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吆喝]导学案2

18.《吆喝》导学案

班级: 姓名 : 预习情况 : 完成情况 :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学习难点】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法指导】1、诵读---理解---品味 2、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二、课前提示: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文章以平易而又不

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识记字词,勾画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并感知吆喝的内容。

1.列举部分需要识记的字词,请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字词的音形义。 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饽饽: 招徕: 随机应变: 秫秸: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合辙押韵: 吹嘘: 吆喝:

2.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例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 ”从“一日”吆喝转到“一年四季”的吆喝。 ④“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4.由以上衔接过渡的关键句,可以明确本文作者的行文结构及内容。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

5.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4.课文中有“我听到卖麦皮的吆喝就吓的马趴”这一细节,仔细品味,作者回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6.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课文中出现了老北京城的很多吆喝声,请找出其中你最感兴趣的几种,投入自己的情感,试着模仿一些。请举一例,谈谈你吆喝时应该注意的技巧。

7.在老北京城的这些吆喝声中,你觉得哪一种吆喝让你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

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当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小贩(节选) 孙 犁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

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

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

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

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1.找出第1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2..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本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过去的吆喝就是商品广告,有很多具有文学欣赏价值。在当今众多的媒体广告中同样有

很多让人记忆深刻、隽永优美的广告作品。请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反思

18.《吆喝》导学案

班级: 姓名 : 预习情况 : 完成情况 :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学习难点】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法指导】1、诵读---理解---品味 2、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二、课前提示: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文章以平易而又不

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识记字词,勾画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并感知吆喝的内容。

1.列举部分需要识记的字词,请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字词的音形义。 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饽饽: 招徕: 随机应变: 秫秸: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合辙押韵: 吹嘘: 吆喝:

2.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例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 ”从“一日”吆喝转到“一年四季”的吆喝。 ④“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4.由以上衔接过渡的关键句,可以明确本文作者的行文结构及内容。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

5.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4.课文中有“我听到卖麦皮的吆喝就吓的马趴”这一细节,仔细品味,作者回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6.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课文中出现了老北京城的很多吆喝声,请找出其中你最感兴趣的几种,投入自己的情感,试着模仿一些。请举一例,谈谈你吆喝时应该注意的技巧。

7.在老北京城的这些吆喝声中,你觉得哪一种吆喝让你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

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当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小贩(节选) 孙 犁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

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

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

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

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1.找出第1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2..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本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过去的吆喝就是商品广告,有很多具有文学欣赏价值。在当今众多的媒体广告中同样有

很多让人记忆深刻、隽永优美的广告作品。请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反思


相关文章

  • 18.[吆喝]教学案
  • 18<吆喝>教学案 学科:语文 年级:初二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查看


  • 18.吆喝教学设计
  • 18.吆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 ...查看


  • 吆喝导学案
  • 18 吆喝 萧乾 [教师寄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学习目标](达到一个目标就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1.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 " ...查看


  • 2017中考语文密卷3
  • 2016年学大教育初三语文测试卷3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 1.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子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分)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 给加点的字注音,把标音字正确书写在括号里.(4分) ...查看


  • [吆喝]导学案 2
  • 八(下)第18课<吆喝>导学案 主备人:吕亚敏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时间:2015-5-15 班 组 号 姓名: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 ...查看


  • [六一儿童节作文]谢谢你,我的第十个"六一"
  • 六一,是每个孩子最向往和最开心的节日.到今年我已经度过十一个六一了.但是我十岁的那个六一是我最为难忘的,因为在那一天我收获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经历--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得到"第一袋金". 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六一&q ...查看


  • 肖复兴[消失的年声]阅读练习及答案
  •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 ...查看


  • 吆喝 承上启下的句子
  • 第18课<吆喝>讲.学.练立体化教案 [内容感知] <吆喝>着实谱写了一曲离我们渐渐远去的"生活交响乐",内容虽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品貌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向我们渐渐走来 ...查看


  • 语文八下第四单元学案
  • 初二语文 YW-2014-02-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1月 29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结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