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历史必修三

百家争鸣

一、知识体系

儒学的创立、发展历程及影响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发展(战国孟子、荀子)→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复兴(唐宋时期)→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中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与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必背知识点

三、 1、孔子(思想:仁、礼、德治;教育:有教无类、私学;典籍:六经) 2、孟子(道德规范;仁政:民贵君轻)

3、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4、道家(朴素辩证法、无为)法家(《法经》、韩非、最受统治者欢迎)墨家(小生产者利益,兼爱、非攻)

5、“焚书坑儒”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6、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科举制的影响

7、儒学的困境(佛道的冲击)、复兴(唐代中后期:韩愈道统思想、李敖“性命之源”;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8、北宋五子开创理学(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9、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四书五经。

10、陆王心学(陆九渊是开创者:心即理也。王阳明集大成:致良知、知行合一) 11、明朝李贽:反正统、理存于百姓中、童心说、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12、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经世致用、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唯物)

13、清朝唐甄“凡为帝王者皆贼”

四 背诵

孔子的思想主张:

1. 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推行‘德治’。

2.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3.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4 整理古籍 论语 与五经

形成原因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经济:“井田”制崩溃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经济基础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历史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孟子的思想主张 .......

1 他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2 提出 ‘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 :

① “道”是万物本源,否定“天命论”

2 朴素的辩证发思想

3提出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法家: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

1 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2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法家思想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一千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 儒家思想在吸收各家之长,融合积极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 的背景

1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的过程中,文化成为政治权利附庸 2 儒生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 是一种文化专职政策

影响

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场浩劫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背景

1 ‘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

3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表现 ‘尊儒’,肯定了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启用贤良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倡儒

中央 ;设立太学(是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地方 ; 命令各郡县设立学校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是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影响

积极方面

1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史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理论依据

2 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思想文化的教育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消极方面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职政策,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

科举制文化的影响

特点

1 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2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历史影响

积极作用

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和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 孝 节 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邵雍重新排列 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并严格区分了天 道 性 心等概念,准确的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 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南宋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思想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

朱熹的思想主张

在理气关系方面,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

阴阳变化

理学的修养论,强调‘仁’ 核心是正君心;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

’ ....

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将 大学 中庸 与 论语 孟子 集为 四书 ,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影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九渊 是心学的开创者。 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 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天理/核心)是人的心, 他退出一连串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影响; 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有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道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责任和使命,突显人性的庄严。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李贽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否定儒学正学的权威性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写作业主张‘真心’

代表著作

藏书, 续藏书, 焚书, 续焚书等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最精彩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思想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具体制度 学校就成了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顾炎武

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主张‘经世致用’ ....

王夫之

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抨击‘孤秦’,‘陋宋’,揭露了始皇及历代帝

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哲学思想 ‘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和社

会史观

唐甄 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三人进步思想的共同点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思想上,批判和继承传统儒学,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价值观上强调经世

致用。

考纲要求: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⑴ 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⑵ 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⑶ 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纸的发明

西汉早期发明植物纤维纸

东汉时,蔡伦独创纸,被称为‘蔡侯纸’

传播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地位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

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作用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

步。

指南针

战国时期 【韩非子】中提到过这种‘司南’。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北宋指南

针发明并应用于航海

外传 12世纪末只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贡献 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

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

商周时期,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时期,具有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葛

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明代的火器 定时炸弹

传播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影响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

早期的印刷书主要是雕版印刷; 在敦煌发现【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

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元代王祯成功创造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贡献 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由波斯传到西方,为

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特点

1) 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2) 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

☆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1、小篆创始于秦 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 ,富于图案美。成就最高的是秦代的 李斯。

2、隶书始于 秦朝 代,成熟并通行于汉魏;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3、楷书也称形成于 汉末 ,字体方正,规矩严整。书法家有唐代的欧阳询 、 颜真卿 、 柳公权 。

4、行书盛行于 晋 代,东晋的王羲之 擅长草书、行书,号称“书圣”。以行书名世,号称北宋四大书法家的是苏轼、 黄庭坚 、米芾 、 蔡襄 。

☆ 画中有诗

1、中国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 、 山水画 、 花鸟画 三大画料;艺术风格

上,可以分为 工笔重彩画和水墨谈彩画两大类型。

2、文人画,是北宋 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创作上强调主要艺术表现,集 文学 、

书法 、 绘画 及 篆刻艺术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苏轼 的诗,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 金声玉振

1、秦汉设立乐府 机构,广泛收集民间歌曲 和四邻诸民族的 异域音乐;

2、南北朝、隋唐时,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 燕乐。

☆ 宫廷舞和民间舞

1、夏商 时代已经产生了宫廷舞蹈;周代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

2、民间舞蹈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 喜怒爱憎的感情。 ☆ 戏曲

1、一人主唱、 曲排联套体 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2、昆山腔经艺人精研细磨形成“水磨调”; 皮黄腔 、 梆子腔等地方戏曲声腔兴起,促成了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三 中国古代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诗的经典

1、 诗经 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2、《诗经》分为风 、 雅 、 颂 三部分, 风 是《诗经》的精粹,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群众 的生活,《雅》是周王朝 所在地的诗歌,分为《大雅》 、 《小雅》两部分,主要反映 贵族阶级 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 重大典礼 的乐歌,分为《周颂》 、 《鲁颂》 、《商颂》、三部分,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的歌颂。

★ 楚辞的魅力

1、楚辞是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楚国 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与《诗经》创作方法不同,楚辞是 现实主义 的,人们又称楚辞体为“ 骚体 ”。

2、 屈原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是《离骚》,他的著名诗篇还有 九章 、 天问 、 九歌 。

★ 汉赋的风采

1、西汉早期的赋,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赋鸟赋》,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的先河。

2、汉武帝时代,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其中的精品。

3、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杨雄,

★ 李杜诗篇万口传

1、唐代是中国诗歌 发展的鼎盛时期。

2、盛唐大诗人李白,有诗仙的美誉。杜甫则有诗圣 的美誉。

★ 宋词

1、词是由民间流行的 长短句 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号为“ 曲子词”。

2、在北宋词坛上,出现了一大批词人如 辛弃疾、 苏轼 、 李清照等

★ 元曲

1、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散曲 和元代杂剧 两大类,即通常所说的“剧曲”和“散曲”。

2、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 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 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 北杂剧 或 北曲 。著名杂剧作家 关汉卿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的剧目。当时在城市里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之为“瓦肆”或“勾栏 ”。

★ 明清小说

1、元末明初,在 宋元话本体裁的基础上,产生了章回体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2、罗贯中的 《三国演义》,施耐庵的 《水浒传》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树立楷模。

3、清代小说代表有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曹雪芹的 《红楼梦》更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 和 封建社会 由强大到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4、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宋词形成原因

1. 经济方面(根本原因):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 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

活的需要。

3. 政治:宋朝时期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尤其是宋金对峙时期),词更能表达作者的

思想情感

明清小说背景

一、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二、城市的兴起

三、士阶层的进一步扩大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新文化运动;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

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所起的作用;

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以邓小平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出现许多新变化、新问题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

一个方向 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系变法 新文化运动

中体西用 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林则徐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林则徐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辑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详作,明确的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洋务派

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结果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口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含义 见其课本49页 知识链接

维新变法

兴起背景

● 民资初步发展

● 民族街即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深重

● 19C90s ,资产阶级微信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思想上

1. 爱国救亡,政治变革

2. 思想进步 顺应历史发展

3. 思想启蒙

4. 客观桑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政治上

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走向共和

● 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改良受挫

●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不断深化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1)、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

B、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时间:1905—1907年 阵地:《新民丛报》(维新派)——《民报》(革命派) ★、内容:a 、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意义: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建立共和的主张受到进步人士的拥护,扩大了民革命的影响,转发了革命阵营

★、同:(目的)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

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二、新文化运动

经济(根本原因):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直接原因):1) 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迁移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政治: 张勋、袁世凯等妄图复辟帝制

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其实质是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历史必修三

百家争鸣

一、知识体系

儒学的创立、发展历程及影响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发展(战国孟子、荀子)→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复兴(唐宋时期)→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中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与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必背知识点

三、 1、孔子(思想:仁、礼、德治;教育:有教无类、私学;典籍:六经) 2、孟子(道德规范;仁政:民贵君轻)

3、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4、道家(朴素辩证法、无为)法家(《法经》、韩非、最受统治者欢迎)墨家(小生产者利益,兼爱、非攻)

5、“焚书坑儒”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6、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科举制的影响

7、儒学的困境(佛道的冲击)、复兴(唐代中后期:韩愈道统思想、李敖“性命之源”;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8、北宋五子开创理学(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9、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四书五经。

10、陆王心学(陆九渊是开创者:心即理也。王阳明集大成:致良知、知行合一) 11、明朝李贽:反正统、理存于百姓中、童心说、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12、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经世致用、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唯物)

13、清朝唐甄“凡为帝王者皆贼”

四 背诵

孔子的思想主张:

1. 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推行‘德治’。

2.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3.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4 整理古籍 论语 与五经

形成原因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经济:“井田”制崩溃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经济基础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历史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孟子的思想主张 .......

1 他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2 提出 ‘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 :

① “道”是万物本源,否定“天命论”

2 朴素的辩证发思想

3提出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法家: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

1 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2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法家思想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一千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 儒家思想在吸收各家之长,融合积极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 的背景

1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的过程中,文化成为政治权利附庸 2 儒生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 是一种文化专职政策

影响

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场浩劫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背景

1 ‘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

3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表现 ‘尊儒’,肯定了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启用贤良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倡儒

中央 ;设立太学(是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地方 ; 命令各郡县设立学校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是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影响

积极方面

1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史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理论依据

2 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思想文化的教育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消极方面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职政策,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

科举制文化的影响

特点

1 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2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历史影响

积极作用

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和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 孝 节 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邵雍重新排列 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并严格区分了天 道 性 心等概念,准确的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 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南宋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思想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

朱熹的思想主张

在理气关系方面,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

阴阳变化

理学的修养论,强调‘仁’ 核心是正君心;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

’ ....

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将 大学 中庸 与 论语 孟子 集为 四书 ,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影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九渊 是心学的开创者。 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 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天理/核心)是人的心, 他退出一连串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影响; 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有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道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责任和使命,突显人性的庄严。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李贽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否定儒学正学的权威性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写作业主张‘真心’

代表著作

藏书, 续藏书, 焚书, 续焚书等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最精彩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思想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具体制度 学校就成了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顾炎武

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主张‘经世致用’ ....

王夫之

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抨击‘孤秦’,‘陋宋’,揭露了始皇及历代帝

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哲学思想 ‘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和社

会史观

唐甄 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三人进步思想的共同点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思想上,批判和继承传统儒学,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价值观上强调经世

致用。

考纲要求: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⑴ 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⑵ 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⑶ 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纸的发明

西汉早期发明植物纤维纸

东汉时,蔡伦独创纸,被称为‘蔡侯纸’

传播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地位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

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作用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

步。

指南针

战国时期 【韩非子】中提到过这种‘司南’。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北宋指南

针发明并应用于航海

外传 12世纪末只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贡献 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

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

商周时期,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时期,具有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葛

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明代的火器 定时炸弹

传播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影响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

早期的印刷书主要是雕版印刷; 在敦煌发现【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

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元代王祯成功创造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贡献 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由波斯传到西方,为

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特点

1) 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2) 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

☆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1、小篆创始于秦 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 ,富于图案美。成就最高的是秦代的 李斯。

2、隶书始于 秦朝 代,成熟并通行于汉魏;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3、楷书也称形成于 汉末 ,字体方正,规矩严整。书法家有唐代的欧阳询 、 颜真卿 、 柳公权 。

4、行书盛行于 晋 代,东晋的王羲之 擅长草书、行书,号称“书圣”。以行书名世,号称北宋四大书法家的是苏轼、 黄庭坚 、米芾 、 蔡襄 。

☆ 画中有诗

1、中国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 、 山水画 、 花鸟画 三大画料;艺术风格

上,可以分为 工笔重彩画和水墨谈彩画两大类型。

2、文人画,是北宋 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创作上强调主要艺术表现,集 文学 、

书法 、 绘画 及 篆刻艺术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苏轼 的诗,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 金声玉振

1、秦汉设立乐府 机构,广泛收集民间歌曲 和四邻诸民族的 异域音乐;

2、南北朝、隋唐时,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 燕乐。

☆ 宫廷舞和民间舞

1、夏商 时代已经产生了宫廷舞蹈;周代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

2、民间舞蹈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 喜怒爱憎的感情。 ☆ 戏曲

1、一人主唱、 曲排联套体 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2、昆山腔经艺人精研细磨形成“水磨调”; 皮黄腔 、 梆子腔等地方戏曲声腔兴起,促成了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三 中国古代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诗的经典

1、 诗经 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2、《诗经》分为风 、 雅 、 颂 三部分, 风 是《诗经》的精粹,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群众 的生活,《雅》是周王朝 所在地的诗歌,分为《大雅》 、 《小雅》两部分,主要反映 贵族阶级 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 重大典礼 的乐歌,分为《周颂》 、 《鲁颂》 、《商颂》、三部分,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的歌颂。

★ 楚辞的魅力

1、楚辞是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楚国 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与《诗经》创作方法不同,楚辞是 现实主义 的,人们又称楚辞体为“ 骚体 ”。

2、 屈原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是《离骚》,他的著名诗篇还有 九章 、 天问 、 九歌 。

★ 汉赋的风采

1、西汉早期的赋,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赋鸟赋》,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的先河。

2、汉武帝时代,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其中的精品。

3、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杨雄,

★ 李杜诗篇万口传

1、唐代是中国诗歌 发展的鼎盛时期。

2、盛唐大诗人李白,有诗仙的美誉。杜甫则有诗圣 的美誉。

★ 宋词

1、词是由民间流行的 长短句 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号为“ 曲子词”。

2、在北宋词坛上,出现了一大批词人如 辛弃疾、 苏轼 、 李清照等

★ 元曲

1、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散曲 和元代杂剧 两大类,即通常所说的“剧曲”和“散曲”。

2、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 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 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 北杂剧 或 北曲 。著名杂剧作家 关汉卿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的剧目。当时在城市里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之为“瓦肆”或“勾栏 ”。

★ 明清小说

1、元末明初,在 宋元话本体裁的基础上,产生了章回体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2、罗贯中的 《三国演义》,施耐庵的 《水浒传》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树立楷模。

3、清代小说代表有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曹雪芹的 《红楼梦》更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 和 封建社会 由强大到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4、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宋词形成原因

1. 经济方面(根本原因):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 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

活的需要。

3. 政治:宋朝时期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尤其是宋金对峙时期),词更能表达作者的

思想情感

明清小说背景

一、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二、城市的兴起

三、士阶层的进一步扩大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新文化运动;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

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所起的作用;

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以邓小平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出现许多新变化、新问题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

一个方向 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系变法 新文化运动

中体西用 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林则徐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林则徐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辑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详作,明确的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洋务派

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结果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口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含义 见其课本49页 知识链接

维新变法

兴起背景

● 民资初步发展

● 民族街即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深重

● 19C90s ,资产阶级微信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思想上

1. 爱国救亡,政治变革

2. 思想进步 顺应历史发展

3. 思想启蒙

4. 客观桑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政治上

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走向共和

● 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改良受挫

●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不断深化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1)、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

B、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时间:1905—1907年 阵地:《新民丛报》(维新派)——《民报》(革命派) ★、内容:a 、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意义: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建立共和的主张受到进步人士的拥护,扩大了民革命的影响,转发了革命阵营

★、同:(目的)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

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二、新文化运动

经济(根本原因):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直接原因):1) 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迁移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政治: 张勋、袁世凯等妄图复辟帝制

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其实质是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相关文章

  • 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1.2历史考点分析
  •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杨俊民 2016年全国文综考试已尘埃落定,就历史试题的评析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全国文综Ⅰ(乙)卷.Ⅱ(甲)卷考点分布.试题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而言,保持了极大的稳定 ...查看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 ...查看


  • 新高一历史视频总汇
  • 新高一历史视频总汇 1. 2. 3. 4. [新课标]必修一 [新课标]必修一 [新课标]必修一 [新课标]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练习]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 ...查看


  • 广东省梅州市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手机版)
  •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人民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沪科版 鲁科版 城市列表 电子课本网 > 切换城市 > 广东省梅州市教材版本 广 ...查看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20140912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 首先,高中有以下课程: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高考科目,都有学分) 体育,美术(或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分科目) 心理,自习,班会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共有课本(必修和选修)共111本,清单如下 书名 价 ...查看


  •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归纳
  •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归纳 中国史:必修①第一单元:1.商周政治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3.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4. 政治史 : 世界史:必修①第二单元: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中国史:必修②第一单元: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查看


  • 人教版新课程:高一历史(2015)
  • 人教版新课程:高一历史(2015)在线播放地址列表: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1-1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1-2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2-1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2-2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2-3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3 ...查看


  • 高中学生学籍档案填写样表
  •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中学 高中学生学籍档案填写样表 学 学习 领域 科目 语文 英语 语 言 与 文 学 语文 英语 分 修 习 学 时 72 72 72 72 (第一学年) 考核方式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成 ...查看


  • 历史必修二与必修三部分重点复习问题
  • 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时间.内容.作用和影 响? 2. 理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含义: 3.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为什么没有马上终止&q ...查看


  • 2015年高三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 2015级历史高考备考方略 一.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走向分析 近三年<历史考试说明>明确表示,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命题专家进一步指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