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波叔在家撸了几部片。
今天推荐的这部估计很多人没看过叫《野蛮入侵》,真不是科幻片,波叔声明18岁以下的禁看。
电影海报
好片!
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
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
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故事发生在新世纪加拿大魁北克的蒙特利尔。
父亲雷米是个风流成性的大学历史教授,即使身患重病还有女人爬上床。
当时魁北克已开始推行医疗制度公有化,医疗基本免费。
但有它固有的问题:医疗系统人力资源极其紧张,环境差、人满为患(走廊里躺满前来看病的人)……
医院过道
与父亲形同陌路的萨巴斯蒂安,接到母亲的电话得知老爹病情恶化,命不久矣,从伦敦飞到蒙特利尔,前来照顾。
但父子关系实在很差:身为教授的爹瞧不上不爱读书、一身铜臭气的儿子,儿子更不喜欢风流成性的父亲。
见面不足5分钟,必吵架。
从伦敦飞回来当晚,儿子就打算回去。直到母亲告诉他:
毕竟是亲爹,一头还要忙着在伦敦的工作,这一头要照顾顽固的爹。
萨巴斯蒂安让在美国当医生的好友,查看他爹的病例后,得知已经无法医治,只能等待死亡。
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办?大哭一场,然后互诉衷肠、追忆往事么?
母亲告诉他什么事情能让病人开心,就去做什么。给他换间舒适病房,然后再去找他的朋友们。
资本家有一点好,那就是有了解决方法,想办法落实就行,从不拖泥带水。
因为不是什么急诊,按照当时卫生部的规定,禁止换医院,那就贿赂医院行政组和工会,把老爹挪到二楼空房。
老头子住进舒适的病房,吝啬地连谢谢都不愿意对儿子说,带着笑意对护士辩解:
接下来,儿子把当爹的两个情妇和旧时好友召集起来。
是的,法国人的浪漫和多情,不是你我可以消受的,人家前妻和情妇相处地很融洽。
和旧时好友喝酒、聊天、回忆过往、打发时间。
但随着日子一天天临近,疼痛与日剧增。
为了缓解疼痛,萨巴斯蒂安直接跑到警察局,询问是否有海洛因可以售卖,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抓毒贩的,最清楚哪有货源了。
要不要这么直接
警察肯定不会直接说的呀,但总会有办法知道,那是玩音乐和诗人的玩意。
萨巴斯蒂安找到父亲情妇的女儿,让她帮忙定期给老爹提供+注射海洛因。(18岁以下不要再看了哇)
多日的朝夕相处,雷米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开始缓和,当爹的第一次想要了解儿子具体在做什么的。
但无论怎样happy,人都是怕死的,而且越老越贪恋生命。贪恋美食与美酒、贪恋书本与文化、贪恋亲人和朋友、更贪恋无数的美人......
你不在乎生命?随时可以死,无所谓?老爹这样回答:
因为他们感觉不到死亡的滋味。
然而,这些留恋是真的热爱吗?
贪恋美酒,你还能豪饮吗?
想要旅行,去不了了,走哪里都是人......
爱女人,见过了不都一样么?
最后在亲人和好友的陪伴下,雷米选择了安乐死。
结束了?结束了,故事就是这么简单。那为什么叫野蛮入侵呢?
人家可是拿过奥斯卡奖的作品呀,怎会如此简单。
这就需要一点背景知识了。
关于魁北克,有一个“遗落在北美的孤儿”的说法。
魁北克位于北美东北部,拥有近800万人口,其中80%人口的母语为法语,然而讲法语的居民,只占北美人口总数的2%,他们被包围在3亿说英语的人口当中。
16世纪法国人最早驶入圣劳伦斯河,沿河建立了永久殖民据点。这里成了法国在北美的“新法兰西”。
为争夺殖民地,英法进行了七年战争,最终英军接替法国取得魁北克。
1763年,英国殖民加拿大后,想以同化政策对付法语居民,引起一系列暴力事件。我生在百合下,长在玫瑰下。
这是很多法裔魁北克人对自己“身份”的诠释,百合是英格兰的国花,玫瑰是法兰西的国花。言下之意:虽然在英格兰的治下,但是法兰西才是法裔魁北克人真正的精神故乡。
1960年代,魁北克展开了一场寂静革命,变革内容包括社会的世俗化、地方福利的建立和分离主义与联邦主义政治势力的重组。
最后魁北克成为整个北美残存的法语文化区,但从此也就陷入了不断和英裔文化入侵的抗争中。
所谓野蛮人的入侵,更多表现为“被美国化”、“务实”、“能干”、拜金主义深入人心,没有文化传承根底。
所以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历史老教授像在总结当代思想史,如数家珍一样,讲述当初追逐着各种主义、追逐着无数的男人或者女人,对儿子流于物质不屑一顾,却无法改变。
在他看来,野蛮人已经到了。
但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滚滚向前,哪怕有一种价值或者理想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无可挽回地逝去了......
菠菜们,闲暇时可以去看一下,如果不喜话痨的话,不看也无妨。因为教师天然的叨逼叨,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了的。
周末,波叔在家撸了几部片。
今天推荐的这部估计很多人没看过叫《野蛮入侵》,真不是科幻片,波叔声明18岁以下的禁看。
电影海报
好片!
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
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
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故事发生在新世纪加拿大魁北克的蒙特利尔。
父亲雷米是个风流成性的大学历史教授,即使身患重病还有女人爬上床。
当时魁北克已开始推行医疗制度公有化,医疗基本免费。
但有它固有的问题:医疗系统人力资源极其紧张,环境差、人满为患(走廊里躺满前来看病的人)……
医院过道
与父亲形同陌路的萨巴斯蒂安,接到母亲的电话得知老爹病情恶化,命不久矣,从伦敦飞到蒙特利尔,前来照顾。
但父子关系实在很差:身为教授的爹瞧不上不爱读书、一身铜臭气的儿子,儿子更不喜欢风流成性的父亲。
见面不足5分钟,必吵架。
从伦敦飞回来当晚,儿子就打算回去。直到母亲告诉他:
毕竟是亲爹,一头还要忙着在伦敦的工作,这一头要照顾顽固的爹。
萨巴斯蒂安让在美国当医生的好友,查看他爹的病例后,得知已经无法医治,只能等待死亡。
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办?大哭一场,然后互诉衷肠、追忆往事么?
母亲告诉他什么事情能让病人开心,就去做什么。给他换间舒适病房,然后再去找他的朋友们。
资本家有一点好,那就是有了解决方法,想办法落实就行,从不拖泥带水。
因为不是什么急诊,按照当时卫生部的规定,禁止换医院,那就贿赂医院行政组和工会,把老爹挪到二楼空房。
老头子住进舒适的病房,吝啬地连谢谢都不愿意对儿子说,带着笑意对护士辩解:
接下来,儿子把当爹的两个情妇和旧时好友召集起来。
是的,法国人的浪漫和多情,不是你我可以消受的,人家前妻和情妇相处地很融洽。
和旧时好友喝酒、聊天、回忆过往、打发时间。
但随着日子一天天临近,疼痛与日剧增。
为了缓解疼痛,萨巴斯蒂安直接跑到警察局,询问是否有海洛因可以售卖,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抓毒贩的,最清楚哪有货源了。
要不要这么直接
警察肯定不会直接说的呀,但总会有办法知道,那是玩音乐和诗人的玩意。
萨巴斯蒂安找到父亲情妇的女儿,让她帮忙定期给老爹提供+注射海洛因。(18岁以下不要再看了哇)
多日的朝夕相处,雷米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开始缓和,当爹的第一次想要了解儿子具体在做什么的。
但无论怎样happy,人都是怕死的,而且越老越贪恋生命。贪恋美食与美酒、贪恋书本与文化、贪恋亲人和朋友、更贪恋无数的美人......
你不在乎生命?随时可以死,无所谓?老爹这样回答:
因为他们感觉不到死亡的滋味。
然而,这些留恋是真的热爱吗?
贪恋美酒,你还能豪饮吗?
想要旅行,去不了了,走哪里都是人......
爱女人,见过了不都一样么?
最后在亲人和好友的陪伴下,雷米选择了安乐死。
结束了?结束了,故事就是这么简单。那为什么叫野蛮入侵呢?
人家可是拿过奥斯卡奖的作品呀,怎会如此简单。
这就需要一点背景知识了。
关于魁北克,有一个“遗落在北美的孤儿”的说法。
魁北克位于北美东北部,拥有近800万人口,其中80%人口的母语为法语,然而讲法语的居民,只占北美人口总数的2%,他们被包围在3亿说英语的人口当中。
16世纪法国人最早驶入圣劳伦斯河,沿河建立了永久殖民据点。这里成了法国在北美的“新法兰西”。
为争夺殖民地,英法进行了七年战争,最终英军接替法国取得魁北克。
1763年,英国殖民加拿大后,想以同化政策对付法语居民,引起一系列暴力事件。我生在百合下,长在玫瑰下。
这是很多法裔魁北克人对自己“身份”的诠释,百合是英格兰的国花,玫瑰是法兰西的国花。言下之意:虽然在英格兰的治下,但是法兰西才是法裔魁北克人真正的精神故乡。
1960年代,魁北克展开了一场寂静革命,变革内容包括社会的世俗化、地方福利的建立和分离主义与联邦主义政治势力的重组。
最后魁北克成为整个北美残存的法语文化区,但从此也就陷入了不断和英裔文化入侵的抗争中。
所谓野蛮人的入侵,更多表现为“被美国化”、“务实”、“能干”、拜金主义深入人心,没有文化传承根底。
所以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历史老教授像在总结当代思想史,如数家珍一样,讲述当初追逐着各种主义、追逐着无数的男人或者女人,对儿子流于物质不屑一顾,却无法改变。
在他看来,野蛮人已经到了。
但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滚滚向前,哪怕有一种价值或者理想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无可挽回地逝去了......
菠菜们,闲暇时可以去看一下,如果不喜话痨的话,不看也无妨。因为教师天然的叨逼叨,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