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七问]:是什么让我们想一看再看

2015-01-20 09:13

来源:上海译文出版社作者:阮忠义850次点击:我要评论

  著名摄影家阮义忠代表作,与《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一同被视为华人世界的摄影启蒙书。曾获陈丹青、顾铮、吕楠等人力荐。

书名:《摄影美学七问》

作者:阮义忠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书号:[1**********]15

定价:58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摄影家阮义忠的代表作品,与《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一同被视为华人世界的摄影启蒙书。享有“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和传道者”之名的摄影家阮义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花一年时间访谈陈传兴、汉宝德、黄春明三人,以谈话集的方式展开对摄影美学的深度思辨,探讨了摄影的本质,摄影人如何去“看”和“感”。三位受访者——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陈传兴、著名建筑师及建筑学家汉宝德、台湾重量级小说家黄春明,皆在其专业领域享有盛誉,他们的看法拓宽了摄影艺术的文化视野,也为摄影在人文地图中的定位提供了更准确的坐标。本书收录世界顶级摄影大师的经典作品近八十幅,与文字内容相呼应,并配有阮义忠亲自撰写的图片说明。是最生动的摄影启蒙书,也是最专业的影集珍藏本。

【作者简介】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2岁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三十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阮义忠的著作丰富,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有卓越贡献,1990至2000年代创办的《摄影家》杂志影响甚巨,他撰述的《二十位人性的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等在摄影界引起很大反响;他的5部摄影集《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使他成为世界知名摄影家,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中国摄影教父”。

【精彩书摘】

第六问 摄影与表现

与汉宝德谈影像语言的特性

记录与描绘

阮义忠:摄影在你心目中占有什么地位?

汉宝德:坦白地讲,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在我的职业当中,摄影是一个记录性的工具,当然我晓得摄影是一种艺术。不过呢,我们借助摄影的记录功能实在太多。像我们学建筑,在过去一定要靠笔把一些名家的建筑描绘下来,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参考,现在大家都不画了,只要用照相机拍下来就成了。从建筑的立场来说,摄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正由于它的地位是工具性的,有时候反倒觉得它就像空气和水一样,虽然是必要的东西,但却不会去想到它在心目中的分量。

阮:摄影来临得很晚,才不过一个半世纪而已,不过它却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很大的影响。最早的时候,它立刻让画家们感到威胁,因为一个更有效、更精确的描写外在世界的工具来临了,甚至有人把它叫做“自然的铅笔”。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看”、“听”,和“触”觉,可以传达出人类对世界独特的感受,有人说摄影是一种能够最真实反映出人类情绪的工具,你对这个说法有什么意见?

汉:我觉得很有道理。摄影发明之初,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很大的冲击。第一个就是对绘画的冲击。绘画写实,是在表达一个景物;表达画家看到的东西,给那些没有看到的人看到。这种记录性也是绘画功能很重要的一部分。摄影之前,绘画的记录性功能和表现性功能是旗鼓相当的,而摄影出现,绘画的记录功能也就逐渐被取代,逼迫绘画朝表现性的路子走去——我想,这种现象别人也曾讲过,不是我想到的。就这一点来说,有了摄影,才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多采多姿的绘画表现。

从另一方面来看,摄影使人观赏世界的方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摄影不只是看事实,而且就是在记录事实。当初的人也许没有想到摄影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因为光是能够记录下来,已经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就像一个人刚会画画的心情一样吧!他觉得:“嗯,我会画一张椅子,太好了。”一开始,照相机也许还粗糙,镜头、底片的解析度都还不好,能够摄住影像就能满足大部分的人;等摄影越来越精致,它立刻使摄影家们增加了对形象关怀的深度,它使得我们人类更加认真地去看事物。

阮:摄影一开始,是贵族才玩得起的,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受过美术训练,而他们又十分刻意地用照相机去模仿绘画表现。依你看来,这种模仿的意图,是不是使摄影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汉:我觉得也不一定是走错方向,每一种新技术的发生,都有一种模仿传统的冲动。比如说钢铁发明的时候,在建筑上它并没有立刻发展成独立表现的一种技术,那时候的人,把它拿来模仿石头,以它做桥,并不是想做一座钢铁桥,而是想模仿石头桥的轮廓,那些曲线,那些做出来的花样、结构都是石头桥形式。那时的人并没有掌握到新材料、新工具的真正特色与力量。它是依赖在原有的艺术基础上,以模仿为出发点的。

我本来也一直觉得奇怪——人为什么会去发明摄影呢?你这么一说,我反倒觉得清楚了:实际上并不是纯粹的技术家发明这种东西,而是背后有一种艺术表达的欲望,然后才促使摄影出现。这种情况跟建筑上的材料是完全一样的,并不是有人为了发明新材料而发明新材料,而是在人对旧材料感到它还有所不足的情况下,刚好有一种新材料发生,就这样,拿这个新材料代替旧材料来做一部分工作,慢慢地就取代了旧材料。这个世界的所有发明,多半并不是由于一个聪明人忽然冒出来,发明了它。所有的重要发明都是历史的事实,而不是单一的英雄创造出来的。

责任编辑:有之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阅读全文

声明:凡注明来源"共识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2015-01-20 09:13

来源:上海译文出版社作者:阮忠义850次点击:我要评论

  著名摄影家阮义忠代表作,与《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一同被视为华人世界的摄影启蒙书。曾获陈丹青、顾铮、吕楠等人力荐。

书名:《摄影美学七问》

作者:阮义忠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书号:[1**********]15

定价:58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摄影家阮义忠的代表作品,与《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一同被视为华人世界的摄影启蒙书。享有“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和传道者”之名的摄影家阮义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花一年时间访谈陈传兴、汉宝德、黄春明三人,以谈话集的方式展开对摄影美学的深度思辨,探讨了摄影的本质,摄影人如何去“看”和“感”。三位受访者——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陈传兴、著名建筑师及建筑学家汉宝德、台湾重量级小说家黄春明,皆在其专业领域享有盛誉,他们的看法拓宽了摄影艺术的文化视野,也为摄影在人文地图中的定位提供了更准确的坐标。本书收录世界顶级摄影大师的经典作品近八十幅,与文字内容相呼应,并配有阮义忠亲自撰写的图片说明。是最生动的摄影启蒙书,也是最专业的影集珍藏本。

【作者简介】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2岁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三十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阮义忠的著作丰富,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有卓越贡献,1990至2000年代创办的《摄影家》杂志影响甚巨,他撰述的《二十位人性的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等在摄影界引起很大反响;他的5部摄影集《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使他成为世界知名摄影家,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中国摄影教父”。

【精彩书摘】

第六问 摄影与表现

与汉宝德谈影像语言的特性

记录与描绘

阮义忠:摄影在你心目中占有什么地位?

汉宝德:坦白地讲,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在我的职业当中,摄影是一个记录性的工具,当然我晓得摄影是一种艺术。不过呢,我们借助摄影的记录功能实在太多。像我们学建筑,在过去一定要靠笔把一些名家的建筑描绘下来,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参考,现在大家都不画了,只要用照相机拍下来就成了。从建筑的立场来说,摄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正由于它的地位是工具性的,有时候反倒觉得它就像空气和水一样,虽然是必要的东西,但却不会去想到它在心目中的分量。

阮:摄影来临得很晚,才不过一个半世纪而已,不过它却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很大的影响。最早的时候,它立刻让画家们感到威胁,因为一个更有效、更精确的描写外在世界的工具来临了,甚至有人把它叫做“自然的铅笔”。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看”、“听”,和“触”觉,可以传达出人类对世界独特的感受,有人说摄影是一种能够最真实反映出人类情绪的工具,你对这个说法有什么意见?

汉:我觉得很有道理。摄影发明之初,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很大的冲击。第一个就是对绘画的冲击。绘画写实,是在表达一个景物;表达画家看到的东西,给那些没有看到的人看到。这种记录性也是绘画功能很重要的一部分。摄影之前,绘画的记录性功能和表现性功能是旗鼓相当的,而摄影出现,绘画的记录功能也就逐渐被取代,逼迫绘画朝表现性的路子走去——我想,这种现象别人也曾讲过,不是我想到的。就这一点来说,有了摄影,才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多采多姿的绘画表现。

从另一方面来看,摄影使人观赏世界的方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摄影不只是看事实,而且就是在记录事实。当初的人也许没有想到摄影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因为光是能够记录下来,已经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就像一个人刚会画画的心情一样吧!他觉得:“嗯,我会画一张椅子,太好了。”一开始,照相机也许还粗糙,镜头、底片的解析度都还不好,能够摄住影像就能满足大部分的人;等摄影越来越精致,它立刻使摄影家们增加了对形象关怀的深度,它使得我们人类更加认真地去看事物。

阮:摄影一开始,是贵族才玩得起的,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受过美术训练,而他们又十分刻意地用照相机去模仿绘画表现。依你看来,这种模仿的意图,是不是使摄影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汉:我觉得也不一定是走错方向,每一种新技术的发生,都有一种模仿传统的冲动。比如说钢铁发明的时候,在建筑上它并没有立刻发展成独立表现的一种技术,那时候的人,把它拿来模仿石头,以它做桥,并不是想做一座钢铁桥,而是想模仿石头桥的轮廓,那些曲线,那些做出来的花样、结构都是石头桥形式。那时的人并没有掌握到新材料、新工具的真正特色与力量。它是依赖在原有的艺术基础上,以模仿为出发点的。

我本来也一直觉得奇怪——人为什么会去发明摄影呢?你这么一说,我反倒觉得清楚了:实际上并不是纯粹的技术家发明这种东西,而是背后有一种艺术表达的欲望,然后才促使摄影出现。这种情况跟建筑上的材料是完全一样的,并不是有人为了发明新材料而发明新材料,而是在人对旧材料感到它还有所不足的情况下,刚好有一种新材料发生,就这样,拿这个新材料代替旧材料来做一部分工作,慢慢地就取代了旧材料。这个世界的所有发明,多半并不是由于一个聪明人忽然冒出来,发明了它。所有的重要发明都是历史的事实,而不是单一的英雄创造出来的。

责任编辑:有之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阅读全文

声明:凡注明来源"共识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文章

  • 摄影美学开篇:"美"是源自生命的体验和感受(2)
  • 摄影美学开篇:"美"是源自生命的体验和感受 分享 9 2016-02-04 06:29:22 蜂鸟网 作者:细草 责编:苏秦 [读者稿] 本页查看全文 比如谈意境美,翻开中国传统文学里,简直是字字珠玑,到处都是意境与美. ...查看


  • 学点摄影美学
  • 显蕊谈--6, 学点摄影美学 /柳欣/ 人类社会在解决温饱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着美.很多摄影家和其他艺术工作者在生活中以白已美好的心灵不断发现美.定格美.艺术创造再现美,以求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给人们带来更多更好的美的享受.影友在整理欣赏自己以 ...查看


  •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对近现代摄影艺术的影响
  • 题 目 课 程 论 文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对近现代摄影艺术的影响> 姓 名 学 号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摘 要 本雅明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化批评家,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作为生产者 ...查看


  • "一树梨花一溪月"--古诗文对摄影和绘画的启示
  • "一树梨花一溪月"--古诗文对摄影和绘画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自来是一体,特别是唐诗,许多唐诗的意象生动精美,立意深刻,境界超脱,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对我们现代的摄影.绘画.建筑.家居装修装饰甚至日常的服饰搭配等, ...查看


  • 第四章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历史
  • 第四章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历史 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裴波那契数列 ......................................... ...查看


  • 中国近代摄影知识乱象
  • 摄影自清朝就已经传入中国,最早是传教士,"洋大人"在摆弄"镜箱",后来随着大清亡国,建立民国,中国一批文人墨客,开始接触这种新的媒介.由于民国时期,晚清遗风仍然盘踞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一部分人将摄影与 ...查看


  • 视觉传播概论考前复习资料考试大题
  • 第一章 中国学者沙莲香将信息分为三种: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其中,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视.可听 ...查看


  • 摄影对绘画的影响
  • 摄影对绘画的影响 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会听到不同的声音. 一开始还真不习惯,便收起话题.然而,奇怪的是当你不谈了,却有很多人依然惦记着那个话题,从我箱底下挖出东西来质问:"到现在为止你依然未把该说的问题说清楚?" ...查看


  • 摄影的意义]
  • 摄影的意义 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