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隋唐政治的新格局(学案)

第13课 隋唐政治的新格局 学案

一、 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隋朝和唐朝的建立;

②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影响;

③科举制

理解:理解隋唐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二、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

三、 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51-54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一、隋朝和唐朝的相继建立★:

1、 AD581年 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AD589年统一全国

探究1:想一想,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AD618年 杨广(隋炀帝)被杀,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探究2:课后整理复习中国古代史关于隋唐此段历史的时间顺序及大事记

二、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影响★:

思考1:隋唐为何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自秦汉以来,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②隋唐大一统后,为巩固政权的需要;(结束了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割据)

③东汉末年以来,皇族衰弱,相权加强,以至于宰相篡位事件时有发生;

探究3: 想一想,政事堂有何作用?

秦朝中央集权制示意图 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表示政令下达程序

探究4:

(1)请根据秦朝与隋唐的政治制度,在空格中填上适当内容

(2)从上面两幅示意图可以得出,从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发生了怎么样的演变? 反映了什么样的实质性问题?

思考2: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有何积极意义?

①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并且都对皇帝负责,这就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探究5:三省六部制是否真的有利于加强皇权? 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这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但是,虽说宰相权利分散,无法专权,然而由于唐代三省制的执行比较严格,皇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说当时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所谓加强皇权只是相对的。

三、科举制★

探究6:回顾、思考、整理从秦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逐渐健全,

北宋及元明清进一步完善。

2、实行原因:

3、特点:科举取士,士不分门第高下,人不问世家寒门。考察的重点由原先的重才德门

第转变为重学识能力。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的选举精神。

4、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

5、考试形式:科举形式有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杂文。

6、考生来源:①生徒: ②乡贡:

思考3:隋唐科举制有何弊端?

与前期的选官制度相比,只能说相对公开、公平。

比如:

①乡贡考生的推荐和考核存在舞弊行为;

②考生进贡院答题有时让带书有时不让;

③科考结束后,也就是在放榜之前礼部将录取名单上报丞相征求其意见;

④进士科考试之前,考生往往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变成卷,投献给主考官或有地位的人,以表现自己;

⑤隋唐科举不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

⑥科考舞弊等等之类的事情

思考4:如何评价科举制? 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废弃了以血缘、门第、德行为主的选官标准,转而重视士子的学识能力。就政治方面而言:科举制使中央得以网络天下人才,扩大了地主阶级的政权统治基础;就社会方面而言:科举制有效抑制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就文化方面而言,科举制使广大士人醉心于功名的同时,也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收获与反思】

第13课 隋唐政治的新格局 学案

一、 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隋朝和唐朝的建立;

②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影响;

③科举制

理解:理解隋唐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二、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

三、 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51-54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一、隋朝和唐朝的相继建立★:

1、 AD581年 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AD589年统一全国

探究1:想一想,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AD618年 杨广(隋炀帝)被杀,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探究2:课后整理复习中国古代史关于隋唐此段历史的时间顺序及大事记

二、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影响★:

思考1:隋唐为何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自秦汉以来,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②隋唐大一统后,为巩固政权的需要;(结束了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割据)

③东汉末年以来,皇族衰弱,相权加强,以至于宰相篡位事件时有发生;

探究3: 想一想,政事堂有何作用?

秦朝中央集权制示意图 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表示政令下达程序

探究4:

(1)请根据秦朝与隋唐的政治制度,在空格中填上适当内容

(2)从上面两幅示意图可以得出,从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发生了怎么样的演变? 反映了什么样的实质性问题?

思考2: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有何积极意义?

①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并且都对皇帝负责,这就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探究5:三省六部制是否真的有利于加强皇权? 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这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但是,虽说宰相权利分散,无法专权,然而由于唐代三省制的执行比较严格,皇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说当时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所谓加强皇权只是相对的。

三、科举制★

探究6:回顾、思考、整理从秦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逐渐健全,

北宋及元明清进一步完善。

2、实行原因:

3、特点:科举取士,士不分门第高下,人不问世家寒门。考察的重点由原先的重才德门

第转变为重学识能力。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的选举精神。

4、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

5、考试形式:科举形式有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杂文。

6、考生来源:①生徒: ②乡贡:

思考3:隋唐科举制有何弊端?

与前期的选官制度相比,只能说相对公开、公平。

比如:

①乡贡考生的推荐和考核存在舞弊行为;

②考生进贡院答题有时让带书有时不让;

③科考结束后,也就是在放榜之前礼部将录取名单上报丞相征求其意见;

④进士科考试之前,考生往往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变成卷,投献给主考官或有地位的人,以表现自己;

⑤隋唐科举不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

⑥科考舞弊等等之类的事情

思考4:如何评价科举制? 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废弃了以血缘、门第、德行为主的选官标准,转而重视士子的学识能力。就政治方面而言:科举制使中央得以网络天下人才,扩大了地主阶级的政权统治基础;就社会方面而言:科举制有效抑制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就文化方面而言,科举制使广大士人醉心于功名的同时,也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收获与反思】


相关文章

  • 2016年高考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阶段特征
  • 新人教版2016年高考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 (阶段特征)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远古-公元220年)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 ...查看


  • 中国古代史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条线索
  • 五条线索 一.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问题 1.统一与分裂 古代历史上,统一和分裂这一对矛盾长期存在.但是,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第一,先秦时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称为"部族国家&qu ...查看


  • 大运河与中国的生机
  • 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其实,大运河不完全是遗产,今天,它的很多段落仍是重要运输通道:大运河每年的运输吞吐量相当于四条京沪线.祖先依然惠泽我们.当然,昔日大运河对于中国的意义,远远超过今日:它 ...查看


  • 邺城博物馆展陈大纲(一级段首)120210
  • 邺城博物馆展陈大纲 (一级段首) 序厅 前言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由南北毗连的两座古城组成,曾是曹魏(220-265).后赵(335-350).冉魏(350-352).前燕(357-370).东魏(534-550). ...查看


  • 浅析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对策
  • 浅析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对策 摘要:中华大地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包括已经消失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留给我们两大遗产: ...查看


  • 2013涟水外国语学校I
  •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对某国的政治制度大加赞赏,认为该国"是世界抵抗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就双 ...查看


  • 初中历史重点
  • 朝代顺序先缕清楚在看下面的专题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辽宋夏金元→ 明清 一.历代政治措施: ⑴. 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查看


  • 五凉文化及其历史贡献
  • 摘 要:"五凉文化"指发端或保存于五凉时期的河西地区,并经由北魏重新引入中原地区,至隋唐得以振兴的中国传统文化.前凉张轨以后,河西社会环境比较安定,大批侨寓的中原学者和本土士人传习学业.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智力环境为五凉政权 ...查看


  • 探源|中国都城史上的"地标"--古都洛阳
  • 古都洛阳如何成为中国早期建都观念的"样本"??? "十省通衢,天下之中",说的便是千年古都--洛阳.这座城市堪称中国都城史上的"地标".4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