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法五条教学原则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是和传统教学的量力性原则相对立的原则。量力性原则为教学规定了一个界限,教学只是跟在学生发展的后面跑。赞科夫指出:“传统教育学的弱点在于教学过程过于容易”,“应该遵循一个相反的原则: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高难度的含义之一是教学内容必须更新,用现代科技的初步知识取代“原始”教材,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利用他们的认知可能性。赞科夫认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它“营养不良”。高难度的另一含义是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障碍,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赞科夫依据了维果茨基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的理论: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现在就能独立完成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水平是最近发展区,这时儿童的思维过程还正在形成,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启发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赞科夫认为,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说:“传统教育学为追求所谓知识的„牢固掌握‟,就让学生反复地咀嚼他们已知的东西,这种做法导致了学生不动脑筋,精神消沉,这就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要“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他据此提出这条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三、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传统教学论把直观性原则提到首要的地位,并据此提出教学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则。赞科夫针对传统教学低估儿童的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贫乏的缺点提出这条原则,实质在于强调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赞科夫认为感性知识固然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由此经过复杂的道路而到达抽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认识的全过程。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经验与理论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根据实验观察,赞科夫指出“一年级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内在联系”。至于“由近及远”是指儿童要先认识身旁的事物,可是他们偏偏最爱听异国异地的趣事,最爱看身边看不到的事物。而“由简单到复杂”的要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可以把过去认为极其复杂的现象变成容易理解的东西”。旧教学体系仍把儿童的认识限制在用手摸、用眼看的水平上,显然是落后了。因此他不反对直接观察的重要性,但反对旧教学论的片面性和“原始”性,强调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个原则与传统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有些相似,但两者的着眼点有实质的区别。自觉性原则强调使学生理解教材,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它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是知识、技能和技巧,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而赞科夫的这条原则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则是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五、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后进生”问题在苏联没有得到解决,有人说按照“高难度”、“高度”原则教学,结果只培养了几个拔尖生,而把一大批学生拉下来。赞科夫从1963~1967 年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实验班和普遍班选了一批后进生作比较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他们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使他坚信,对“后进生”更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并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他指出学生的上中下三等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是否采取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论的“积极性原则”的重大发展。
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法五条教学原则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是和传统教学的量力性原则相对立的原则。量力性原则为教学规定了一个界限,教学只是跟在学生发展的后面跑。赞科夫指出:“传统教育学的弱点在于教学过程过于容易”,“应该遵循一个相反的原则: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高难度的含义之一是教学内容必须更新,用现代科技的初步知识取代“原始”教材,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利用他们的认知可能性。赞科夫认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它“营养不良”。高难度的另一含义是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障碍,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赞科夫依据了维果茨基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的理论: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现在就能独立完成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水平是最近发展区,这时儿童的思维过程还正在形成,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启发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赞科夫认为,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说:“传统教育学为追求所谓知识的„牢固掌握‟,就让学生反复地咀嚼他们已知的东西,这种做法导致了学生不动脑筋,精神消沉,这就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要“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他据此提出这条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三、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传统教学论把直观性原则提到首要的地位,并据此提出教学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则。赞科夫针对传统教学低估儿童的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贫乏的缺点提出这条原则,实质在于强调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赞科夫认为感性知识固然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由此经过复杂的道路而到达抽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认识的全过程。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经验与理论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根据实验观察,赞科夫指出“一年级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内在联系”。至于“由近及远”是指儿童要先认识身旁的事物,可是他们偏偏最爱听异国异地的趣事,最爱看身边看不到的事物。而“由简单到复杂”的要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可以把过去认为极其复杂的现象变成容易理解的东西”。旧教学体系仍把儿童的认识限制在用手摸、用眼看的水平上,显然是落后了。因此他不反对直接观察的重要性,但反对旧教学论的片面性和“原始”性,强调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个原则与传统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有些相似,但两者的着眼点有实质的区别。自觉性原则强调使学生理解教材,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它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是知识、技能和技巧,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而赞科夫的这条原则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则是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五、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后进生”问题在苏联没有得到解决,有人说按照“高难度”、“高度”原则教学,结果只培养了几个拔尖生,而把一大批学生拉下来。赞科夫从1963~1967 年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实验班和普遍班选了一批后进生作比较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他们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使他坚信,对“后进生”更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并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他指出学生的上中下三等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是否采取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论的“积极性原则”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