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沙尘暴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我国沙尘暴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沙尘暴也称沙暴或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近年来经常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其惊人的破坏力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因此,本文通过多角度分析其成因,并且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对策,以达到有效防治沙尘暴的目的,同时积极为政府有效防灾减灾建言献策。

关键词:沙尘暴灾害;成因;防治对策

Abstract: Sandstorm is also called the sandstorm or dust storms. It is the top severe weather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frequently in recent years. It has caused heavy losses and great harm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because of its amazing damage.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ng the dust storm, I have put forwar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auses by multiple perspectives. Meanwhile, I will provide the government some suggestions about an effecti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Keywords: Dust storm disaster; Genesis; Control measures

引言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或被高空气流带到下游地区而导致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对环境、交通、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它的发生发展既是土地荒漠化加速的标志,也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

20世纪90年代之后,沙尘暴频繁发生,进入新一轮的活动高峰期,如在2010年3月20日,北京市遭遇了强沙尘天气,波及中国18个省市、甚至影响到朝鲜、韩国和日本,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属历史罕见,之后的2011年3月17日、18日,青海省格尔木大部分地区、内蒙古中部偏南、河北北部等地区出现扬沙天气,局部地区为强沙尘暴,北京局部地区出现浮尘天气,这引起了各界学者的高度重视。

沙尘暴发生有其自身的发生条件和时间、空阳规律,能正确地认识沙尘暴的发生机制、沙尘源地移动路径,将为人们正确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习境,提

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成因分析

1.1 动力因素

沙尘暴是以风作为搬运动力的,因此经过或来自物源区的较频繁和较强的风是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粉土物质来源于西北的沙漠及戈壁区,因此西北季风就成为粉土物质的搬运动力。我国北方的西北风主要是由冷空气引起的,较强的风常是由强度大的冷空气(即寒潮)引起的。据统计,我国寒潮主要出现在11-4月份,也就是说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和秋季末期,并且尤以春季的3-4月份为频繁,超过最寒冷的12-1月份。3-4月份蒙古高压气流开始衰退,强度减弱,暖气团渐渐侵入我国北方。这时寒潮反较1月份和12月份为频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季风环流的演变而造成的。大规模的季风环流系统基本上具有两种比较稳定的形态,即冬季形态和夏季形态[1],这两种大气环流形态在一年中交替出现。冬季形态通过较短的春季形态转变为夏季形态,夏季形态又通过秋季的过渡阶段转变为冬季形态,每一年都要发生这种大气环流形式的转变。从多年平均状况来看,两次环流形式的转变,主要出现在6月份和10月份,有时出现在5月份和9月份。由于春季是过渡季节,为季风环流的调整时期,冷暖空气相互消长,更替频繁,天气系统移动较快,冷空气活动次数多,寒潮出现频繁,所以春季风的频率高,为沙尘暴的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冬季冷空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居绝对优势地位,由于冷空气下沉,天气形势稳定,造成1月份和12月份的冷空气活动较3-4月份少,故风的频率也就低于3 -4月份。秋季亦为大气环流调整的时期。但因秋季初期气温较于冷空气频繁南下,寒潮方出现高峰。夏季冷空气退居高纬度区,我国很少受其影响,一般没有寒潮侵袭,所以西北风也很少出现。

由此可见,春季的3-4月份西北风的频率高,冬季和秋季末期也较高,而秋季早、中期和夏季西北风的频率低。这正是春季沙尘暴活动最为频繁的一个重要条件。

现代沙尘暴发生动力的分析也表明其活动主要是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如1983年4月27日在陕北和宁夏发生的沙尘暴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向南侵入

造成的。2000年在西北地区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也是冷空气活动的结果。即使有时西风气流也起搬运沙尘的作用,但沙尘的扬起也与冷空气的活动有关。

1.2环境因素

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顺利完成。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1.3 物质因素

仅具备搬运动力而无搬运物,则不会有沙尘暴发生,所以具备大量为风搬运的粉土物质且这种物质处于干燥状态同样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条件。

现今我国西北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物理风化盛行,风化作用产生了大量碎屑物质,为风力搬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只要粉土物质处在易搬运的干燥疏松状态下,在有大风经过时,必然会将粉土物质带走。但如果粉土物质湿度较大或呈固结状态,那么即使具备搬运介质也难以将其带走。大小相同的颗粒含水越少,起动风速越小,越利于风的搬运;含水越多,起动风速越大,越不利于风的搬运。在春季,降水量较少,气温较高,蒸发作用较强,加之这时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固结作用弱,表土层处于干燥疏松状态。在夏季,降水量较多,表土层湿度大,并且这时为植物的生长期,植被对土层有保护作用,粉土物质不同程度地被固结。在秋季,降水量较丰富,气温低,蒸发作用弱,相对湿度大,碎屑颗粒的粘滞性和团聚作用强,粉土物质不如春季干燥疏松。在冬季,降水量虽少,但因气温过低,蒸发锐减,相对湿度大,不利于风的搬运。另一方面,我国北方[2]

冬季温度多在0℃以下,这时地表处于冻结状态或为雪层覆盖,也将对粉土物质的搬运产生不利影响。以陕西为例,延安12月份为-3.2℃, 1月份为-5℃,2月份为-1.9℃;定边12月份为-2.5℃, 1月份为-9.4℃, 2月份为-5.4℃;榆林12月份为-8.4℃, 1月份为-10.3℃, 2月份为-8.4℃。陕西冬季温度尚在0℃以下,那么西北沙漠和戈壁区的温度则要更低。显然,在地表处于冻结状态时,粉土物质不能飞扬到空中,风的搬运也就受到了限制。据测定,陕西土壤冻结期从10月下旬开始,由北向南逐渐推迟;解冻期始于2月,从南向北至4月上旬结束

[3]。由此可见,解冻期正是沙尘暴发生的高潮期。这表明了冻结作用对沙尘暴是有影响的。雪层覆盖对表土起到了保护作用,因而粉尘的搬运受到了限制。虽然粉土物质来源区气候干旱,但在冬季也有少量积雪,在少数沙漠区可见到较厚的积雪。如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年降雪量为70-150mm,稳定积雪日数一般在100-160天之间,最大积雪厚度20cm以上[4]。

根据历史时期以来沙尘暴活动的规律,沙尘暴的活动以春季的3-4月份最频繁,这与气温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春季的3月份起,气温开始明显回升,而且回升的速度快,例如华北地区每3-4天就升高1℃[1]。而温度的快速回升导致下层大气强烈受热。因此,春季的升温,使下层的空气获得加速度而上升,造在空气不稳定,这将促使对流作用及湍流作用的加强,从而有利于风速的加大,造成春季风速大,夏秋季节和冬季风速小。这种较大的风速为沙尘暴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4 气候变化

风、降水和沙源的变化与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有密切的关系,这三个因素又受气候变化影响。气候暖湿期生长茂密的植被,对地面尘沙物质起保护作用;而沙尘物质本身也结持较好,即使动力和热力条件相同,也不容易产生沙尘暴。而遇气候干冷时期,当风、地表沙尘和气流条件具备时,则易于产生沙尘暴。

国内学者认为,70年代以后,大风的减少所引起的沙尘暴减少可能是气候准周期性变化的反映。每年我国冬季寒潮大风的出现与东亚冬季风的强度有关。20世纪70年代东亚冬季风甚强,从80年代到90年代,东亚冬季风甚弱。最新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密切关系,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在厄尔尼诺年弱,而在反厄尔尼诺年强。70年代反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寒潮大风所引起[5]

的沙尘暴较频繁,80至90年代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势,沙尘暴较少。2000年处在一个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我国北方冬春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从而引起较多沙尘暴[6]。

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是中亚温带沙漠的东延部分,其发生、发展记录了东亚季风环流的时空和强度变化;而东亚季风环流对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幅度具有某种放大作用,尤其在湿度(降水)的气候变化方面。对地处东亚季风区西北边缘的毛鸟素沙地、青海共和沙地和腾格里沙漠而言,沙漠边界和沙丘特征均对气候环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在寒冷干旱的冰期,沙丘趋于活化,沙漠范围扩大;在温暖湿润的间冰期,大部分沙丘生草成壤,并趋于固定,沙漠范围缩小[7]。

气候暖干是风沙活动整体加剧的重要环境背景。气候的增暖趋势使土壤水分大幅度耗减,这就大大有利于风沙活动的进行。而降水在波动中减少使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2.防治与对策

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现代沙漠化土地面积已高达1.3×105 km2时,沙漠化土地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其中有29%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半干旱地带的东部及部分半湿润地带的农牧交错区和旱农垦区,以风蚀和片状流沙为主;有44%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半干旱地带的中部、西部及荒漠草原地带,以固定沙丘活化及流沙蔓延为其特色;有27%的沙漠化土地分布于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流下游地区,以固定沙丘活化为主要特色。沙漠化土地不仅面积广大,而且其发展速率仍在加大。20世纪60-70年代为1560km2a-1, 80年代为2100km2a-1,90年代达到2460km2a-1[8]。

抑制沙尘暴灾害的关键是改变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恢复植被的自然状况,减少沙尘物质的来源。现在在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及生态示范区建设等。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避免由于人为破坏造成新的土地沙化。其次,针对中国几大沙漠继续扩张的现状,尽快在沙漠边缘建起防风阻沙生物隔离带,遏制沙漠的扩张,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在已经沙化的地区,实施生物措施与机械沙障等工程措施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灌、草、乔相结合。对北京影响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鸟盟后山、河北坝上、山西北部等

沙化土地进行紧急治理,率先启动,重点投入,重点治理,以遏制北京风沙源沙化土地的扩展,减少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危害,改善北京生态环境。同时,应该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并加强对沙尘暴的科学研究,掌握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通过对沙尘暴的预警预报服务减轻沙尘暴灾害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10~112.

[2] 王式功,杨民,祁斌,等.甘肃河西沙尘暴对兰州市空气污染的影响[J].中国沙漠,1999,19(4):354~358.

[3] 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110~112.

[4] 朱震达.中国沙漠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方宗义,朱福康,江吉喜,等.中国沙尘暴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31~36.

[6] 周自江.近47年中国沙尘暴和扬沙天气[J].第四纪研究,2001,21(1):9~17.

[7] 高尚玉,王贵勇,哈斯,等.末次冰期以来中国季风区西北边缘沙漠演化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1,21(1):66~71.

[8] 王涛,朱震达.中国北方沙漠化的若干问题[J].第四纪研究,2001,21(1):56~65.

浅析我国沙尘暴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沙尘暴也称沙暴或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近年来经常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其惊人的破坏力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因此,本文通过多角度分析其成因,并且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对策,以达到有效防治沙尘暴的目的,同时积极为政府有效防灾减灾建言献策。

关键词:沙尘暴灾害;成因;防治对策

Abstract: Sandstorm is also called the sandstorm or dust storms. It is the top severe weather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frequently in recent years. It has caused heavy losses and great harm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because of its amazing damage.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ng the dust storm, I have put forwar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auses by multiple perspectives. Meanwhile, I will provide the government some suggestions about an effecti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Keywords: Dust storm disaster; Genesis; Control measures

引言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或被高空气流带到下游地区而导致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对环境、交通、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它的发生发展既是土地荒漠化加速的标志,也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

20世纪90年代之后,沙尘暴频繁发生,进入新一轮的活动高峰期,如在2010年3月20日,北京市遭遇了强沙尘天气,波及中国18个省市、甚至影响到朝鲜、韩国和日本,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属历史罕见,之后的2011年3月17日、18日,青海省格尔木大部分地区、内蒙古中部偏南、河北北部等地区出现扬沙天气,局部地区为强沙尘暴,北京局部地区出现浮尘天气,这引起了各界学者的高度重视。

沙尘暴发生有其自身的发生条件和时间、空阳规律,能正确地认识沙尘暴的发生机制、沙尘源地移动路径,将为人们正确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习境,提

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成因分析

1.1 动力因素

沙尘暴是以风作为搬运动力的,因此经过或来自物源区的较频繁和较强的风是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粉土物质来源于西北的沙漠及戈壁区,因此西北季风就成为粉土物质的搬运动力。我国北方的西北风主要是由冷空气引起的,较强的风常是由强度大的冷空气(即寒潮)引起的。据统计,我国寒潮主要出现在11-4月份,也就是说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和秋季末期,并且尤以春季的3-4月份为频繁,超过最寒冷的12-1月份。3-4月份蒙古高压气流开始衰退,强度减弱,暖气团渐渐侵入我国北方。这时寒潮反较1月份和12月份为频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季风环流的演变而造成的。大规模的季风环流系统基本上具有两种比较稳定的形态,即冬季形态和夏季形态[1],这两种大气环流形态在一年中交替出现。冬季形态通过较短的春季形态转变为夏季形态,夏季形态又通过秋季的过渡阶段转变为冬季形态,每一年都要发生这种大气环流形式的转变。从多年平均状况来看,两次环流形式的转变,主要出现在6月份和10月份,有时出现在5月份和9月份。由于春季是过渡季节,为季风环流的调整时期,冷暖空气相互消长,更替频繁,天气系统移动较快,冷空气活动次数多,寒潮出现频繁,所以春季风的频率高,为沙尘暴的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冬季冷空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居绝对优势地位,由于冷空气下沉,天气形势稳定,造成1月份和12月份的冷空气活动较3-4月份少,故风的频率也就低于3 -4月份。秋季亦为大气环流调整的时期。但因秋季初期气温较于冷空气频繁南下,寒潮方出现高峰。夏季冷空气退居高纬度区,我国很少受其影响,一般没有寒潮侵袭,所以西北风也很少出现。

由此可见,春季的3-4月份西北风的频率高,冬季和秋季末期也较高,而秋季早、中期和夏季西北风的频率低。这正是春季沙尘暴活动最为频繁的一个重要条件。

现代沙尘暴发生动力的分析也表明其活动主要是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如1983年4月27日在陕北和宁夏发生的沙尘暴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向南侵入

造成的。2000年在西北地区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也是冷空气活动的结果。即使有时西风气流也起搬运沙尘的作用,但沙尘的扬起也与冷空气的活动有关。

1.2环境因素

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顺利完成。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1.3 物质因素

仅具备搬运动力而无搬运物,则不会有沙尘暴发生,所以具备大量为风搬运的粉土物质且这种物质处于干燥状态同样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条件。

现今我国西北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物理风化盛行,风化作用产生了大量碎屑物质,为风力搬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只要粉土物质处在易搬运的干燥疏松状态下,在有大风经过时,必然会将粉土物质带走。但如果粉土物质湿度较大或呈固结状态,那么即使具备搬运介质也难以将其带走。大小相同的颗粒含水越少,起动风速越小,越利于风的搬运;含水越多,起动风速越大,越不利于风的搬运。在春季,降水量较少,气温较高,蒸发作用较强,加之这时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固结作用弱,表土层处于干燥疏松状态。在夏季,降水量较多,表土层湿度大,并且这时为植物的生长期,植被对土层有保护作用,粉土物质不同程度地被固结。在秋季,降水量较丰富,气温低,蒸发作用弱,相对湿度大,碎屑颗粒的粘滞性和团聚作用强,粉土物质不如春季干燥疏松。在冬季,降水量虽少,但因气温过低,蒸发锐减,相对湿度大,不利于风的搬运。另一方面,我国北方[2]

冬季温度多在0℃以下,这时地表处于冻结状态或为雪层覆盖,也将对粉土物质的搬运产生不利影响。以陕西为例,延安12月份为-3.2℃, 1月份为-5℃,2月份为-1.9℃;定边12月份为-2.5℃, 1月份为-9.4℃, 2月份为-5.4℃;榆林12月份为-8.4℃, 1月份为-10.3℃, 2月份为-8.4℃。陕西冬季温度尚在0℃以下,那么西北沙漠和戈壁区的温度则要更低。显然,在地表处于冻结状态时,粉土物质不能飞扬到空中,风的搬运也就受到了限制。据测定,陕西土壤冻结期从10月下旬开始,由北向南逐渐推迟;解冻期始于2月,从南向北至4月上旬结束

[3]。由此可见,解冻期正是沙尘暴发生的高潮期。这表明了冻结作用对沙尘暴是有影响的。雪层覆盖对表土起到了保护作用,因而粉尘的搬运受到了限制。虽然粉土物质来源区气候干旱,但在冬季也有少量积雪,在少数沙漠区可见到较厚的积雪。如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年降雪量为70-150mm,稳定积雪日数一般在100-160天之间,最大积雪厚度20cm以上[4]。

根据历史时期以来沙尘暴活动的规律,沙尘暴的活动以春季的3-4月份最频繁,这与气温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春季的3月份起,气温开始明显回升,而且回升的速度快,例如华北地区每3-4天就升高1℃[1]。而温度的快速回升导致下层大气强烈受热。因此,春季的升温,使下层的空气获得加速度而上升,造在空气不稳定,这将促使对流作用及湍流作用的加强,从而有利于风速的加大,造成春季风速大,夏秋季节和冬季风速小。这种较大的风速为沙尘暴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4 气候变化

风、降水和沙源的变化与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有密切的关系,这三个因素又受气候变化影响。气候暖湿期生长茂密的植被,对地面尘沙物质起保护作用;而沙尘物质本身也结持较好,即使动力和热力条件相同,也不容易产生沙尘暴。而遇气候干冷时期,当风、地表沙尘和气流条件具备时,则易于产生沙尘暴。

国内学者认为,70年代以后,大风的减少所引起的沙尘暴减少可能是气候准周期性变化的反映。每年我国冬季寒潮大风的出现与东亚冬季风的强度有关。20世纪70年代东亚冬季风甚强,从80年代到90年代,东亚冬季风甚弱。最新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密切关系,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在厄尔尼诺年弱,而在反厄尔尼诺年强。70年代反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寒潮大风所引起[5]

的沙尘暴较频繁,80至90年代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势,沙尘暴较少。2000年处在一个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我国北方冬春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从而引起较多沙尘暴[6]。

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是中亚温带沙漠的东延部分,其发生、发展记录了东亚季风环流的时空和强度变化;而东亚季风环流对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幅度具有某种放大作用,尤其在湿度(降水)的气候变化方面。对地处东亚季风区西北边缘的毛鸟素沙地、青海共和沙地和腾格里沙漠而言,沙漠边界和沙丘特征均对气候环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在寒冷干旱的冰期,沙丘趋于活化,沙漠范围扩大;在温暖湿润的间冰期,大部分沙丘生草成壤,并趋于固定,沙漠范围缩小[7]。

气候暖干是风沙活动整体加剧的重要环境背景。气候的增暖趋势使土壤水分大幅度耗减,这就大大有利于风沙活动的进行。而降水在波动中减少使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2.防治与对策

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现代沙漠化土地面积已高达1.3×105 km2时,沙漠化土地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其中有29%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半干旱地带的东部及部分半湿润地带的农牧交错区和旱农垦区,以风蚀和片状流沙为主;有44%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半干旱地带的中部、西部及荒漠草原地带,以固定沙丘活化及流沙蔓延为其特色;有27%的沙漠化土地分布于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流下游地区,以固定沙丘活化为主要特色。沙漠化土地不仅面积广大,而且其发展速率仍在加大。20世纪60-70年代为1560km2a-1, 80年代为2100km2a-1,90年代达到2460km2a-1[8]。

抑制沙尘暴灾害的关键是改变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恢复植被的自然状况,减少沙尘物质的来源。现在在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及生态示范区建设等。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避免由于人为破坏造成新的土地沙化。其次,针对中国几大沙漠继续扩张的现状,尽快在沙漠边缘建起防风阻沙生物隔离带,遏制沙漠的扩张,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在已经沙化的地区,实施生物措施与机械沙障等工程措施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灌、草、乔相结合。对北京影响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鸟盟后山、河北坝上、山西北部等

沙化土地进行紧急治理,率先启动,重点投入,重点治理,以遏制北京风沙源沙化土地的扩展,减少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危害,改善北京生态环境。同时,应该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并加强对沙尘暴的科学研究,掌握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通过对沙尘暴的预警预报服务减轻沙尘暴灾害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10~112.

[2] 王式功,杨民,祁斌,等.甘肃河西沙尘暴对兰州市空气污染的影响[J].中国沙漠,1999,19(4):354~358.

[3] 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110~112.

[4] 朱震达.中国沙漠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方宗义,朱福康,江吉喜,等.中国沙尘暴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31~36.

[6] 周自江.近47年中国沙尘暴和扬沙天气[J].第四纪研究,2001,21(1):9~17.

[7] 高尚玉,王贵勇,哈斯,等.末次冰期以来中国季风区西北边缘沙漠演化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1,21(1):66~71.

[8] 王涛,朱震达.中国北方沙漠化的若干问题[J].第四纪研究,2001,21(1):56~65.


相关文章

  • 中国北部沙尘暴现状_成因与防治对策
  • 第12卷第5期2005年10月水土保持研究 R esearch of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 12 N o . 5V o l O ct . , 2005 ① 中国北部沙尘暴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高国 ...查看


  • 浅析沙尘暴的监测与预警
  • 浅析沙尘暴的监测与预警 [摘要] 沙尘暴的监测及预警技术的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产生沙尘暴的基本成因,目前常采用的沙尘暴监测手段主要有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两种,对两种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沙尘暴的预警方法. [ ...查看


  •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孙然好1 刘清丽2 (1.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福建师范 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email:[email protected] ...查看


  • 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
  • 第五章 灾 害 与 环 境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灾害种类多 (1)气象灾害:旱灾.暴雪.沙尘暴.龙卷风(2)洪涝灾害:洪水.涝灾.(3)海岸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啸.赤潮(4)地震灾害(5)地质灾害:泥石流.海水入侵.崩塌滑 ...查看


  • 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 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班级:高二十一班 小组成员:纪颖杰,张伟男,郑钦润,蔡琳, 指导老师:林丹纯 一.课题背景: 不久前,雅安地震牵动人心.我国有多种主要自然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让我们深入了解自 ...查看


  • [经典]高考地理选做题知识点(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 [经典]高考地理选做题(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 ...查看


  • 1.2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 考点五十八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命题角度一:自然灾害的类型 1.台风 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查看


  • 浅析保护水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 水资源危机与保护 姓名:董枭 学号:100907210 专业:城市规划 [摘 要]水乃生命之源,与空气.阳光一道演合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本文指出了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产生水问题的一系列原因 ...查看


  • 浅析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 浅析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公路.铁路等基础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公路和铁路的修建,周边地区的经济都被带动起来,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滑坡问题是山区基本建设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灾害,滑坡不但会把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