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2010版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 化学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严建新老师

2015年4月23日星期四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摘 要:本文通过奥本海默一生的浮沉,阐述了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科学制约着政治的前进脚步,政治又主导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与政治都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利益和需求,两者对人类利益的僭越都会出现与人类社会利益的分歧和冲突。因此,科学与政治的中间体是人类利益。

关键词:奥本海默、科学、政治、人类利益

在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是社会政治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只能在社会政治背景中才能得到说明。科学本身又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也影响着政治的发展脚步。科技与政治互动最根本的层面在于科技与政治之间的价值张力。这种价值张力以科技与政治的共同价值取向为基础和纽带,表现出科技与政治的价值取向的背离和冲突。科技与政治共同价值取向的实质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基础的,它们分别充当人类利益的创造者和代理者。[1] 1 奥本海默的浮沉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美国誉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涉猎极其广泛,在哈佛大学他攻读化学专业,并且广泛学习了哲学、语言、诗词等知识[2]。在当时理论物理学中心并拥有海森堡、迪拉克、泡利等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哥根廷大学,奥本海默跟随创造“量子力学”的物理系主任博恩学习和研究关于量子力学[3],并发表了16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其才华和智慧得到很多物理学家的赞许。由于家道中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到他成为伯克莱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政治观念左倾激进的人了[4]。

1942年,奥本海默由著名物理学家阿塞·康普顿和欧内斯特·劳伦斯向格罗夫斯推荐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主任,在得到格罗夫斯将军的赏识和支持下主持原子弹的研发工作。面对数以万计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工程人员和军人组成庞大的“曼哈顿计划”团体的管理,奥本海默展现了他惊人的管理和协调能力。他还把尼尔斯·玻尔

针对维尔纳·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所提出的“互补性思想”运用到实验室团队的运作当中,合理、高效的协调科学与政治的冲突。

最终,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在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三一”试验场成功爆炸。为“曼哈顿计划”立下汗马功劳的奥本海默得到来自科学界和政治界的一致赞扬,正如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评价的那样,奥本海默“承担了备战中有关科学方面最为艰巨的工作,而且处理得极好[5]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阿塞·康普顿也回忆道:“在奥本海默的主持下,做出了一些实际的显著的成绩,而且进展神速。”[6]

在原子弹于广岛和长崎爆炸后,罗伯特·奥本海默感到科学与政治结合所带给人类的威胁是灭绝性的,正如他面对杜鲁门总统的赞扬时说道:“总统先生,我感觉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7]深感自责的奥本海默辞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回到伯克利大学继续教学。但是,此时的奥本海默作为美国政府的资深顾问,并被任命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由于经常参加华盛顿相关会议与处理政治相关的工作,奥本海默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

1949年苏联研制原子弹的成功使得美国十分焦躁,曾被搁置的“氢弹”计划马上进入美国政府提议中,以爱德华·特勒为主的科学家更积极提倡投入与研制原子弹时的人力和物力研制更具杀伤力的氢弹。身为国家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主席,他警告美国不要陷入针对苏联的武器发展竞争,并且反对进行威力更强大的氢弹试验。他的敌人乘机发难控告他对美国不忠[4]。在“麦卡锡风暴”席卷美国政治界、科学界的19世纪五十年代,原子能委员会举行的一次听证会之后,奥本海默被宣布政治不安全人物,被判“对国家不忠”的罪名,也成为麦卡锡风暴最具代表的牺牲品[8]。政治迫害使这位极富盛名与创造力的科学家声望一落千丈,最终奥本海默因患咽喉癌病逝于普林斯顿。 2 “奥本海默”案例的分析

1954年4月12日,奥本海默的个人听证会正式开始,前后共持续了3个星期。奥本海默首先对尼科耳斯的指控逐一进行了反驳,然后,共有40名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到庭作证[9]。奥本海默听证是美国

政治斗争的一个产物,也是坚持学术自由的科学界和政界、军界的一次大冲突,其影响是深远的。它在政府、军队和科学家之间造成的分裂是难以弥合的,同时也在科学家内部造成了裂痕[10]。

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并不是一个突发的偶然事件,实际上听证会是一个多方因素角力的产物[9]。它的产生包括了联邦调查局对与奥本海默的怀疑、伯登的指控、施特劳斯个人对奥本海默的敌意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当时冷战氛围浓厚以及麦卡锡主义盛行大背景更是让奥本海默的听证会成为必然[9]。

奥本海默的浮沉结合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化,我们更应该反思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3 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3.1政治对科学有干扰性和主导作用

科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求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在于致善、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并增进人类福祉[11]。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科技的飞跃都给世界带来一次次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当人类把科学带来的成果和发现运用到战争当中,就不能实现科学的本质。二战时期,法西斯的侵略给世界带来的硝烟和炮火是空前的。为了赶在德国法西斯之前研究出原子弹,奥本海默、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提议罗斯福政府迅速开展“超级弹”的研究。最终,核武器的使用造成广岛、长崎近30万民众的伤亡,科学家们意识到核武器的发展所带来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担忧。

科学与政治属于不同的范畴,科学是人类发展的生产力,是一种社会生活,而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但是,在社会发展中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曼哈顿计划“的产生和“奥本海默案件”的发生正是政治对科学的影响,或者说是政治与科学的结合。科学家产生的科学观念通过科学家本身向政治决策者建议,政治决策者再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运用与政治当中。随后,政治决策者又通过政治手段对科学行为的执行体——科学家进行审判。期间,政治所占的主导地位使科学行为参与到政治活动中,而且政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科学行为的停止或者向错误方向发展。前苏联“李森科事件”折射出,李森科主义没有实现苏联人“面包会有的”的理想,反而使他们的分子生物学和遗

传工程学遭到了不可救药的落伍,苏联失去了两代现代生物学家[11]。李森科事件是政治主导科学导致的悲剧,它反映出当科学与政治发生分歧和冲突时候显示出的被动,政治直接导向科学走向错误的道路。

科学被政治当作一种与他人抗衡的武器和威胁软实力,在政治斗争当中,科学的成果常常被用来攻击和抵抗来自敌方的大炮。当科学成为政治斗争和战争的武器时,科学便不在具有其应该有的本质,其本质而是被政治理念及目的所导向。

所以,通过奥本海默案例我们可以得出,政治对于科学具有很强的主导性和干扰作用。

3.2 科学对政治有制约性和辅助作用

随着科学功能的外化,科学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引起各国政治主体越来越密切的关注,政治力量对科学的控制和干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科学与政治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12]

。1937 年,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国家资源委员会的信中,强调科学研究是“最伟大的国家资源之一,联邦政府在鼓励支持科学研究方 面的作用需要重新考察”。

J.D贝尔纳认为,现在的政治型范有一部分乃是科学的物质效应的一种结果[13]。贝尔纳认为科学影响政治主要靠科学在各种生产方法上所导致的那些变更,在这方面,科学对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旦人们利用由逻辑排定的、并经实验证明的、有组织的思想,而获得一个改进技术的方法,即使范围不广,也开辟了某种道路,使种种生产方法得以受到科学的无限影响[13]。

“曼哈顿计划”的完成,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二战的结束,同时,它也标志着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开始,使美国在政治上拥有更重的砝码。“冷战”时期,苏联研究原子弹成功,美国政府认为其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也促使“麦卡锡风暴”形成和肆意妄为。为了确保自己的霸权地位和加重政治砝码,研究更具威胁性的“氢弹”成为其政治目标,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科学。

在科学与技术越来越重要的当今世界,政治活动要得以顺利进行,需要科技的大力辅助。发展国家生产力,提升国家军事力量是要在国家科技实力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技术对于政治的发展具有制约性和辅助作用。

3.3 科学与政治的中间体是人类利益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政治活动是对于人类社会活动具有指导和干扰作用。科学制约着政治的前进脚步,政治又决定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与政治的实质都是为了促使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实现人类价值。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内在矛盾有相互统一的。 其评判标准是科学与政治的相互结合是否能够实现和提升人类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将氯气用于战争事件是科学与政治、军事的结合。但是,其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十分残酷的,完全背离了人类价值。二战使用原子弹造成广岛、长崎民众的伤亡、柳溪(Willow brook)肝炎研究(对弱智者实验)、卡地阿唑试验(美国医生做的实验), 2000—2002 年哈佛-安徽事件(安徽百姓不知情时受试)等多个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科学与政治之间的中间体是人类的利益和价值。

科技与政治对于社会的根本价值 ,在于它们分别承担人类利益的创造者和代理者的作用 。然而,作为创造者的科技系统的活动 ,有时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危害人类利益;作为代理者的政治主体也常常不能忠实地代表民众的利益,而只从维护当权者的利益出发 ,直至公然进行违背公众利益的活动[1] 。 3 科学与政治的将来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科学与政治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起来。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衡量各国政治的最强大软实力,这种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发展科技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首要目标。在将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政治将会更深层次的主导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也将仍然会是政治的制约因素,它们将相互矛盾又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之中。

参考文献

[1] 徐治立,李芬. 科技与政治的价值背离和冲突[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04). [2] 牟杰. 奥本海默的科研管理及科学政治观研究[D]. 山东大学, 2007. [3] Kai Bird M J S. American Prometheus[M]. 南京: 南京译林出版社. [4] 吴生. 奥本海默的胜利和悲剧[J]. 书屋. 2005(10).

[5] 叶继红.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奥本海默悲剧的启示[J]. 道德与文明. 2002(05): 66-68. [6] 罗伯特·容克. 《比一千个太阳还亮》[M]. 1991: 86.

[7] 新浪博客 奥本海默的悲剧 科技与政治的冲突 Oppi,Html Http Blog. Sina. Com. 奥本海默的悲剧:科技与政治的冲突 [Z]. 2011: 2015, 奥本海默 曼哈顿计划 原子弹 科技 政治. [8] 张冬梅. 奥本海默:美国的普罗米修斯——评《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成功与悲剧》[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07).

[9] 王曙跃. 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10] 娟子. 奥本海默事件[Z]. 2005.

[11] 罗骞政. 科技和政治的分裂与交融——从李森科事件和奥本海默案件看科技与政治的关系[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12] 韩来平. 贝尔纳科学政治学思想研究[D]. 山西大学, 2007.

[13] 著 英 J·d·贝尔纳 J·d· Birnal,译陈体芳. 科学的社会功能[J]. 商务印书馆. 1982.

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一个涉及诸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涵盖面十分宽广。从2011年开始,“自然辩证法概论”由原来的54课时调整为18课时。因而,如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便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基于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互动过程的理念,设计了这一调查问卷,了解“学”的愿望与兴趣,以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请将问卷附在电子版大作业的后面,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

一 请您选择您不感兴趣的四项内容,并将其对应的代号删除:

请您在下一页继续选择

四 请您选择您不感兴趣的四项内容,并将其对应的代号删除:

请您在下一页继续选择

五 请您选择您不感兴趣的四项内容,并将其对应的代号删除:

六 我们诚恳向您征求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包括您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讨论的科学技术案例。您可以在本文档中写下您的建议和意见,也可在任何时候将您的意见和建议发送到我们的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教学建议和意见:

感谢您的支持!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研组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 化学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严建新老师

2015年4月23日星期四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摘 要:本文通过奥本海默一生的浮沉,阐述了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科学制约着政治的前进脚步,政治又主导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与政治都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利益和需求,两者对人类利益的僭越都会出现与人类社会利益的分歧和冲突。因此,科学与政治的中间体是人类利益。

关键词:奥本海默、科学、政治、人类利益

在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是社会政治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只能在社会政治背景中才能得到说明。科学本身又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也影响着政治的发展脚步。科技与政治互动最根本的层面在于科技与政治之间的价值张力。这种价值张力以科技与政治的共同价值取向为基础和纽带,表现出科技与政治的价值取向的背离和冲突。科技与政治共同价值取向的实质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基础的,它们分别充当人类利益的创造者和代理者。[1] 1 奥本海默的浮沉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美国誉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涉猎极其广泛,在哈佛大学他攻读化学专业,并且广泛学习了哲学、语言、诗词等知识[2]。在当时理论物理学中心并拥有海森堡、迪拉克、泡利等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哥根廷大学,奥本海默跟随创造“量子力学”的物理系主任博恩学习和研究关于量子力学[3],并发表了16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其才华和智慧得到很多物理学家的赞许。由于家道中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到他成为伯克莱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政治观念左倾激进的人了[4]。

1942年,奥本海默由著名物理学家阿塞·康普顿和欧内斯特·劳伦斯向格罗夫斯推荐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主任,在得到格罗夫斯将军的赏识和支持下主持原子弹的研发工作。面对数以万计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工程人员和军人组成庞大的“曼哈顿计划”团体的管理,奥本海默展现了他惊人的管理和协调能力。他还把尼尔斯·玻尔

针对维尔纳·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所提出的“互补性思想”运用到实验室团队的运作当中,合理、高效的协调科学与政治的冲突。

最终,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在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三一”试验场成功爆炸。为“曼哈顿计划”立下汗马功劳的奥本海默得到来自科学界和政治界的一致赞扬,正如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评价的那样,奥本海默“承担了备战中有关科学方面最为艰巨的工作,而且处理得极好[5]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阿塞·康普顿也回忆道:“在奥本海默的主持下,做出了一些实际的显著的成绩,而且进展神速。”[6]

在原子弹于广岛和长崎爆炸后,罗伯特·奥本海默感到科学与政治结合所带给人类的威胁是灭绝性的,正如他面对杜鲁门总统的赞扬时说道:“总统先生,我感觉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7]深感自责的奥本海默辞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回到伯克利大学继续教学。但是,此时的奥本海默作为美国政府的资深顾问,并被任命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由于经常参加华盛顿相关会议与处理政治相关的工作,奥本海默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

1949年苏联研制原子弹的成功使得美国十分焦躁,曾被搁置的“氢弹”计划马上进入美国政府提议中,以爱德华·特勒为主的科学家更积极提倡投入与研制原子弹时的人力和物力研制更具杀伤力的氢弹。身为国家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主席,他警告美国不要陷入针对苏联的武器发展竞争,并且反对进行威力更强大的氢弹试验。他的敌人乘机发难控告他对美国不忠[4]。在“麦卡锡风暴”席卷美国政治界、科学界的19世纪五十年代,原子能委员会举行的一次听证会之后,奥本海默被宣布政治不安全人物,被判“对国家不忠”的罪名,也成为麦卡锡风暴最具代表的牺牲品[8]。政治迫害使这位极富盛名与创造力的科学家声望一落千丈,最终奥本海默因患咽喉癌病逝于普林斯顿。 2 “奥本海默”案例的分析

1954年4月12日,奥本海默的个人听证会正式开始,前后共持续了3个星期。奥本海默首先对尼科耳斯的指控逐一进行了反驳,然后,共有40名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到庭作证[9]。奥本海默听证是美国

政治斗争的一个产物,也是坚持学术自由的科学界和政界、军界的一次大冲突,其影响是深远的。它在政府、军队和科学家之间造成的分裂是难以弥合的,同时也在科学家内部造成了裂痕[10]。

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并不是一个突发的偶然事件,实际上听证会是一个多方因素角力的产物[9]。它的产生包括了联邦调查局对与奥本海默的怀疑、伯登的指控、施特劳斯个人对奥本海默的敌意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当时冷战氛围浓厚以及麦卡锡主义盛行大背景更是让奥本海默的听证会成为必然[9]。

奥本海默的浮沉结合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化,我们更应该反思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3 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3.1政治对科学有干扰性和主导作用

科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求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在于致善、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并增进人类福祉[11]。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科技的飞跃都给世界带来一次次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当人类把科学带来的成果和发现运用到战争当中,就不能实现科学的本质。二战时期,法西斯的侵略给世界带来的硝烟和炮火是空前的。为了赶在德国法西斯之前研究出原子弹,奥本海默、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提议罗斯福政府迅速开展“超级弹”的研究。最终,核武器的使用造成广岛、长崎近30万民众的伤亡,科学家们意识到核武器的发展所带来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担忧。

科学与政治属于不同的范畴,科学是人类发展的生产力,是一种社会生活,而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但是,在社会发展中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曼哈顿计划“的产生和“奥本海默案件”的发生正是政治对科学的影响,或者说是政治与科学的结合。科学家产生的科学观念通过科学家本身向政治决策者建议,政治决策者再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运用与政治当中。随后,政治决策者又通过政治手段对科学行为的执行体——科学家进行审判。期间,政治所占的主导地位使科学行为参与到政治活动中,而且政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科学行为的停止或者向错误方向发展。前苏联“李森科事件”折射出,李森科主义没有实现苏联人“面包会有的”的理想,反而使他们的分子生物学和遗

传工程学遭到了不可救药的落伍,苏联失去了两代现代生物学家[11]。李森科事件是政治主导科学导致的悲剧,它反映出当科学与政治发生分歧和冲突时候显示出的被动,政治直接导向科学走向错误的道路。

科学被政治当作一种与他人抗衡的武器和威胁软实力,在政治斗争当中,科学的成果常常被用来攻击和抵抗来自敌方的大炮。当科学成为政治斗争和战争的武器时,科学便不在具有其应该有的本质,其本质而是被政治理念及目的所导向。

所以,通过奥本海默案例我们可以得出,政治对于科学具有很强的主导性和干扰作用。

3.2 科学对政治有制约性和辅助作用

随着科学功能的外化,科学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引起各国政治主体越来越密切的关注,政治力量对科学的控制和干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科学与政治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12]

。1937 年,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国家资源委员会的信中,强调科学研究是“最伟大的国家资源之一,联邦政府在鼓励支持科学研究方 面的作用需要重新考察”。

J.D贝尔纳认为,现在的政治型范有一部分乃是科学的物质效应的一种结果[13]。贝尔纳认为科学影响政治主要靠科学在各种生产方法上所导致的那些变更,在这方面,科学对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旦人们利用由逻辑排定的、并经实验证明的、有组织的思想,而获得一个改进技术的方法,即使范围不广,也开辟了某种道路,使种种生产方法得以受到科学的无限影响[13]。

“曼哈顿计划”的完成,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二战的结束,同时,它也标志着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开始,使美国在政治上拥有更重的砝码。“冷战”时期,苏联研究原子弹成功,美国政府认为其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也促使“麦卡锡风暴”形成和肆意妄为。为了确保自己的霸权地位和加重政治砝码,研究更具威胁性的“氢弹”成为其政治目标,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科学。

在科学与技术越来越重要的当今世界,政治活动要得以顺利进行,需要科技的大力辅助。发展国家生产力,提升国家军事力量是要在国家科技实力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技术对于政治的发展具有制约性和辅助作用。

3.3 科学与政治的中间体是人类利益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政治活动是对于人类社会活动具有指导和干扰作用。科学制约着政治的前进脚步,政治又决定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与政治的实质都是为了促使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实现人类价值。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内在矛盾有相互统一的。 其评判标准是科学与政治的相互结合是否能够实现和提升人类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将氯气用于战争事件是科学与政治、军事的结合。但是,其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十分残酷的,完全背离了人类价值。二战使用原子弹造成广岛、长崎民众的伤亡、柳溪(Willow brook)肝炎研究(对弱智者实验)、卡地阿唑试验(美国医生做的实验), 2000—2002 年哈佛-安徽事件(安徽百姓不知情时受试)等多个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科学与政治之间的中间体是人类的利益和价值。

科技与政治对于社会的根本价值 ,在于它们分别承担人类利益的创造者和代理者的作用 。然而,作为创造者的科技系统的活动 ,有时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危害人类利益;作为代理者的政治主体也常常不能忠实地代表民众的利益,而只从维护当权者的利益出发 ,直至公然进行违背公众利益的活动[1] 。 3 科学与政治的将来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科学与政治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起来。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衡量各国政治的最强大软实力,这种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发展科技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首要目标。在将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政治将会更深层次的主导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也将仍然会是政治的制约因素,它们将相互矛盾又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之中。

参考文献

[1] 徐治立,李芬. 科技与政治的价值背离和冲突[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04). [2] 牟杰. 奥本海默的科研管理及科学政治观研究[D]. 山东大学, 2007. [3] Kai Bird M J S. American Prometheus[M]. 南京: 南京译林出版社. [4] 吴生. 奥本海默的胜利和悲剧[J]. 书屋. 2005(10).

[5] 叶继红.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奥本海默悲剧的启示[J]. 道德与文明. 2002(05): 66-68. [6] 罗伯特·容克. 《比一千个太阳还亮》[M]. 1991: 86.

[7] 新浪博客 奥本海默的悲剧 科技与政治的冲突 Oppi,Html Http Blog. Sina. Com. 奥本海默的悲剧:科技与政治的冲突 [Z]. 2011: 2015, 奥本海默 曼哈顿计划 原子弹 科技 政治. [8] 张冬梅. 奥本海默:美国的普罗米修斯——评《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成功与悲剧》[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07).

[9] 王曙跃. 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10] 娟子. 奥本海默事件[Z]. 2005.

[11] 罗骞政. 科技和政治的分裂与交融——从李森科事件和奥本海默案件看科技与政治的关系[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12] 韩来平. 贝尔纳科学政治学思想研究[D]. 山西大学, 2007.

[13] 著 英 J·d·贝尔纳 J·d· Birnal,译陈体芳. 科学的社会功能[J]. 商务印书馆. 1982.

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一个涉及诸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涵盖面十分宽广。从2011年开始,“自然辩证法概论”由原来的54课时调整为18课时。因而,如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便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基于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互动过程的理念,设计了这一调查问卷,了解“学”的愿望与兴趣,以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请将问卷附在电子版大作业的后面,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

一 请您选择您不感兴趣的四项内容,并将其对应的代号删除:

请您在下一页继续选择

四 请您选择您不感兴趣的四项内容,并将其对应的代号删除:

请您在下一页继续选择

五 请您选择您不感兴趣的四项内容,并将其对应的代号删除:

六 我们诚恳向您征求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包括您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讨论的科学技术案例。您可以在本文档中写下您的建议和意见,也可在任何时候将您的意见和建议发送到我们的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教学建议和意见:

感谢您的支持!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研组


相关文章

  • 法理学第二部分-法律的性质与作用
  • [美]E. 博登海默著. <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第二部分:法律的性质与作用 1."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序的倾向,主要可以追溯至两种欲望或冲功.它们似乎深深地根植于人的精神之中:第一.人具有重复人过去被认为是今 ...查看


  • 论西方主要法学流派的研究视角
  • 2010年5月 第3期(第25卷,总第129期) 法学论坛 LegalForum May. ,2010 No. 3(Vol. 25,Ser. No. 129) [比较借鉴] 论西方主要法学流派的研究视角 张进军 (聊城大学法学院,山东聊城2 ...查看


  • 东师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各学科必读经典文献
  •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各学科必读经典文献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毛泽东 ...查看


  • 2017年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word版)
  • 2017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物 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 每小题2分, 共24分. 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语音智能门禁系统能"辨音识人",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 ...查看


  •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15年7月第30卷第7期 CJTCMP , July 2015,Vol . 30, No. 7 粉样蛋白的变化与补肾填精方的预防效应.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6):339-341 [6] 张 ...查看


  • 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
  • 罗伯特·奥本海默 美国原子弹之父 摘 要:奥本海默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本文通过他在量子力学.黑洞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及其他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物理学的迅速崛起所起的作用,来展现作为杰出理论物理学家的形象:他成功地领导了美国第一颗原子 ...查看


  •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案
  •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复习教案 一.基本信息 二.中考考试说明 三.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导入: 1.小结: (1)."世界格局"的含义: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国际力量结构或战略态势. (2)."极"的含 ...查看


  • 被良心拷问的原子弹之父
  • 1938年,从纳粹德国传来一条惊人的消息:核裂变会产生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座城市.为了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1939年8月,物理学家里奥·斯宙拉尔德和恩里考·费米决定请业内威望最高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一封信. 这封信由罗斯福的非 ...查看


  • 试析法兰克福学派对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批判
  • 第58卷 第2期 2005年3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uhanUniversityJournal(Philosophy&SocialSciences) Vol.58.No.2Mar.2005.167~171 西方马克思主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