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本一家秦国是怎样灭掉赵国的?

秦赵本一家秦国是怎样灭掉赵国的?

春秋战国的末期,秦国的王位交到了秦王嬴政的手中,一个部署经年的灭六国计划正式在这一代秦王手中逐渐实现。在秦国率先灭掉韩国之前,秦国就已经在赵国碰过钉子了,随后顺手灭了韩国之后,再一次把目光盯到了赵国的身上。其实当时的赵国有大将李牧战,王翦还是很忌惮此人的。所以其实在赵魏之间,选择魏国或许会更从容一些,但是嬴政还是决定先对赵国下手。秦灭赵之战就这样开始了,结局虽然早已知道了,但是这一战到底是怎么打得呢?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这几年,赵国天灾不断。公元前231年,在秦国灭韩国前一年,赵国代郡发生了大地震,殃及大半个代郡,而且地震的级别非常高,地面东西移动的距离达到了一百三十步(约合150米),比唐山大地震来的还要猛烈。在如此大地震之下,代郡大部分房屋地基都毁坏了,以至于房屋倒塌,压死百姓不计其数,幸存者多半也负伤且无家可归。李牧经营多年的代郡,突然成了人间地狱。战国时期的知识没法解释地震,地震的通常解释是要变天了。几百年前西周灭亡前夕,其发源地也是发生过地震的。地震对赵国北方的打击几乎是摧残性质的,所幸邯郸等腹心地区并未遭到地震,但是到了第二年,整个赵国再次遭受天灾。

这一次是旱灾,赵国发生大面积干旱,大地一片枯黄,烈日下除了凄凄的枯草渣,赤地千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菜禾苗半枯焦”,旱灾让赵国成为不毛之地,人畜大批死亡,百姓生灵涂炭。连年持续不断的天灾,严重削弱了赵国的军事实力,而且暗示天意要灭赵国。天时地利人和,天和还排在第一位,始皇决定放弃魏国,率先向赵国发起进攻,正是受天时的影响。赵国与秦国同组,都是嬴姓,西周时期,赵氏有封地赵城,秦氏寄居在赵氏,两大氏族的关系相当了得。到了春秋开端,秦氏获得伯爵称号,后来居上成为嬴姓正统。再到战国时期,秦国称霸西方,赵国则横扫北方,嬴姓两大家族同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现在是战国末年,诸侯国之间杀红了眼,秦赵之间的血脉关系早就淡薄了。始皇选定目标,真要与赵国这个老对手交锋,还得有一番缜密的筹划,务必一战而胜。这次秦军攻打赵国,兵分三路。中路由王翦统领,这是秦国的主力,有近二十万,从太原郡出发,登上太行山的“7井陉”,进攻赵国中部。为什么王翦的主力从“7井陉”进兵,这里面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7井陉”

正好处于赵国

中部,从这里可以拦腰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国南北不能兼顾。其次,秦军从东西穿越太行山,“7井陉”是路途最短的一条路,这给秦军节省了数不清的粮草,大大加快了秦军的进兵速度。另一个优点,是将赵军的主力吸引到中部,那么南北两头必然空虚,秦军的第二路和第三路军,正是从南北两头进军。第二路南路军,由杨端和统领,从东郡攻击赵国南长城,威胁邯郸。杨端和与王翦几乎是同时出道的,当初与桓齮、王翦并称“秦王三虎将”,虽然未立大功,但也是一员稳重的宿将。第三路北路军,由李信统领,也是从太原郡出发,北上攻打赵国云中郡、雁门郡、九原郡、五原郡、代郡。李信,从未作为一支军队的主将,但他家族显赫,始皇破格任命青年李信为北路军统帅。秦国三路大军,从相距千里的三个方向向赵国发起全面进攻,其意明了:赵国只有一个李牧,无法同时顾及三条战线。三路大军总军力超过三十万,这在长平之战后是非常罕见的兵力,王翦要求始皇多派兵员,与赵国打一场拼国力的大会战。这大概是王翦的用兵风格,他擅长大兵团作战,只要他的军队数量超过对手一倍,他就能无往不胜。

话说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全民皆兵,在秦孝公时候,适龄男子都得上战场。但是秦军在战争中伤亡过大,关中一直处于少男丁的状态。到了秦孝公的孙子秦昭襄王时期,曾经发十三岁以上男子上战场。在始皇即位前几年,也曾经下令低级别的官员,十个中有两个必须上战场,兵员相当紧张。秦国获得的领土越来越多,可用的战士却一直在减少。等一统天下后,多次出现“关中少男丁”的现象,包括汉朝初年仍然是如此。不过这几年秦国得以休整增员,特别是兵不血刃并入韩国,得到韩国近十万兵力补充,始皇可用的兵力增加了不少。先看人数最少的李信北路军表现如何。李信从晋阳出兵,统兵两万,途经太原郡的北大门狼孟,第一站就是赵国赫赫有名的代郡。此

次李信是作为三路军的一位领袖,独自统领一支大军,王翦给他的命令是只要拖住北

方几个郡的赵军即可,不求大功,但求无过。李信军很快就进入代地,这里已经不是当年代王统治时期那种游牧状态了,赵国在这里经营一百多年,代城不说坚固,最起码也是足够抵御两万秦军猛攻一阵子。按照事先的计划,李信军应该在代城附近安营扎寨,让整个北方几郡不敢去支援李牧的赵军主力,这样就达到目的了。可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到了代郡,李信就有种龙跃大海的感觉。让李信在代郡按兵不动,那比拿鞭子抽他一顿还难受。赵国北方几郡,本来兵力相当充足,有超过三十万之众。但是李牧大破匈奴后,不断派兵支援赵国本土,后来扈辄的十万赵军覆灭后,李牧统领十几万北方大军南下,只留了两三万人在北方。赵国北方这几个郡,现在的兵力只有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几个大城也不过两三千人驻守,其实是不可能南下再支援李牧的。李信到了代郡,这才发现,赵军的军力,比想象的还要得少。两万秦军,李信自信,只要集中力量,无论如何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李信当机立断,放弃了此前围住代城不攻的战略,而是猛攻代城,并且一举拿下。接着李信挥师北上,在未来的半年时间里,李信将赵国北方一个个城邑,像拔钉子一样,一颗颗拔出来。李信这一路秦军,人数不多,进展可以说超出了预期。再看南部杨端和这支大军。杨端和统领的秦军,足足八万,佯攻赵国南长城。按照事先的计划,如果赵军主力北上去拦截王翦军,其南长城和邯郸势必空虚,杨端和八万军力,可以拿下南长城,甚至一举拿下邯郸都有可能。

不过杨端和似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准,后来李牧率赵军主力北上寻找王翦军决战,杨端和却一直拿不下赵国南长城,直到李牧死了,王翦军大胜之后南下,杨端和才借机突破南长城。赵国方面,武安君李牧可以说非常准确地算到了杨端和的能力,他肯定杨端和拿不下南长城,于是并没有到南线来与杨端和纠缠,而是率师北上,与王翦军正面交锋。李牧统领十余万大军,到中部的“7井陉”阻击秦军,其余城邑则坚守不出。李牧军的主力是赵国北边几郡的边军,骑兵居多,调动速度快。当李牧军扎下大

营,十余万人连营数里,声势非常浩大。王翦老成持重,虽然兵力优于对手,亦不敢

轻动,几年前桓齮的惨败,对王翦来说是个永世难忘的教训。桓齮逃亡后,王翦时常警戒自己,当遇到李牧,决不可轻举妄动,即使有九成把握也要三思再三思。出征之前,王翦教导儿子王贲:“古往今来,天下善用兵者多矣,善用兵者常用兵,然则生还者少矣。”王翦总结的很到位,古往今来善用兵的人多了去,但是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的却很少。王贲道:“父亲所言有理,如何才能成为生还者?”王翦语重心长

道:“我儿切记,小心行得万年船!”王贲若有所思地点头,他的军事理念与父亲极为相似,看似保守,实则稳健,他们父子一生未尝败绩。现在李牧军就在王翦的眼前,他自然不会出营垒交战,只派斥候回咸阳,催促太尉尉缭立即施展离间计。王翦中等身材,其貌不扬,若换了便装,谁看不出来他是秦国大将军,因为他身上没有一丝杀气。王翦平日为人友善,在朝中与其他公卿关系融洽,深藏城府,在他平和的眼神里面,隐藏着巨大的能量。每日王翦都会站在高处遥望李牧的营垒布阵,只是他从来都面露微笑,也不知到底有无良策。不过乐观的态度通常能感染人,不论出现何种情况,王翦从未表露出急躁心态,这让追随他的将军们都感到特别踏实。夜黑人静,只有野物触动的草木声,往往此时,王翦会将牛油灯熄灭,在无人能够看到他的时候,他才会杀气满帐,目光如柱,似乎能看透黑夜里的一切事物,杀死心中一切敌人。到了白天,王翦恢复微笑将军的神态,他甚至很少斥责将士,战场中更是稳扎稳打,不敢让将士冒险,这与白起的军事理念有天壤之别。王翦令各营垒坚守阵地,不得出战,将士知道他一定另有良策,都遵从将令。李牧军固然强悍,但是秦国并非没有办法,过去的几年,秦国从内部瓦解韩国,获得不战而灭韩国的伟大胜利,太尉尉缭想要在赵国这里来个“屡试不爽”。韩国的内鬼是南阳太守腾,那么赵国的内鬼便是相国郭开。郭开是商人出身,他比太守腾更容易收买,在重金诱惑之下,他在赵国邯郸发起滔滔流言,诬陷李牧拥兵自重。除了郭开,尉缭还收买了少年赵王迁的母亲赵太后,这位太后本是娼妓出身,怎能抵挡重金和美男的诱惑。

赵国朝堂,还正好就把持在这一对商人和娼妓手中,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李牧,将李牧和副将司马尚召回邯郸,并在半路截杀之。赵军后来统兵的两位将领赵葱和颜聚,根本镇不住场面,王翦此时挥师猛进,大胜一场,直抵邯郸城下。此时杨端和也趁势攻破南长城,与王翦的大军会师邯郸城下。邯郸城内,郭开又为内应,一场大战之后,赵葱和颜聚阵亡,赵王迁被虏,公子赵嘉逃到代郡和上谷郡,重新集结为数不多的残兵。始皇闻邯郸城破,大喜,千里迢迢赶来邯郸,为王翦庆功。经此一役,王翦威名大振,受封武成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第二十级)

,杨端和没有完成既定目标,从此淡

出始皇视线,李信虽然立功,但是擅自发动战争,功过相抵,不赏不罚。与韩王安一样,赵王迁也被流放,他的流放地点更为偏僻,是上庸的房陵。公子赵嘉虽然在代郡和上谷称赵王,但是并不为历朝史官认可,通常称赵嘉为代王。几年后,王翦之子王贲从燕国攻入代郡,将赵国最后一支军事力量消灭,代王赵嘉也殉国。同时远在房陵的赵王迁,闻兄长已死,最后一丝复国的希望破灭,年纪轻轻郁闷而死,连个后代都没有。二百多年前,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赵、魏、韩三家逼死的时候,下过一个诅咒:“余之后人,皆不得良死。”意思是,你们三家的后人,都不会正常死亡。这是晋国最后一个国君,下的一个孤独的诅咒。如今这个诅咒三分之二已经验证,韩王安、赵王迁都已经不得良死,魏王假的命运又会如何呢?赵王迁临死之前,边咳嗽边下了一个狠毒的诅咒:“赵政,汝以奸臣离间赵氏兄弟,他日赵人必诛杀尔等子孙。”最后秦国是忘在赵高手里的。当然诅咒之说,多为民间穿凿附会之语,但是也让人不由对历史的循环感慨不已。且不论秦国二世而亡的可悲,灭六国的大业也确实是在嬴政手中完成的,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创举是他一生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文作者:菠萝养颜社

秦赵本一家秦国是怎样灭掉赵国的?

春秋战国的末期,秦国的王位交到了秦王嬴政的手中,一个部署经年的灭六国计划正式在这一代秦王手中逐渐实现。在秦国率先灭掉韩国之前,秦国就已经在赵国碰过钉子了,随后顺手灭了韩国之后,再一次把目光盯到了赵国的身上。其实当时的赵国有大将李牧战,王翦还是很忌惮此人的。所以其实在赵魏之间,选择魏国或许会更从容一些,但是嬴政还是决定先对赵国下手。秦灭赵之战就这样开始了,结局虽然早已知道了,但是这一战到底是怎么打得呢?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这几年,赵国天灾不断。公元前231年,在秦国灭韩国前一年,赵国代郡发生了大地震,殃及大半个代郡,而且地震的级别非常高,地面东西移动的距离达到了一百三十步(约合150米),比唐山大地震来的还要猛烈。在如此大地震之下,代郡大部分房屋地基都毁坏了,以至于房屋倒塌,压死百姓不计其数,幸存者多半也负伤且无家可归。李牧经营多年的代郡,突然成了人间地狱。战国时期的知识没法解释地震,地震的通常解释是要变天了。几百年前西周灭亡前夕,其发源地也是发生过地震的。地震对赵国北方的打击几乎是摧残性质的,所幸邯郸等腹心地区并未遭到地震,但是到了第二年,整个赵国再次遭受天灾。

这一次是旱灾,赵国发生大面积干旱,大地一片枯黄,烈日下除了凄凄的枯草渣,赤地千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菜禾苗半枯焦”,旱灾让赵国成为不毛之地,人畜大批死亡,百姓生灵涂炭。连年持续不断的天灾,严重削弱了赵国的军事实力,而且暗示天意要灭赵国。天时地利人和,天和还排在第一位,始皇决定放弃魏国,率先向赵国发起进攻,正是受天时的影响。赵国与秦国同组,都是嬴姓,西周时期,赵氏有封地赵城,秦氏寄居在赵氏,两大氏族的关系相当了得。到了春秋开端,秦氏获得伯爵称号,后来居上成为嬴姓正统。再到战国时期,秦国称霸西方,赵国则横扫北方,嬴姓两大家族同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现在是战国末年,诸侯国之间杀红了眼,秦赵之间的血脉关系早就淡薄了。始皇选定目标,真要与赵国这个老对手交锋,还得有一番缜密的筹划,务必一战而胜。这次秦军攻打赵国,兵分三路。中路由王翦统领,这是秦国的主力,有近二十万,从太原郡出发,登上太行山的“7井陉”,进攻赵国中部。为什么王翦的主力从“7井陉”进兵,这里面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7井陉”

正好处于赵国

中部,从这里可以拦腰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国南北不能兼顾。其次,秦军从东西穿越太行山,“7井陉”是路途最短的一条路,这给秦军节省了数不清的粮草,大大加快了秦军的进兵速度。另一个优点,是将赵军的主力吸引到中部,那么南北两头必然空虚,秦军的第二路和第三路军,正是从南北两头进军。第二路南路军,由杨端和统领,从东郡攻击赵国南长城,威胁邯郸。杨端和与王翦几乎是同时出道的,当初与桓齮、王翦并称“秦王三虎将”,虽然未立大功,但也是一员稳重的宿将。第三路北路军,由李信统领,也是从太原郡出发,北上攻打赵国云中郡、雁门郡、九原郡、五原郡、代郡。李信,从未作为一支军队的主将,但他家族显赫,始皇破格任命青年李信为北路军统帅。秦国三路大军,从相距千里的三个方向向赵国发起全面进攻,其意明了:赵国只有一个李牧,无法同时顾及三条战线。三路大军总军力超过三十万,这在长平之战后是非常罕见的兵力,王翦要求始皇多派兵员,与赵国打一场拼国力的大会战。这大概是王翦的用兵风格,他擅长大兵团作战,只要他的军队数量超过对手一倍,他就能无往不胜。

话说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全民皆兵,在秦孝公时候,适龄男子都得上战场。但是秦军在战争中伤亡过大,关中一直处于少男丁的状态。到了秦孝公的孙子秦昭襄王时期,曾经发十三岁以上男子上战场。在始皇即位前几年,也曾经下令低级别的官员,十个中有两个必须上战场,兵员相当紧张。秦国获得的领土越来越多,可用的战士却一直在减少。等一统天下后,多次出现“关中少男丁”的现象,包括汉朝初年仍然是如此。不过这几年秦国得以休整增员,特别是兵不血刃并入韩国,得到韩国近十万兵力补充,始皇可用的兵力增加了不少。先看人数最少的李信北路军表现如何。李信从晋阳出兵,统兵两万,途经太原郡的北大门狼孟,第一站就是赵国赫赫有名的代郡。此

次李信是作为三路军的一位领袖,独自统领一支大军,王翦给他的命令是只要拖住北

方几个郡的赵军即可,不求大功,但求无过。李信军很快就进入代地,这里已经不是当年代王统治时期那种游牧状态了,赵国在这里经营一百多年,代城不说坚固,最起码也是足够抵御两万秦军猛攻一阵子。按照事先的计划,李信军应该在代城附近安营扎寨,让整个北方几郡不敢去支援李牧的赵军主力,这样就达到目的了。可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到了代郡,李信就有种龙跃大海的感觉。让李信在代郡按兵不动,那比拿鞭子抽他一顿还难受。赵国北方几郡,本来兵力相当充足,有超过三十万之众。但是李牧大破匈奴后,不断派兵支援赵国本土,后来扈辄的十万赵军覆灭后,李牧统领十几万北方大军南下,只留了两三万人在北方。赵国北方这几个郡,现在的兵力只有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几个大城也不过两三千人驻守,其实是不可能南下再支援李牧的。李信到了代郡,这才发现,赵军的军力,比想象的还要得少。两万秦军,李信自信,只要集中力量,无论如何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李信当机立断,放弃了此前围住代城不攻的战略,而是猛攻代城,并且一举拿下。接着李信挥师北上,在未来的半年时间里,李信将赵国北方一个个城邑,像拔钉子一样,一颗颗拔出来。李信这一路秦军,人数不多,进展可以说超出了预期。再看南部杨端和这支大军。杨端和统领的秦军,足足八万,佯攻赵国南长城。按照事先的计划,如果赵军主力北上去拦截王翦军,其南长城和邯郸势必空虚,杨端和八万军力,可以拿下南长城,甚至一举拿下邯郸都有可能。

不过杨端和似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准,后来李牧率赵军主力北上寻找王翦军决战,杨端和却一直拿不下赵国南长城,直到李牧死了,王翦军大胜之后南下,杨端和才借机突破南长城。赵国方面,武安君李牧可以说非常准确地算到了杨端和的能力,他肯定杨端和拿不下南长城,于是并没有到南线来与杨端和纠缠,而是率师北上,与王翦军正面交锋。李牧统领十余万大军,到中部的“7井陉”阻击秦军,其余城邑则坚守不出。李牧军的主力是赵国北边几郡的边军,骑兵居多,调动速度快。当李牧军扎下大

营,十余万人连营数里,声势非常浩大。王翦老成持重,虽然兵力优于对手,亦不敢

轻动,几年前桓齮的惨败,对王翦来说是个永世难忘的教训。桓齮逃亡后,王翦时常警戒自己,当遇到李牧,决不可轻举妄动,即使有九成把握也要三思再三思。出征之前,王翦教导儿子王贲:“古往今来,天下善用兵者多矣,善用兵者常用兵,然则生还者少矣。”王翦总结的很到位,古往今来善用兵的人多了去,但是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的却很少。王贲道:“父亲所言有理,如何才能成为生还者?”王翦语重心长

道:“我儿切记,小心行得万年船!”王贲若有所思地点头,他的军事理念与父亲极为相似,看似保守,实则稳健,他们父子一生未尝败绩。现在李牧军就在王翦的眼前,他自然不会出营垒交战,只派斥候回咸阳,催促太尉尉缭立即施展离间计。王翦中等身材,其貌不扬,若换了便装,谁看不出来他是秦国大将军,因为他身上没有一丝杀气。王翦平日为人友善,在朝中与其他公卿关系融洽,深藏城府,在他平和的眼神里面,隐藏着巨大的能量。每日王翦都会站在高处遥望李牧的营垒布阵,只是他从来都面露微笑,也不知到底有无良策。不过乐观的态度通常能感染人,不论出现何种情况,王翦从未表露出急躁心态,这让追随他的将军们都感到特别踏实。夜黑人静,只有野物触动的草木声,往往此时,王翦会将牛油灯熄灭,在无人能够看到他的时候,他才会杀气满帐,目光如柱,似乎能看透黑夜里的一切事物,杀死心中一切敌人。到了白天,王翦恢复微笑将军的神态,他甚至很少斥责将士,战场中更是稳扎稳打,不敢让将士冒险,这与白起的军事理念有天壤之别。王翦令各营垒坚守阵地,不得出战,将士知道他一定另有良策,都遵从将令。李牧军固然强悍,但是秦国并非没有办法,过去的几年,秦国从内部瓦解韩国,获得不战而灭韩国的伟大胜利,太尉尉缭想要在赵国这里来个“屡试不爽”。韩国的内鬼是南阳太守腾,那么赵国的内鬼便是相国郭开。郭开是商人出身,他比太守腾更容易收买,在重金诱惑之下,他在赵国邯郸发起滔滔流言,诬陷李牧拥兵自重。除了郭开,尉缭还收买了少年赵王迁的母亲赵太后,这位太后本是娼妓出身,怎能抵挡重金和美男的诱惑。

赵国朝堂,还正好就把持在这一对商人和娼妓手中,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李牧,将李牧和副将司马尚召回邯郸,并在半路截杀之。赵军后来统兵的两位将领赵葱和颜聚,根本镇不住场面,王翦此时挥师猛进,大胜一场,直抵邯郸城下。此时杨端和也趁势攻破南长城,与王翦的大军会师邯郸城下。邯郸城内,郭开又为内应,一场大战之后,赵葱和颜聚阵亡,赵王迁被虏,公子赵嘉逃到代郡和上谷郡,重新集结为数不多的残兵。始皇闻邯郸城破,大喜,千里迢迢赶来邯郸,为王翦庆功。经此一役,王翦威名大振,受封武成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第二十级)

,杨端和没有完成既定目标,从此淡

出始皇视线,李信虽然立功,但是擅自发动战争,功过相抵,不赏不罚。与韩王安一样,赵王迁也被流放,他的流放地点更为偏僻,是上庸的房陵。公子赵嘉虽然在代郡和上谷称赵王,但是并不为历朝史官认可,通常称赵嘉为代王。几年后,王翦之子王贲从燕国攻入代郡,将赵国最后一支军事力量消灭,代王赵嘉也殉国。同时远在房陵的赵王迁,闻兄长已死,最后一丝复国的希望破灭,年纪轻轻郁闷而死,连个后代都没有。二百多年前,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赵、魏、韩三家逼死的时候,下过一个诅咒:“余之后人,皆不得良死。”意思是,你们三家的后人,都不会正常死亡。这是晋国最后一个国君,下的一个孤独的诅咒。如今这个诅咒三分之二已经验证,韩王安、赵王迁都已经不得良死,魏王假的命运又会如何呢?赵王迁临死之前,边咳嗽边下了一个狠毒的诅咒:“赵政,汝以奸臣离间赵氏兄弟,他日赵人必诛杀尔等子孙。”最后秦国是忘在赵高手里的。当然诅咒之说,多为民间穿凿附会之语,但是也让人不由对历史的循环感慨不已。且不论秦国二世而亡的可悲,灭六国的大业也确实是在嬴政手中完成的,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创举是他一生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文作者:菠萝养颜社


相关文章

  • 窃符救赵 | 信陵君有无利益驱动?
  • ▌特别声明: 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 窃符救赵,信陵君有无利益驱动? 表面 ...查看


  • 秦始皇和太子丹的关系之谜:从两小无猜到势不两立
  • " 燕国的王族姓姬,排起家谱来,燕王家族和周王朝的王室是一脉相承的实在亲戚.因此太子丹的全名应该叫作姬丹.姬丹是燕王姬喜的儿子,后来被立为燕国的太子.太子这种职业在和平年代听起来很风光,但是在战国那个战火不断的乱世,太子实在是一种 ...查看


  • 鲁仲连义不帝秦翻译
  • 魯仲連義不帝秦(译文) 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国国王安釐王派将军晋鄙救赵国.害怕秦国,停留在汤阴,不敢前进. 魏王派从别的国家来到魏国做将军的辛垣衍暗暗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秦国军队突然围攻赵国,原因是以前秦昭王和 ...查看


  • 将相和课堂实录
  • <将相和>课堂实录师: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战国时代的赵国.那个时期在赵国有两个威望很高.影响极大的人,一个是蔺相如[板书:蔺相如],这个人的姓不好写,草字头下一个"门"字,"门"里面一 ...查看


  • 必修四重点句子翻译 - 答案
  • 必修四重点句子翻译 制作人:胡超 审核人:段守艳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 ...查看


  • 和氏璧的故事
  • 和氏璧的故事 小霸王 "将相和"的故事我们在小学期间就已经学过了吧!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现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这件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各诸侯国视为镇国的宝贝:为了把和氏璧占为己有,各诸侯想尽办 ...查看


  • 吕不韦资料
  • 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即成语‚一字千金‛的出处.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 ...查看


  • 13完璧归赵
  • 13 完璧归赵 教学目标 1 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9个:璧 赵 秦 蔺 殿 颅 斋 奉 僵: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能区分"吩咐"和"嘱咐",并会正确使用.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完璧归赵 ...查看


  • 赵括是谁赵括与白起的关系白起对赵括的评价
  • 赵括与白起的关系 白起对赵括的评价 赵括是谁 赵括何许人?他因何出名,他有什么成就,他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赵括,赵国武将,其父是赵奢,赵国著名的将军,大将之才.小时候,赵括也是十分聪明伶俐,大有成为神童之迹象,记忆力尤为突出,对诗词熟读几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