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笛声
【教学目标】
1、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渴慕”、“莫逆之交”、“啁啾”、“啼啭”、 “喧噪”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欣赏和积累描写笛声的语句中走 进聂守信的心声,感悟聂守信对音乐的向往,体会师徒之间的一份莫逆之交。
3、感受“听,笛声又响起来了”段落的意味,以及首尾呼应的表达韵味。
【重点难点】
1、理解、欣赏和积累描写笛声的语句。
2、感悟聂守信对音乐的向往,体会师徒之间的一份莫逆之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简介“笛子”:
1)引入:听,这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后出示乐器图)
2)出示:笛子是我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笛声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极强。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速、跳跃的旋律,都有其独到之处。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把人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3)自读:笛子是我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笛声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继续听,边听边读边感受。
2、走进笛声,感受美妙:
1)交流: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你听到的笛声吗?
2)朗读1:(当天边„„街道尽头。)
① 引出:这句句子中就有三个词描写笛声,分别是——(嘹亮、悠扬、激越)
② 理解:
* 嘹亮的笛声那是指——响亮,洪亮。你能响亮地读一读吗? * 那悠扬呢?优美舒缓。那激越呢?强烈高亢。
③ 指导:
* 试读:能不能带着对这三个词的理解来读好这句话? * 示读:谁能来试试?
——在静静的甬道街荡漾着,似乎这句子读完了,笛声还在耳边回响。
——站在甬道街上,这笛声就在耳边回绕,仿佛它能牵着你一起消失在街道的尽头。
* 齐读:这么美的傍晚,优美的笛声在静静的甬道街荡漾,慢慢消失,这意境多美呀!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
* 小结:
在静静的甬道街,荡漾着——笛声,这笛声是—那样的——嘹亮,是那样的——,是那样的——。
3)朗读2:(它时而像„„群鸟的啁啾„„)
① 过渡:笛子擅长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听了这笛声,你就会觉得它简直是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直能唱歌的小鸟。
② 指名读:谁来读这段话?
③ 理解:
* 读准:这段话中有三个词,描写鸟叫的声音,分别是一起读——(媒体变红:啼啭、喧噪、啁啾)这单个词不容易读,再来。 * 解词:
——同样是描写鸟声,你理解哪个词呢?谁来说说?
——听,这就是鸟儿婉转地鸣叫。觉得如何?(那样地动听。)再听,与前者有什么区别?(热闹了,鸟儿们好像在齐唱。“喧噪”就描绘了这个场面。)听,这里一只,哦,哪里又有一只。声音此起彼伏,这就是“啁啾”。
④指导:
* 试读:这笛声就是这样的美妙,能不能带着对这些词儿的理解读好这段话?自己练练看。
* 示读:你能来试试吗?(师可范读)
——你的声音会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就像那笛声如此美妙。
——你读的很流畅!如果读出笛声的变化,就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 齐读:是呀,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爱的一支笛子呵!简直——(就是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只能歌唱的小鸟。)听,笛声像婉转的鸣叫,难怪句中说鸟儿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啭)。再听,那笛声大起来了,热闹了起来,仿佛是鸟儿在——(春天的树林深处喧噪。)不一会儿,它又变为——(群鸟的啁啾)。
3、揭示课题:
这神奇的笛声呀,是老木匠呜呜地吹响着。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第34课“笛声”。(板书:笛声)
4、齐读课题:耳畔响起那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我们再来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填空:课文主要写了聂守信小时候被( ),随后跟随( ),最后两人成为( )。
2、 交流,板书:
34 笛声
聂守信 →→→→ 老木匠
莫逆之交
3、读注释,初步了解聂守信:聂守信是他的原名,他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著名音乐家——聂耳。看来许多同学都留意到了注释。
4、解词:“莫逆之交”
1)交流:课前预习时,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查字典或词素理解)
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2)思考: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一个是满头霜雪的老木匠,为什么会成为“莫逆之交”呢?借助板书,你能找到答案吗?(笛声)
3)引读:是呀,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这笛声时而——,时而——,时而——
4)出示: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 两句中有两个词意思相同,一个是——“不由得”,一个是——“情不自禁”。
* 这可体会到——聂守信喜欢笛声。
5)小结:是笛声让老木匠和聂守信走近了,是音乐让他们有了共同的爱好,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三、体会渴慕,感受心声
1、学习“渴慕”
1)我们知道聂守信喜欢笛声,文中有一个词表达了聂守信仰慕这位老木匠,渴望自己也能吹奏出这样的笛声的词,那就是——渴慕。(板书红色:渴慕)
2) 指导书写“慕”:慕字下半部分是一个小加一个点。
2、引读: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3、找句子:
课文中除了有这两句能表现聂守信渴慕学吹笛子,还有许多句 子呢!默读课文,在你认为表现聂守信渴慕学习吹笛子的句子处做个记号。(不急,把你们划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从这句句子的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4、交流:
句子3:孩子看见:在灰暗的小作坊里,在堆积如山的刨花、木屑和碎木料中间,夕阳的余晖(hu ī)照亮了一个满头霜雪的老人,照亮了他那一支因为年长日久变了色的笛子。就是这支细细的毫不起眼的笛子,当它吹奏起来的时候,忽然变得像魔笛一般神奇。 句子4:啊,要是能学会吹奏笛子该有多好!
句子5:又见红霞飞上西天,聂守信却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他茫然若有所失,急急来到木工间。
句子6: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师傅忙得满头大汗,就把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他。
句子3:
(1)完成填空:究竟他有没有找到童话中的秘密呢?读读课文的第5小节,完成填空。
(2)校对。
(3)他有没有找到童话中的秘密?为什么?
* 在他眼前出现的事物:刨花、木屑、碎木料、笛子,都是最最普通的事物,却变成了童话,是因为这其中有——。
* 童话的秘密就是这支笛子,仔细一眼这一支笛子——。
* 在这间小小的作坊里,有着堆积如山的刨花、木屑、碎木料。聂守信却能一眼就看见这支细细的毫不起眼的笛子,是因为聂守信——。
(4)指导朗读“就是这支细细的„„神奇”
* 那是聂耳心中的童话,你能把这份神奇读进句子中吗?
* 这是一支魔笛啊,那笛声仿佛把我们也带进这份童话中,我们一起读。
(5) 引读笛声句2
* 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爱的一支笛子呵!简直就是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只能歌唱的小鸟——。
句子4:
1、引读笛声2:聂守信多么仰慕老木匠,他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吹
奏出这样优美的笛声。这笛子如同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只会歌唱的小鸟——。
句子5:
1、(板书:茫然若有所失)
2、理解:“茫然若有所失”:这是一个词语吗?(一个词组)
这个词,这种感受,你理解吗?
* 百无聊赖,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对于聂耳来说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音乐)
* 想象说话: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了老木匠的笛声,他开始——,他开始——,他开始——。
* 就是有点心神——不宁,有点坐立——不安。
3、音乐对年幼的聂守信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听着笛声,聂守信就沉醉其中,听不到笛声,他就感到——(茫然若有所失)怪不得他急急地——。聂守信对笛声的渴慕之情溢于言表!
句子6:
过渡:原来老木匠正在赶制一个大件,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师傅忙得满头大汗,就——。
1、想象说话:当聂守信把锤子递给老木匠时,其实他心里的愿望是——。
* 当孩子把锯子递给老木匠时,也许他想告诉老木匠——。 * 当孩子把刨子递给老木匠时,也许他想说——。
2、引读:老木匠是个沉默的人,乍一看,甚至使人感到他是严厉的。但是,一个爱音乐的孩子却情不自禁地走向老木匠那里,在——。
3、想象说话:在这小小的木工间里,当老木匠在出神地工作的时候,当他休息的时候,他们之间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夜色渐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小的作坊里又传来了悠扬的笛声,窗外树梢上的一弯明月正咧着嘴微笑呢!
四、总结全文,拓展信息。
1、聂耳学会了吹笛吗?从哪儿看出他学会了?不久——比美。听,笛声又响起来了。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完全一样的,它背后的内容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开头的笛声属于老木匠,结尾的是聂守信也可能是他们俩一起吹的。)
3、理解“又”:“又”是“再一次”的意思,为什么文章开头会说笛声再一次响起了呢?
* 是呀,聂守信每天都会在黄昏时分,等待老木匠的笛声。他对音乐是如此的渴慕。
4、引读笛声句1、2:就是这支细细的毫不起眼的笛子,当它吹奏起来的时候,忽然变得像魔笛一般神奇——。
5、作者为什么要将笛声描写得如此美妙呢?(本身美、聂耳渴慕、作者被感动)
6、介绍聂耳:同学们,在聂耳学习音乐的成长道路中,有许多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给予他音乐的启蒙,文中的这位老木匠,就是这样的一位,这样的经历能使他将来成为热爱民族音乐的音乐家,文学家郭沫若称赞他是“人民音乐家”。因为他对音乐是那么得渴望与仰慕,他谱写了大量的反应人民大众心声的歌曲。
作业布置:
1、积累表示傍晚的词句。
【板书设计】
笛声
聂守信 →→→→
莫逆之交
渴慕
老木匠
34、笛声
【教学目标】
1、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渴慕”、“莫逆之交”、“啁啾”、“啼啭”、 “喧噪”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欣赏和积累描写笛声的语句中走 进聂守信的心声,感悟聂守信对音乐的向往,体会师徒之间的一份莫逆之交。
3、感受“听,笛声又响起来了”段落的意味,以及首尾呼应的表达韵味。
【重点难点】
1、理解、欣赏和积累描写笛声的语句。
2、感悟聂守信对音乐的向往,体会师徒之间的一份莫逆之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简介“笛子”:
1)引入:听,这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后出示乐器图)
2)出示:笛子是我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笛声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极强。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速、跳跃的旋律,都有其独到之处。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把人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3)自读:笛子是我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笛声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继续听,边听边读边感受。
2、走进笛声,感受美妙:
1)交流: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你听到的笛声吗?
2)朗读1:(当天边„„街道尽头。)
① 引出:这句句子中就有三个词描写笛声,分别是——(嘹亮、悠扬、激越)
② 理解:
* 嘹亮的笛声那是指——响亮,洪亮。你能响亮地读一读吗? * 那悠扬呢?优美舒缓。那激越呢?强烈高亢。
③ 指导:
* 试读:能不能带着对这三个词的理解来读好这句话? * 示读:谁能来试试?
——在静静的甬道街荡漾着,似乎这句子读完了,笛声还在耳边回响。
——站在甬道街上,这笛声就在耳边回绕,仿佛它能牵着你一起消失在街道的尽头。
* 齐读:这么美的傍晚,优美的笛声在静静的甬道街荡漾,慢慢消失,这意境多美呀!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
* 小结:
在静静的甬道街,荡漾着——笛声,这笛声是—那样的——嘹亮,是那样的——,是那样的——。
3)朗读2:(它时而像„„群鸟的啁啾„„)
① 过渡:笛子擅长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听了这笛声,你就会觉得它简直是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直能唱歌的小鸟。
② 指名读:谁来读这段话?
③ 理解:
* 读准:这段话中有三个词,描写鸟叫的声音,分别是一起读——(媒体变红:啼啭、喧噪、啁啾)这单个词不容易读,再来。 * 解词:
——同样是描写鸟声,你理解哪个词呢?谁来说说?
——听,这就是鸟儿婉转地鸣叫。觉得如何?(那样地动听。)再听,与前者有什么区别?(热闹了,鸟儿们好像在齐唱。“喧噪”就描绘了这个场面。)听,这里一只,哦,哪里又有一只。声音此起彼伏,这就是“啁啾”。
④指导:
* 试读:这笛声就是这样的美妙,能不能带着对这些词儿的理解读好这段话?自己练练看。
* 示读:你能来试试吗?(师可范读)
——你的声音会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就像那笛声如此美妙。
——你读的很流畅!如果读出笛声的变化,就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 齐读:是呀,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爱的一支笛子呵!简直——(就是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只能歌唱的小鸟。)听,笛声像婉转的鸣叫,难怪句中说鸟儿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啭)。再听,那笛声大起来了,热闹了起来,仿佛是鸟儿在——(春天的树林深处喧噪。)不一会儿,它又变为——(群鸟的啁啾)。
3、揭示课题:
这神奇的笛声呀,是老木匠呜呜地吹响着。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第34课“笛声”。(板书:笛声)
4、齐读课题:耳畔响起那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我们再来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填空:课文主要写了聂守信小时候被( ),随后跟随( ),最后两人成为( )。
2、 交流,板书:
34 笛声
聂守信 →→→→ 老木匠
莫逆之交
3、读注释,初步了解聂守信:聂守信是他的原名,他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著名音乐家——聂耳。看来许多同学都留意到了注释。
4、解词:“莫逆之交”
1)交流:课前预习时,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查字典或词素理解)
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2)思考: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一个是满头霜雪的老木匠,为什么会成为“莫逆之交”呢?借助板书,你能找到答案吗?(笛声)
3)引读:是呀,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这笛声时而——,时而——,时而——
4)出示: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 两句中有两个词意思相同,一个是——“不由得”,一个是——“情不自禁”。
* 这可体会到——聂守信喜欢笛声。
5)小结:是笛声让老木匠和聂守信走近了,是音乐让他们有了共同的爱好,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三、体会渴慕,感受心声
1、学习“渴慕”
1)我们知道聂守信喜欢笛声,文中有一个词表达了聂守信仰慕这位老木匠,渴望自己也能吹奏出这样的笛声的词,那就是——渴慕。(板书红色:渴慕)
2) 指导书写“慕”:慕字下半部分是一个小加一个点。
2、引读: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3、找句子:
课文中除了有这两句能表现聂守信渴慕学吹笛子,还有许多句 子呢!默读课文,在你认为表现聂守信渴慕学习吹笛子的句子处做个记号。(不急,把你们划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从这句句子的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4、交流:
句子3:孩子看见:在灰暗的小作坊里,在堆积如山的刨花、木屑和碎木料中间,夕阳的余晖(hu ī)照亮了一个满头霜雪的老人,照亮了他那一支因为年长日久变了色的笛子。就是这支细细的毫不起眼的笛子,当它吹奏起来的时候,忽然变得像魔笛一般神奇。 句子4:啊,要是能学会吹奏笛子该有多好!
句子5:又见红霞飞上西天,聂守信却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他茫然若有所失,急急来到木工间。
句子6: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师傅忙得满头大汗,就把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他。
句子3:
(1)完成填空:究竟他有没有找到童话中的秘密呢?读读课文的第5小节,完成填空。
(2)校对。
(3)他有没有找到童话中的秘密?为什么?
* 在他眼前出现的事物:刨花、木屑、碎木料、笛子,都是最最普通的事物,却变成了童话,是因为这其中有——。
* 童话的秘密就是这支笛子,仔细一眼这一支笛子——。
* 在这间小小的作坊里,有着堆积如山的刨花、木屑、碎木料。聂守信却能一眼就看见这支细细的毫不起眼的笛子,是因为聂守信——。
(4)指导朗读“就是这支细细的„„神奇”
* 那是聂耳心中的童话,你能把这份神奇读进句子中吗?
* 这是一支魔笛啊,那笛声仿佛把我们也带进这份童话中,我们一起读。
(5) 引读笛声句2
* 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爱的一支笛子呵!简直就是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只能歌唱的小鸟——。
句子4:
1、引读笛声2:聂守信多么仰慕老木匠,他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吹
奏出这样优美的笛声。这笛子如同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只会歌唱的小鸟——。
句子5:
1、(板书:茫然若有所失)
2、理解:“茫然若有所失”:这是一个词语吗?(一个词组)
这个词,这种感受,你理解吗?
* 百无聊赖,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对于聂耳来说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音乐)
* 想象说话: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了老木匠的笛声,他开始——,他开始——,他开始——。
* 就是有点心神——不宁,有点坐立——不安。
3、音乐对年幼的聂守信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听着笛声,聂守信就沉醉其中,听不到笛声,他就感到——(茫然若有所失)怪不得他急急地——。聂守信对笛声的渴慕之情溢于言表!
句子6:
过渡:原来老木匠正在赶制一个大件,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师傅忙得满头大汗,就——。
1、想象说话:当聂守信把锤子递给老木匠时,其实他心里的愿望是——。
* 当孩子把锯子递给老木匠时,也许他想告诉老木匠——。 * 当孩子把刨子递给老木匠时,也许他想说——。
2、引读:老木匠是个沉默的人,乍一看,甚至使人感到他是严厉的。但是,一个爱音乐的孩子却情不自禁地走向老木匠那里,在——。
3、想象说话:在这小小的木工间里,当老木匠在出神地工作的时候,当他休息的时候,他们之间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夜色渐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小的作坊里又传来了悠扬的笛声,窗外树梢上的一弯明月正咧着嘴微笑呢!
四、总结全文,拓展信息。
1、聂耳学会了吹笛吗?从哪儿看出他学会了?不久——比美。听,笛声又响起来了。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完全一样的,它背后的内容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开头的笛声属于老木匠,结尾的是聂守信也可能是他们俩一起吹的。)
3、理解“又”:“又”是“再一次”的意思,为什么文章开头会说笛声再一次响起了呢?
* 是呀,聂守信每天都会在黄昏时分,等待老木匠的笛声。他对音乐是如此的渴慕。
4、引读笛声句1、2:就是这支细细的毫不起眼的笛子,当它吹奏起来的时候,忽然变得像魔笛一般神奇——。
5、作者为什么要将笛声描写得如此美妙呢?(本身美、聂耳渴慕、作者被感动)
6、介绍聂耳:同学们,在聂耳学习音乐的成长道路中,有许多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给予他音乐的启蒙,文中的这位老木匠,就是这样的一位,这样的经历能使他将来成为热爱民族音乐的音乐家,文学家郭沫若称赞他是“人民音乐家”。因为他对音乐是那么得渴望与仰慕,他谱写了大量的反应人民大众心声的歌曲。
作业布置:
1、积累表示傍晚的词句。
【板书设计】
笛声
聂守信 →→→→
莫逆之交
渴慕
老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