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

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链接: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

列的努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一:孙中山领导革命,曾经引用了这么一句话:历史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则理解为历史发展有一种必然潮流,不以统治者意志为转移,根

据当时现实,指得就是满清的君主专制(帝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步伐严重阻碍国家发展,

列强都进入君主立宪制或议会共和制或全民民主普选的总统制,国内的思想启蒙运动还没有

展开,那么政府应该积极改良,而政府拒绝改良则引发民主斗士的革命。这个是必然的。孙

中山引用这句名言,意即宣告革命的合理性以及在人类历史中的普遍性。

导入二: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

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

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

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一般是从事件的背景(原因) 、经过、影响(意义)等三个方

面进行学习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

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

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孙中山思想的转变是从上书李鸿章失败开始的。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

法自强的主张,遭到拒绝。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才能够拯救中国。

孙中山最早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成为革命派的开始)。1940年,国民政

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

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

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革命条件:

(1)经济和阶级上: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根本目的:维护统治;直接目的:平内乱、消外患、固皇位;但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2)、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主阵地;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留学热潮:20世纪前10年留学生人数超过2万,90%为留日学生,1906年在日留学生达到近万名。

新式学堂:1909年,全国设立各级学校6万所,其中大学、专科高校及各级师范学校达540所。

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思想活跃、富于激情,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接受了更多的西方政治思想,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更敏锐的认识,大多具有强烈的爱国心。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3)、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

A 、兴中会——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时间:1894年 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同盟会——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成立

A 、时间:1905年 B 、地点: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 、政治纲领: 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E 、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F、机关刊物:《民报》

G 、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尤其以黄花岗起义(课本63页)最为壮烈。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鉴湖女侠”——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黄花岗起义起义的评价: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失败原因:革命党人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 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 单纯的军事冒险,未能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影响: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力相当大: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极大的鼓舞了人民革命的斗志 为最终推翻清政府做了必要的准备

3、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收回利权的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对矿权、路权的掠夺。20世纪初中国人民展开收回利权的斗争,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

直接原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收回商办铁路干线,并出卖给帝国主

义,已募银款概不退还;引发了全国群众性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地区的规模最大。 口 号:“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领导人:蒲殿俊、罗纶 (立宪派代表)

组 织:保路同志会

军事上:成立保路同志军领导人:龙鸣剑

结 果: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的镇压。

影 响: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二、革命的爆发(经过):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也是非常惊心动魄的,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辛亥革命能首先在武昌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第一,湖北的经济近代化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较大。

第二,湖北革命党人的工作比较扎实。

第三,湖北革命党人对起义的部署比较周密。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为都督, 国号“ 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武昌起义在准备不充分的的情况地下发生。胜利后推举旧军官黎元洪担任都督. 黎在被迫的情况下上任. 黎的就职开创了由革命党、军界上流人物与旧官僚结合起来的统治方式

【过渡】:在湖北独立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请学生边听讲边在课本中划出相关概况。

《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概况:1912.1.1.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临时副总统 国旗—五色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国都—南京 纪元-中华民国 参议院的成立

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革命政府

★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 ③三权分立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

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总理掌权, 总统象征) 。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问题2. 你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从此以后,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民主取得了正统地位(最少是在观念上如此) ,谁也不敢明日张胆地复辟帝制,也没有人敢公开实行专制。这个进步是巨大的。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当然,《中华民剧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过渡】:正当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时,在华拥有巨大利益的帝国主义列强,以中立作为幌子,积极物色新的代理人来取代清王朝,他们看中具有军事实力的野心家袁世凯,一致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复出,加紧了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

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课本64页

分析讨论:为什么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果实?见图板书

1、条件:①帝国主义支持(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政治、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外交孤立等),助袁篡权。②. 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如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④袁世凯自身条件:拥有当时中国实力最大的北洋新军,掌握清朝全部统治大权,善于玩弄政治手腕。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呢?

2、步骤: 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灭;对 清:逼宫退位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对革命派:迫孙中山让位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课本65页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那么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

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链接: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

列的努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一:孙中山领导革命,曾经引用了这么一句话:历史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则理解为历史发展有一种必然潮流,不以统治者意志为转移,根

据当时现实,指得就是满清的君主专制(帝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步伐严重阻碍国家发展,

列强都进入君主立宪制或议会共和制或全民民主普选的总统制,国内的思想启蒙运动还没有

展开,那么政府应该积极改良,而政府拒绝改良则引发民主斗士的革命。这个是必然的。孙

中山引用这句名言,意即宣告革命的合理性以及在人类历史中的普遍性。

导入二: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

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

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

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一般是从事件的背景(原因) 、经过、影响(意义)等三个方

面进行学习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

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

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孙中山思想的转变是从上书李鸿章失败开始的。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

法自强的主张,遭到拒绝。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才能够拯救中国。

孙中山最早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成为革命派的开始)。1940年,国民政

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

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

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革命条件:

(1)经济和阶级上: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根本目的:维护统治;直接目的:平内乱、消外患、固皇位;但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2)、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主阵地;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留学热潮:20世纪前10年留学生人数超过2万,90%为留日学生,1906年在日留学生达到近万名。

新式学堂:1909年,全国设立各级学校6万所,其中大学、专科高校及各级师范学校达540所。

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思想活跃、富于激情,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接受了更多的西方政治思想,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更敏锐的认识,大多具有强烈的爱国心。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3)、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

A 、兴中会——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时间:1894年 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同盟会——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成立

A 、时间:1905年 B 、地点: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 、政治纲领: 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E 、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F、机关刊物:《民报》

G 、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尤其以黄花岗起义(课本63页)最为壮烈。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鉴湖女侠”——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黄花岗起义起义的评价: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失败原因:革命党人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 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 单纯的军事冒险,未能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影响: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力相当大: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极大的鼓舞了人民革命的斗志 为最终推翻清政府做了必要的准备

3、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收回利权的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对矿权、路权的掠夺。20世纪初中国人民展开收回利权的斗争,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

直接原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收回商办铁路干线,并出卖给帝国主

义,已募银款概不退还;引发了全国群众性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地区的规模最大。 口 号:“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领导人:蒲殿俊、罗纶 (立宪派代表)

组 织:保路同志会

军事上:成立保路同志军领导人:龙鸣剑

结 果: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的镇压。

影 响: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二、革命的爆发(经过):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也是非常惊心动魄的,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辛亥革命能首先在武昌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第一,湖北的经济近代化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较大。

第二,湖北革命党人的工作比较扎实。

第三,湖北革命党人对起义的部署比较周密。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为都督, 国号“ 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武昌起义在准备不充分的的情况地下发生。胜利后推举旧军官黎元洪担任都督. 黎在被迫的情况下上任. 黎的就职开创了由革命党、军界上流人物与旧官僚结合起来的统治方式

【过渡】:在湖北独立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请学生边听讲边在课本中划出相关概况。

《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概况:1912.1.1.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临时副总统 国旗—五色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国都—南京 纪元-中华民国 参议院的成立

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革命政府

★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 ③三权分立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

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总理掌权, 总统象征) 。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问题2. 你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从此以后,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民主取得了正统地位(最少是在观念上如此) ,谁也不敢明日张胆地复辟帝制,也没有人敢公开实行专制。这个进步是巨大的。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当然,《中华民剧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过渡】:正当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时,在华拥有巨大利益的帝国主义列强,以中立作为幌子,积极物色新的代理人来取代清王朝,他们看中具有军事实力的野心家袁世凯,一致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复出,加紧了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

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课本64页

分析讨论:为什么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果实?见图板书

1、条件:①帝国主义支持(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政治、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外交孤立等),助袁篡权。②. 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如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④袁世凯自身条件:拥有当时中国实力最大的北洋新军,掌握清朝全部统治大权,善于玩弄政治手腕。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呢?

2、步骤: 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灭;对 清:逼宫退位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对革命派:迫孙中山让位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课本65页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那么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 ...查看


  • [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
  •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学习延伸"商榷
  • 作者:卢春建 教学与管理 2011年08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2007年1月第3版)在每节课之后设计了"探究学习总结"栏目,其中一栏是"学习延伸",针对教材内容提出思考问题或提出相关活动建议.有些问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2单元测试题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1-2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小农生产最基本的耕作方式是( B ) A.刀耕火种 B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2009-07-01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测试题
  • 高一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人教版) (本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共60分) 1.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 大宗.小宗制 C.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 ...查看


  •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历史必修3 第六单元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分析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如何体现孙中山救国主张的. 3.探究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其与中共民主纲领的异同 ...查看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
  • 尼勒克县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上)模考试卷(高一历史)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2006年连战先生参拜了连氏宗祠.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查看


  • 浅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政体
  • 浅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政体 窦同生 山东省嘉祥一中历史组(272400) [内容提要] 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政体,各个版本说法不一:岳麓版说是总统共和制,人民版和人教版侧重于模糊概念说是共和政体,有的大学教材也强调是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