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 于娟 著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1年5月
病前的于娟。
病后的于娟。
【病中日记】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于娟
书评人 舊雨
初次听说于娟的事情,是在一本周刊上看的一篇专访。她的一大串头衔,什么海归博士,什么复旦学校的青年老师之类,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她笑意盈盈的从前照片,健康、开朗、阳光。儿子两岁多,名叫土豆。她叫自己的丈夫为“光头”,在她患乳腺癌晚期的所有日子里,她的父母与丈夫对她不离不弃。她写博客,大咧咧的无畏精神感动了多少人。住院,八次化疗,无数的治疗方案没有把她打垮,她曾是多少病人甚至护士、医生赞赏并崇拜的人……所有的这些,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励志的动人故事来推崇、解读,例如与绝症顽强抗争,生命不息、母爱不止。
前几天的下午,独自一人读完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我一个人沉默地坐了很久,她的文字并不属于特别感性、动人这一类。相反,她俏皮,满不在乎,善于自我调侃,好几个片段甚至读得笑了出来。她善于观察,抓重点,很小的事情在她眼里变成好玩之事,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人才会拥有如此之易满足感和快乐之感。同样类似的书,例如之前我看的《心灵的慰藉》,你会看到对生命的悲悯、豁达,无奈最后又重归平和之感。于娟的文字不是。她有时像个斗士,满篇文章都是斗志昂扬的。她从来不去认命,不放弃,不消极;有时又像一个小孩子,完全不当一回事一样,是真的没当一回事,没有自怜的特别明显的哀伤,她甚至嘲笑自己,唯有在面对父母、她的儿子土豆、丈夫光头的时候,才会有点感伤起来。
她说,写下这些文字,不想误让你们认为我仅是为你们提个醒。如果一百个人里,有一个人可以读懂里面的文字,便会觉得开心。记录下这些点滴,是想让更多的人学会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里的一些东西,重新去定义,认识它们,并与它们相处(大意如此)。
是,假如这本书最后成为媒体或大众推荐的励志书,那不是她愿意看见的。这是我通过文字所了解的于娟。生病以后,她重新去思考一些东西,得出的这些文字,皆是内心的思考。人的一辈子,无常之处也许会见真情。更重要的地方还不在于此。无常发生之时,如何学会与它共处,由此学会重新去思考定义自己的人生,也许才是每个人这辈子最艰难的功课。命运之神眷顾给你的,总会有磨难,倾盆大雨一样突然到来,衣服湿透倒也好,最怕是倒下去从此不能起来。若还是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所有的这些问题,从来不会给你答案。而命运之神会嘴角带着平常的微笑:为什么不能是你。
看《此生未完成》,我有一种很深的感触。如果你能意识并能承认不是每一样事情都会按照你既定的计划走下去的话,事情会好办很多。例如感情,付出了就一定可以在一起吗?不见得,能分开,必然有无法解除的障碍,不需要任何的理由解释,让自己内心舒服,所有的答案无济于事,但是一定要能接受离开是每个人必得经历的阶段,早晚而已。例如健康,每日早睡就一定身体会好,熬夜身体一定不行?这不是绝对的因素。患疾为什么会来到你的身上?不需要理由,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可能,多难接受都好,最后还是要面对并且共处……所有的这些,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意义。关于生命,关于维系彼此的关系,关于共处,关于价值,关于需求,关于感受。
顺便说一句。一颗小肿瘤在我脑颅里驻扎时间刚好八年。平日生活如常过,好似完全忘记了这一回事。悲观?不是。豁达?不是。就是接受它存在了而已。挫折和磨难是让一个人迅速学会思考的直接途径。总有一日,所有的文字会给部分人所看到,我和于娟的心态一样:任何的事情发生的同时,仅仅是希望自己学会思考一些以往忽略的东西,学会看重一些平日看轻的情意,学会舍弃,学会重新走路,并重新认识关于一个生命的个体,她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本质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 于娟 著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1年5月
病前的于娟。
病后的于娟。
【病中日记】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于娟
书评人 舊雨
初次听说于娟的事情,是在一本周刊上看的一篇专访。她的一大串头衔,什么海归博士,什么复旦学校的青年老师之类,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她笑意盈盈的从前照片,健康、开朗、阳光。儿子两岁多,名叫土豆。她叫自己的丈夫为“光头”,在她患乳腺癌晚期的所有日子里,她的父母与丈夫对她不离不弃。她写博客,大咧咧的无畏精神感动了多少人。住院,八次化疗,无数的治疗方案没有把她打垮,她曾是多少病人甚至护士、医生赞赏并崇拜的人……所有的这些,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励志的动人故事来推崇、解读,例如与绝症顽强抗争,生命不息、母爱不止。
前几天的下午,独自一人读完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我一个人沉默地坐了很久,她的文字并不属于特别感性、动人这一类。相反,她俏皮,满不在乎,善于自我调侃,好几个片段甚至读得笑了出来。她善于观察,抓重点,很小的事情在她眼里变成好玩之事,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人才会拥有如此之易满足感和快乐之感。同样类似的书,例如之前我看的《心灵的慰藉》,你会看到对生命的悲悯、豁达,无奈最后又重归平和之感。于娟的文字不是。她有时像个斗士,满篇文章都是斗志昂扬的。她从来不去认命,不放弃,不消极;有时又像一个小孩子,完全不当一回事一样,是真的没当一回事,没有自怜的特别明显的哀伤,她甚至嘲笑自己,唯有在面对父母、她的儿子土豆、丈夫光头的时候,才会有点感伤起来。
她说,写下这些文字,不想误让你们认为我仅是为你们提个醒。如果一百个人里,有一个人可以读懂里面的文字,便会觉得开心。记录下这些点滴,是想让更多的人学会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里的一些东西,重新去定义,认识它们,并与它们相处(大意如此)。
是,假如这本书最后成为媒体或大众推荐的励志书,那不是她愿意看见的。这是我通过文字所了解的于娟。生病以后,她重新去思考一些东西,得出的这些文字,皆是内心的思考。人的一辈子,无常之处也许会见真情。更重要的地方还不在于此。无常发生之时,如何学会与它共处,由此学会重新去思考定义自己的人生,也许才是每个人这辈子最艰难的功课。命运之神眷顾给你的,总会有磨难,倾盆大雨一样突然到来,衣服湿透倒也好,最怕是倒下去从此不能起来。若还是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所有的这些问题,从来不会给你答案。而命运之神会嘴角带着平常的微笑:为什么不能是你。
看《此生未完成》,我有一种很深的感触。如果你能意识并能承认不是每一样事情都会按照你既定的计划走下去的话,事情会好办很多。例如感情,付出了就一定可以在一起吗?不见得,能分开,必然有无法解除的障碍,不需要任何的理由解释,让自己内心舒服,所有的答案无济于事,但是一定要能接受离开是每个人必得经历的阶段,早晚而已。例如健康,每日早睡就一定身体会好,熬夜身体一定不行?这不是绝对的因素。患疾为什么会来到你的身上?不需要理由,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可能,多难接受都好,最后还是要面对并且共处……所有的这些,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意义。关于生命,关于维系彼此的关系,关于共处,关于价值,关于需求,关于感受。
顺便说一句。一颗小肿瘤在我脑颅里驻扎时间刚好八年。平日生活如常过,好似完全忘记了这一回事。悲观?不是。豁达?不是。就是接受它存在了而已。挫折和磨难是让一个人迅速学会思考的直接途径。总有一日,所有的文字会给部分人所看到,我和于娟的心态一样:任何的事情发生的同时,仅仅是希望自己学会思考一些以往忽略的东西,学会看重一些平日看轻的情意,学会舍弃,学会重新走路,并重新认识关于一个生命的个体,她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本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