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不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7题。

斩不断

①那是在一次飞行旅行中,邻座一位老先生的神态引起了我的注意。三个多小时的旅程,他的姿势居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直到飞机开始降落时,他才睁开眼睛。看来他是单身一人出来的,而且好像心情不太好。

②很巧合的是,换乘飞往美国的飞机后,他仍然是我的邻座,因此,我们便开始交谈了。言谈中,我得知他十多年前从台湾到美国定居,这次是取道香港回大陆探亲的。当他讲到回故乡山东探亲的时候,神情又变得深沉起来。他取出一沓相片递给我看,有一张让我觉得纳闷:照片上一位老人正伏在一个坟头上哭泣。我看不到老人的脸,但从衣着和外形上看,我知道是他。我想坟里埋的一定是他的父母吧,或者是当年留在大陆的发妻。他看出我的疑惑,就对我叙述了一段悲凉往事……

③“那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那时的中国大地正被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和那座坟里的人,当时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我们的双亲是很好的亲戚。我十六岁那年成了孤儿,全靠他父母收养了我。为了供我俩上大学,他父母连家传的古董都变卖了。我当时很感动,发誓日后要好好报答两位老人家。我的那位兄长比我大三岁,我们很要好,很合得来,但一谈到政治,彼此的观点便有分歧了。

④“后来他加入了共产党的军队,我加入了国民党的军队。但当时我们的理想都是要打倒日本侵略者,挽救中国,只不过是信仰不同罢了。我们分手两年后,在一次战役中,我立了功升了官。但我的那位兄长,却在那次战役中战死沙场。这件事我是隔了一个月后才知道的,我哭了整整一个晚上。尽管他不是倒在我的枪口下,但我总觉得是自己的枪打中了他,一直无法从这种感觉中解脱出来。

⑤“事后,我托人送些钱和衣物给他妻子及我的养父母,他还留下一对不满两岁的双胞胎儿子,生活一定很困难。但几次送回来的东西都被退了回来。我内心感到很不安。1949年,我随军队到了台湾,从此就没有他们的音讯了。

⑥“后来,我决定趁有生之年回家乡一次。通过朋友的帮忙,我和大嫂取得了联系,她很少谈及过去的事,只询问我的近况,并介绍家乡的变化。大嫂还在来信中告诉我,两位老人已经去世,临终前一年还惦念我的下落。大哥的双胞胎儿子已经各自成家了,太嫂已退休安享晚年。来信多次希望我能回乡一叙。我在亲情的催促之下,就起程回去了。在家乡停留了十天,他们热情地招待了我。我看到家乡的变化很大。尽管他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可能跟美国相比,但每个人都生活得很安然、很愉快。临别时,我们都哭了。他们希望我常回去,我则要求他们能在我的养父母及兄长的坟旁留一块空地给我,让我百年之后能在那里安身。他们欣然答应了我的要求。就这样,我带着他们的热情祝福回来了。尽管心里上得到了安慰,但心情却无法平静下来。”

⑦我对他表示理解。他很高兴,对我说:“尽管你生活在美国,但你依然是中国人。”他问我:“你是否希望海峡两岸和解?”我很坦白的说:“我无所谓,因为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想不到老人激动地说:“小姐,你不知道西方有些人经常拿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做话柄,作为他们报纸、杂志上耻笑中国人的内容吗?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时,我就很难受,我会大声的回答:‘什么台湾人,大陆人,都是中国人’这就像我和我兄长一样,不管我走到哪里,我们之间还是系着那缕斩不断的情丝……”

⑧我看着他,一种无法形容的情感涌上心头,是惭愧?是不安?还是他的话激发了我的民族情感?

⑨临别,他告诉我,他打算将所有财产转回大陆,在家乡建一座大型图书馆和一所比较先进的医院,然后在那里安度晚年。他的太太早已去世,四个儿女分别在德国、荷兰及台湾地区,他一个人在美国很孤单。倒不如来个落叶归根。

1.结合全文来看,选文标题“斩不断”的是什么?

2.选文是以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贯穿全文的。请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从原文摘录词语补全下面空白。

好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感交集

3.就全文来看,③~⑥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选文在人称运用上很有特点,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使用并各有指代,但绝不混淆。请分别指出选文②③段中第一人称所指代的内容,并分析第一人称的作用。

5.老人与大嫂一家非骨肉血亲却曾发誓要报答一家的原因是什么?

6.老人回乡探亲后,做出了两个决定,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7.选文塑造老人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请概括这位老人的性格特点。

阅读答案:

1.斩不断的是与养父母一家的亲情;斩不断的是炎黄子孙的血脉。

2.好奇——→疑惑——→理解——→百感交集 

3.插叙。插入了老人与养父母一家的不解情缘的往事,使故事情节完整,情节发展波澜起伏。突出了本文感恩、爱国的中心思想。

4.第②段中的“我”是指全文的叙述人,是一位旅美留学生;第③段中的“我”是指一位回大陆探亲老先生;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5.他是孤儿,养父母收养了他,有养育之恩;养父母变卖家当供他念书,有再造之恩。所以,发誓报答。

6.把所有的财产转回大陆建医院和图书馆,安度晚年;死后葬在养父母和兄长身边,魂归故里。

7.语言、神态描写;真诚率直、知恩图报、执著,爱国。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7题。

斩不断

①那是在一次飞行旅行中,邻座一位老先生的神态引起了我的注意。三个多小时的旅程,他的姿势居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直到飞机开始降落时,他才睁开眼睛。看来他是单身一人出来的,而且好像心情不太好。

②很巧合的是,换乘飞往美国的飞机后,他仍然是我的邻座,因此,我们便开始交谈了。言谈中,我得知他十多年前从台湾到美国定居,这次是取道香港回大陆探亲的。当他讲到回故乡山东探亲的时候,神情又变得深沉起来。他取出一沓相片递给我看,有一张让我觉得纳闷:照片上一位老人正伏在一个坟头上哭泣。我看不到老人的脸,但从衣着和外形上看,我知道是他。我想坟里埋的一定是他的父母吧,或者是当年留在大陆的发妻。他看出我的疑惑,就对我叙述了一段悲凉往事……

③“那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那时的中国大地正被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和那座坟里的人,当时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我们的双亲是很好的亲戚。我十六岁那年成了孤儿,全靠他父母收养了我。为了供我俩上大学,他父母连家传的古董都变卖了。我当时很感动,发誓日后要好好报答两位老人家。我的那位兄长比我大三岁,我们很要好,很合得来,但一谈到政治,彼此的观点便有分歧了。

④“后来他加入了共产党的军队,我加入了国民党的军队。但当时我们的理想都是要打倒日本侵略者,挽救中国,只不过是信仰不同罢了。我们分手两年后,在一次战役中,我立了功升了官。但我的那位兄长,却在那次战役中战死沙场。这件事我是隔了一个月后才知道的,我哭了整整一个晚上。尽管他不是倒在我的枪口下,但我总觉得是自己的枪打中了他,一直无法从这种感觉中解脱出来。

⑤“事后,我托人送些钱和衣物给他妻子及我的养父母,他还留下一对不满两岁的双胞胎儿子,生活一定很困难。但几次送回来的东西都被退了回来。我内心感到很不安。1949年,我随军队到了台湾,从此就没有他们的音讯了。

⑥“后来,我决定趁有生之年回家乡一次。通过朋友的帮忙,我和大嫂取得了联系,她很少谈及过去的事,只询问我的近况,并介绍家乡的变化。大嫂还在来信中告诉我,两位老人已经去世,临终前一年还惦念我的下落。大哥的双胞胎儿子已经各自成家了,太嫂已退休安享晚年。来信多次希望我能回乡一叙。我在亲情的催促之下,就起程回去了。在家乡停留了十天,他们热情地招待了我。我看到家乡的变化很大。尽管他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可能跟美国相比,但每个人都生活得很安然、很愉快。临别时,我们都哭了。他们希望我常回去,我则要求他们能在我的养父母及兄长的坟旁留一块空地给我,让我百年之后能在那里安身。他们欣然答应了我的要求。就这样,我带着他们的热情祝福回来了。尽管心里上得到了安慰,但心情却无法平静下来。”

⑦我对他表示理解。他很高兴,对我说:“尽管你生活在美国,但你依然是中国人。”他问我:“你是否希望海峡两岸和解?”我很坦白的说:“我无所谓,因为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想不到老人激动地说:“小姐,你不知道西方有些人经常拿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做话柄,作为他们报纸、杂志上耻笑中国人的内容吗?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时,我就很难受,我会大声的回答:‘什么台湾人,大陆人,都是中国人’这就像我和我兄长一样,不管我走到哪里,我们之间还是系着那缕斩不断的情丝……”

⑧我看着他,一种无法形容的情感涌上心头,是惭愧?是不安?还是他的话激发了我的民族情感?

⑨临别,他告诉我,他打算将所有财产转回大陆,在家乡建一座大型图书馆和一所比较先进的医院,然后在那里安度晚年。他的太太早已去世,四个儿女分别在德国、荷兰及台湾地区,他一个人在美国很孤单。倒不如来个落叶归根。

1.结合全文来看,选文标题“斩不断”的是什么?

2.选文是以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贯穿全文的。请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从原文摘录词语补全下面空白。

好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感交集

3.就全文来看,③~⑥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选文在人称运用上很有特点,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使用并各有指代,但绝不混淆。请分别指出选文②③段中第一人称所指代的内容,并分析第一人称的作用。

5.老人与大嫂一家非骨肉血亲却曾发誓要报答一家的原因是什么?

6.老人回乡探亲后,做出了两个决定,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7.选文塑造老人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请概括这位老人的性格特点。

阅读答案:

1.斩不断的是与养父母一家的亲情;斩不断的是炎黄子孙的血脉。

2.好奇——→疑惑——→理解——→百感交集 

3.插叙。插入了老人与养父母一家的不解情缘的往事,使故事情节完整,情节发展波澜起伏。突出了本文感恩、爱国的中心思想。

4.第②段中的“我”是指全文的叙述人,是一位旅美留学生;第③段中的“我”是指一位回大陆探亲老先生;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5.他是孤儿,养父母收养了他,有养育之恩;养父母变卖家当供他念书,有再造之恩。所以,发誓报答。

6.把所有的财产转回大陆建医院和图书馆,安度晚年;死后葬在养父母和兄长身边,魂归故里。

7.语言、神态描写;真诚率直、知恩图报、执著,爱国。


相关文章

  • 林清玄哲理散文3篇
  • "因为,家里的这一本经和佛堂墙壁上的经是一样深奥.不可思议的呀!" 林清玄哲理散文欣赏 与太阳赛跑 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天边的夕阳正要沉落,晚霞一道一道从山谷升起. "我要和太阳赛跑,要在 ...查看


  • 父母的私房钱阅读答案
  • 篇一:父母的私房钱阅读答案 父母的私房钱 张达明 他是家里惟一的孩子,从懂事起,就经常见父母为小事不断地吵架,他烦透了. 他是家里惟一的孩子,从懂事起,就经常见父母为小事不断地吵架,他烦透了. 去年冬天,母亲给他打电话,说父亲病了.他赶到医 ...查看


  • 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阅读答案.
  • 篇一: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阅读答案. 篇二: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阅读答案. 18.本文鲜明地提出了"人永远拥有两个世界"这一观点,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这两个世界?(4分)19.在作者看来,要想走向心中的世界,必须具备哪几个条 ...查看


  • 中考议论文阅读拓展题答案
  • 议论文:思维拓展题 例题精讲: <激情与成功> 1. [参考答案]对成功而言,激情是必不可少的. 2. [参考答案]开头用软微员工对于软件开发拥有激情因而工作努力快乐的事例,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引用美国作家爱默生的话来论证中 ...查看


  • 保护草原,,材料阅读答案
  • 篇一:保护草原,, 材料阅读答案 人类破坏环境的污染物的来源: 我国植被类型:夏季雨少且空气干燥,冷热变化大,植物种类贫乏,耐旱性强两北部①荒漠地区气候变化剧烈,风力作用强烈.沙漠是沙质荒漠的简称,它是指地面被流沙覆盖并有沙丘发育的荒漠. ...查看


  • 家之脉阅读答案
  • 篇一:家之脉阅读答案 阅读材料网整理了关于家之脉 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更多的拿分,下面是整理的家之脉 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多多练习多多练手! 家之脉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 ...查看


  • 语文阅读答案
  • 散文阅读 [阅读点拨]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透& ...查看


  • 初中英语中考各种题型题型突破复习教案
  • 初中英语中考各种题型题型突破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听说部分 一.上课模式: 采用 讲---练----评 的方式,即教师先知道解题技巧,然后学生做练习,教师讲解典型题例,最后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小结.课后再由做练习巩固.教师一定要督促 检查和辅导. ...查看


  • 半块年糕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半块年糕 尤添 肚子开始叫的时候,才只走出一半的山路. 我没发慌,因为我怀里还揣着半块年糕. 早晨喝的是稀饭,料定会饿的,娘把昨天剩下的半块年糕给我带上,嘱咐我只有这半块,要等实在走不动时再吃,吃早了再饿就没法子 ...查看


  • 走近森林阅读答案
  • 阅读<走近森林>,完成问题.(6分) 走近森林 ① 森林是以树木为主体的许许多多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森林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大类.其中生物资源又可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