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

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

“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起疾病而死”,“吾恂恂而起”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

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依据上述“所”的结合规律,我们很快可以判断出例句①②③中的“所”为代词;例句④中的“所”为助词。

二、语法功能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例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②“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例③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例④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用。例⑤“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

由此看来,抽主干,分析结构,再判别虚词的功能应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三、“删”、“换”、“代”法

所谓“删”就是指将加点的虚词删除,看是否影响句子的意思,若不影响,一般来说该虚词就是作连词的;所谓“换”就是指将虚词前后的两个词交换位置,若交换后,意思不变,则表明该虚词起的作用是并列关系;所谓“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发生变化,则可推断出其用法。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

②劳苦干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并列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却

④惑而不从师(《师说》)——却

⑤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表结果 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来

⑦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把

如何辨别以上的“而”和“以”呢?先看有关“而”的4 个例子。第一步采用“删除”,将①至④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第二步采用“换位法”,将“而”字前后的两项交换位置,就能辨别出这4个“而”的差异。换位后,只有②不影响原意,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关系。 第三步采用“替代法”,将“而”字的有关连词的常用意义代入句子中,则可判出③④句都表转折关系,①句是表修饰关系。⑤—⑦用“删”的方法删去“以”,发现⑦不能,确定⑦是介词,⑤⑥可以删去,表明是连词,这样再区分,⑤可用“结果”连词替换。⑥表目的关系。

四、瞻前顾后语境分析法

要反复阅读前后文,在具体语言中加以分析,不要只看一点,望文生义,《考试大纲》强调“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章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如:2004年全国高考卷Ⅲ,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 、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 、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 、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项中,我们可以依据语境分析“遂”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广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句出自《屈原列传》,可根据前半句的句首“于是”,判定“遂”不能解释为“于是”,从语意关系可以推知“自投汨罗而死”是“怀石”的结果,这样则可解释为“终于、到底”。答案是B 。

A 项中,“顷”和“久”都是时间副词,于是可以推断的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的《项脊轩志》。

C 项中的两个“以”,在推断过程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许之”和“欺秦”分别是“其年笃老”、“一璧”所引发的结果,由此可知两个“以”都是表原因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因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D 项中的两个“且”,根据语境我们发现,“尽”与“为所虏”都是没有发生的事实,因而可以确定两个“且”都相当于“将要”,作副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出自《鸿门宴》。

以上简析使我们明白:判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前提是读懂原文,只有联系虚词的上下文,搞清句意,虚词的意义自然就清楚了。可见“读懂”是关键。

当然,语境是判断虚词意义不可少的条件,但是从语言规律上去认识一个个虚词,熟悉某一虚词的几种用法也是判断虚词意义不可少的条件。在熟悉、记忆某虚词用法时,要通过典型例句去理解它。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比单纯地背条条要效果好。熟记一些固定格式,也便于分析词义。所谓固定格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它在文言文里是一种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会随意变动。如:“得无……乎”,相当于“恐怕——吧”,“所以”相当于“……原因”等。

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指出:“虚词所以成为虚词就在于它的意义是跟着实词变,跟着句子组织变。”因而判断虚词的用法必须连带注意虚词所跟的实词或句子组织。

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虚词用法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并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历数虚词的用法。因而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培养这种整体阅读能力。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

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

“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起疾病而死”,“吾恂恂而起”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

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依据上述“所”的结合规律,我们很快可以判断出例句①②③中的“所”为代词;例句④中的“所”为助词。

二、语法功能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例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②“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例③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例④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用。例⑤“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

由此看来,抽主干,分析结构,再判别虚词的功能应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三、“删”、“换”、“代”法

所谓“删”就是指将加点的虚词删除,看是否影响句子的意思,若不影响,一般来说该虚词就是作连词的;所谓“换”就是指将虚词前后的两个词交换位置,若交换后,意思不变,则表明该虚词起的作用是并列关系;所谓“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发生变化,则可推断出其用法。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

②劳苦干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并列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却

④惑而不从师(《师说》)——却

⑤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表结果 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来

⑦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把

如何辨别以上的“而”和“以”呢?先看有关“而”的4 个例子。第一步采用“删除”,将①至④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第二步采用“换位法”,将“而”字前后的两项交换位置,就能辨别出这4个“而”的差异。换位后,只有②不影响原意,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关系。 第三步采用“替代法”,将“而”字的有关连词的常用意义代入句子中,则可判出③④句都表转折关系,①句是表修饰关系。⑤—⑦用“删”的方法删去“以”,发现⑦不能,确定⑦是介词,⑤⑥可以删去,表明是连词,这样再区分,⑤可用“结果”连词替换。⑥表目的关系。

四、瞻前顾后语境分析法

要反复阅读前后文,在具体语言中加以分析,不要只看一点,望文生义,《考试大纲》强调“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章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如:2004年全国高考卷Ⅲ,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 、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 、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 、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项中,我们可以依据语境分析“遂”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广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句出自《屈原列传》,可根据前半句的句首“于是”,判定“遂”不能解释为“于是”,从语意关系可以推知“自投汨罗而死”是“怀石”的结果,这样则可解释为“终于、到底”。答案是B 。

A 项中,“顷”和“久”都是时间副词,于是可以推断的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的《项脊轩志》。

C 项中的两个“以”,在推断过程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许之”和“欺秦”分别是“其年笃老”、“一璧”所引发的结果,由此可知两个“以”都是表原因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因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D 项中的两个“且”,根据语境我们发现,“尽”与“为所虏”都是没有发生的事实,因而可以确定两个“且”都相当于“将要”,作副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出自《鸿门宴》。

以上简析使我们明白:判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前提是读懂原文,只有联系虚词的上下文,搞清句意,虚词的意义自然就清楚了。可见“读懂”是关键。

当然,语境是判断虚词意义不可少的条件,但是从语言规律上去认识一个个虚词,熟悉某一虚词的几种用法也是判断虚词意义不可少的条件。在熟悉、记忆某虚词用法时,要通过典型例句去理解它。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比单纯地背条条要效果好。熟记一些固定格式,也便于分析词义。所谓固定格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它在文言文里是一种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会随意变动。如:“得无……乎”,相当于“恐怕——吧”,“所以”相当于“……原因”等。

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指出:“虚词所以成为虚词就在于它的意义是跟着实词变,跟着句子组织变。”因而判断虚词的用法必须连带注意虚词所跟的实词或句子组织。

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虚词用法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并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历数虚词的用法。因而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培养这种整体阅读能力。


相关文章

  • 文言虚词教案
  •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2014.3.5) ---回归课本,掌握方法 高三 邹鹏 [教学目标] 1.掌握<考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探究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虚词的用法判断. 2.树 ...查看


  •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 ...查看


  • 文言文教学论文
  • 初中文言文新教法初探 中学教学新课改的实验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现正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 ...查看


  • [师说]说课稿 1
  • 11.<师说>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 ...查看


  • 教师说课稿-师说
  • 2009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师说 来源:考试大 2009/10/26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字号:T T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 ...查看


  • 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①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② 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 ...查看


  • 推荐: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 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第五章(节选) 一.试题概况分析 从测试材料的角度而言,人物传记类文章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有8套试卷从<二十四史>中选择了测试材料,这在 ...查看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文言文词语积累的方法及重要性的探究 正谊中学 王金红 文言文学习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一些词语的积累与应用,能提升初中生在学习能力.知识修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文言文词 ...查看


  •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详注详解
  •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详注详解 Llt32100 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Ⅲ]文言文详解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