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制度

这里简单说一下清代科举选拔贡生的制度: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庠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统称为“秀才”。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称“廪生”。只有廪生才有资格被选为贡生,即贡元,但也有个别特殊优异成绩的秀才被直接授予贡生。取得贡生资格,可以不经乡试(省考)直接上京参加会考,与乡试得中的举人同等待遇,所以也可以在家宅和宗祠上挂匾或者在家门口和宗祠门口竖旗杆。

明清科举制度

【从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童试

童试,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在唐、宋时称州县试,明、清称郡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後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有邑庠生和郡庠生,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後,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後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国子监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太学生/国学生或国子监生。 贡生被送人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因而入国子监的贡生又称贡监。

清代有六种贡生:“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例贡”。“副贡”即从每届乡试取得副榜者中挑选,副榜不能参加会试,但既可被挑选为官,又可人国子监。入国子监读书,也是人生转折的一件大事,只要能认真苦读,按期肄业,就可以被挑选做官,所以成为监生也是值得祝贺的事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这里简单说一下清代科举选拔贡生的制度: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庠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统称为“秀才”。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称“廪生”。只有廪生才有资格被选为贡生,即贡元,但也有个别特殊优异成绩的秀才被直接授予贡生。取得贡生资格,可以不经乡试(省考)直接上京参加会考,与乡试得中的举人同等待遇,所以也可以在家宅和宗祠上挂匾或者在家门口和宗祠门口竖旗杆。

明清科举制度

【从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童试

童试,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在唐、宋时称州县试,明、清称郡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後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有邑庠生和郡庠生,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後,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後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国子监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太学生/国学生或国子监生。 贡生被送人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因而入国子监的贡生又称贡监。

清代有六种贡生:“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例贡”。“副贡”即从每届乡试取得副榜者中挑选,副榜不能参加会试,但既可被挑选为官,又可人国子监。入国子监读书,也是人生转折的一件大事,只要能认真苦读,按期肄业,就可以被挑选做官,所以成为监生也是值得祝贺的事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相关文章

  • 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共包括3个单元.19节正课和2节活动课,本书主要叙述的是从隋朝到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 ...查看


  •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设计)
  •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历史汇报课 授课人:叶少勇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设计思路]: 根据此规定以及本课的具体内容和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课前学生准备活动为搜 ...查看


  •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
  • 第 三 单元 第 18 课 牡丹区二十一中 刁艳霞 一. 课堂设计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使学生了解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初步培养简述.归纳.比较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 导入:展示图片"清 ...查看


  • [东方文明]读书笔记
  • <千年科举>读书报告 在写这篇读书报之前,我有必要对<千年科举>这本书以及作者李兵做一些大致的介绍. <千年科举>的作者李兵,为岳麓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科举史与书院史研究①.曾于2008年应湖南教育电视台 ...查看


  • 论科举制在士大夫从商中的作用
  • 作者:高新伟 许昌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5)03-0090-04 中国传统即有贱商的观念,四民之中,商人的地位最低.作为四民之首的士人,皆以经商为耻.但从北 ...查看


  • 科举选官制度研究
  • 前 言 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就如何选拔,培养与录用人才,封建统治阶级走过 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程.早在西周时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以宗法等级关系 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人们凭血缘或姻亲关系进入仕途.春秋战国时期,奴 ...查看


  • 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及借鉴 [摘 要]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而后一直沿袭到清末,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自隋以后一直沿用的一种选官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并对近代西方各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建 ...查看


  • 明清科举制度述略
  • 明清科举制度述略 (发布时间:2003年08月21日 ) 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 院试 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 ...查看


  • 科举制度的变更
  • 一. 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影响 产生: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上的地位,而士族在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