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檀香刑》中的悲剧

——我读莫言

莫言在《檀香刑》的《后记》中说:“……《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光看小说的内容梗概,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花了两个多星期,才将《檀香刑》读完。凤头部分别是眉娘,赵甲,小甲,钱丁的独白细语,第一感觉便是语言粗俗,内容媚俗,实在没有阅读的兴趣。这中间大概隔了两天,才翻启了猪肚篇。至此,才感到作者匠心独具。精妙的语言,丰富的情节,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豹尾部与开头相呼应,也可看作是赵甲,眉娘,孙柄,小甲与钱丁的各个道白。最后,在知县钱丁的绝唱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成了定数,戏,也演完了。

——《题记》 在《檀香刑》中,每个人都是矛盾的,诚如作者所言: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他们都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比如知县钱丁,他既是清政府的官员,又是德国人的走狗。在第四章“钱丁恨声”里,钱丁清醒地认识到大清气数已尽,洋人是抢占国土的强盗,但是,他却不得不头戴顶戴花翎,身穿七品朝服为大清卖命,为洋人驱使。钱丁在理想的强大和现实的孱弱中迎来了悲剧的结局。他是一个思想保守的旧式文人,他认为只有通过科举入仕,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封妻荫子,飞黄腾达以至光宗耀祖。作为高密县的百姓父母官,他原想为民请命、治国安邦,做一个好官,甚至幻想“余卸任离职,肯定会受到一柄大大的万民伞。。。。。。”但面对一个即将土崩瓦解的王朝,他的仕途理想早已没有了存在的根基;面对外来强权的残暴统治,他的为官处事方略也早已更改了规则。他总想在个人仕途和为民请命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在孙柄带着全东北乡村民闹事时,他劝他们息事宁人,得过且过。在不得已要抓孙柄时,他踌躇了,一方面是因为眉娘,另一方面是他佩服孙柄是条汉子。在孙柄被施行檀香刑的那几天,他想杀了孙柄,想让他减轻痛苦,但是,他又不想孙柄死,因为孙柄的生死与他的升迁密切相关。所以说,钱丁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是封建制度的腐朽与帝国侵略的强权让他成了走狗,成了牺牲品。

再如孙柄,他是唱猫腔的班主,同时又是抗德的义士。在他的身上,既有英雄钱雄飞的勇敢,又具有鲁迅文中阿Q的影子。他在妻子儿女死后,毅然去了义和团,归来之后,带领马桑镇的乡亲反抗洋人的统治。可是,这种“义举”难免显得有些盲目和草率,更有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首先,在马桑镇,他把自己想象成岳大帅转世,是神人,能带领人民战胜强权。可是,他一没有岳家军那样训练有素的士兵,又没有德国人那些厉害的洋枪洋炮,更没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作为后盾,想要革命,谈何容易?但是,他不仅像阿Q似的自欺欺人,妄想依靠小小的马桑镇来报仇雪恨,还忽悠着全乡的人跟着他一起胡闹,最后弄了个城破人亡的下场。所以说孙柄的“戏”也是悲剧的,他悲剧的使然不仅在于群众的愚昧,更是因为那摇摇欲坠的朝代对洋人的妥协,对民心的毁灭。虽然孙柄抗德失败了,但他的身上继承了“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的猫腔戏剧精神,他的死逐渐唤醒了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亿万人民,他是悲剧英雄的化身。

接下来,我想说说刽子手赵甲。他是孙柄的亲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执行了几十年的“姥姥”级杀手,可以说他的内心已经扭曲了。在赵甲道白的章节中说道:檀—香—刑—多么典雅,多么响亮;外拙内秀,古色古香。我就想不明白了,想出这么变态的手法来残害自己的同胞,难道是值得炫耀的事么?难道听不出克罗德说“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法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是多么大的讽刺么?但是,赵甲却觉得刽子手是光荣而神圣的事业,觉得“天下没有比杀人更精彩的”。他有自己的一套杀人准则,执刑杀人时他把自己看作是神,行刑前要用鸡血涂面。在他的眼中,人和动物一样,生命是如此的低贱,他对死亡是如此的轻蔑。他对他的职业怀有满腔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在他眼里自己是至高无上的,

是皇上皇太后的代表,是庄严神圣的国法的象征。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作用下,他杀的人比高密县一年产的西瓜还多,杀人手法愈加精湛,杀人形式越加多样,这个丧心病狂的刽子手的悲剧在于他死在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孙眉娘手里,开篇的“眉娘浪语”中说她自己做梦都没有想到,不仅如此,老魔王赵甲没有想到,知县钱丁更没有想到。这个统治者专用“杀人工具”的死亡,预示着大清王朝的瓦解与崩溃,预示着洋人阴谋的破灭(注:德国人想留着孙柄到火车通车的那天,执刑者一死,计划便失败了)。 最后,要谈谈《檀香刑》中最庞大的人物群体,他们便是观看杀人的众多看客。由此,我又想到了鲁迅先生文中对于看客现象的描写,无论是从《藤野先生》还是《孔乙已》,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麻木冷漠的,而莫言的这篇作品中,我所感受到得看客更多的是愚昧与他们观看杀人时的快感。这些看客,一面欣赏着别人的痛苦,一面怀着一种赏戏的心理,寻求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无论是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是当今社会,看客却是无处不在的,正是他们的存在,构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从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戏台上诸如孙柄,赵甲似的表演者,我觉得这是人性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

《檀香刑》采用了“凤头”、“猪肚”、“豹尾”古老又有些俗套的结构形式,隆隆战车式的叙述方法,看似粗俗实则极具讽刺意味的语言方式,传奇戏剧性故事情节,生龙活虎似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一个气数将尽的王朝,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发出的最后的苟延残喘的声音,上演的最后一出戏。正是舞台上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使后人们踏着他们的死,在悲壮的曲子和鲜血中前进,前进!

《檀香刑》中的悲剧

——我读莫言

莫言在《檀香刑》的《后记》中说:“……《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光看小说的内容梗概,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花了两个多星期,才将《檀香刑》读完。凤头部分别是眉娘,赵甲,小甲,钱丁的独白细语,第一感觉便是语言粗俗,内容媚俗,实在没有阅读的兴趣。这中间大概隔了两天,才翻启了猪肚篇。至此,才感到作者匠心独具。精妙的语言,丰富的情节,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豹尾部与开头相呼应,也可看作是赵甲,眉娘,孙柄,小甲与钱丁的各个道白。最后,在知县钱丁的绝唱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成了定数,戏,也演完了。

——《题记》 在《檀香刑》中,每个人都是矛盾的,诚如作者所言: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他们都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比如知县钱丁,他既是清政府的官员,又是德国人的走狗。在第四章“钱丁恨声”里,钱丁清醒地认识到大清气数已尽,洋人是抢占国土的强盗,但是,他却不得不头戴顶戴花翎,身穿七品朝服为大清卖命,为洋人驱使。钱丁在理想的强大和现实的孱弱中迎来了悲剧的结局。他是一个思想保守的旧式文人,他认为只有通过科举入仕,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封妻荫子,飞黄腾达以至光宗耀祖。作为高密县的百姓父母官,他原想为民请命、治国安邦,做一个好官,甚至幻想“余卸任离职,肯定会受到一柄大大的万民伞。。。。。。”但面对一个即将土崩瓦解的王朝,他的仕途理想早已没有了存在的根基;面对外来强权的残暴统治,他的为官处事方略也早已更改了规则。他总想在个人仕途和为民请命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在孙柄带着全东北乡村民闹事时,他劝他们息事宁人,得过且过。在不得已要抓孙柄时,他踌躇了,一方面是因为眉娘,另一方面是他佩服孙柄是条汉子。在孙柄被施行檀香刑的那几天,他想杀了孙柄,想让他减轻痛苦,但是,他又不想孙柄死,因为孙柄的生死与他的升迁密切相关。所以说,钱丁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是封建制度的腐朽与帝国侵略的强权让他成了走狗,成了牺牲品。

再如孙柄,他是唱猫腔的班主,同时又是抗德的义士。在他的身上,既有英雄钱雄飞的勇敢,又具有鲁迅文中阿Q的影子。他在妻子儿女死后,毅然去了义和团,归来之后,带领马桑镇的乡亲反抗洋人的统治。可是,这种“义举”难免显得有些盲目和草率,更有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首先,在马桑镇,他把自己想象成岳大帅转世,是神人,能带领人民战胜强权。可是,他一没有岳家军那样训练有素的士兵,又没有德国人那些厉害的洋枪洋炮,更没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作为后盾,想要革命,谈何容易?但是,他不仅像阿Q似的自欺欺人,妄想依靠小小的马桑镇来报仇雪恨,还忽悠着全乡的人跟着他一起胡闹,最后弄了个城破人亡的下场。所以说孙柄的“戏”也是悲剧的,他悲剧的使然不仅在于群众的愚昧,更是因为那摇摇欲坠的朝代对洋人的妥协,对民心的毁灭。虽然孙柄抗德失败了,但他的身上继承了“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的猫腔戏剧精神,他的死逐渐唤醒了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亿万人民,他是悲剧英雄的化身。

接下来,我想说说刽子手赵甲。他是孙柄的亲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执行了几十年的“姥姥”级杀手,可以说他的内心已经扭曲了。在赵甲道白的章节中说道:檀—香—刑—多么典雅,多么响亮;外拙内秀,古色古香。我就想不明白了,想出这么变态的手法来残害自己的同胞,难道是值得炫耀的事么?难道听不出克罗德说“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法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是多么大的讽刺么?但是,赵甲却觉得刽子手是光荣而神圣的事业,觉得“天下没有比杀人更精彩的”。他有自己的一套杀人准则,执刑杀人时他把自己看作是神,行刑前要用鸡血涂面。在他的眼中,人和动物一样,生命是如此的低贱,他对死亡是如此的轻蔑。他对他的职业怀有满腔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在他眼里自己是至高无上的,

是皇上皇太后的代表,是庄严神圣的国法的象征。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作用下,他杀的人比高密县一年产的西瓜还多,杀人手法愈加精湛,杀人形式越加多样,这个丧心病狂的刽子手的悲剧在于他死在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孙眉娘手里,开篇的“眉娘浪语”中说她自己做梦都没有想到,不仅如此,老魔王赵甲没有想到,知县钱丁更没有想到。这个统治者专用“杀人工具”的死亡,预示着大清王朝的瓦解与崩溃,预示着洋人阴谋的破灭(注:德国人想留着孙柄到火车通车的那天,执刑者一死,计划便失败了)。 最后,要谈谈《檀香刑》中最庞大的人物群体,他们便是观看杀人的众多看客。由此,我又想到了鲁迅先生文中对于看客现象的描写,无论是从《藤野先生》还是《孔乙已》,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麻木冷漠的,而莫言的这篇作品中,我所感受到得看客更多的是愚昧与他们观看杀人时的快感。这些看客,一面欣赏着别人的痛苦,一面怀着一种赏戏的心理,寻求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无论是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是当今社会,看客却是无处不在的,正是他们的存在,构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从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戏台上诸如孙柄,赵甲似的表演者,我觉得这是人性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

《檀香刑》采用了“凤头”、“猪肚”、“豹尾”古老又有些俗套的结构形式,隆隆战车式的叙述方法,看似粗俗实则极具讽刺意味的语言方式,传奇戏剧性故事情节,生龙活虎似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一个气数将尽的王朝,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发出的最后的苟延残喘的声音,上演的最后一出戏。正是舞台上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使后人们踏着他们的死,在悲壮的曲子和鲜血中前进,前进!


相关文章

  • [莫言小说评论]探究小说世界中的意象审美_重读莫言的_檀香刑_
  • 探究小说世界中的意象审美 ---重读莫言的<檀香刑> ⊙戴 璐[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20] 摘要:莫言是当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他有很多作品,尤其擅长小说,<透明的萝卜><檀香刑>等小说都是 ...查看


  •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1000字
  •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1000字 我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直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才认识了莫言,又认识了莫言的作品.知道<红高粱>原来是莫言写的,也陆续看了他写的<蛙>.<檀香刑>.&l ...查看


  • 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_崔涛涛
  • 2013年3月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Mar.2013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 崔涛涛 (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德国莱比锡04109) 摘 要:本文对莫言在德国的译介情况做了系统梳理,并从文学批评视角出发,分析德国文学批评界对译作的评论,借 此 ...查看


  • 莫言的小说思想
  • 莫言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也是当代具有思想个性的小说家. 在莫言的小说思想中,他对小说语言的独特认识,主要表现在对小说语言的民族化追求方面. 在世界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不仅物质生活日益趋同,而且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趋同,最集中地蕴 ...查看


  • 白痴或是圣愚
  • 摘 要:白痴象征着人类最为懵懂蒙昧的状态,因为生理原因的无法理解和不能言说构成了白痴的存在而被世人忽略.而这种被忽略的人群却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自己的眼睛去打量着世界,莫言<檀香刑>中的小甲.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 ...查看


  • 作文:春江花月夜,请君莫言此为戏[紫檀香(上)]
  • 春江花月夜,请君莫言此为戏 --贰 [紫檀香](上) 小 荷 作文网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 "到了,这里就是本人的小店:锦花阁."随着墨绿色头发的年轻人推开门,一阵浓 ...查看


  • 读檀香刑有感
  • 檀香原产深山中,秋来开花血样红.亭亭玉立十八丈,树中丈夫林中雄.檀口轻启美人曲,凤歌燕语啼娇莺.檀郎亲切美资容,抛果盈车传美名.檀板清越换新声,梨园弟子唱升平.檀车煌煌戎马行,秦时明月汉时关.檀香缭绕操琴曲,武侯巧计保空城.檀越本是佛家友, ...查看


  •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作品是
  •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作品是:<蛙>. 代表作:<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主要作品: <檀香刑> < ...查看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素材
  •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19时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