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叮咛:子不远游,游必有方

几天前参加一个培训班,晚上小组讨论时的一个场景依然萦绕脑际:当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时,一位朋友认为儒学保守,缺乏进取精神,比如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有意思的是,他的论述还没结束,另一位来了电话,于是拿出手机起身,略带歉意却分明美滋滋地微笑着,说是孩子从国外打来的。

“父母在,不远游”这话的确出自孔子。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父母健在时,子女最好不要远离。一般说来,子女守侯在父母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孝道,双亲大人含饴弄孙,幸福和谐,其乐融融。尤其父母晚年,特别需要人照顾,如果子女能殷勤侍奉左右,使老人尽享天伦,岂不很美!

父母在不远游

“远游”之“远”乃相对而言。所谓“远”,可能不仅仅在于空间或者时间,更有心灵的因素。孔子时代与当今不同,那时通讯交通不便,子女在外,连捎个信儿回家都很困难。试想,如果子女“慆慆不归”时,肝肠寸断、哭瞎双眼的不都是慈爱自己的爹娘吗?远离父母,难尽最起码的孝道,恐怕只能徒留“子欲养而亲不待”之类的浩叹。当然,今天通讯便利、交通便捷,可以经常电话问候父母,父母需要侍奉时子女也能及时出现,可以不用斤斤计较距离的远近。孔子所说的“不远游”,基本精神在于为人子女不可不知父母的牵挂,这是一个并不难以理解的道理。

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在说“父母在,不远游”之后,孔子紧接着还有一句很关键的话,就是“游必有方”。所谓“方”,是指方向、地方或者处所。父母在世,尽量不要远游,却不是不可远游。一方面,父母盼儿女平安,儿女盼父母健康;另一方面,父母期待子女成材,子女也希望自己成材。理解父母的牵挂,知道自己的义务,就不该远离父母的视野,应当让父母“知其所之”,不用苦苦挂念和担忧自己去了哪里。孔子的话符合天理人情,不可拘泥解读!

当今社会,如果父母约束子女不离左右,子女孝敬父母墨守陈规,不仅落后于时代,也不符合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意愿,更与孔子的本意相互乖离。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子女努力干事创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与“子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美德并不矛盾,《礼记·曲礼》也记载说:“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子女必须更多地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所以,今人应该将“不远游”与“游有方”统一起来。

孔子一贯主张人立身处世要全面发展,他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重视子女奉养并孝顺父母,一定不意味着片面强调子女陪伴父母,与父母一起生活。儿女有成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孔子也从不反对一个人为了正当明确的目标外出奋斗。如果认为孔子主张子女不可离开父母左右,显然不对。

从相关文献看,孔子谈“孝”,常常强调应该从具体事情上去深入思考,强调推己及人。当有人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时,他从为政的角度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在这里,“其”可以指代父母,意思是对于父母,子女最担心的是他们的病痛;“其”也可以指代子女,意思是父母最担心子女的病痛。由此,子女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从而懂得孝敬父母。

父母精心关怀照料子女,子女应当同样向父母尽孝,孔子以具体的事情、切身的感受,来表达深奥的道理。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例如,有人与他讨论关于丧礼的问题,反对父母去世后守丧三年,孔子就认为应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角度去思考。他认为,联系身边的事物,或者以己之心推别人之心,将心比心,这是实现仁德的好方法。因此,他注重人的情感世界,注重人内心的真实体验,希望在具体行为中培育善念。

不是吗?子女不论走得多远,一个问候的电话,就能慰藉父母内心的牵挂,温暖就能四处洋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孝悌之道,注重培养仁爱精神和敬畏观念。孔子儒家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又说“爱与敬,其政之本与”。这就像《大学》中所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国之根本在于人,人之根本在人性。国民拥有健康的人性,才能有健康的社会、健康的文化。孔子谈子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从爱与敬、从仁德养成的角度出发的。

几天前参加一个培训班,晚上小组讨论时的一个场景依然萦绕脑际:当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时,一位朋友认为儒学保守,缺乏进取精神,比如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有意思的是,他的论述还没结束,另一位来了电话,于是拿出手机起身,略带歉意却分明美滋滋地微笑着,说是孩子从国外打来的。

“父母在,不远游”这话的确出自孔子。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父母健在时,子女最好不要远离。一般说来,子女守侯在父母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孝道,双亲大人含饴弄孙,幸福和谐,其乐融融。尤其父母晚年,特别需要人照顾,如果子女能殷勤侍奉左右,使老人尽享天伦,岂不很美!

父母在不远游

“远游”之“远”乃相对而言。所谓“远”,可能不仅仅在于空间或者时间,更有心灵的因素。孔子时代与当今不同,那时通讯交通不便,子女在外,连捎个信儿回家都很困难。试想,如果子女“慆慆不归”时,肝肠寸断、哭瞎双眼的不都是慈爱自己的爹娘吗?远离父母,难尽最起码的孝道,恐怕只能徒留“子欲养而亲不待”之类的浩叹。当然,今天通讯便利、交通便捷,可以经常电话问候父母,父母需要侍奉时子女也能及时出现,可以不用斤斤计较距离的远近。孔子所说的“不远游”,基本精神在于为人子女不可不知父母的牵挂,这是一个并不难以理解的道理。

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在说“父母在,不远游”之后,孔子紧接着还有一句很关键的话,就是“游必有方”。所谓“方”,是指方向、地方或者处所。父母在世,尽量不要远游,却不是不可远游。一方面,父母盼儿女平安,儿女盼父母健康;另一方面,父母期待子女成材,子女也希望自己成材。理解父母的牵挂,知道自己的义务,就不该远离父母的视野,应当让父母“知其所之”,不用苦苦挂念和担忧自己去了哪里。孔子的话符合天理人情,不可拘泥解读!

当今社会,如果父母约束子女不离左右,子女孝敬父母墨守陈规,不仅落后于时代,也不符合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意愿,更与孔子的本意相互乖离。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子女努力干事创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与“子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美德并不矛盾,《礼记·曲礼》也记载说:“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子女必须更多地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所以,今人应该将“不远游”与“游有方”统一起来。

孔子一贯主张人立身处世要全面发展,他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重视子女奉养并孝顺父母,一定不意味着片面强调子女陪伴父母,与父母一起生活。儿女有成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孔子也从不反对一个人为了正当明确的目标外出奋斗。如果认为孔子主张子女不可离开父母左右,显然不对。

从相关文献看,孔子谈“孝”,常常强调应该从具体事情上去深入思考,强调推己及人。当有人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时,他从为政的角度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在这里,“其”可以指代父母,意思是对于父母,子女最担心的是他们的病痛;“其”也可以指代子女,意思是父母最担心子女的病痛。由此,子女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从而懂得孝敬父母。

父母精心关怀照料子女,子女应当同样向父母尽孝,孔子以具体的事情、切身的感受,来表达深奥的道理。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例如,有人与他讨论关于丧礼的问题,反对父母去世后守丧三年,孔子就认为应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角度去思考。他认为,联系身边的事物,或者以己之心推别人之心,将心比心,这是实现仁德的好方法。因此,他注重人的情感世界,注重人内心的真实体验,希望在具体行为中培育善念。

不是吗?子女不论走得多远,一个问候的电话,就能慰藉父母内心的牵挂,温暖就能四处洋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孝悌之道,注重培养仁爱精神和敬畏观念。孔子儒家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又说“爱与敬,其政之本与”。这就像《大学》中所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国之根本在于人,人之根本在人性。国民拥有健康的人性,才能有健康的社会、健康的文化。孔子谈子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从爱与敬、从仁德养成的角度出发的。


相关文章

  • 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摘要]:<论语·里仁篇>中记载着这么一句经典:"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谓被天下的孝子奉为孝顺父母的准则.然而不同的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


  •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 浅析孔子的孝道观 --以<论语>为例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处于主导地位,孔子的孝道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道德主流,但现今部分学者对其存在一些误解,本文通过<论语>关于"孝"的记载,系统阐述 ...查看


  • 颜之推异于先秦儒家的孝亲观
  • 第4卷第1期2011年1月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No.1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Jan.2011 文章编号:1674-0 ...查看


  • 孔子的名言:值得收藏的孔子名言
  • 1.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巧言令色,鲜矣仁! 4.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6.岁寒,然后知松柏 ...查看


  • 孔子的名言:孔子的名言名句
  • 坚持正道原则,即使对国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弃正道原则;臣子事君,其实不是为了给君做事,而只是在国君之下做事,是为国为民做事,归根结底则是为了行仁义,辅助国君推行仁政;对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厌倦之心,一律以真诚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并坚持道义; ...查看


  • 孔子的名言,孔子名言名句大全,孔子语录
  •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经典名言很多,这里整理了60句具有代表性的名言供大家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工欲善其事,必先 ...查看


  • 孔子的名言: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名言 · ...查看


  • 儒家基本内容
  • 基本内容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 ...查看


  • 孔子的学习名言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的学习名言. 不迁怒,不贰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人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