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提 纲)
一、关于“三农”工作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决定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其长期性、复杂性、政治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解决的难度。
我省“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是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公共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二元体制障碍是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分配关系和行为不尽合理,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农村才能与城镇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坚持“两个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
切实加快农村发展步伐,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形成工农相互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区域间发展还不平衡,规划管理水平还需提高,社会管理还需加强,资金投入还需加大等困难和问题。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为平台,坚持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推进。上半年,全省新建新村聚居点1948个,新建、改扩建和整治农房26.4万户,建成新农村综合体310个;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18.6元,同比增长12.1%。
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应当着眼于“新”,实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推进。
(一)新农村建设要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共进。四川农村人口众多,特别是丘陵地区,差不多占了全省人口的一半。“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城乡一体化,需要靠两条腿走路。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时适度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缓解农村资源约束的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要让留在农村生产生活的群众有美好家园。
(二)充分发挥农民、政府、社会各自的作用。建设新
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全社会都有责任。目前有的地方政府存在不尊重农民意愿,包办代替的现象;有的地方农民自身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地方社会力量参与意识不强,还没有形成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因此不仅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还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三) 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四) 强化指导引导。新农村建设,各地起点有差距,进展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统一规划和部署,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注重突出乡村、区域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建成类型多样、特征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新农村。
三、关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我们提出了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构想。基本思路是: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主要平台,以县为主体,以建制村为单位,实行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建设一批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带动县域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我们认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追求幸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破除GDP 崇拜,人们更加向往和追求幸福。我们党历来以造福于民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幸福放到了中国梦落脚点的位置。美是人类高级的精神需求。在由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响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最美在乡村。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也是新阶段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业兴”是基础,要以农业为基础,把产业发展起来,让老百姓拥有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家富”是根本,要提高农村生活质量,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装满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分享现代文明成果。“人和”是关键,让老百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形成良好民风、和睦家庭以及良好的邻里关系。“村美”是形象,不仅村容整洁,还要展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山水生态、田园风光。
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我们应注重提升农民生活、农业经济、农村生态发展和“三农”工作的品质。
(一)加快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成果由农民共享。从我省内部来看,城乡之间不均衡的焦点在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差距上。因此,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好路、水、电、气、网络。抓住新型城镇化的机遇,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新村延伸,做到一盘棋谋划、一体化建设。加快新村建设,注重规划引领,突出功能吸引,坚持生态打底,与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重建等项目有机结合。完善设施服务功能,吸引农民到规划点建新房。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依托“1+6”村级活动中心,拓展服务功能,提升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治安管理水平。配套完善新村公共管理和服务设施,培育社会组织,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引导接受先进文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用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乡村文化教育、引导、感化农民,使生态伦理、环保责任深入人心。
(二)加快提升农业经济品质
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幸福美丽新村的根基。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与环境优化良性互动的局面,但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按照高效、生态、标准的要求,推行种养结合、立体套种的生产方式,培育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型业态,推进化肥、农药的科学化使用和农业清洁化生产,积极发展农作物废弃物和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
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纽带、农家乐经营户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格局。积极利用新村建设带来的机遇,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努力形成“村美家富”的良好局面。
(三) 加快提升农村生态品质
田园风光、山水景色,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著特征。当前我省农村环境与村容整洁、生态美好的要求仍有差距。要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抓好以造林绿化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广“微田园”建设经验,美化农村田园景观。提高村庄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鼓励农户使用节能环保设施和材料,加强畜禽饲养场环境治理和排泄物沼气化利用。加强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环保设施维护、绿化苗木养护。保护和培育文化特色村,加大对非物质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力度; 培育产业文化、生态文化,丰富特色农产品节庆活动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观带。大小凉山、藏区、秦巴山区的新村建设要进一步赋予其文化内涵,增加其文化积淀,彰显其文化魅力。
(四)加快提升“三农”工作品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
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干部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等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迫切需要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视和加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更加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更加有效提高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三农”发展的能力。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提 纲)
一、关于“三农”工作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决定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其长期性、复杂性、政治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解决的难度。
我省“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是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公共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二元体制障碍是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分配关系和行为不尽合理,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农村才能与城镇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坚持“两个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
切实加快农村发展步伐,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形成工农相互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区域间发展还不平衡,规划管理水平还需提高,社会管理还需加强,资金投入还需加大等困难和问题。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为平台,坚持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推进。上半年,全省新建新村聚居点1948个,新建、改扩建和整治农房26.4万户,建成新农村综合体310个;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18.6元,同比增长12.1%。
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应当着眼于“新”,实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推进。
(一)新农村建设要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共进。四川农村人口众多,特别是丘陵地区,差不多占了全省人口的一半。“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城乡一体化,需要靠两条腿走路。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时适度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缓解农村资源约束的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要让留在农村生产生活的群众有美好家园。
(二)充分发挥农民、政府、社会各自的作用。建设新
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全社会都有责任。目前有的地方政府存在不尊重农民意愿,包办代替的现象;有的地方农民自身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地方社会力量参与意识不强,还没有形成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因此不仅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还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三) 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四) 强化指导引导。新农村建设,各地起点有差距,进展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统一规划和部署,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注重突出乡村、区域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建成类型多样、特征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新农村。
三、关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我们提出了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构想。基本思路是: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主要平台,以县为主体,以建制村为单位,实行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建设一批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带动县域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我们认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追求幸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破除GDP 崇拜,人们更加向往和追求幸福。我们党历来以造福于民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幸福放到了中国梦落脚点的位置。美是人类高级的精神需求。在由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响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最美在乡村。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也是新阶段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业兴”是基础,要以农业为基础,把产业发展起来,让老百姓拥有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家富”是根本,要提高农村生活质量,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装满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分享现代文明成果。“人和”是关键,让老百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形成良好民风、和睦家庭以及良好的邻里关系。“村美”是形象,不仅村容整洁,还要展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山水生态、田园风光。
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我们应注重提升农民生活、农业经济、农村生态发展和“三农”工作的品质。
(一)加快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成果由农民共享。从我省内部来看,城乡之间不均衡的焦点在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差距上。因此,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好路、水、电、气、网络。抓住新型城镇化的机遇,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新村延伸,做到一盘棋谋划、一体化建设。加快新村建设,注重规划引领,突出功能吸引,坚持生态打底,与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重建等项目有机结合。完善设施服务功能,吸引农民到规划点建新房。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依托“1+6”村级活动中心,拓展服务功能,提升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治安管理水平。配套完善新村公共管理和服务设施,培育社会组织,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引导接受先进文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用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乡村文化教育、引导、感化农民,使生态伦理、环保责任深入人心。
(二)加快提升农业经济品质
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幸福美丽新村的根基。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与环境优化良性互动的局面,但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按照高效、生态、标准的要求,推行种养结合、立体套种的生产方式,培育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型业态,推进化肥、农药的科学化使用和农业清洁化生产,积极发展农作物废弃物和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
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纽带、农家乐经营户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格局。积极利用新村建设带来的机遇,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努力形成“村美家富”的良好局面。
(三) 加快提升农村生态品质
田园风光、山水景色,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著特征。当前我省农村环境与村容整洁、生态美好的要求仍有差距。要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抓好以造林绿化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广“微田园”建设经验,美化农村田园景观。提高村庄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鼓励农户使用节能环保设施和材料,加强畜禽饲养场环境治理和排泄物沼气化利用。加强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环保设施维护、绿化苗木养护。保护和培育文化特色村,加大对非物质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力度; 培育产业文化、生态文化,丰富特色农产品节庆活动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观带。大小凉山、藏区、秦巴山区的新村建设要进一步赋予其文化内涵,增加其文化积淀,彰显其文化魅力。
(四)加快提升“三农”工作品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
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干部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等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迫切需要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视和加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更加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更加有效提高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三农”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