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孟子序說

国学导航-四書章句集注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孟子序說

史記列傳曰:「孟軻,趙氏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後。」漢書注云:「字子車。」一說:「字子輿。」騶人也,騶亦作鄒,本邾國也。受業子思之門人。子思,孔子之孫,名伋。索隱云:「王劭以人為衍字。」而趙氏注及孔叢子等書亦皆云:「孟子親受業於子思。」未知是否?道既通,趙氏曰:「孟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程子曰:「孟子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聖之時者也。』故知易者莫如孟子。又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又曰:『春秋無義戰。』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知春秋者莫如孟子。」尹氏曰:「以此而言,則趙氏謂孟子長於詩書而已,豈知孟子者哉?」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按史記:「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乙酉,孟子始至梁。其後二十三年,當齊湣王之十年丁未,齊人伐燕,而孟子在齊。」故古史謂「孟子先事齊宣王後乃見梁惠王、襄王、齊湣王。」獨孟子以伐燕為宣王時事,與史記、荀子等書皆不合。而通鑑以伐燕之歲,為宣王十九年,則是孟子先游梁而後至齊見宣王矣。然考異亦無他據,又未知孰是也。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趙氏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韓子曰:「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愚按:二說不同,史記近是。

韓子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程子曰「韓子此語,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得出,必有所見。若無所見,不知言所傳者何事。」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程子曰「韓子論孟子甚善。非見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論荀揚則非也。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揚子雖少過,然亦不識性,更說甚道。」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後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遠而末益分。惟孟軻師子思,而子思之學出於曾子。自孔子沒,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程子曰:「孔子言參也魯。然顏子沒後,終得聖人之道者,曾子也。觀其啟手足時之言,可以見矣。所傳者子思、孟子,皆其學也。」

又曰:「揚子雲曰:『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夫楊墨行,正道廢。孟子雖賢聖,不得位。空言無施,雖切何補。然賴其言,而今之學者尚知宗孔氏,崇仁義,貴王賤霸而已。其大經大法,皆亡滅而不救,壞爛而不收。所謂存十一於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故愈嘗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

或問於程子曰:「孟子還可謂聖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聖人,然學已到至處。」愚按:至字,恐當作聖字。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箇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箇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養氣之論,皆前聖所未發。」

又曰:「學者全要識時。若不識時,不足以言學。顏子陋巷自樂,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時,世既無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氣。纔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如顏子便渾厚不同,顏子去聖人只豪髮閒。孟子大賢,亞聖之次也。」或曰:「英氣見於甚處?」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見。且如冰與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溫潤含蓄氣象,無許多光耀也。」

楊氏曰:「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至論仁、義、禮、智,則以惻隱、善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之端。論邪說之害,則曰:『生於其心,害於其政。』論事君,則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國定』。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大學之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後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歐陽永叔卻言『聖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謂誤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堯舜所以為萬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謂率性,循天理是也。外邊用計用數,假饒立得功業,只是人欲之私。與聖賢作處,天地懸隔。」

国学导航-四書章句集注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孟子序說

史記列傳曰:「孟軻,趙氏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後。」漢書注云:「字子車。」一說:「字子輿。」騶人也,騶亦作鄒,本邾國也。受業子思之門人。子思,孔子之孫,名伋。索隱云:「王劭以人為衍字。」而趙氏注及孔叢子等書亦皆云:「孟子親受業於子思。」未知是否?道既通,趙氏曰:「孟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程子曰:「孟子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聖之時者也。』故知易者莫如孟子。又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又曰:『春秋無義戰。』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知春秋者莫如孟子。」尹氏曰:「以此而言,則趙氏謂孟子長於詩書而已,豈知孟子者哉?」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按史記:「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乙酉,孟子始至梁。其後二十三年,當齊湣王之十年丁未,齊人伐燕,而孟子在齊。」故古史謂「孟子先事齊宣王後乃見梁惠王、襄王、齊湣王。」獨孟子以伐燕為宣王時事,與史記、荀子等書皆不合。而通鑑以伐燕之歲,為宣王十九年,則是孟子先游梁而後至齊見宣王矣。然考異亦無他據,又未知孰是也。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趙氏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韓子曰:「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愚按:二說不同,史記近是。

韓子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程子曰「韓子此語,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得出,必有所見。若無所見,不知言所傳者何事。」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程子曰「韓子論孟子甚善。非見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論荀揚則非也。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揚子雖少過,然亦不識性,更說甚道。」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後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遠而末益分。惟孟軻師子思,而子思之學出於曾子。自孔子沒,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程子曰:「孔子言參也魯。然顏子沒後,終得聖人之道者,曾子也。觀其啟手足時之言,可以見矣。所傳者子思、孟子,皆其學也。」

又曰:「揚子雲曰:『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夫楊墨行,正道廢。孟子雖賢聖,不得位。空言無施,雖切何補。然賴其言,而今之學者尚知宗孔氏,崇仁義,貴王賤霸而已。其大經大法,皆亡滅而不救,壞爛而不收。所謂存十一於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故愈嘗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

或問於程子曰:「孟子還可謂聖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聖人,然學已到至處。」愚按:至字,恐當作聖字。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箇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箇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養氣之論,皆前聖所未發。」

又曰:「學者全要識時。若不識時,不足以言學。顏子陋巷自樂,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時,世既無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氣。纔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如顏子便渾厚不同,顏子去聖人只豪髮閒。孟子大賢,亞聖之次也。」或曰:「英氣見於甚處?」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見。且如冰與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溫潤含蓄氣象,無許多光耀也。」

楊氏曰:「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至論仁、義、禮、智,則以惻隱、善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之端。論邪說之害,則曰:『生於其心,害於其政。』論事君,則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國定』。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大學之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後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歐陽永叔卻言『聖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謂誤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堯舜所以為萬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謂率性,循天理是也。外邊用計用數,假饒立得功業,只是人欲之私。與聖賢作處,天地懸隔。」


相关文章

  • 朱熹[孟子集注] 附录篇一 [南宋]朱熹·集注
  • 附录篇一·四书章句附考序 朱子之注四书也,毕生心力于斯,临没前数日,犹有改笔.但其本行世早,而世之得其定本者鲜,此注本所以有异也.又有因传写而异者,亦未免焉.定本如大学"欲其必自慊",后为"欲其一于善" ...查看


  • 宋本大学章句•宋本中庸章句(2017年2印版)
  • 宋本大学章句·宋本中庸章句 编著者:(宋)朱熹  集注 定价:¥20.00 ISBN:978-7-5013-5662-1 出版时间:2016年4月1版,2017年5月2印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所属分类:影印-综合文献 ~ 内容介绍 ...查看


  • 四書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大學章句序
  • 国学导航-四書章句集注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目录页 下一页 大學章句序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 ...查看


  •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 史证 LISHIKAOZHENG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 西京学院魏燕明 摘要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作为古代教育家,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 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 ...查看


  • 朱熹[孟子集注]附录篇二 [南宋]朱熹·集注
  • 附录篇二·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 辛未夏,儿志忠学辑四书朱子注之定本,句考之而有所疑,折衷于予.此非易事也,得不尽心焉!定本句有不待辨者,有犹待辨者,有不可不辨者. 不待辨者维何?如大学诚意章"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为 ...查看


  • 班级标语及校园文化建设
  • 校园文化建设 主题: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展文明礼仪,晓为人之本. <论语篇>(5号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查看


  • 大学的来龙去脉
  •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 ...查看


  • [大学]阅读指导课教案
  • 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 ...查看


  • 安徽古代名人
  • 古代安徽籍名人 管仲----阜阳人,春秋齐国政治家: 范增----桐城人,秦末项羽的谋士: 张良----亳州人,汉初大臣: 英布----六安人,汉初诸侯王: 文翁----庐江人,汉景帝时蜀郡守: 召信臣----寿县人,汉元帝时历任零陵.南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