能不高兴,不快乐吗,所以“豫”就有了“乐也,舒也”的引申义。由此继续延伸,人能控制大象不正是大自然的给予吗?人通过“控制大象”等利用自然的手段而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不就是“天人合一”吗?一说“天人合一”,不少人习惯地理解为人和自然互不触动,这太机械了。把“豫”解释得更丰富些没有错,但生硬地把“豫”的这些引申义和本义进行对立,否定“豫”即“手牵大象”,那就没道理了。
其次,古时河南有大象,就完全可以用大象命名,难道古人想用“豫”这个字来当河南的名字,还需要去考证别的地方有没有大象?“满世界都有大象”不假,但除了河南,“满世界”都没有想到可以用大象来当名字,所以河南叫“豫”,别的地方不叫“豫”。用“满世界都有大象”来否定河南之“豫”并非“象也”很滑稽。
综合这两点,李铁城先生认为,开拓、丰满“豫”的意义,弘扬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对的,但采取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去看问题,肯定这个就一定要否定那个,不是包容多元的学术态度,也无助于弘扬历史文化。
(商报记者 刘晓红)
C
从九州命名来看
“豫”的含义是安舒
网帖《何谓豫商》:
从九州命名来看
“豫”的含义是安舒
河南古称“豫州”并不是因为豫州产象而得名。我们只要翻开东汉刘熙《释名》这部历史地理学专著,就可以看出“豫”字的含义。该书明确地指出豫州得名,并不是因为该地产象。
《释名》对“九州”的含义解释曰:“青州在东,取物生而青也”,“徐州,徐舒也,土气缓也”,“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荆州,取名于荆山也”,“豫州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宿州,在四方之内雍翳也”,“冀州,亦取地为名也”,等等。从以上刘熙《释名》对九州名称含义的解释,可以看出“九州”名称的含义是与该地的地形自然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的。他对“九州”之中“豫州”的解释是因为其地常,安豫也,故称豫。“豫”字有安舒之意,其意起源很早,《周易》中的豫卦,释曰:“豫者,安和悦乐之义”,说明“豫”的含义,就是安舒、和悦之义。(摘自《何谓豫商》的帖子)
河南博物院:雕塑并非是“豫”的诠释
作为河南的文化窗口,博物院内的“大象与人”雕塑,究竟是何含义?会不会给更多人带来误解?昨日,博物院一位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位负责人表示,门口竖立的那尊雕塑,并非是河南简称“豫”字的诠释。因为这个雕塑和后面背景墙上的一些文化符号是一体的。
“建馆之初,竖立这个雕塑主要有三层含义。一,说明我们河南曾经有大象;二,说明人类和动物、自然界是和谐共生的;三,借助这个雕塑和背景墙上的文化符号,来弘扬我们河南的文化。”
“至于说,雕塑是对‘豫’的解释,应该是一种误读。”
(商报记者 李雅静)
(本文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