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课《乡愁》
内容分析::《乡愁》是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经典之作,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
两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一组诗歌共同的主题就是爱国思乡之情,要求能领悟诗
歌中所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吟诵诗歌,欣赏诗歌是本单元的主要要求。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由于很少接触诗歌,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拓展迁移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描写思乡之情的名句或图片。
2、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根据课标精神和本课的课型特点,针对中年级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自读自悟法。教学时,以朗读作为重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能力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钢琴曲《思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写在黑板上。(学生朗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读——感乡愁
【提示】:
一读:读诗,吐字清晰
二读: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体现诗的音乐美。
三读:读诗,注意诗中的重音,读得抑扬顿挫,体现诗的抒情性。
提示:重音,指为了表达感情有的要读重些。
四读:读诗把韵脚读好,是讲究押韵的。
提示:押韵:诗句中永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押韵。本诗押韵回环往复。
1.自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
5、指名朗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明确: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如“小小”这一个词应读得很重,它能体现邮票的特点,且“小小”能更衬托出浓浓的乡愁,我在这头语气应提高,后一句应降低以体现思母之情
师: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讨论:以第一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让学生注意以下地方的正确读法:
(课件展示:)
1)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2)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6演示文稿展示朗读诗歌方法)
1)把握朗读基调(语气、语调);
2)讲究朗读节奏;
3)注意朗读重音;
4)调节朗读速度;
5)投入朗读感情(用心去读)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体会到浓浓的乡愁。
四、品——悟乡愁
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幻灯片出示:
(1)从整体结构上,
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
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
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
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1、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呢?作者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小小的承受着不可以言说的愁,更体现了愁的厚重。
生1:思母之愁、夫妻离愁 、丧母哀愁 、思归浓愁
生2: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2、这些愁具体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背景资料: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老师:作者把这些愁以时间的顺序铺排在一起,我们读来会发现有韵脚的变化,邮票、船票,变为坟墓、海峡,而且时间上后来啊延长,而现在转折,我们会发现,情愫在逐渐的加深,母子之情,夫妻之情,有思念之愁,但是尚可以相见,而丧母则是深沉的阴阳之隔,而大陆则是一种隔开的思念,思念变得厚重。
3、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示例: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4、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拓——思乡愁 《乡愁四韵》[1]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2]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3]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2、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几分诗情,突然间诗兴大发--师作诗:“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啊!我发现同学们好象也跃跃欲试了!好,你们也来试着表达心中的那份浓情诗意吧!请展示你们的才华吧。(多媒体出示:乡愁是…… 母爱是…… 友谊是……)
六、结束语:
1.通过朗读、补写,我们了解了乡愁,《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七.布置作业:
1、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2、 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课《乡愁》
内容分析::《乡愁》是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经典之作,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
两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一组诗歌共同的主题就是爱国思乡之情,要求能领悟诗
歌中所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吟诵诗歌,欣赏诗歌是本单元的主要要求。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由于很少接触诗歌,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拓展迁移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描写思乡之情的名句或图片。
2、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根据课标精神和本课的课型特点,针对中年级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自读自悟法。教学时,以朗读作为重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能力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钢琴曲《思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写在黑板上。(学生朗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读——感乡愁
【提示】:
一读:读诗,吐字清晰
二读: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体现诗的音乐美。
三读:读诗,注意诗中的重音,读得抑扬顿挫,体现诗的抒情性。
提示:重音,指为了表达感情有的要读重些。
四读:读诗把韵脚读好,是讲究押韵的。
提示:押韵:诗句中永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押韵。本诗押韵回环往复。
1.自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
5、指名朗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明确: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如“小小”这一个词应读得很重,它能体现邮票的特点,且“小小”能更衬托出浓浓的乡愁,我在这头语气应提高,后一句应降低以体现思母之情
师: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讨论:以第一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让学生注意以下地方的正确读法:
(课件展示:)
1)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2)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6演示文稿展示朗读诗歌方法)
1)把握朗读基调(语气、语调);
2)讲究朗读节奏;
3)注意朗读重音;
4)调节朗读速度;
5)投入朗读感情(用心去读)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体会到浓浓的乡愁。
四、品——悟乡愁
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幻灯片出示:
(1)从整体结构上,
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
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
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
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1、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呢?作者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小小的承受着不可以言说的愁,更体现了愁的厚重。
生1:思母之愁、夫妻离愁 、丧母哀愁 、思归浓愁
生2: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2、这些愁具体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背景资料: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老师:作者把这些愁以时间的顺序铺排在一起,我们读来会发现有韵脚的变化,邮票、船票,变为坟墓、海峡,而且时间上后来啊延长,而现在转折,我们会发现,情愫在逐渐的加深,母子之情,夫妻之情,有思念之愁,但是尚可以相见,而丧母则是深沉的阴阳之隔,而大陆则是一种隔开的思念,思念变得厚重。
3、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示例: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4、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拓——思乡愁 《乡愁四韵》[1]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2]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3]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2、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几分诗情,突然间诗兴大发--师作诗:“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啊!我发现同学们好象也跃跃欲试了!好,你们也来试着表达心中的那份浓情诗意吧!请展示你们的才华吧。(多媒体出示:乡愁是…… 母爱是…… 友谊是……)
六、结束语:
1.通过朗读、补写,我们了解了乡愁,《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七.布置作业:
1、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2、 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