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位教师是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做,是否把听说读写等训练落到实处了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单的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误区 对策
小学语文长期以来教学质量不是很高,或者说提高的成效不是很大?下面结合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政策。
一、学生在听课中处于被动地位
课堂上经常是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出现“不讲不学,少讲少学,多讲多学”的局面,认为讲的精彩才是好课,忽视了学生听课的效果。老师喋喋不休,讲多了,学生只顾听,而很少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无形中教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但语文课堂是否真的是“多讲多懂,少讲少懂,不讲不懂”呢?
教学目标必须由原来的重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尝试着由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来回答问题,另外,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给予反驳、补充。教师知识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收效较好。在课堂上不总是老师有问题学生问学生,更要允许学生有问题问老师。以上的做法调动了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提高了。同时,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为课堂教学掀起了一个个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另外,由老师讲转向学生讲,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激活思维。
二、忽视学生说的能力培养
说的形式单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是老师说,包办代替。说在语文课堂中占的时间多,则更多地表现为语文教师的讲述,而忽视了全面培养教育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应该怎样培养教育学生说的能力呢?
1、充分利用“综合学习”中的“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直观性说的训练;看完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后谈感想或复述故事情节,针对大家关心的话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等等。
2、巧用“看图学文”中的看图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利用它可使学生看图说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复述能力,又可为学生背诵课文奠定基础。
3、在语文活动实践课中创设情境练说。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后要学生也讲一讲,把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语文课应培养一些能说会道的学生。
三、把读和写分家
写,是书面语言,语文教学中有时把读和写看作不相联系,把阅读和写作教学割裂开来,课堂中随时练写的训练几乎没有。语文学科不仅要注重学生听说读的训练,还要注重学生写的训练。从现今教
材安排看,把作文教材安排在“综合学习”中,似乎把写作与听、说、读分家,写作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但教材文质兼美,是学生创设作文情境,和学生同活动、同游戏,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抒发真情实感;从看图作文到命题作文,从教师“下水文”到学生自己作文,这些尝试都值得借鉴。无论是素质教育的理论,还是传统教育的理论,都有其独到之处和精粹的部分。作为教师就要致力于研究、掌握教学规律,努力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四、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课堂,合作交流学习已经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
一。诚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民主,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是,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小组讨论交流于形式,过于泛滥,根本就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频频地小组讨论,无疑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了课堂学习的质量。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均要估计一下,哪个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个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是否进行小组讨论。在组织小组讨论之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这样,学
生在讨论时才有话可讲,才能出现各种观点的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小组讨论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问,发挥创造的潜能。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把“解决问题”当做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消除“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总之,语文教学要走出误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打破科学分界,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
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位教师是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做,是否把听说读写等训练落到实处了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单的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误区 对策
小学语文长期以来教学质量不是很高,或者说提高的成效不是很大?下面结合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政策。
一、学生在听课中处于被动地位
课堂上经常是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出现“不讲不学,少讲少学,多讲多学”的局面,认为讲的精彩才是好课,忽视了学生听课的效果。老师喋喋不休,讲多了,学生只顾听,而很少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无形中教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但语文课堂是否真的是“多讲多懂,少讲少懂,不讲不懂”呢?
教学目标必须由原来的重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尝试着由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来回答问题,另外,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给予反驳、补充。教师知识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收效较好。在课堂上不总是老师有问题学生问学生,更要允许学生有问题问老师。以上的做法调动了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提高了。同时,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为课堂教学掀起了一个个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另外,由老师讲转向学生讲,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激活思维。
二、忽视学生说的能力培养
说的形式单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是老师说,包办代替。说在语文课堂中占的时间多,则更多地表现为语文教师的讲述,而忽视了全面培养教育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应该怎样培养教育学生说的能力呢?
1、充分利用“综合学习”中的“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直观性说的训练;看完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后谈感想或复述故事情节,针对大家关心的话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等等。
2、巧用“看图学文”中的看图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利用它可使学生看图说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复述能力,又可为学生背诵课文奠定基础。
3、在语文活动实践课中创设情境练说。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后要学生也讲一讲,把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语文课应培养一些能说会道的学生。
三、把读和写分家
写,是书面语言,语文教学中有时把读和写看作不相联系,把阅读和写作教学割裂开来,课堂中随时练写的训练几乎没有。语文学科不仅要注重学生听说读的训练,还要注重学生写的训练。从现今教
材安排看,把作文教材安排在“综合学习”中,似乎把写作与听、说、读分家,写作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但教材文质兼美,是学生创设作文情境,和学生同活动、同游戏,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抒发真情实感;从看图作文到命题作文,从教师“下水文”到学生自己作文,这些尝试都值得借鉴。无论是素质教育的理论,还是传统教育的理论,都有其独到之处和精粹的部分。作为教师就要致力于研究、掌握教学规律,努力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四、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课堂,合作交流学习已经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
一。诚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民主,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是,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小组讨论交流于形式,过于泛滥,根本就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频频地小组讨论,无疑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了课堂学习的质量。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均要估计一下,哪个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个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是否进行小组讨论。在组织小组讨论之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这样,学
生在讨论时才有话可讲,才能出现各种观点的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小组讨论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问,发挥创造的潜能。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把“解决问题”当做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消除“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总之,语文教学要走出误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打破科学分界,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
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