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历史时段及标志性事件1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历史时段及标志性事件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历史时段及标志性事件

中国近代史

1840年

1919

年 1949年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现代史

1949年 1956年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上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其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1、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2、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 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

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

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14至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 14世纪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和推动殖民扩张提条件。  1640年至18世纪,欧美纷纷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2、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起来。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就以走私的形式向中国输出鸦片

3、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的更完整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概况

 19世纪初,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开始积极扩张,掠夺殖民

地,扩大商品市场。

 但是,英国的对华贸易却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

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

 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

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

 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英国政府针

对中国禁烟,更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3、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 英国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

 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和转移人民的视线,英

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爆发式。

战争结果:签定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10月,中法《黄埔条约》。

4、战争影响

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 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

家,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 第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 第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

1、独立的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 ①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控制中国的

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 ②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以及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使他们无法共同瓜分中国,只

能与中国的封建和买办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

2、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 ①列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它们的经济入侵,破坏

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 ②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在中国倾销商品,对中国民族

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居于主导地位;在农村,封建生产关系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

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

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

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

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割据势

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

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

专制统治。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官僚地主、军阀、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转化为资产阶级。

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自耕农向

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主要来源于城乡破产的农民、手工

业者和城市贫民。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

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主要由一些买办、中国旧式商人、华侨

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构成: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两对主要矛盾:

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2、两对主要矛盾的关系:

 总体: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 具体:当民族矛盾特别尖锐时,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例如,鸦片

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当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结成同盟,尤其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而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例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辛亥革命时期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

 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经欺负过中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

争到抗日战争以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其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 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

富裕。

 只有先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

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①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②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③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

 怎样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决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攫

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决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  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

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小结

云变幻的

八十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

会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性质 主近代中国的

矛盾和历

任务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两条基本线索,三个基本问题

 两条基本线索: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 三个基本问题: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 一、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迫签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 二、政治控制

 三、经济掠夺

 四、文化渗透

(一)发动侵略战争 屠杀中国人民

发动侵略战争 :

1.5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 1840-1842年,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

 1856-1860年,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83-1885年,法国,中法战争

 1894-1895年,日本,甲午战争

 1900-1901年,英、法、德、意大利、俄、美、日、奥匈帝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三次武装入侵:

 1871年沙俄侵入新疆伊犁;

 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南部的军事侵略;

 1903-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

3.奇怪的战争:日俄战争

屠杀中国人民:最为臭名昭著的三大惨案:

 第一大惨案:1894年日军制造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 第二大惨案: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屠杀义和团民和平民的惨案

 第三大惨案:1900年沙俄在东北制造的江东64屯惨案

(二)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 从1840-1919年,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迫使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签下了

几百个不平等的条约,最主要的有7个:

 《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马

关条约》《辛丑条约》。

二、政治控制

 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

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一)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1.逼迫中国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鸦片战争期间,列强通过清朝的妥协派如琦善、耆英、伊里布等人来施加压力。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法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

2.北京政变后公开勾结

 1861年,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即“北京政变”,恭亲

王奕䜣和慈禧太后掌握政权。

3.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4.通过总税务司把持中国海关

(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 列强还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 为了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他们不但向清政府供应军火,甚至还直接组织

军队对太平军作战。

(三)扶植、收买代理人

 为了深入控制中国政治,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一)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二)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三)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一)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列强没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原因:

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重要原因)

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 义和团运动(虽有局限性)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

 内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一是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

 总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决定的。

 具体:政府腐败(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忠奸不辨 ),官员腐化(混

用愚昧、贪污腐化、克扣军饷),将士不忠(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出卖民族)。

(二)经济技术的落后

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甲午战争后,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农民阶级)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地主阶级洋务派)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资产阶级维新派)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战争性质: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

(3)设立“圣库制度”

评价:

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太平

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 进步性: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 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 局限性:

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

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他们同中外反动派进行英

勇的斗争。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

响最深的一次。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

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3.不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5、封建势力和资本—帝国主义的镇压(外部)

 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

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

争结束后兴起的

兴办洋务的目的:①镇压农民起义。②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洋务派的主要洋务事业

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

2.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3.建立新式陆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3.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 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维新运动的背景条件

1.帝国主义掀起划分中国狂潮

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3.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强国

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

二)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 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

 宣传维新主张: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4.办学会

5.设学堂

6.办报纸

(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 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论战的实质与意义:

 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 论战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

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评价:

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

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2.百日维新的失败

(1)慈禧太后控制用人大权

(2)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

(3)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 维新派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未成功,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封建制度。

3.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

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 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

等恶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失败原因:

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惧怕人民群众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太强大 (重要原因);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狭窄。

评价:

 戊戌维新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

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社会制度。

 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

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 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3、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2.清末“新政”的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 阶级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 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他们是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他

们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历时两年的大论战。

在民族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在民权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在民生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

论战的意义:

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

的发展。

 论战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比如,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

涉”?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

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

★“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912年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意义: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予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 2.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 3.使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推动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 5.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 一是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各列强国的承认;

 二是经济困窘,几乎寸步难行;

 三是在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

 四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威胁要武力讨伐。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专制统治

(1)建立军事官僚机构

(2)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3)逼选总统,解散国会

(4)修改《临时约法》,走向独裁

(5)投靠帝国主义

(6)复辟封建帝制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2.蔡锷发动“”

3.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

4、第二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5、联俄联共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

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帝国主义与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根本原因)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

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 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根源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

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社会性质没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社会主要矛盾没变: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

义)的矛盾;

 革命的主力没变:仍然是农民;

 新发展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 革命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背景: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

(2)性质:

 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不义战争。

(3)后果:

 促使欧洲走向衰落;

 促使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兴起;

 对中国来说,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随后,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越来越

2、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

(1)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直接援助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②促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③多方面促进和加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联合;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援助。

1、二战背景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2、二战的发动

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迫使中华民族开始了局部的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在亚洲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 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法西斯的主战场。

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1.战后世界政治形势中的新情况

 第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英、法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

世界的霸主;

 第二,苏联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欧亚出现很多由共产党领导的人

民民主国家;

 第三,亚非拉美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帝国主义)

2、扩张的影响

(1)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2)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使中国的反动势力更加依靠外国垄断阶级

3、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与之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毛泽东

正因为如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垄断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控制,就成为新民主民主革命的首要的历史任务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封建主义)

1、封建经济的基本状况

(1)封建经济的基础是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

(2)以土地出租,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

(3)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4)国民党当局通过征收赋税等直接对农民进行掠夺。包括:征收田赋;征收盐税;征收各种杂税;强迫农民服劳役

2、封建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使中国的广大农民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

(2)严重阻碍中国工业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无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原料等条件。

(3)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官僚军阀推行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

正因为如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官僚资本主义)

1、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内涵

1927年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

毛泽东: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同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以及旧式富农结合,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叫做官僚资本”,这个资产阶级叫做“官僚资产阶级”。

2.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1)垄断和控制金融业

(2)发行内债

(3)从事商业投机活动

(4)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总之,官僚资本不是在正常的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正因为如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1、中国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受的阻碍

 外国资本的压迫;

 官僚资本的排挤;

 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 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一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很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 全国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

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

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

低。

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经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特点:受压迫的时候会起来进行革命

*自己的利益受损害时候会反对革命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1)是中国社会的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2)建国方案: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1)民族资产阶级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2)其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1)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建国方案: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这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1)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

(2)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是祸国殃民、毁国害民的方案,它最终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

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主要靠山。

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①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

②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 军队是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主要支柱。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对各阶层人

民进行直接的掠夺。

2、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进化论

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 (Democracy) 与“科学”(Science)

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性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客观上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②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进行独立思考

 他们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也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

处。

③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 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

(5)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 ①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

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有效地改造中国社会。

 ②他们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和有

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 ③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

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沟通了东、西方革命的桥梁

 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启示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走向解放之路

2.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先例,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第一次对华宣言

声明放弃沙俄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

3.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 一战期间,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进一步成长起来。

(群众基础)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 影响了年轻一代知识界(骨干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 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

灶,组织新政府” 的口号。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 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

 那些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成立于上海,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陈独秀为书记,它是各地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11月,创办《共产党》。这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12名代表: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

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纲领;

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选举产生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 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 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 给屡遭挫折和失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1922年7月,二大指出当前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

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第二,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其他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方法。(“二大”提出)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掀起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1922.1-1923.2月)

2.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

二七惨案(1923.2.7京汉铁路罢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决定实行“党内合作”。

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正式决定。

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着第

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本情况

政治基础 —— 新三民主义

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

共有”;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合作后国民党的性质

 国民党已经由资产阶级政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

个阶级的联盟。

(二)大革命的准备

1. 全国工农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 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

2. 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为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3.举行广东战争,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4.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随后组建了国民革命军。

(三)国民革命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四)大革命中的共产党

在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2.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是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3.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五)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大革命的失败

(1)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北洋军阀势力的迅速崩溃,使帝国主义列强感到震惊。它们在中国集结兵力、制造事端,企图以武力相威胁,阻挡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2)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1927年4月12日

(3)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1927年7月15日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 一是反革命力量的强大;

二是蒋介石、汪精卫分裂统一战线。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幼年的不成熟

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3)共产国际的影响。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

3.大革命的意义:一次伟大的演习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革命工作,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经历了这场大革命,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胡汉民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仍为国民

革命军总司令。

 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蒋介石1928年2月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改组了国民政府,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委主席、国民党中常委,后来又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二)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 1928年4月,国民党蒋、桂、冯、阎四派联合军阀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6月4日,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12月29号,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 当然,国民党的统一是表面的、不稳定的,即使在蒋介石集团确立了在国民党内的

主导地位之后,这个集团内部以及这个集团与其他集团也仍然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三)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1928年10

月《训政纲领》:“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1. 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 据1929年3月的官方材料,“全国军额达二百万”。

2. 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系统

 “中统” 和 “军统”

3. 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 十户为甲,十甲为保。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

4. 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 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1)革命势力遭到了极大的摧残

 1927年3月—1928年上半年,被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人,其中中共党员

为2.6万人,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党的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转入地下。

(2)工农斗争走向低落

 工人斗争由政治斗争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斗争为主,而且取得胜利的很少;农民斗争

分散而不集中。

(3)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 民族资产阶级追随蒋介石离开了革命。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党

的领导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

 1927年7月,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①将党所掌握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②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准备秋收暴动;③召开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①彻底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确定了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 八七会议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2.发动和领导了三大起义

 1927年8月1日,共产党率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总之,大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世界近现代革命都是以城市为中心

1.近代无产阶级革命都发生在大城市

 欧洲无产阶级三大革命运动、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都是发生在中心城市。

2.中国近代革命也曾在大城市进行

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也都是发生在中心城市

(二)毛泽东的艰难探索

1.最早关注农民问题

2.最早提出要进行农村武装斗争

3.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4.领导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5.明确提出以农村为中心思想

6.最早提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极端重

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

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主要战略阵地

(三)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1.连续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2.制定了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制定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

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

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 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

灭地主阶级;

 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

肥补瘦

3.开展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政治建设)

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 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势力,统

一中国,逐步转到无产阶级专政;

 对外否定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外债,同时与苏联结成巩固同盟

(2)农村革命根据地各方面的建设

①政治方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最高权力机关是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地方政权有省、县、区、乡四级。

②经济方面: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③文化教育方面: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创办各种类型的新式教育,培养干部和专门人才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三次“左”

倾错误(1927年7月—1935年1月)

(1)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

(2)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3)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①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

 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

产阶级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②在革命道路问题上

 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红军采取“积

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③在土地革命问题上

 提出 “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④在军事斗争问题上

 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⑤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

 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3、屡次出现 “左”倾错误的原因及危害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 “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共产国际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缺乏实践经验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遵义会议(1935.1.15—17)

2.会议主要内容

 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

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3.会议地位及影响

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

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发动九一八事变

背景:

 中国:内部动荡+自然灾害(水灾14万)

 日本:经济危机+军人干政(田中义一)

 国际:各自困境无暇东顾+国联失威

3.制造华北事变

4、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得逞的原因:

 日本是亚洲的帝国主义强国。它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并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准

备。

 当时的中国政府将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行不抵

抗主义和妥协退让方针。

 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则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政策。

3.推行“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

 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

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 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许多人联名要求恢复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

大政策。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标志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一)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

5、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促成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2)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3)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敌我力量悬殊;

2.主观原因:国民党战略方针上的失误;

 ①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单纯依靠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  ②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的方针。

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

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进行人民战争,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发动和组织广大的农民。

2、持久战方针的提出

(一)敌后游击战场的开辟及游击战的发展

取得平型关战役胜利

它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在战略防御阶段,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3.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一)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目的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三)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为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敌斗争原则。

(一)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政治)

建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充分民主的选举制度。

三三制原则:中共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

(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经济)

减租减息;

互助合作运动;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 在20世纪30-40年代,毛泽东撰写了一批理论著作。

1.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2.阐明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 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

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发展合作经济;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 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

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三)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1.开展整风运动的必要性

 新党员绝大多数出身农民及小资产阶级,身上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老党员要

适应新形势,提高自己;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从思想上进行清理;

2.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

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

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

4.整风运动的深远意义

 全党党员,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

觉性和能力。

 整风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5.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 刘少奇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它“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

2、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也是东方主战场,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3、中国人民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付出了最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

4、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抗战打乱了日本“南进”、“北进”计划,使日、德、意共同瓜分世界的战略图谋破产。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决定性因素。

(3)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基本经验 :

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的力量源泉。

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动力。

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的基本保证。

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不惧怕战争。

 第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创造美好的

未来。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参加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国际无产阶级和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

2.中国革命胜利基本经验

第一, 建立广第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 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历史时段及标志性事件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历史时段及标志性事件

中国近代史

1840年

1919

年 1949年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现代史

1949年 1956年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上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其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1、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2、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 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

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

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14至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 14世纪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和推动殖民扩张提条件。  1640年至18世纪,欧美纷纷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2、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起来。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就以走私的形式向中国输出鸦片

3、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的更完整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概况

 19世纪初,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开始积极扩张,掠夺殖民

地,扩大商品市场。

 但是,英国的对华贸易却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

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

 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

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

 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英国政府针

对中国禁烟,更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3、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 英国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

 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和转移人民的视线,英

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爆发式。

战争结果:签定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10月,中法《黄埔条约》。

4、战争影响

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 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

家,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 第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 第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

1、独立的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 ①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控制中国的

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 ②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以及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使他们无法共同瓜分中国,只

能与中国的封建和买办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

2、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 ①列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它们的经济入侵,破坏

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 ②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在中国倾销商品,对中国民族

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居于主导地位;在农村,封建生产关系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

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

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

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

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割据势

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

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

专制统治。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官僚地主、军阀、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转化为资产阶级。

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自耕农向

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主要来源于城乡破产的农民、手工

业者和城市贫民。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

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主要由一些买办、中国旧式商人、华侨

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构成: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两对主要矛盾:

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2、两对主要矛盾的关系:

 总体: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 具体:当民族矛盾特别尖锐时,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例如,鸦片

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当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结成同盟,尤其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而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例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辛亥革命时期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

 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经欺负过中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

争到抗日战争以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其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 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

富裕。

 只有先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

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①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②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③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

 怎样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决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攫

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决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  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

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小结

云变幻的

八十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

会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性质 主近代中国的

矛盾和历

任务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两条基本线索,三个基本问题

 两条基本线索: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 三个基本问题: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 一、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迫签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 二、政治控制

 三、经济掠夺

 四、文化渗透

(一)发动侵略战争 屠杀中国人民

发动侵略战争 :

1.5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 1840-1842年,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

 1856-1860年,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83-1885年,法国,中法战争

 1894-1895年,日本,甲午战争

 1900-1901年,英、法、德、意大利、俄、美、日、奥匈帝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三次武装入侵:

 1871年沙俄侵入新疆伊犁;

 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南部的军事侵略;

 1903-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

3.奇怪的战争:日俄战争

屠杀中国人民:最为臭名昭著的三大惨案:

 第一大惨案:1894年日军制造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 第二大惨案: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屠杀义和团民和平民的惨案

 第三大惨案:1900年沙俄在东北制造的江东64屯惨案

(二)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 从1840-1919年,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迫使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签下了

几百个不平等的条约,最主要的有7个:

 《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马

关条约》《辛丑条约》。

二、政治控制

 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

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一)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1.逼迫中国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鸦片战争期间,列强通过清朝的妥协派如琦善、耆英、伊里布等人来施加压力。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法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

2.北京政变后公开勾结

 1861年,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即“北京政变”,恭亲

王奕䜣和慈禧太后掌握政权。

3.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4.通过总税务司把持中国海关

(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 列强还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 为了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他们不但向清政府供应军火,甚至还直接组织

军队对太平军作战。

(三)扶植、收买代理人

 为了深入控制中国政治,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一)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二)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三)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一)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列强没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原因:

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重要原因)

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 义和团运动(虽有局限性)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

 内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一是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

 总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决定的。

 具体:政府腐败(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忠奸不辨 ),官员腐化(混

用愚昧、贪污腐化、克扣军饷),将士不忠(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出卖民族)。

(二)经济技术的落后

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甲午战争后,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农民阶级)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地主阶级洋务派)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资产阶级维新派)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战争性质: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

(3)设立“圣库制度”

评价:

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太平

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 进步性: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 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 局限性:

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

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他们同中外反动派进行英

勇的斗争。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

响最深的一次。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

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3.不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5、封建势力和资本—帝国主义的镇压(外部)

 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

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

争结束后兴起的

兴办洋务的目的:①镇压农民起义。②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洋务派的主要洋务事业

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

2.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3.建立新式陆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3.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 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维新运动的背景条件

1.帝国主义掀起划分中国狂潮

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3.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强国

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

二)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 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

 宣传维新主张: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4.办学会

5.设学堂

6.办报纸

(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 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论战的实质与意义:

 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 论战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

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评价:

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

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2.百日维新的失败

(1)慈禧太后控制用人大权

(2)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

(3)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 维新派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未成功,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封建制度。

3.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

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 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

等恶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失败原因:

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惧怕人民群众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太强大 (重要原因);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狭窄。

评价:

 戊戌维新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

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社会制度。

 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

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 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3、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2.清末“新政”的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 阶级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 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他们是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他

们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历时两年的大论战。

在民族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在民权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在民生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

论战的意义:

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

的发展。

 论战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比如,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

涉”?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

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

★“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912年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意义: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予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 2.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 3.使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推动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 5.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 一是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各列强国的承认;

 二是经济困窘,几乎寸步难行;

 三是在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

 四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威胁要武力讨伐。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专制统治

(1)建立军事官僚机构

(2)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3)逼选总统,解散国会

(4)修改《临时约法》,走向独裁

(5)投靠帝国主义

(6)复辟封建帝制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2.蔡锷发动“”

3.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

4、第二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5、联俄联共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

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帝国主义与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根本原因)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

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 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根源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

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社会性质没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社会主要矛盾没变: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

义)的矛盾;

 革命的主力没变:仍然是农民;

 新发展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 革命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背景: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

(2)性质:

 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不义战争。

(3)后果:

 促使欧洲走向衰落;

 促使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兴起;

 对中国来说,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随后,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越来越

2、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

(1)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直接援助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②促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③多方面促进和加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联合;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援助。

1、二战背景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2、二战的发动

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迫使中华民族开始了局部的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在亚洲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 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法西斯的主战场。

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1.战后世界政治形势中的新情况

 第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英、法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

世界的霸主;

 第二,苏联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欧亚出现很多由共产党领导的人

民民主国家;

 第三,亚非拉美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帝国主义)

2、扩张的影响

(1)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2)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使中国的反动势力更加依靠外国垄断阶级

3、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与之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毛泽东

正因为如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垄断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控制,就成为新民主民主革命的首要的历史任务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封建主义)

1、封建经济的基本状况

(1)封建经济的基础是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

(2)以土地出租,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

(3)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4)国民党当局通过征收赋税等直接对农民进行掠夺。包括:征收田赋;征收盐税;征收各种杂税;强迫农民服劳役

2、封建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使中国的广大农民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

(2)严重阻碍中国工业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无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原料等条件。

(3)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官僚军阀推行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

正因为如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官僚资本主义)

1、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内涵

1927年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

毛泽东: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同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以及旧式富农结合,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叫做官僚资本”,这个资产阶级叫做“官僚资产阶级”。

2.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1)垄断和控制金融业

(2)发行内债

(3)从事商业投机活动

(4)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总之,官僚资本不是在正常的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正因为如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1、中国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受的阻碍

 外国资本的压迫;

 官僚资本的排挤;

 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 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一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很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 全国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

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

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

低。

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经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特点:受压迫的时候会起来进行革命

*自己的利益受损害时候会反对革命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1)是中国社会的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2)建国方案: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1)民族资产阶级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2)其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1)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建国方案: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这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1)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

(2)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是祸国殃民、毁国害民的方案,它最终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

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主要靠山。

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①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

②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 军队是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主要支柱。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对各阶层人

民进行直接的掠夺。

2、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进化论

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 (Democracy) 与“科学”(Science)

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性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客观上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②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进行独立思考

 他们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也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

处。

③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 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

(5)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 ①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

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有效地改造中国社会。

 ②他们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和有

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 ③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

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沟通了东、西方革命的桥梁

 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启示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走向解放之路

2.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先例,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第一次对华宣言

声明放弃沙俄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

3.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 一战期间,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进一步成长起来。

(群众基础)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 影响了年轻一代知识界(骨干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 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

灶,组织新政府” 的口号。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 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

 那些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成立于上海,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陈独秀为书记,它是各地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11月,创办《共产党》。这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12名代表: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

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纲领;

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选举产生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 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 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 给屡遭挫折和失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1922年7月,二大指出当前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

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第二,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其他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方法。(“二大”提出)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掀起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1922.1-1923.2月)

2.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

二七惨案(1923.2.7京汉铁路罢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决定实行“党内合作”。

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正式决定。

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着第

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本情况

政治基础 —— 新三民主义

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

共有”;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合作后国民党的性质

 国民党已经由资产阶级政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

个阶级的联盟。

(二)大革命的准备

1. 全国工农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 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

2. 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为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3.举行广东战争,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4.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随后组建了国民革命军。

(三)国民革命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四)大革命中的共产党

在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2.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是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3.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五)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大革命的失败

(1)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北洋军阀势力的迅速崩溃,使帝国主义列强感到震惊。它们在中国集结兵力、制造事端,企图以武力相威胁,阻挡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2)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1927年4月12日

(3)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1927年7月15日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 一是反革命力量的强大;

二是蒋介石、汪精卫分裂统一战线。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幼年的不成熟

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3)共产国际的影响。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

3.大革命的意义:一次伟大的演习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革命工作,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经历了这场大革命,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胡汉民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仍为国民

革命军总司令。

 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蒋介石1928年2月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改组了国民政府,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委主席、国民党中常委,后来又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二)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 1928年4月,国民党蒋、桂、冯、阎四派联合军阀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6月4日,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12月29号,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 当然,国民党的统一是表面的、不稳定的,即使在蒋介石集团确立了在国民党内的

主导地位之后,这个集团内部以及这个集团与其他集团也仍然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三)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1928年10

月《训政纲领》:“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1. 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 据1929年3月的官方材料,“全国军额达二百万”。

2. 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系统

 “中统” 和 “军统”

3. 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 十户为甲,十甲为保。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

4. 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 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1)革命势力遭到了极大的摧残

 1927年3月—1928年上半年,被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人,其中中共党员

为2.6万人,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党的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转入地下。

(2)工农斗争走向低落

 工人斗争由政治斗争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斗争为主,而且取得胜利的很少;农民斗争

分散而不集中。

(3)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 民族资产阶级追随蒋介石离开了革命。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党

的领导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

 1927年7月,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①将党所掌握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②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准备秋收暴动;③召开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①彻底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确定了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 八七会议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2.发动和领导了三大起义

 1927年8月1日,共产党率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总之,大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世界近现代革命都是以城市为中心

1.近代无产阶级革命都发生在大城市

 欧洲无产阶级三大革命运动、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都是发生在中心城市。

2.中国近代革命也曾在大城市进行

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也都是发生在中心城市

(二)毛泽东的艰难探索

1.最早关注农民问题

2.最早提出要进行农村武装斗争

3.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4.领导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5.明确提出以农村为中心思想

6.最早提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极端重

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

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主要战略阵地

(三)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1.连续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2.制定了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制定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

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

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 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

灭地主阶级;

 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

肥补瘦

3.开展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政治建设)

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 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势力,统

一中国,逐步转到无产阶级专政;

 对外否定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外债,同时与苏联结成巩固同盟

(2)农村革命根据地各方面的建设

①政治方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最高权力机关是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地方政权有省、县、区、乡四级。

②经济方面: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③文化教育方面: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创办各种类型的新式教育,培养干部和专门人才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三次“左”

倾错误(1927年7月—1935年1月)

(1)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

(2)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3)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①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

 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

产阶级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②在革命道路问题上

 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红军采取“积

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③在土地革命问题上

 提出 “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④在军事斗争问题上

 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⑤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

 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3、屡次出现 “左”倾错误的原因及危害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 “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共产国际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缺乏实践经验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遵义会议(1935.1.15—17)

2.会议主要内容

 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

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3.会议地位及影响

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

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发动九一八事变

背景:

 中国:内部动荡+自然灾害(水灾14万)

 日本:经济危机+军人干政(田中义一)

 国际:各自困境无暇东顾+国联失威

3.制造华北事变

4、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得逞的原因:

 日本是亚洲的帝国主义强国。它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并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准

备。

 当时的中国政府将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行不抵

抗主义和妥协退让方针。

 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则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政策。

3.推行“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

 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

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 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许多人联名要求恢复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

大政策。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标志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一)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

5、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促成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2)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3)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敌我力量悬殊;

2.主观原因:国民党战略方针上的失误;

 ①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单纯依靠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  ②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的方针。

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

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进行人民战争,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发动和组织广大的农民。

2、持久战方针的提出

(一)敌后游击战场的开辟及游击战的发展

取得平型关战役胜利

它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在战略防御阶段,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3.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一)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目的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三)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为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敌斗争原则。

(一)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政治)

建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充分民主的选举制度。

三三制原则:中共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

(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经济)

减租减息;

互助合作运动;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 在20世纪30-40年代,毛泽东撰写了一批理论著作。

1.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2.阐明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 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

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发展合作经济;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 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

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三)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1.开展整风运动的必要性

 新党员绝大多数出身农民及小资产阶级,身上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老党员要

适应新形势,提高自己;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从思想上进行清理;

2.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

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

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

4.整风运动的深远意义

 全党党员,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

觉性和能力。

 整风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5.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 刘少奇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它“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

2、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也是东方主战场,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3、中国人民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付出了最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

4、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抗战打乱了日本“南进”、“北进”计划,使日、德、意共同瓜分世界的战略图谋破产。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决定性因素。

(3)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基本经验 :

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的力量源泉。

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动力。

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的基本保证。

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不惧怕战争。

 第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创造美好的

未来。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参加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国际无产阶级和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

2.中国革命胜利基本经验

第一, 建立广第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 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相关文章

  • 初一学生历史学习方法
  • 初一学生历史学习方法.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本文由品竹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初一新生系列·学习篇](历史 ...查看


  • 世界近代史 法国大革命
  • 法国大革命 一.选择题 1.(2013·湖北襄阳·17)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 .处死路易十六 B.三级会议的召开 C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 D.法兰西第 [答案]C 2.(2013·广西南宁·32)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 ...查看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梁景和 中国近代史2007.10 摘要: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对其探索有益于对中国近代史发展流脉及历史特征的认识和解读,也有助于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20世纪 ...查看


  • 000广播电视概论
  •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1986 年 10 月 15 日,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成立.学会以"开展广播电视的学术研究,促进中 国广播学.电视学的建设和发展"为首要任务.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 ...查看


  • 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 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在中学学习中,学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数理化等学科有相关的定理和公式,便于逻辑性的推理和掌握.运用:而历史.政治等学科没有定理和公式,只能死记硬背.特别是高考对历史能力要求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不仅 ...查看


  •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
  • 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查看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1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105 至是几千年中国史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新中国建立初年,就有史学工作者撰文论述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史学工作者在建国初年接受马列主义理论的实际情况.郑鹤声指出:"马列主义是国际工 ...查看


  • 走向政治文明,才能走出"历史三峡"
  • 走向政治文明,才能走出"历史三峡".txt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的原因有很多,但分开的理由只有一个--爱的还不够.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 情感 事业和金钱.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 使政治制度化,进而形成政治秩 ...查看


  • 深层社会文化矛盾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迁
  • 导语:近代的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动荡和政治变迁?魏光奇从年鉴学派的三时段论入手,提出中国近代以来处于三个时段的叠加期,存在一种深层的社会文化矛盾,而且这种长时段的变动到现在也还没有结束. 作者:魏光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