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人的自由度

  摘要: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已历千年,筚路蓝缕 披荆斩棘 生生不息,刚健自强,不想逮于近代,遭遇千年变局,世界迅速走进现代化的轨道,而中国却依然沉睡不起,儒家更是日益衰落,儒家的士人苦苦探寻,却一步比一步艰辛,其中重要的原因,既是没有抓住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人的自由度。儒家人士面对这一困局做出了回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还要挖掘儒家自身所具有的资源和材料,重新加以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面对当今的时代变局,才能继续挺立道德之源,开拓出儒家新的境界,创新熔铸出新的文化,以慰民生,以促华夏。

  关键词:儒家;自由度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73-01

  

  人的自由度是古今中外历代大哲都面对的一个命题,因为“天地之间人为贵”,当人参于天地之化育的时候,人的主体性在其实践中得以体现,这种主体性是一种“自在”之物,它自在地拥有自我的独特价值,人人不同,但都是一个整体,人人相异,但都是自然之子,且独具灵性,这灵性就是人的自作主宰,自为理由,而不是依附于天命而毫无作为,这一切的如果有一个定义的话,就是自由。自由要求人的解放,从对自然的恐惧中,对权力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对资本的依附上,对外在体系的依附上解脱出来。黑格尔曾言:“人本性上是自由的”,如果没有自由,那么就没有道德,有的话也必是虚伪的,没有自由意志,人们就没得选择,没有这种高尚或鄙下的选择,是没有道德可言的,康德的理论前提即在此,儒家以德立本,处处体现的也是此意。

   儒家道德的起点开始于性善论,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肯定,儒家从一开始对个体在道德上的提升就抱有深刻的信念,孔子讲“为仁由己”,孟子讲:“涂之人皆可为尧舜”就是这一含义,但这善只是善端,不是至善本身且易失,人通过自我的提升,追寻“仁”的境界,反身而诚,反本明性,最后达于至善。这种把人的道德性提升于人的内在性,超越性的过程,既是求仁的过程,也是个人自由扩大的过程,人与仁达到了统一,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种求仁的过程,儒家完全要求寄托于修身者自己,尽管儒家的个体是一种关系中的个体,即个体的外在自由由自身所处的关系中给出,但内在的自由和道德提升则完全在于自己,按照我们对于儒家时间性的叙述,则看得更为清楚,时间的自然属性使个人的存在短短百年,个人的关系也会随之慢慢消散,那么儒家的永恒追求的,必有其永恒的一面,方能接续这短暂的个体的自然属性,那便是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内在的道德性、超越性,这种道德性、超越性既是内在的,又是无对待的,内在的即不随外在事功而随波逐流,无对待的就是仁的实现全在于自身,“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既不远,就在于自己愿不愿意求之,那么这样就把个体突出了出来,即个体自身是求得”仁”的主体,客体也同样是个体本身,即“求仁”的根据不在主体之外,而是主体自身。儒家人士所要做的,就是以自我的仁心来克服物欲的小我,以天理克人欲,最后天人合一,圆融一片,成圣成贤。这种成圣成贤之路,就是不断克服自我的内在障碍,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途,这就是中国特有的内在的道德自由主义。

  如果儒家的个体是一种关系中个体,它立足于性善论这一基点,从而扩充和挺立自我的道德自由,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整体的自由和谐。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对待的内在超越性的进路,而西方的个体是一种纯粹原子式的个体,它立足于人的原罪这一基点,从而通过订立契约和规范权力来扩充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则是一种对待的外在的进路。

  西方的哲学体系,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对待的关系,以自然为对象,以科学和逻辑为支柱,进行哲学的构建,这一传统造成了西方的自由追求不是立足于道德的自由境界,而是政治经济层面的权利要求,这就是说,这种自由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是以对待的面貌出现的,这是一种基于契约和权利基础上的主客、人物、人我 群己对待关系。儒家学者以“吾日三省吾身”为自律要求,汲汲以求圣贤境界,这种境界自然要求个人的私利在很多方面是不值一顾的,甚至是值得克服掉的,这就是化小我为大我的过程,却也是消弭自我权利的过程。这种内圣德功夫,最终追求的,乃是一种境界,正如尧舜的道德是一种悬设一样,儒家的内圣开外王在原初的设计中,始终是以道德为依归的,“治国”、“平天下”可以由内圣径直推出,圣王做的,也是上行下效,推己及人,推行仁政,化成天下,这一切的预设,都以道德的范畴囊括,既无底层人民权利的申述,也无法律对政府等机构的约束,科学技术也因为渠道的狭小而发展缓慢,中国前期的发展因之而迅速,中国后期的发展因之而停滞,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参考文献:

  [1]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70.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自序[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7.

  [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4]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4.

  摘要: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已历千年,筚路蓝缕 披荆斩棘 生生不息,刚健自强,不想逮于近代,遭遇千年变局,世界迅速走进现代化的轨道,而中国却依然沉睡不起,儒家更是日益衰落,儒家的士人苦苦探寻,却一步比一步艰辛,其中重要的原因,既是没有抓住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人的自由度。儒家人士面对这一困局做出了回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还要挖掘儒家自身所具有的资源和材料,重新加以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面对当今的时代变局,才能继续挺立道德之源,开拓出儒家新的境界,创新熔铸出新的文化,以慰民生,以促华夏。

  关键词:儒家;自由度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73-01

  

  人的自由度是古今中外历代大哲都面对的一个命题,因为“天地之间人为贵”,当人参于天地之化育的时候,人的主体性在其实践中得以体现,这种主体性是一种“自在”之物,它自在地拥有自我的独特价值,人人不同,但都是一个整体,人人相异,但都是自然之子,且独具灵性,这灵性就是人的自作主宰,自为理由,而不是依附于天命而毫无作为,这一切的如果有一个定义的话,就是自由。自由要求人的解放,从对自然的恐惧中,对权力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对资本的依附上,对外在体系的依附上解脱出来。黑格尔曾言:“人本性上是自由的”,如果没有自由,那么就没有道德,有的话也必是虚伪的,没有自由意志,人们就没得选择,没有这种高尚或鄙下的选择,是没有道德可言的,康德的理论前提即在此,儒家以德立本,处处体现的也是此意。

   儒家道德的起点开始于性善论,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肯定,儒家从一开始对个体在道德上的提升就抱有深刻的信念,孔子讲“为仁由己”,孟子讲:“涂之人皆可为尧舜”就是这一含义,但这善只是善端,不是至善本身且易失,人通过自我的提升,追寻“仁”的境界,反身而诚,反本明性,最后达于至善。这种把人的道德性提升于人的内在性,超越性的过程,既是求仁的过程,也是个人自由扩大的过程,人与仁达到了统一,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种求仁的过程,儒家完全要求寄托于修身者自己,尽管儒家的个体是一种关系中的个体,即个体的外在自由由自身所处的关系中给出,但内在的自由和道德提升则完全在于自己,按照我们对于儒家时间性的叙述,则看得更为清楚,时间的自然属性使个人的存在短短百年,个人的关系也会随之慢慢消散,那么儒家的永恒追求的,必有其永恒的一面,方能接续这短暂的个体的自然属性,那便是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内在的道德性、超越性,这种道德性、超越性既是内在的,又是无对待的,内在的即不随外在事功而随波逐流,无对待的就是仁的实现全在于自身,“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既不远,就在于自己愿不愿意求之,那么这样就把个体突出了出来,即个体自身是求得”仁”的主体,客体也同样是个体本身,即“求仁”的根据不在主体之外,而是主体自身。儒家人士所要做的,就是以自我的仁心来克服物欲的小我,以天理克人欲,最后天人合一,圆融一片,成圣成贤。这种成圣成贤之路,就是不断克服自我的内在障碍,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途,这就是中国特有的内在的道德自由主义。

  如果儒家的个体是一种关系中个体,它立足于性善论这一基点,从而扩充和挺立自我的道德自由,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整体的自由和谐。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对待的内在超越性的进路,而西方的个体是一种纯粹原子式的个体,它立足于人的原罪这一基点,从而通过订立契约和规范权力来扩充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则是一种对待的外在的进路。

  西方的哲学体系,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对待的关系,以自然为对象,以科学和逻辑为支柱,进行哲学的构建,这一传统造成了西方的自由追求不是立足于道德的自由境界,而是政治经济层面的权利要求,这就是说,这种自由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是以对待的面貌出现的,这是一种基于契约和权利基础上的主客、人物、人我 群己对待关系。儒家学者以“吾日三省吾身”为自律要求,汲汲以求圣贤境界,这种境界自然要求个人的私利在很多方面是不值一顾的,甚至是值得克服掉的,这就是化小我为大我的过程,却也是消弭自我权利的过程。这种内圣德功夫,最终追求的,乃是一种境界,正如尧舜的道德是一种悬设一样,儒家的内圣开外王在原初的设计中,始终是以道德为依归的,“治国”、“平天下”可以由内圣径直推出,圣王做的,也是上行下效,推己及人,推行仁政,化成天下,这一切的预设,都以道德的范畴囊括,既无底层人民权利的申述,也无法律对政府等机构的约束,科学技术也因为渠道的狭小而发展缓慢,中国前期的发展因之而迅速,中国后期的发展因之而停滞,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参考文献:

  [1]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70.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自序[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7.

  [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4]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4.


相关文章

  • 论现代新儒学中的政治自由主义传统
  • 2008年第2期 (总第187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I『IiNALOF)ⅡAJ田£NI删IⅥ匝SnY(Ar也&scIcialsciel蚺)Ge哪lserialNo.187No.22008 论现代新儒学中的政治自由主义 ...查看


  • 徐克谦: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先观
  • 时间:2010-09-09 09:09 作者:徐克谦[字号:大 中 小]点击:373次 价值观是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的诸多要素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就是指创造和维系这个文化传统的人们,普遍认为在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 ...查看


  • 两种个人主义:西方与儒家
  • 作者:陈乔见 来源:<原道>第十四辑 本站发布时间:2008-1-8 3:48:01 阅读量:261次 [摘  要]柏拉图的灵魂三元结构(理性.激情.欲望)奠定了西方对"自我"和"个人"理 ...查看


  • 书评 | 邓聿文:先秦儒学的现代价值
  • 先秦儒学的现代价值 文 | 邓聿文 儒家或者说先秦儒家,能否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华文化.价值观和优良社会治理的思想资源,一要看我们对儒家的思想挖掘整理得如何,二要看社会的发展变化. 拿到叶匡政先生新书<可以论>,就被这名字吸引住了 ...查看


  • 大家讲堂丨新文化运动为何反对儒家?
  • 大家讲堂 秦晖 第二十八集 为了保证视频能够流畅播放,请在WiFi网络环境下观看. 主要观点 1.自由这个概念,不仅自由主义讲,其它主义也讲,而且五四以前中国人倒真的不怎么讲,是到了五四以后才讲的,后来不讲自由了也要讲解放,解放其实也还是自 ...查看


  • "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
  • 「口袋收藏工具」加载中... 繁體中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 新闻中心 | 儒家中国网精华 | 儒教复兴论坛精华 | 儒学联合论坛精华 | 华夏复兴网精华 | 当代儒学网精华 | 心学联合论坛精华 | 圣贤大儒 ...查看


  • 儒家道家教育思想
  • 儒家道家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的瑰宝 [内容摘要]春秋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所争鸣的实际内容或者社会焦点,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涉及道德.艺术.哲学.逻辑学等,可谓百花齐放.其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就 ...查看


  • 林桂榛:儒家"生民非为君.立君以为民"的民主政府原则
  • 儒家思想与人权观念的交汇 [摘  要]儒家思想与人权观念.人权标准不是相互对立或否定的关系,反而两者有着相通或相同的伦理内涵.伦理指向.人权本质上是一种权利诉求,包括不被非正当地干预.干扰.侵害与获得正当的救济.援助.福利两方面.儒家有丰富 ...查看


  • 论传统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论传统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十分丰富,它既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之术,又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传统哲学思想,而儒家的民本思想因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对现实的正面反映成为中国民本思想的主流.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不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