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求轨迹方程
x 2y 2
0) 为定点,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 例1. 点B 是椭圆2+2=1上的动点,A(2a ,a b
轨迹方程。
2) ,并且以y 轴为准线,离心率为 例2. 动椭圆过定点M (1,
迹方程。
1,求椭圆的左顶 点A 的轨2
例3. 过点P (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l 2,
若l 1交x 轴于A 点,l 2交y 轴于B 点,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22例4. 已知定点A (2,0),点Q 是圆x +y =1的动点,∠AOQ 的平分线交AQ 于M ,当Q 点在圆上
移动时,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
例5. 如图,给出定点A (a ,0),(a>0)与定直线l :x =-1,点B 是l 上动点,∠BOA 的角平分线交AB 于点C ,求点C 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 值关系。
【模拟试题】
1. 长为3a (a>0)的线段AB 的两端点A 、B 分别在y 轴、x 轴上运动,P 点分线段AB 或正比2:1,求点P 的轨迹方程。
x 2y 2
-=1的焦点,点C 在抛物线y =4x 2上运动,求△ABC 2. △ABC 的顶点B 、C 双曲线169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
3. 自双曲线x -y =1上的动点A 引直线x +y =2的垂线,垂足为B ,求线段AB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4. 已知定点A (-1,0),B (2,0),P 为动点,且∠PBA =2∠PAB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5. 以双曲线x -y =2的右准线l 为左准线,以双曲线的右焦点F 为左焦点的椭圆C 的短轴顶点为B ,求BF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2222
答案:
例一; 分析:题中涉及了三个点A 、B 、M ,其中A 为定点,而B 、M 为动点,且点B 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显然M 的运动是由B 的运动而引发的,可见M 、B 为相关点,故采用相关点法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
解:设动点M 的坐标为(x ,y ),而设B 点坐标为(x 0,y 0)
则由M 为线段AB 中点,可得 ⎧x 0+2a =x ⎪⎧x 0=2x -2a ⎪2⇒⎨ ⎨ y +0y =2y ⎩0⎪0=y ⎪⎩2
即点B 坐标可表为(2x -2a ,2y ) x 2y 2
又 点B (x 0,y0) 2+2=1上 a b
x y ∴0
2+02=1a b 22(2x -2a ) 2(2y ) 2从而有+2=1, a 2b
4(x -a ) 24y 2
+2=1 整理,得动点M a 2b
0) 为中心,长半轴为 动点M 的轨迹是以(a ,a b ,短半轴为的椭圆。 22
例二: 分析:先画出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已知条件:动椭圆过M (1,2)且以y 轴为其准线,可见该椭圆位于y 轴右侧,注意到点M 在椭圆上,故联想到椭圆的几何性质:椭圆上任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之比等于离心率。即可发现间接涉及动顶点A 的等量关系。只需用A 的坐标先表示出左焦点F 的坐标,即可列出轨迹方程。
解:设A (x ,y ) ,左焦点为F (x 0,y) ,则由离心率e =
可得1,及点A 在椭圆上, 2x -x 1|AF |1=,即0=, |AK |2x 2
33x ,∴F (x ,y ) 22 ∴x 0=
又∵M 在椭圆上, ∴|MF |1=,即|MN |2(1-32x ) +(2-y ) 212=, 12
2(x -) 2
22(y -2) 2
2 化简,得9(x -) +4(y -2) =1,即+=1 113
94
2112) 为中心,长半轴为,短半轴为的椭圆。 该方程表示以(, 323
例三:
分析1:设M (x ,y ),由已知l 1⊥l 2,联想到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k 1k 2=-1,即可列出轨迹方程,关键是如何用M 点坐标表示A 、B 两点坐标。事实上,由M 为AB 的中点,易找出它们的坐标之间的联系。
解法1:设M (x ,y ),∵M 为AB 中点,∴A (2x ,0),B (0,2y )。
又l 1,l 2过点P (2,4),且l 1⊥l 2
∴PA ⊥PB ,从而k PA ·k PB =-1, 4-04-2y ,kPB = 2-2x 2-0
44-2y =-1,化简,得x +2y -5=0 ∴2-2x 2 而k PA =
注意到l 1⊥x 轴时,l 2⊥y 轴,此时A (2,0),B (0,4)
中点M (1,2),经检验,它也满足方程x +2y -5=0
综上可知,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5=0。
分析2:解法1中在利用k 1k 2=-1时,需注意k 1、k 2是否存在,故而分情形讨论,能否避开讨论呢?只需利用△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性: |MP |=1|AB | 2
解法2:设M (x ,y ),连结MP ,则A (2x ,0),B (0,2y ),
∵l 1⊥l 2,∴△PAB 为直角三角形 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MP |=
∴(x -2) +(y -4) =221|AB | 21(2x ) 2+(2y ) 2 2
化简,得x +2y -5=0,此即M 的轨迹方程。
分析3: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发现,点M 的运动是由直线l 1引发的,可设出l 1的斜率k 作为参数,建立动点M 坐标(x ,y )满足的参数方程。
解法3:设M (x ,y ),设直线l 1的方程为y -4=k (x -2),(k ≠0)
由l 1⊥l 2,则直线l 2的方程为y -4=-1(x -2) k
4,0) , k
24+) , l 2与y 轴交点B 的坐标为(0,k ∴l 1与x 轴交点A 的坐标为(2-
∵M 为AB 的中点, 4⎧2-⎪k =1-2x =⎪⎪2k ∴⎨(k 为参数) 2⎪4+⎪k =2+1y =⎪2k ⎩
消去k ,得x +2y -5=0。
另外,当k =0时,AB 中点为M (1,2),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当k 不存在时,AB 中点为M (1,2),也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综上所述,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5=0。
的性质,知例四:分析1: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
|AM |=2, |MQ ||AM ||OA |= |MQ ||OQ | 而|OA |=2,|OQ |=1,故
即点M 分成比为λ=2,
若设出M (x ,y ),则由分点坐标公式,可表示出点Q 的坐标,因Q 、M 为相关点,(Q 点运动导致点M 运动),可采用相关点法求点M 的轨迹方程。
解法1:设M (x ,y ), 质定理,得 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
∵M 在AQ 上,
∴点M 分AQ 成比为λ=2, |AM ||AO |==2, |MQ ||OQ |
2+2·x 0⎧x =⎪⎪1+20) 若设点Q 的坐标为(x 0,y0) ,则⎨ 又A (2, 0+2·y 0⎪y =⎪1+2⎩
3x -2⎧x =⎪⎪02 ∴⎨⎪y =3y
0⎪2⎩
22而点Q (x 0,y0) 在圆x 2+y 2=1上 3x -223y 24) +() 2=1,化简,得(x -) 2+y 2= 2239
2242 ∴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 +y =。 39 ∴x 0+y 0=1,即(
分析2: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性质,知|AM ||AO |==2, |QM ||QO |
若过M 作MN ∥OQ 交OA 于N ,则|AN ||AM |==2, |ON ||QM |
0) ,而 从而N (,
|MN |= ∴23|MN ||AM |2==,|OQ |=1, |OQ ||AQ |3222|OQ |=为定值,可见动点M 到定点N 的距离为定值。 333
2 因此M 的轨迹是以N 为圆心,半径为的圆, 3
2242 ∴其方程为(x -) +y =, 39
而当∠AOQ =180°时,其角分线为y 轴,它与AQ 交点为原点O ,显然,该点也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注:此种解法为定义法。
例五: 解法1:设B (-1,b ),C (x ,y ),直线OB 的方程为y =-bx ,即bx +y =0, ∵OC 平分∠AOB ,∴点C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bx +y |
b +12=|y |①
又∵点C 在直线AB 上,∴A 、B 、C 三点共线 y b =,x -a -1-a
(1+a ) y ③ 由②得b =a -x ∴k AC =k AB ,即
由①得b (x -y ) +2·xy =022② ④
把③代入④,得 (1+a ) y (x 2-y 2) +2xy =0 a -x (0≤x
y ≠0时,(1+a ) ·(x 2-y 2) +2x (a -x ) =0,即(a -1) x 2-(a +1) y 2+2ax =0 (0≤x
y=0时,b =0,∠AOB =180°,点C 坐标为(0,0),满足上述方程。
22 故方程(a -1)x -(a+1)y +2ax =0是点C 的轨迹方程。
2 当a =1时,方程为y =x ,(0≤x∴01时,轨迹为双曲线弧。
解法2:设B (-1,b ),C (x ,y ) 则k OA =0,kOC =y ,kx OB =-b
∵OC 平分∠AOB ∴∠AOC =∠COB ∴tg ∠AOC =tg ∠COB , y y -0-b -y bx +y ∴=,整理,得=,① y y x by -x 1+·01+(-b ) ·x x
y b (a +1) y =∴b =,代入①式,消去b ,得 又x -a -1-a a -x
(1+a ) y (x -y ) +2xy (a -x ) =0,(0≤x
以下略,(见解法1的相应部分)
解法3:设B (-1,b ),C (x ,y ),又A (a ,0) 22
|AC |= ∴(a +1) 2+b 2,|BC |=(x +1) 2+(y -b ) 2,|AO |=a ,|BO |=b 2+1 ∵OC 平分∠AOB ,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得 (a +1) 2+b 2|AC ||AO |a =,即= 222|BC ||BO |(x +1) +(y -b ) +1
整理,得(b+1) ·[(a+1) +b ]=a [(x+1) +(y-b) ] (a +1) y 又由k AC =k AB 得b =代入上式,整理,得 a -x
(1+a ) y (x -y ) +2xy (a -x ) =0,(0≤x
以下略。(同解法1的相应部分)
【试题答案】
1. x 2+4y 2=4a 2
2. y =12x 2,(x ≠0,y≠0) 3. 2x -2y -2x +2y -1=0,(x ≠2253,y≠) 44
y 2
=1,(x >-1) 4. x -32
5. y =
21(x -2) ,(x >1) 2
专题复习——求轨迹方程
x 2y 2
0) 为定点,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 例1. 点B 是椭圆2+2=1上的动点,A(2a ,a b
轨迹方程。
2) ,并且以y 轴为准线,离心率为 例2. 动椭圆过定点M (1,
迹方程。
1,求椭圆的左顶 点A 的轨2
例3. 过点P (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l 2,
若l 1交x 轴于A 点,l 2交y 轴于B 点,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22例4. 已知定点A (2,0),点Q 是圆x +y =1的动点,∠AOQ 的平分线交AQ 于M ,当Q 点在圆上
移动时,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
例5. 如图,给出定点A (a ,0),(a>0)与定直线l :x =-1,点B 是l 上动点,∠BOA 的角平分线交AB 于点C ,求点C 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 值关系。
【模拟试题】
1. 长为3a (a>0)的线段AB 的两端点A 、B 分别在y 轴、x 轴上运动,P 点分线段AB 或正比2:1,求点P 的轨迹方程。
x 2y 2
-=1的焦点,点C 在抛物线y =4x 2上运动,求△ABC 2. △ABC 的顶点B 、C 双曲线169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
3. 自双曲线x -y =1上的动点A 引直线x +y =2的垂线,垂足为B ,求线段AB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4. 已知定点A (-1,0),B (2,0),P 为动点,且∠PBA =2∠PAB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5. 以双曲线x -y =2的右准线l 为左准线,以双曲线的右焦点F 为左焦点的椭圆C 的短轴顶点为B ,求BF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2222
答案:
例一; 分析:题中涉及了三个点A 、B 、M ,其中A 为定点,而B 、M 为动点,且点B 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显然M 的运动是由B 的运动而引发的,可见M 、B 为相关点,故采用相关点法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
解:设动点M 的坐标为(x ,y ),而设B 点坐标为(x 0,y 0)
则由M 为线段AB 中点,可得 ⎧x 0+2a =x ⎪⎧x 0=2x -2a ⎪2⇒⎨ ⎨ y +0y =2y ⎩0⎪0=y ⎪⎩2
即点B 坐标可表为(2x -2a ,2y ) x 2y 2
又 点B (x 0,y0) 2+2=1上 a b
x y ∴0
2+02=1a b 22(2x -2a ) 2(2y ) 2从而有+2=1, a 2b
4(x -a ) 24y 2
+2=1 整理,得动点M a 2b
0) 为中心,长半轴为 动点M 的轨迹是以(a ,a b ,短半轴为的椭圆。 22
例二: 分析:先画出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已知条件:动椭圆过M (1,2)且以y 轴为其准线,可见该椭圆位于y 轴右侧,注意到点M 在椭圆上,故联想到椭圆的几何性质:椭圆上任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之比等于离心率。即可发现间接涉及动顶点A 的等量关系。只需用A 的坐标先表示出左焦点F 的坐标,即可列出轨迹方程。
解:设A (x ,y ) ,左焦点为F (x 0,y) ,则由离心率e =
可得1,及点A 在椭圆上, 2x -x 1|AF |1=,即0=, |AK |2x 2
33x ,∴F (x ,y ) 22 ∴x 0=
又∵M 在椭圆上, ∴|MF |1=,即|MN |2(1-32x ) +(2-y ) 212=, 12
2(x -) 2
22(y -2) 2
2 化简,得9(x -) +4(y -2) =1,即+=1 113
94
2112) 为中心,长半轴为,短半轴为的椭圆。 该方程表示以(, 323
例三:
分析1:设M (x ,y ),由已知l 1⊥l 2,联想到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k 1k 2=-1,即可列出轨迹方程,关键是如何用M 点坐标表示A 、B 两点坐标。事实上,由M 为AB 的中点,易找出它们的坐标之间的联系。
解法1:设M (x ,y ),∵M 为AB 中点,∴A (2x ,0),B (0,2y )。
又l 1,l 2过点P (2,4),且l 1⊥l 2
∴PA ⊥PB ,从而k PA ·k PB =-1, 4-04-2y ,kPB = 2-2x 2-0
44-2y =-1,化简,得x +2y -5=0 ∴2-2x 2 而k PA =
注意到l 1⊥x 轴时,l 2⊥y 轴,此时A (2,0),B (0,4)
中点M (1,2),经检验,它也满足方程x +2y -5=0
综上可知,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5=0。
分析2:解法1中在利用k 1k 2=-1时,需注意k 1、k 2是否存在,故而分情形讨论,能否避开讨论呢?只需利用△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性: |MP |=1|AB | 2
解法2:设M (x ,y ),连结MP ,则A (2x ,0),B (0,2y ),
∵l 1⊥l 2,∴△PAB 为直角三角形 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MP |=
∴(x -2) +(y -4) =221|AB | 21(2x ) 2+(2y ) 2 2
化简,得x +2y -5=0,此即M 的轨迹方程。
分析3: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发现,点M 的运动是由直线l 1引发的,可设出l 1的斜率k 作为参数,建立动点M 坐标(x ,y )满足的参数方程。
解法3:设M (x ,y ),设直线l 1的方程为y -4=k (x -2),(k ≠0)
由l 1⊥l 2,则直线l 2的方程为y -4=-1(x -2) k
4,0) , k
24+) , l 2与y 轴交点B 的坐标为(0,k ∴l 1与x 轴交点A 的坐标为(2-
∵M 为AB 的中点, 4⎧2-⎪k =1-2x =⎪⎪2k ∴⎨(k 为参数) 2⎪4+⎪k =2+1y =⎪2k ⎩
消去k ,得x +2y -5=0。
另外,当k =0时,AB 中点为M (1,2),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当k 不存在时,AB 中点为M (1,2),也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综上所述,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5=0。
的性质,知例四:分析1: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
|AM |=2, |MQ ||AM ||OA |= |MQ ||OQ | 而|OA |=2,|OQ |=1,故
即点M 分成比为λ=2,
若设出M (x ,y ),则由分点坐标公式,可表示出点Q 的坐标,因Q 、M 为相关点,(Q 点运动导致点M 运动),可采用相关点法求点M 的轨迹方程。
解法1:设M (x ,y ), 质定理,得 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
∵M 在AQ 上,
∴点M 分AQ 成比为λ=2, |AM ||AO |==2, |MQ ||OQ |
2+2·x 0⎧x =⎪⎪1+20) 若设点Q 的坐标为(x 0,y0) ,则⎨ 又A (2, 0+2·y 0⎪y =⎪1+2⎩
3x -2⎧x =⎪⎪02 ∴⎨⎪y =3y
0⎪2⎩
22而点Q (x 0,y0) 在圆x 2+y 2=1上 3x -223y 24) +() 2=1,化简,得(x -) 2+y 2= 2239
2242 ∴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 +y =。 39 ∴x 0+y 0=1,即(
分析2: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性质,知|AM ||AO |==2, |QM ||QO |
若过M 作MN ∥OQ 交OA 于N ,则|AN ||AM |==2, |ON ||QM |
0) ,而 从而N (,
|MN |= ∴23|MN ||AM |2==,|OQ |=1, |OQ ||AQ |3222|OQ |=为定值,可见动点M 到定点N 的距离为定值。 333
2 因此M 的轨迹是以N 为圆心,半径为的圆, 3
2242 ∴其方程为(x -) +y =, 39
而当∠AOQ =180°时,其角分线为y 轴,它与AQ 交点为原点O ,显然,该点也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注:此种解法为定义法。
例五: 解法1:设B (-1,b ),C (x ,y ),直线OB 的方程为y =-bx ,即bx +y =0, ∵OC 平分∠AOB ,∴点C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bx +y |
b +12=|y |①
又∵点C 在直线AB 上,∴A 、B 、C 三点共线 y b =,x -a -1-a
(1+a ) y ③ 由②得b =a -x ∴k AC =k AB ,即
由①得b (x -y ) +2·xy =022② ④
把③代入④,得 (1+a ) y (x 2-y 2) +2xy =0 a -x (0≤x
y ≠0时,(1+a ) ·(x 2-y 2) +2x (a -x ) =0,即(a -1) x 2-(a +1) y 2+2ax =0 (0≤x
y=0时,b =0,∠AOB =180°,点C 坐标为(0,0),满足上述方程。
22 故方程(a -1)x -(a+1)y +2ax =0是点C 的轨迹方程。
2 当a =1时,方程为y =x ,(0≤x∴01时,轨迹为双曲线弧。
解法2:设B (-1,b ),C (x ,y ) 则k OA =0,kOC =y ,kx OB =-b
∵OC 平分∠AOB ∴∠AOC =∠COB ∴tg ∠AOC =tg ∠COB , y y -0-b -y bx +y ∴=,整理,得=,① y y x by -x 1+·01+(-b ) ·x x
y b (a +1) y =∴b =,代入①式,消去b ,得 又x -a -1-a a -x
(1+a ) y (x -y ) +2xy (a -x ) =0,(0≤x
以下略,(见解法1的相应部分)
解法3:设B (-1,b ),C (x ,y ),又A (a ,0) 22
|AC |= ∴(a +1) 2+b 2,|BC |=(x +1) 2+(y -b ) 2,|AO |=a ,|BO |=b 2+1 ∵OC 平分∠AOB ,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得 (a +1) 2+b 2|AC ||AO |a =,即= 222|BC ||BO |(x +1) +(y -b ) +1
整理,得(b+1) ·[(a+1) +b ]=a [(x+1) +(y-b) ] (a +1) y 又由k AC =k AB 得b =代入上式,整理,得 a -x
(1+a ) y (x -y ) +2xy (a -x ) =0,(0≤x
以下略。(同解法1的相应部分)
【试题答案】
1. x 2+4y 2=4a 2
2. y =12x 2,(x ≠0,y≠0) 3. 2x -2y -2x +2y -1=0,(x ≠2253,y≠) 44
y 2
=1,(x >-1) 4. x -32
5. y =
21(x -2) ,(x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