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鉴赏的审美与评价

  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鉴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鉴赏后者。

  以上事例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知道,鉴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鉴别功能。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鉴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再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鉴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

  在鉴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在鉴赏教学中,敦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意识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和非审美的成分。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用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 李永正.

  2.《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教参美术鉴赏分册 2006/5.

  3.《美术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01/4.

  (作者单位:吉林省桦甸市第二中学)

  责编 / 齐鲁青

  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鉴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鉴赏后者。

  以上事例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知道,鉴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鉴别功能。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鉴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再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鉴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

  在鉴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在鉴赏教学中,敦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意识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和非审美的成分。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用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 李永正.

  2.《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教参美术鉴赏分册 2006/5.

  3.《美术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01/4.

  (作者单位:吉林省桦甸市第二中学)

  责编 / 齐鲁青


相关文章

  • 浅析中学美术课在教育中的作用
  • 浅析中学美术课在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课作为一门文化课,贯穿于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尤其初中阶段,更显露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的审美知识的获 ...查看


  •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美术课程是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1997年的颁布, 使美术课程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从而形成了我们基 ...查看


  •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教学案 重点: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难点: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 J 一 美术鉴赏 1 定义:运用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 联想 ...查看


  • 中国美术鉴赏美术论文
  • 浅谈美术之"美" 对于一个绘画者,别人评价"画技"如何,也许只指绘画技巧.如果别人评价"水平"如何,这"水平"二字就不止是技巧,更多的包括绘画者的作品面世之后所 ...查看


  • 全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 附件5: 全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教育科研论文获奖名单 市(区)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宝鸡市 宝鸡市 宝鸡市 宝鸡市 宝鸡市 宝鸡市 宝鸡市 汉中市 汉中市 一等奖(排名不 ...查看


  • 美术鉴赏论文有背景清明上河图的意义
  • 由<清明上河图> 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一.对中国画的认识 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建筑学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在着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 ...查看


  • 专题讲座美术鉴赏
  • 专题讲座 高中"美术鉴赏"模块分析与教学实施建议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教师的困惑: 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必修模块<美术鉴赏>课程多,知识量大.知识点多,课时少,如何解决? 高 ...查看


  •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 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因此,高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注意均衡性和多样性.高中美术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是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均衡性和多样性 ...查看


  •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浅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浅析 作者:梁瑶 来源:<大学教育>2015年第06期 [摘 要]审美教育在当今社会十分重要,它对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