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十七讲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回顾 一、城市化

2. 意义

(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 ,缩小 。(交流 城乡发展差距) (2)带动农村发展,改善 。(地区产业结构) (3)有助于提高 的效率。(工业生产) (4)提高区域的 。(整体发展水平)

(5)影响乡村的 ,提高乡村的 。(生产生活方式 对外开放程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发展) 2.城市发展与 的关系尤为密切。(工业化进程) 3.城市的兴起与 的发展密切关联。(第三产业)

四、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2.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病”表现:交通 ,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地价房租 ;就业 ,社会不太安定。(拥挤 昂贵 困难)

(2)城市郊区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 或 迁移。(郊区 卫星城) 温馨点拨

城市化的有关概念的区别

(1)城市化: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郊区化: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后的绝对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又可将其称为“逆城市化阶段”。 五、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 加速发展, 功能显著增强。(大型中心城市 辐射带动) 2.有更多的 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农业人口)

3.运用 手段提升 。(信息化 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 和生态破坏,治理 各种“ ”。(环境污染 城市病) 5.强调 ,注重构建和谐的 。(以人为本 人居环境) 6.城市经济逐步成为 的主导力量。(区域经济增长) 高频考点讲练

考点 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差异 1.城市化阶段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例一 (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 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下图回答(1)~(3)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A.10% B .20% C.30% D.40% (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A .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A .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 .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解析】 第(1)题,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该国城镇人口为20000万,乡村人口为80000万,代入即可得出城镇化水平为20%,故B 正确。第(2)题,从城镇人口曲线变化可以看出80年代及其以前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缓慢,90年代后期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故选项D 正确。第(3)题,根据目前人口总数可以判断该国为中国,从图中曲线变化可以看出乡村人口比重先增加后下降,故A 错。城市人口在90年代后期增长迅速,故B 错。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故C 正确。中国目前以城市化为主,还没有进入郊区化阶段,故D 错。 【答案】 (1)B (2)D (3)C (随学随练)

1.(2010年辽宁鞍山一中模拟) 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

C .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 (2)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不是( )

A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 .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解析:甲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目前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乙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目前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乡村环境优美,随着小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及交通事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城市向乡村及小城镇流动。 答案:(1)D (2)C

考点二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2.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例二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下图,完成(1)~(2)题。 (1)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

A .中期阶段 B. 加速发展阶段 C .高级阶段 D.衰落阶段

(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 A. 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 .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C .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D .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解析】 (1)由图和题干可知东京这个特大城市目前仍在进一步发展,处于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2)该图体现的是中心城区、近郊、乡村和卫星城的统一规划,有利于城市化的优化发展。大城市较优的道路网是环形放射状交通网;中心城区也需要绿化带;卫星城建设可促进乡村转变为城市,但不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答案】 (1)C (2)C

(随学随练) 2.下图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示意图及某地光化学烟雾日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光化学烟雾形成示意图 某地光化学烟雾日变化曲线示意图 (1)判断该地光化学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是一天中的( )

A .早晨上班前 B.早晨上班高峰期 C.中午前后 D.傍晚下班高峰期 (2)光化学污染往往出现在( )

①污染源区域

②污染源上风向 ③污染源下风向 ④与污染源下风向垂直的区域 A .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洛杉矶是世界上第一个遭受光化学污染的城市,下面与污染形成无关的是( ) A .地形呈盆地状,污染物难以扩散 B.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晴朗,光照强

C .该城市人口很多,生产生活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D .汽车数量众多,排放出大量的尾气 答案:(1)C (2)A (3)C 规律方法技巧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别提醒

考虑城市热岛的存在,在城市功能区布局时应注意: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一方面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利用关联图记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应用“推拉理论”说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

巩固链接

(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 .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 .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2008年高考江苏卷) 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双选)

3.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 .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4.图示曲线反映了( )

A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 .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5.(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 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节城市大气碳氧平衡 B.有明显的增温降湿效应 C .减少城市地区日照时间 D.消除城市大气酸雨污染 6.(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甲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读图甲、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 .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2.图乙中a 、b 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 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 .D 时段 B.B 时段 C.E 时段 D.F 时段 读“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3~4题。

3.按城市发展过程,上述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

A .a —c —d —b B.a —d —b —c C.c —d —b —a D.d —b —c —

a

4.该城市在图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B.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得到缓解 C .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城区边缘 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图中①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①图中甲地价变化的原因和②图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 .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展中国家 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达国家 C .城市规模变小、发达国家 D.城市规模变小、发展中国家 6.②图反映了该市( )

A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B .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

C .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D .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7.下图为“某城市工业集聚规模随时间变化示意图”。符合该城市工业分布和规模变化规律的是( )

A .T1~T5阶段,市区环境逐渐恶化,交通压力增大 B.T1~T3阶段,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 C .T4~T5阶段,市中心工业规模持续扩大 D.T3~T5阶段,郊区工业规模逐渐大于市中心

8. 上海近郊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

①郊区城市化 ②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促使人口向近郊区迁移

③近郊区比市区更接近地价最贵的商业中心 ④近郊区比市区就业机会更多

A .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9.近几年上海浦东新区的商品住宅价格快速超过珠江三角洲商品住宅价格,其主要原因是( )

①长三角阳光比珠三角更充足

②长三角科技实力比珠三角更强,科技人才流入超过珠三角 ③长三角经济腹地比珠三角更广,国际直接投资比重超过珠三角 ④长三角农业比珠三角更发达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是“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有关城市热岛强度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晴天日平均值约1.7℃,最大值约3.7℃ B .阴天日平均值约0.9℃,最大值约2.4℃

C .热岛强度与天气形势有关,云量少,风速小,热岛效应微弱 D .阴天时热岛效应显著

11.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 )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农村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 A .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常造成重大影响,例如城市化的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学者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关系归纳如右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相同的径流量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

②相同的城市化程度之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大

③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负相

关 ④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

A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依据该模式推论,某城市1970年时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2000年时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则2000年的径流量为1970年时的多少倍( ) A .1 B.2 C.3 D.4

14. 北京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

A .地下水位上升 B.径流总量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减少 15.要减少北京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 .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 .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 二、综合题

16.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2:“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 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

(1)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 、 、 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2)有关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A .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 .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 水平,二者的关系是 。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 17.读土地利用与城市地租图。

(1)从上图中可看出影响城市地价的主要因素有 、 ,所以城市中心多为 区。 (2)地租水平递减率最小的是 ,所以郊区最适合发展第 产业。 (3)地租次高峰的形成主要与 有关。

(4)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高,低) 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城市连片分布的趋势,其中最大的城市群出现在 地区。

(5)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 的发展,所以城市郊区化、城市化、逆城市化中最晚形成的趋势是 。

解析与参考答案 巩固链接

1.选B 。解析:认真读图,再结合选项,运用排除法,得出正确选项。由图可知,乡村人口比例持续稳定下降,但并非都转移到了郊区。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20%,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百分比与2000年基本相等,但人口基数不一样,所以人口数不会相等。

2.选A 。解析: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读图可知,2010年该区域城市化水平约为50%(40%+10%=50%),2030年不到80%,且2000~2050年一直持续上升。

3.CD 4.BC 解析:本题组主要结合江苏的实际地理特征考查学生对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从图中几条曲线自1980至今的变化可以比较简单地判断出各曲线所对应的意义。并且结合该地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判断出该地在1980年以后,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也不断上升,并且已经超过第一产业比重。

5.选A 。解析:题干问的是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调节了城市大气的碳氧平衡,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6.解析:(1)

从图甲可以读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从图乙中可以读

出不同等级的城市数量以及变化特点。(2)该题属于开放式试题。合理与否均可,但理由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专题训练

1.C 2.B 解析:第1题,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2题,图乙中b 阶段农业就业比重约为58%,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约为15%和27%,应为城市化初期阶段。

3.A 4.C 解析:随着城市化的进行,郊区人口密度逐渐增大,进入城市化后期,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市中心区人口密度降低,人口向郊区甚至农村移动。城市的商业中心多位于市中心及交通干线两侧,城区边缘很少分布。

5.A 6.C 解析:①图中甲地出现地价次高峰,说明甲地位于城市环路与主干道路交会处,因交通通达度提高,地价升高。②图中城市用地规模在城乡过渡带快速增长,是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属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7.选D 。解析:由图可知,T4、T5阶段工业迁往郊区,市中心工业规模缩小,郊区工业规模已大于市区,有利于市区环境和交通压力的缓解。

8.A 9.B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上海近郊区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处于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市中心人口增长率为负且下降明显,说明人口大量迁出。长三角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经济腹地条件均优于珠三角,近年发展迅速,推动住宅价格上涨。

10.A 11.B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阴天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值约1.6℃。晴天时比阴天时热岛强度大,热岛效应显著。云量少,风速小时,多为晴天,热岛效应显著。第11题,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排放的废热多,形成热岛效应。图中热岛强度峰值时刻为8∶00前后,正值上班高峰期。

12.C 13.C 解析:第12题,城市化之前和之后的流量约为定值,所以图中数字可表示径流量的大小。若径流量为2,读图知,城市化程度与下水道的普及率呈负相关。若取城市化程度为40%,读图可得,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图中数字即径流量愈小,所以,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正相关。若取下水道普及率40%,读图可得,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第13题,据图知,1970年城市径流量约为2,2000年约为6,则2000年径流量约为1970年时的3倍。

14.C 15.D 解析:第14题,从表中数据看,北京城市建设导致市中心径流量增加,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增加。第15题,要减少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就要增加下渗量,最合理的方法是减少不透水的硬化地表比重,推广使用渗水砖。

16. 解析:第(1)题,由材料1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充分挖掘材料1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第(3)(4)题,材料2中的图甲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

不同年份比较,人均GDP 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 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 答案:(1)英国 美国 日本 逆城市化现象 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BC

(3)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促进 (4)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极不相适应

17. 答案:(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通达度(3)干线公路和城乡外围公路(公路交通) (4)低 (5)生产力 逆城市化

商业 (2)工业用地长江三角洲 二

第十七讲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回顾 一、城市化

2. 意义

(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 ,缩小 。(交流 城乡发展差距) (2)带动农村发展,改善 。(地区产业结构) (3)有助于提高 的效率。(工业生产) (4)提高区域的 。(整体发展水平)

(5)影响乡村的 ,提高乡村的 。(生产生活方式 对外开放程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发展) 2.城市发展与 的关系尤为密切。(工业化进程) 3.城市的兴起与 的发展密切关联。(第三产业)

四、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2.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病”表现:交通 ,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地价房租 ;就业 ,社会不太安定。(拥挤 昂贵 困难)

(2)城市郊区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 或 迁移。(郊区 卫星城) 温馨点拨

城市化的有关概念的区别

(1)城市化: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郊区化: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后的绝对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又可将其称为“逆城市化阶段”。 五、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 加速发展, 功能显著增强。(大型中心城市 辐射带动) 2.有更多的 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农业人口)

3.运用 手段提升 。(信息化 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 和生态破坏,治理 各种“ ”。(环境污染 城市病) 5.强调 ,注重构建和谐的 。(以人为本 人居环境) 6.城市经济逐步成为 的主导力量。(区域经济增长) 高频考点讲练

考点 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差异 1.城市化阶段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例一 (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 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下图回答(1)~(3)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A.10% B .20% C.30% D.40% (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A .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A .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 .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解析】 第(1)题,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该国城镇人口为20000万,乡村人口为80000万,代入即可得出城镇化水平为20%,故B 正确。第(2)题,从城镇人口曲线变化可以看出80年代及其以前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缓慢,90年代后期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故选项D 正确。第(3)题,根据目前人口总数可以判断该国为中国,从图中曲线变化可以看出乡村人口比重先增加后下降,故A 错。城市人口在90年代后期增长迅速,故B 错。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故C 正确。中国目前以城市化为主,还没有进入郊区化阶段,故D 错。 【答案】 (1)B (2)D (3)C (随学随练)

1.(2010年辽宁鞍山一中模拟) 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

C .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 (2)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不是( )

A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 .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解析:甲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目前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乙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目前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乡村环境优美,随着小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及交通事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城市向乡村及小城镇流动。 答案:(1)D (2)C

考点二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2.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例二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下图,完成(1)~(2)题。 (1)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

A .中期阶段 B. 加速发展阶段 C .高级阶段 D.衰落阶段

(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 A. 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 .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C .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D .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解析】 (1)由图和题干可知东京这个特大城市目前仍在进一步发展,处于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2)该图体现的是中心城区、近郊、乡村和卫星城的统一规划,有利于城市化的优化发展。大城市较优的道路网是环形放射状交通网;中心城区也需要绿化带;卫星城建设可促进乡村转变为城市,但不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答案】 (1)C (2)C

(随学随练) 2.下图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示意图及某地光化学烟雾日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光化学烟雾形成示意图 某地光化学烟雾日变化曲线示意图 (1)判断该地光化学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是一天中的( )

A .早晨上班前 B.早晨上班高峰期 C.中午前后 D.傍晚下班高峰期 (2)光化学污染往往出现在( )

①污染源区域

②污染源上风向 ③污染源下风向 ④与污染源下风向垂直的区域 A .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洛杉矶是世界上第一个遭受光化学污染的城市,下面与污染形成无关的是( ) A .地形呈盆地状,污染物难以扩散 B.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晴朗,光照强

C .该城市人口很多,生产生活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D .汽车数量众多,排放出大量的尾气 答案:(1)C (2)A (3)C 规律方法技巧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别提醒

考虑城市热岛的存在,在城市功能区布局时应注意: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一方面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利用关联图记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应用“推拉理论”说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

巩固链接

(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 .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 .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2008年高考江苏卷) 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双选)

3.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 .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4.图示曲线反映了( )

A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 .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5.(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 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节城市大气碳氧平衡 B.有明显的增温降湿效应 C .减少城市地区日照时间 D.消除城市大气酸雨污染 6.(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甲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读图甲、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 .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2.图乙中a 、b 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 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 .D 时段 B.B 时段 C.E 时段 D.F 时段 读“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3~4题。

3.按城市发展过程,上述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

A .a —c —d —b B.a —d —b —c C.c —d —b —a D.d —b —c —

a

4.该城市在图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B.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得到缓解 C .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城区边缘 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图中①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①图中甲地价变化的原因和②图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 .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展中国家 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达国家 C .城市规模变小、发达国家 D.城市规模变小、发展中国家 6.②图反映了该市( )

A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B .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

C .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D .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7.下图为“某城市工业集聚规模随时间变化示意图”。符合该城市工业分布和规模变化规律的是( )

A .T1~T5阶段,市区环境逐渐恶化,交通压力增大 B.T1~T3阶段,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 C .T4~T5阶段,市中心工业规模持续扩大 D.T3~T5阶段,郊区工业规模逐渐大于市中心

8. 上海近郊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

①郊区城市化 ②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促使人口向近郊区迁移

③近郊区比市区更接近地价最贵的商业中心 ④近郊区比市区就业机会更多

A .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9.近几年上海浦东新区的商品住宅价格快速超过珠江三角洲商品住宅价格,其主要原因是( )

①长三角阳光比珠三角更充足

②长三角科技实力比珠三角更强,科技人才流入超过珠三角 ③长三角经济腹地比珠三角更广,国际直接投资比重超过珠三角 ④长三角农业比珠三角更发达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是“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有关城市热岛强度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晴天日平均值约1.7℃,最大值约3.7℃ B .阴天日平均值约0.9℃,最大值约2.4℃

C .热岛强度与天气形势有关,云量少,风速小,热岛效应微弱 D .阴天时热岛效应显著

11.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 )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农村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 A .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常造成重大影响,例如城市化的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学者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关系归纳如右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相同的径流量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

②相同的城市化程度之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大

③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负相

关 ④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

A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依据该模式推论,某城市1970年时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2000年时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则2000年的径流量为1970年时的多少倍( ) A .1 B.2 C.3 D.4

14. 北京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

A .地下水位上升 B.径流总量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减少 15.要减少北京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 .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 .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 二、综合题

16.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2:“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 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

(1)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 、 、 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2)有关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A .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 .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 水平,二者的关系是 。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 17.读土地利用与城市地租图。

(1)从上图中可看出影响城市地价的主要因素有 、 ,所以城市中心多为 区。 (2)地租水平递减率最小的是 ,所以郊区最适合发展第 产业。 (3)地租次高峰的形成主要与 有关。

(4)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高,低) 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城市连片分布的趋势,其中最大的城市群出现在 地区。

(5)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 的发展,所以城市郊区化、城市化、逆城市化中最晚形成的趋势是 。

解析与参考答案 巩固链接

1.选B 。解析:认真读图,再结合选项,运用排除法,得出正确选项。由图可知,乡村人口比例持续稳定下降,但并非都转移到了郊区。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20%,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百分比与2000年基本相等,但人口基数不一样,所以人口数不会相等。

2.选A 。解析: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读图可知,2010年该区域城市化水平约为50%(40%+10%=50%),2030年不到80%,且2000~2050年一直持续上升。

3.CD 4.BC 解析:本题组主要结合江苏的实际地理特征考查学生对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从图中几条曲线自1980至今的变化可以比较简单地判断出各曲线所对应的意义。并且结合该地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判断出该地在1980年以后,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也不断上升,并且已经超过第一产业比重。

5.选A 。解析:题干问的是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调节了城市大气的碳氧平衡,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6.解析:(1)

从图甲可以读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从图乙中可以读

出不同等级的城市数量以及变化特点。(2)该题属于开放式试题。合理与否均可,但理由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专题训练

1.C 2.B 解析:第1题,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2题,图乙中b 阶段农业就业比重约为58%,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约为15%和27%,应为城市化初期阶段。

3.A 4.C 解析:随着城市化的进行,郊区人口密度逐渐增大,进入城市化后期,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市中心区人口密度降低,人口向郊区甚至农村移动。城市的商业中心多位于市中心及交通干线两侧,城区边缘很少分布。

5.A 6.C 解析:①图中甲地出现地价次高峰,说明甲地位于城市环路与主干道路交会处,因交通通达度提高,地价升高。②图中城市用地规模在城乡过渡带快速增长,是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属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7.选D 。解析:由图可知,T4、T5阶段工业迁往郊区,市中心工业规模缩小,郊区工业规模已大于市区,有利于市区环境和交通压力的缓解。

8.A 9.B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上海近郊区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处于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市中心人口增长率为负且下降明显,说明人口大量迁出。长三角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经济腹地条件均优于珠三角,近年发展迅速,推动住宅价格上涨。

10.A 11.B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阴天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值约1.6℃。晴天时比阴天时热岛强度大,热岛效应显著。云量少,风速小时,多为晴天,热岛效应显著。第11题,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排放的废热多,形成热岛效应。图中热岛强度峰值时刻为8∶00前后,正值上班高峰期。

12.C 13.C 解析:第12题,城市化之前和之后的流量约为定值,所以图中数字可表示径流量的大小。若径流量为2,读图知,城市化程度与下水道的普及率呈负相关。若取城市化程度为40%,读图可得,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图中数字即径流量愈小,所以,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正相关。若取下水道普及率40%,读图可得,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第13题,据图知,1970年城市径流量约为2,2000年约为6,则2000年径流量约为1970年时的3倍。

14.C 15.D 解析:第14题,从表中数据看,北京城市建设导致市中心径流量增加,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增加。第15题,要减少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就要增加下渗量,最合理的方法是减少不透水的硬化地表比重,推广使用渗水砖。

16. 解析:第(1)题,由材料1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充分挖掘材料1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第(3)(4)题,材料2中的图甲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

不同年份比较,人均GDP 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 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 答案:(1)英国 美国 日本 逆城市化现象 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BC

(3)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促进 (4)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极不相适应

17. 答案:(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通达度(3)干线公路和城乡外围公路(公路交通) (4)低 (5)生产力 逆城市化

商业 (2)工业用地长江三角洲 二


相关文章

  •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真题
  •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真题汇总 2000年人文地理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合理容量 2. 美国苏尔提出的"文化景观" 3. "世界岛" 4. "历史地理学"(侯仁之的观 ...查看


  • 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地理)
  • 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地理 1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基层次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4.地球在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原因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7.地球的自 ...查看


  • 2014年天津高考大纲-地理word版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三个科目,各个考试科目分别命制试题.文科综合的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的限定用时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其中三个科目试题的分 ...查看


  • 城市规划考研整理
  • 目录 建设史理论辨析(P1~21)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阿尔伯蒂--<论建筑>.阿尔伯蒂--<理想城市>.田园城市.盖迪斯--综合规划思想.芒福德.马塔--带形城市.戈涅--工业城市.柯布西耶.广亩 ...查看


  • 2017年高考地理大纲说明
  • 地 理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 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 ...查看


  • 2017年高考大纲:地理(官方完整版)
  • 地 理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 ...查看


  • 中国城市面源污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RESOURCESANDENVIRONMENT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1卷第3期专刊CHINAPOPULATION,Vol.21No.32011 中国城市面源污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丁程程 刘 健 (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济南2 ...查看


  • 资源环境毕业论文题目(802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资源环境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 ...查看


  •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
  • 6.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典型案例调查方案 一.工作目标与任务 1.通过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的调查,揭示我国中东部地区基本的生态环境现状,为面上调查提供具体实例: 2.以典型案例说明中东部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揭示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 ...查看


  • 工业区位及其影响因素浅析-文章编号1673
  • 2005年10月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SocialScience) Oct.2005 第7卷第4期Vol.7,No.4 文章编号:1673-1387(200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