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基础知识全解

地理高考基础知识全解(熟读理解运用)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在图中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

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先判断地势的高低,再判断河流流向;

②根据河流的宽度,一般上游河道窄,下游河道变宽;

③根据水系的形态,从干流的下游往上游看,河流的水系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据支流和干流的关系,即可判断流向。

7.水系特征:指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其分布、河流的形状(如树枝状、扇形等)、河道宽窄曲直等方面。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对应如下:

外流河水文特征及原因

①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水位和流量大小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②汛期长短: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③含沙量大小: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④有无结冰期: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

⑤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⑥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等决定。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主要考虑落

差、水量两个方面)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势及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1.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迎风、背风坡,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如法国、朝鲜半岛、海南岛的地势特点的判断),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

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

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二、等温线专题(五读)

1.读变化趋势分析数值变化趋势

2.分析走向(延伸方向):

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

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3.分析弯曲状况:

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

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4.分析疏密状况:

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缓坡、同种性质的气团控制。 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陡坡、锋面处;

5.分析极值特征:分析数值变化趋势;闭合曲线“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高值区——(可能原因):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热岛效应);

低值区——(可能原因):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

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

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也可用“一陆南”法则来记)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

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

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

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

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三、等潜水位线专题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5.潜水流速的大小:

取决于潜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

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确定引水工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

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

二是凸值法,根据“凸高为低”和“凸低为高”(高低规律)来判断,注意河流处河水水位与潜水水位一致;

三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四、其它等值线专题

1. 等温差线

⑴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点前后,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①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②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③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④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⑤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⑵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①纬度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图3给出了不同纬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情况。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②海陆 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

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③距海远近 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⑶等值线分析

①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②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⒉等降水量线

⑴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锋面雨带的南北移动,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⑵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

⑶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⑷闭合曲线:越向内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越向内降水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

⒊等盐度线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不同纬度地区盐度比较主要分析气候中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同纬度不同海区主要分析洋流流经状况,暖流流经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盐度较低;近海岸盐度还要分析陆地淡水注入的稀释作用;高纬度海区还要分析结冰与融冰的影响,结冰使盐度升高,融冰使盐度降低。

4、等压线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低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 等压线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线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高考能力要求:

⑴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⑵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⑶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⑷判断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⑸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⒍等震线:

①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②影响因子: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

五、河流专题:

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3.河流水文特征: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 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

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含沙量小,无结冰期的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⑧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4.河流地貌: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6.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

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气温较高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

7、河流的利用:

六、地下水专题

1.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⑴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⑵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⑶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出露,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七、太阳高度

(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二)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

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三)其它知识点:

1、极点: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

(1)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º到23.5º间变化。

(2)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如: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反之,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则可知道太阳直射21°N。

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

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0点日出,24点日落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7°,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4、处于极昼期的地点(除该日极昼的地点)。处于极昼期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一天中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非极点地区表现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大于0°,其大小等于当地纬度与极昼最低纬度大小之差;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7°(非极圈)

八、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各种因素

⒈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① 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② 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 ① 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② 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⒉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②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⒊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1)海拔高度: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海陆分布: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相反。

(3)气温: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反之气温低则气压高。

(4)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气流处相反。 ⒋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纬度位置):不同纬度位置的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全球的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2)洋流: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河流: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

(5)结冰或融冰: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区封闭性: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流少,盐度走极端。

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白昼时间的长短。

(6)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⒍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⒎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1)深度: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

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2)温度带: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3)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4)河流: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⒏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⒐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

⒑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1)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

纬度逐渐升高。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2)降水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相关。同一山体,一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雪

线;海洋性冰川雪线低于大陆性冰川。

(3)地表起伏影响: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⒒农业区位选择:

①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地形平坦

②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市场(人口数量、饮食习惯)、交通运输(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工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等)、政策

⒓工业区位选择: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市场(腹地)、交通、 农业经济基础(提供食品和原料)、环境(风向、河流)、 资金、政策、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⒗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类型(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

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1)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

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类似。

(3)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4)同一山体雪线分布的海拔一般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九、问题地理专题

1.农业问题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2.工业问题

①废气:矿物燃料燃烧 →CO2→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矿物燃料燃烧 → SO2、NOX→酸雨;冰箱和空调大量使用致冷剂 →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②废水:污染水源、土壤、核电站排放大量热水

③废渣: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

3.工程建设问题

①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质变坏

②水库: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水库地震。

③道路建设(铁路、公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

④开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4.旅游活动问题:

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5.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

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

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

蝗害。

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②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

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 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 ③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 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 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4)土壤盐碱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②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③治理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实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调水

(6)赤潮

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

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体健康,

c 影响海洋旅游业。

(7)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气候)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

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8)温室效应问题:

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②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a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b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B、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a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b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c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③产生原理: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产生原因:a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b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④解决措施

a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 b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c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⑤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多种环境问题

a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b加大了洪涝威胁 c减弱了港口功能 d引发海水入侵 e引发土壤盐碱化

f海岸侵蚀加剧 g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 h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9)酸雨(酸雨、酸雾、酸雪)

十几年来,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①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

②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

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③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④欧洲和北美的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试从历史角度加以说明

(欧洲、北美工业化起步早,比我国多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规模也比我国大得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的治理,因此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

⑤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⑥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⑦解决措施:减少酸雨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a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b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c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

(10)臭氧层空洞

①产生原理:氯氟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布森单位)

②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③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④近十多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11%左右),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A.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上升 B.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 C.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涨 D.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明显改变

⑤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物质迁移的原因是: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

⑥措施:减少并逐渐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地理高考基础知识全解(熟读理解运用)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在图中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

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先判断地势的高低,再判断河流流向;

②根据河流的宽度,一般上游河道窄,下游河道变宽;

③根据水系的形态,从干流的下游往上游看,河流的水系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据支流和干流的关系,即可判断流向。

7.水系特征:指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其分布、河流的形状(如树枝状、扇形等)、河道宽窄曲直等方面。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对应如下:

外流河水文特征及原因

①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水位和流量大小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②汛期长短: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③含沙量大小: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④有无结冰期: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

⑤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⑥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等决定。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主要考虑落

差、水量两个方面)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势及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1.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迎风、背风坡,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如法国、朝鲜半岛、海南岛的地势特点的判断),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

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

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二、等温线专题(五读)

1.读变化趋势分析数值变化趋势

2.分析走向(延伸方向):

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

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3.分析弯曲状况:

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

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4.分析疏密状况:

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缓坡、同种性质的气团控制。 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陡坡、锋面处;

5.分析极值特征:分析数值变化趋势;闭合曲线“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高值区——(可能原因):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热岛效应);

低值区——(可能原因):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

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

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也可用“一陆南”法则来记)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

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

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

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

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三、等潜水位线专题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5.潜水流速的大小:

取决于潜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

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确定引水工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

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

二是凸值法,根据“凸高为低”和“凸低为高”(高低规律)来判断,注意河流处河水水位与潜水水位一致;

三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四、其它等值线专题

1. 等温差线

⑴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点前后,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①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②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③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④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⑤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⑵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①纬度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图3给出了不同纬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情况。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②海陆 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

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③距海远近 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⑶等值线分析

①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②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⒉等降水量线

⑴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锋面雨带的南北移动,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⑵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

⑶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⑷闭合曲线:越向内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越向内降水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

⒊等盐度线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不同纬度地区盐度比较主要分析气候中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同纬度不同海区主要分析洋流流经状况,暖流流经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盐度较低;近海岸盐度还要分析陆地淡水注入的稀释作用;高纬度海区还要分析结冰与融冰的影响,结冰使盐度升高,融冰使盐度降低。

4、等压线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低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 等压线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线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高考能力要求:

⑴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⑵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⑶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⑷判断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⑸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⒍等震线:

①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②影响因子: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

五、河流专题:

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3.河流水文特征: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 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

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含沙量小,无结冰期的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⑧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4.河流地貌: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6.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

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气温较高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

7、河流的利用:

六、地下水专题

1.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⑴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⑵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⑶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出露,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七、太阳高度

(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二)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

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三)其它知识点:

1、极点: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

(1)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º到23.5º间变化。

(2)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如: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反之,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则可知道太阳直射21°N。

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

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0点日出,24点日落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7°,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4、处于极昼期的地点(除该日极昼的地点)。处于极昼期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一天中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非极点地区表现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大于0°,其大小等于当地纬度与极昼最低纬度大小之差;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7°(非极圈)

八、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各种因素

⒈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① 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② 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 ① 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② 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⒉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②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⒊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1)海拔高度: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海陆分布: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相反。

(3)气温: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反之气温低则气压高。

(4)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气流处相反。 ⒋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纬度位置):不同纬度位置的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全球的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2)洋流: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河流: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

(5)结冰或融冰: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区封闭性: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流少,盐度走极端。

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白昼时间的长短。

(6)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⒍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⒎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1)深度: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

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2)温度带: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3)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4)河流: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⒏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⒐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

⒑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1)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

纬度逐渐升高。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2)降水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相关。同一山体,一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雪

线;海洋性冰川雪线低于大陆性冰川。

(3)地表起伏影响: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⒒农业区位选择:

①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地形平坦

②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市场(人口数量、饮食习惯)、交通运输(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工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等)、政策

⒓工业区位选择: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市场(腹地)、交通、 农业经济基础(提供食品和原料)、环境(风向、河流)、 资金、政策、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⒗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类型(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

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1)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

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类似。

(3)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4)同一山体雪线分布的海拔一般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九、问题地理专题

1.农业问题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2.工业问题

①废气:矿物燃料燃烧 →CO2→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矿物燃料燃烧 → SO2、NOX→酸雨;冰箱和空调大量使用致冷剂 →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②废水:污染水源、土壤、核电站排放大量热水

③废渣: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

3.工程建设问题

①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质变坏

②水库: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水库地震。

③道路建设(铁路、公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

④开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4.旅游活动问题:

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5.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

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

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

蝗害。

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②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

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 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 ③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 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 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4)土壤盐碱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②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③治理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实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调水

(6)赤潮

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

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体健康,

c 影响海洋旅游业。

(7)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气候)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

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8)温室效应问题:

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②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a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b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B、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a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b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c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③产生原理: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产生原因:a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b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④解决措施

a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 b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c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⑤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多种环境问题

a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b加大了洪涝威胁 c减弱了港口功能 d引发海水入侵 e引发土壤盐碱化

f海岸侵蚀加剧 g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 h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9)酸雨(酸雨、酸雾、酸雪)

十几年来,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①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

②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

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③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④欧洲和北美的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试从历史角度加以说明

(欧洲、北美工业化起步早,比我国多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规模也比我国大得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的治理,因此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

⑤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⑥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⑦解决措施:减少酸雨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a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b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c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

(10)臭氧层空洞

①产生原理:氯氟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布森单位)

②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③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④近十多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11%左右),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A.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上升 B.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 C.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涨 D.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明显改变

⑤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物质迁移的原因是: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

⑥措施:减少并逐渐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相关文章

  • 如何进行高三地理复习
  • 如何进行高三地理复习 高三地理应如何进行科学复习,我想首先要熟悉研究往年的高考地理试题.高考地理试题对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高考地理试题,认识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取向,对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效益 ...查看


  • 区域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 区域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 地理组 张晶 摘要: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规律.原理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它们的特征.成因.分布.联系和 ...查看


  •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 篇一: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我任教高三,深感心理的重压,肩上担子的沉重.高度的责任感,使我认真踏实地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回首一年来的工作,首先应感谢领导的信任,感谢教研组长的帮助和支持.面对今年高考"文综"的成绩, ...查看


  • 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 篇一:2015届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2015 届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考试 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 ...查看


  •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策略与教学进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 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 ...查看


  •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 --四省区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对高中教学的启示 四省区试题存在的共同特点 试题内容覆盖面广,考试难度有所降低.和往年相比,今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的高考地理试题知识点覆盖面很广,但难度没有大起大落,在平稳中略有下降,没有偏题或怪题, ...查看


  •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2016备考的建议
  •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Ⅱ卷)分析 及2016年高考备考建议 甘肃省秦安县第一中学 (贠世世 贾彦伟 孙淑萍)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Ⅱ卷)分析 及2016年高考备考的建议 贠世世 贾彦伟 孙淑萍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 ...查看


  • 2017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变化解读
  • 2017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变化解读备考策略 一.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变化解读 1.考纲变化介绍2017年新课标高考考纲出炉,地理方面变化不是很大,主要体现在选修部分: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旅游地理"&quo ...查看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大全M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大全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目前文综试题中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包括多选题的变 形--组合型选择题),由于选择题不叙述推理过程.解题 入口宽.方法多,再加上猜答得分概率为 1/4,所以普遍认 为选择题尤其是单选题比较容易.这种说 ...查看


  •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 作者:汤国荣 来源:<地理教育>2015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侧重探讨新形势下高考改革对地理学科地位.地理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教学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