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社会男女的婚恋比较自由

侗族社会男女的婚恋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每逢节日,农闲或劳动之余,姑娘和小伙子们都可以聚在一起唱歌游玩,用歌声来播种爱情,寻找情侣。他们恋爱的方式主要有“玩山走寨 ”“行歌坐月”等。行歌坐月一般在北部侗乡流行,这个活动常年都可以举行。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伙子们就匆匆吃完饭,就带上自制的琵琶或牛腿琴,边谈边唱着邀约的歌,从姑娘们的楼下走过,来到侗寨专设的公房吊脚楼中,也就是“月堂”。等众人都到齐后,对歌坐月就开始了。小伙子们坐在矮凳上,姑娘们坐在长排凳上。男方领唱的人叫做“老叫雀”,女方领唱的人叫做“朵”,它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唱歌来表达心中的情意。这些情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的不断创作和修改,已经形成了自身完整的套路,歌唱者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和爱情发展的阶段自由选择吟唱。如《初相会》歌,它表现了年轻人初会时的喜悦羞涩之情。歌词中唱道:“初相会,好比画眉会锦鸡,我郎今日得会你,就象蜜蜂遇着蜜”。《借把凭歌》是双方爱情初萌时,男方以借信物为名,来试探女方态度的歌。歌中这样唱道:“借一件,跟女借件带回还;我郎得去家中想,二回好来花园玩。”而姑娘因为要进一步考验小伙子的诚意,所以并不急着把信物交给对方,她会这样答唱道:“哥要借件哥莫忙,棉花还在土头黄;细布还在布机上,帕子还在染缸里。”当双方的交往到了情投意合时就要唱《初相连歌》了,这首歌表现的是初恋时的激情、期待和惶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小伙子是这样唱的:“好花花红好花鲜,可惜生在刺林边,哥我心想摘朵戴,又怕刺林刺手头。”这时姑娘会答唱:“一园栽菜几十样,只好姜叶满园香,哥爱生姜早料理,莫等夏至姜离娘。”到了热恋时唱的歌有《相思歌》,歌中唱道“半夜想妹郎点灯,看见情妹依郎门,喊妹不应郎去扯,才知各是郎影身。”如果爱情遇到挫折,一方失恋,还有《失恋歌》,它表达的是失恋者心中的失望和痛苦:“伴去了,就象井底飞去一条龙,龙去井干,坡崩田坎垮,情哥去了,肝肠寸断心头溶。”行歌坐月时双方都不会受到对方的限制,小伙子们可以结交很多女友,走很多“月堂”。姑娘们也可以结交许多前来坐月的男友。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相互了解,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行歌坐月,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相邀约常来常往,使感情不断加深。如果结交的是远道的情侣,小伙子可以寻找机会邀请女方到家里作客,方法可以采取当面邀请,也可以采取温和的强制手段:小伙子预先邀集几个要好的伙伴,趁姑娘路过本寨时,把姑娘强邀进家,然后设宴款待,歌唱酬答,然后再放鞭炮送姑娘回家。到了姑娘家,也同样设宴款待,由姑娘的弟弟作陪,并且两寨之间因此而结成友好村寨。

“走寨”的交往方式一般流行于南部侗乡,这种活动大多是在与外村外寨的异性青年一起进行。汉语把这种活动叫做“玩姑娘”。小伙子们往往在晚上的时候,三五成群地走街串巷,去与姑娘们唱歌谈心。玩山也是北部侗乡的婚恋活动,通常在野外的山坡上进行,他们把这种地方叫做“花园”。小伙子们约姑娘们秘密地到离家十余里以外的山上进行。玩山一般都有这样几个过程:初会、请坐、约日子、借把凭、分离、再会、盟誓、成双等。玩山时唱的歌围绕着这些程序也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它大致上包括:初会歌、请坐歌、赶坳歌、借把凭歌、约日子歌、陪伴歌、分离歌、相思歌、盟誓歌,等等。这些歌随着感情的深化在不同的阶段来唱,一直唱到双方情浓如火,心心相印,然后山盟海誓,私订终身。

恋爱习俗,专指结婚前的男女爱慕行为,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婚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世界各民族的恋爱习俗,或迥然不同,或大同小异,可谓五彩缤纷。就同一个民族来说,或历代相沿,或今非昔比,也不尽相同。从大的范围来说,各地的恋爱习俗大致可分为开放型、保守型和介于开放与保守之间的固定型三种方式。 开放型的恋爱亦即平时人们常说的“自由恋爱”,是指男女青年可以自由交往、表白爱情,自己选择恋人的一种恋爱方式。这种自由恋爱的习俗可谓由来已久,但在中国古代却难见确切的记载。

保守型的恋爱绝无自由可言,其婚姻完全由父母包办——实际上也就是并不存在恋爱这一过程。中国古代自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主要是发展了这种恋爱方式。古

代男女的婚姻就完全听凭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少有什么自由可言。

固定型的恋爱,是介于开放型与保守型之间的一种恋爱方式。这种恋爱习俗,平时也禁止男女青年的自由交往,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要举行一次类似“狂欢节”的活动,而在这种活动中,男女青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心目中恋人。先秦时期郑国等地的婚姻习俗,即类似于这种类型。据《周礼•地官》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在每年农历二月春暖花开的季节,由官媒组织青年男女举行一次露天舞会。在这样的舞会上,男女青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恋人,甚至当场私奔也没有人禁止。《诗经•郑风•溱洧》、《? 风•桑中》等篇中,也都记载了先秦时期这种比较自由的恋爱习俗。

羌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盛行入赘,还有指腹为婚、订娃娃亲、篼篼亲等。其他还有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内返居娘家、兄死弟纳其嫂、弟死兄娶弟妇等遗俗。解放后,特别是现在,婚姻方面的一些落后习俗已得到改变。

从正式订婚到结婚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首先要办开口酒席。男方请介绍人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如女方家同意,由其家长开口,定某日办开口酒席。届时,由男方在女方家办席,未婚婿拜见岳父母。其次办斟订酒。开口酒过后一段时间,男方又到女方家办一次席,并送去部分礼。再次办大订酒。男方在女方家宴请女方所有家族和该寨每户一人,交清聘礼,商订和宣布婚期。最后是择吉日成婚。婚礼举行三天,第一天由女方家办女花夜,进行送亲和庆贺,此日,男方要派出迎亲队伍若干到女方家参加庆祝活动。第二天由迎亲队伍率领,女方亲朋、邻里送亲到男方家,男方要大宴宾客做正席,是夜饮咂酒、跳沙朗舞、唱酒歌,通宵达旦。第三天做谢客酒,送新娘回娘家,叫回门。此后新娘择吉日再返夫家居住。由于履行这些程序,花费较多。现今青年男女一般经父母同意后,办好结婚证外出旅游结婚,回家后以两坛咂酒招待亲朋正式宣布结婚,婚事新办已蔚然成风。

历史上羌族长时期保留着父子连名制,多见于秦汉史籍和唐宋,此后则多以寨名加人名命之。同寨的人一般都是由一个由流传几代的家族、家支构成,现在虽有几个家族同寨,但看得出除由于特殊原因迁入外,均大多为同宗族分支。因此即使现在已冠以不同的汉姓,但均认同为是同宗不同姓,视为内部。羌族最早使用汉姓约在唐代。明清以来便普遍改用汉姓、汉名,同时保留寨名加人名的羌名,离开羌区正式上学、登记等用汉姓、汉名,在本区域则用羌名。赘婿必须随妻改姓,而将其本姓附在妻姓之后,并在中间加一个吉利字成为他的姓名。其子女也随母姓,但允许多子女中的次子女有一个姓父姓,表示两姓皆有宗祧。这类同胞兄弟即有了不同的姓氏,这也是同寨中不同姓氏增加的直接原因,五代以后即成为同宗不同姓的分支。

羌族小孩出生后命名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一般由" 释比" 命名,也多由父母或祖父母命名。多在婴儿满月时正式举行命名仪式,现在称为喝满月酒。届时父母要宴请八方亲朋,来宾皆持厚礼并在仪式上致吉祥颂词和祝福等,同时也宣布正式接纳被命名的小成员于社会,相当于到户口登记机关登记了户口。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几种。火葬是其传统葬俗,每个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坟场,用石砌围圈,往往有碑记载姓氏与开始设立坟场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岁以上正常病故,认为是寿终归天,要唱丧歌,举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遗嘱是否选择火葬的。凶死或传染病死者则必须火葬。婴儿死后装小木棺置于岩洞为岩葬。也有的死婴装棺放入河水中飘走称为水葬。

土葬是羌族较为古老的一种葬法,这从战国以来的岷江上游石棺土葬墓群的发掘中足以证明。清朝以来土葬更为普遍,各个家族有自己的墓地,流行汉区传来的木棺土葬。

葬仪特别隆重的叫“大葬”。大葬最早是对民族、家族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举行的一种最高规格葬仪。近世以来,殷实之家都办“大葬”。大葬一般历时三至九天,先由“释比”做几天法事,最后一天,客人才参加。届时由一名有威望的“释比”,身披牛皮铠甲,右手执刀,左肩挎枪,枪头挂一牛舌,带头歌舞,歌词内容是赞颂祖先功绩; 紧跟着八名“释士”,头戴面具,右手摇手皮鼓,左手摆铜铃; 跟着还有八名较亲的家族成员,也都戴面具,敲羊皮鼓; 后面一百人以至更多人右手持刀,左肩挎枪,枪缠彩色飘带,排成一字长蛇阵,边唱边舞。先到火坟场转三圈,将飘带撒于坟地敬献祖先。然后到坝子转圈歌舞,有时扮演对阵战斗。最后,所有参加大葬礼的其他人也要到火坟绕场三圈,以示悼念。规模一般少至数百多则千人以上,皆携酒、粮食、牛、羊、猪等肉类为礼,丧家设大宴款待。这种丧葬习俗花费甚大,解放后鲜有人为。现在的葬礼普通简化。

(一) 历史上的婚姻形式

1、族外婚制。蒙古族母系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婚姻规例。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男子只能娶外氏族之女为妻。如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妻子,是豁里秃马惕部的阿兰豁阿;十世祖端察儿的妻子,是兀良哈的札儿赤兀惕部的阿当罕。由于蒙古草原辽阔,不同祖先的各氏族、部落相距较远,因此必须到远方的氏族去求婚。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各部的分化,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起来,从而逐步发展到同宗不婚,同一家庭之内不能通婚。

2、聘婚制。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男方娶妻,要给女方送聘礼,即“多求则贵,才求则贱”。聘婚制就成了买卖婚制,以财物作为女子的身价。蒙古族的聘礼,主要是牛、马、羊等,以九为吉数。其次也有金、银、财物等。贫穷的牧民,无力提供聘礼以致不能娶妻。

3、入赘婚。在女方无男子继承,以入赘的女婿继承,也称招女婿。有两种形式,一是永久性入赘。一般为男子家庭贫困、兄弟较多、无力娶妻者,男子愿入赘到女方。在女方家劳动,生儿育女。入赘的男子离开亲生的父母家。另一是非永久性入赘。往往是女方家无男劳力,或男方无力付聘礼,造成入赘,在女方家三年、五年、十年不等,或在生下第一个男孩留在女方家,即可携妻回男方家。这又称为服役婚。

4、收继婚。蒙古婚姻中把妻子视作夫家的财产。早在实行氏族外婚制时,嫁入本氏族的女子,是夫家氏族的成员,在夫死以后,妻若改嫁,必须嫁给夫家氏族中的成员,这种习俗长期沿习。蒙古贵族常拥用三妻四妾,父死后,子继承爵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先父的妃、妾。平民中存在兄终弟及、娶嫂为妻的情况。元代虽以法律禁止这种婚制,但社会上仍有出现。

此外,元代时强调等级婚,门当户对。贵族与平民之间不通婚,平民不与奴婢结婚。还有为政治目的联姻制度,如清代的额驸制度, 即为加强满蒙关系的联

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如娶

妻,要经过请媒人提亲,送礼,写婚书,择吉日成婚等程序。据《固原州志》说,过去固原地区议婚,“先请媒妁通姓,惟不辟同姓,议妥纳茶果”等,之后还要“择日送衣料”等。婚期到了以后,“婚妁至女家接婚,送羊、麦、清油等”。新婚之夜,还要请阿匐念《古兰经》,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要洗大净。《绥远归绥县志》载:“回俗须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新妇下轿,由其兄弟抱入洞房。不见亲友,待阿匐来为之诵经赞圣。及夕,新郎询问新妇以八句原根,能答,始行成礼。”《黑龙江志》还载:“新妇入洞房,坐炕上面墙,谓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妇食长寿面。翌晨,仍宴亲友,新妇依次拜谒,亲友尊长,皆有赐予,钱物不一”。临夏的回民一是请媒,二是定茶,三是纳聘礼,四是迎娶。无论是从史书记载,还是从现实的调查看,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一)提亲

回族当中有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回民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过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已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回民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二)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三)插花

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亲茶”以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麦哈尔”,并适当购置一些化妆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装或布匹材料、手表、自行车、

录音机等等,以及送相当的装饰品,如手镯、戒指、耳环等,还要准备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这些东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去陪同购买。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匐等带领,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婶子跟随。女方家也有一位阿匐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旬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尔麦里”过后,两家人和亲戚一起赴宴,这时相互寒暄,讲婚配和攀亲的重要意义。最后由双方商量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插花这天,有些地方的回民由嫂子或奶奶故意将一对青年男女安排在一起吃饭、干活儿,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送聘金没有规定,一般是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强迫。通常情况下,不得少于一两纯银,但无论多少都要履行这一习俗。回民认为,赠送聘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男子对婚姻大事不严肃,朝三暮四,随意离婚,从经济上有所牵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项措施。长期以来,在回族当中形成了男子如果无理提出离婚或中断婚姻关系,男方所赠的聘礼和东西不能索回。

但有些地方的回民,由于受中国封建社会买卖婚姻的影响,所索聘礼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给家庭贫穷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娶亲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佳期。在结婚的前一两天,由男方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馒头、油香若干个,送到女方家去,这叫催装礼,意为请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证姑娘过门后,好光阴赛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装礼后要尽快做准备。结婚当天上午,如女方家住得较远,接亲车要早点出发,主要是怕与怀孕的妇女相见,要图吉利。宁夏径源等回族聚居区在娶亲这天,男方家还要请一位结婚不久的新媳妇去接亲,临去时还要带些核桃之类的东西,到女方家后先把核桃之类的东西撒到院子里,乘人不注意时赶忙到客屋吃饭;之后,陪同新娘上车。女方家一般在结婚头一天要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来的人一般都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钱,回民管它叫“填箱”。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叉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得太薄,则认为是“薄情寡意”,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然后从近邻和亲友中请几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去送亲,回民也叫吃“宴席”。在送亲途中,若遇其他娶亲人马,新娘子要互相交换腰带,以防“冲喜”。

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迎上去,围着接亲车转一圈,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到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还要从新房门口到大门口,铺上红毡或毛毯子,没有条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着新娘走进洞房。无论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时,将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进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头上的“搭妇巾”。

(五)念“尼卡哈”及其他

当新娘子入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匐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匐,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匐的教诲,阿匐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语作一

番解释,其大意是: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做人的开始,从此做人应尽种种责任;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谦虚,主持家务,奉公守法,上进求学等。然后阿匐面对证婚人问新郎:“你愿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则应马上表态。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入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新人入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这种撒喜的习俗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盛行。据《清源全氏族谱》“丽史”篇载,“西域回回(口加兀)呐,选民间女子入其室,为金豆撒楼下,命女子攫取以为戏笑”。可见过去有些富商是用真正的豆粒黄金来撒喜,后来劳动人民因没有黄金,就用自己喜爱的枣子、糖、花生、核桃等来代替。

撒喜以后,开始耍新郎,不能让他随便进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当新娘入洞房后,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上破草帽,脖子里挂一个铜钟,反穿皮袄,倒骑毛驴,在众人的逼迫下,让公婆骑上毛驴转圈圈,逗笑话。回族群众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山东泰安和曹县的回民婚礼习俗也很有趣,新娘子在媒人带领下,和婆家所有的亲戚见面,新郎拿着墨碗随从,新娘见一位亲戚,用毛笔在他脸上画一下,谁的脸上画得最多,谁就最受新娘尊敬。

有些地方当天晚上的晚饭由新娘做长面,以示茶饭水平。吃过晚饭,开始闹洞房,大家民主推荐一位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当司仪,出点子,串节目,新郎、新娘在威逼和笑声中表演夫妻共啃一块糖、说绕口令等各种节目。

闹房结束后,新郎、新娘要交换礼品。新郎要给新娘送一个装着20元或50元钱的小红包,新娘给新郎送一个红布蛋蛋或“针扎子”,表示恩爱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新郎还要问新娘是否懂得伊斯兰教的最基本教义,如答上,才能度蜜月,答不上新郎表示再教授,新娘要乐于接受才行。

第二天拂晓,新郎的嫂子要将热水和汤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门口,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罢早饭后,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领着新娘认婆家大小。有的地方新娘三天不出门,到第四天才开始认大小。认长辈时,新娘要长长叫一声,长辈要响亮地答应一声,然后要略表心意,给新娘见面礼物或钱,以示纪念。

(六)表针线

回民也叫摆针线,一般都在结婚的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举行。

摆针线,过去是为了看新娘子的针线活做得如何,将她未过门时给公婆做的鞋、丈夫的衣服、绣花枕套、荷包等—一展示出来让众人欣赏。同时,选一个才思敏捷、能说会道的人即兴编词演说,夸耀称赞和渲染,向众人们介绍新娘是个心灵手巧、精明能干的人。现在摆针线,主要是众人看看娘家给新媳妇陪嫁了什么东西,男方家给新婚夫妇购置了什么家具、电器以及生活用品。当摆针线仪式准备好时,男方家选请一位说客,赞扬女方家买的东西又多又好,心实礼厚。如宁夏同心县预旺乡回族杨四虎在表针线时说:

金银丝绳子空中挂,

各样摆设好齐茬。

大红手巾牡丹花,

丝线围巾廊绳搭。

扎花的枕头绣描花,

美容用品一样不差。

毡条被褥摆不下,

玻璃镜儿明天下。

洗脸盆子月亮大,

一个座钟作用大。

缝纫机子单摆下,

飞鸽车子相配它。

毛衣毛料春秋穿,

风雪大衣能挡寒。

涤沦、涤卡、的确良,

四季服装都齐全。

说完赞扬词,说女方家把金山一样的一口子人送来了,还陪这么多东西,我们顶恩不起,向女方家亲戚道“色俩目”。

女方家一般也要请说客,回敬男方,渲染夸奖男方家富裕大方,给后代安置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好家庭。如平罗县回族妇女马凤兰说过一段《表针线歌》:

黑缸子、白沿子,

汽车送来了命蛋子。

红绸子、绿缎子,

丫头找了个好汉子。

沙发床、电视机,

箱子柜子分高低。

小两口,笑嘻嘻,

两个老人歇心里。

有的说完表针线歌,还要替媒人、厨子说一段,赞扬他们的功劳。

(七)回门

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宁夏固原、泾源等地的回民习惯用鸡腿来款待重要客人和亲友。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

侗族社会男女的婚恋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每逢节日,农闲或劳动之余,姑娘和小伙子们都可以聚在一起唱歌游玩,用歌声来播种爱情,寻找情侣。他们恋爱的方式主要有“玩山走寨 ”“行歌坐月”等。行歌坐月一般在北部侗乡流行,这个活动常年都可以举行。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伙子们就匆匆吃完饭,就带上自制的琵琶或牛腿琴,边谈边唱着邀约的歌,从姑娘们的楼下走过,来到侗寨专设的公房吊脚楼中,也就是“月堂”。等众人都到齐后,对歌坐月就开始了。小伙子们坐在矮凳上,姑娘们坐在长排凳上。男方领唱的人叫做“老叫雀”,女方领唱的人叫做“朵”,它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唱歌来表达心中的情意。这些情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的不断创作和修改,已经形成了自身完整的套路,歌唱者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和爱情发展的阶段自由选择吟唱。如《初相会》歌,它表现了年轻人初会时的喜悦羞涩之情。歌词中唱道:“初相会,好比画眉会锦鸡,我郎今日得会你,就象蜜蜂遇着蜜”。《借把凭歌》是双方爱情初萌时,男方以借信物为名,来试探女方态度的歌。歌中这样唱道:“借一件,跟女借件带回还;我郎得去家中想,二回好来花园玩。”而姑娘因为要进一步考验小伙子的诚意,所以并不急着把信物交给对方,她会这样答唱道:“哥要借件哥莫忙,棉花还在土头黄;细布还在布机上,帕子还在染缸里。”当双方的交往到了情投意合时就要唱《初相连歌》了,这首歌表现的是初恋时的激情、期待和惶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小伙子是这样唱的:“好花花红好花鲜,可惜生在刺林边,哥我心想摘朵戴,又怕刺林刺手头。”这时姑娘会答唱:“一园栽菜几十样,只好姜叶满园香,哥爱生姜早料理,莫等夏至姜离娘。”到了热恋时唱的歌有《相思歌》,歌中唱道“半夜想妹郎点灯,看见情妹依郎门,喊妹不应郎去扯,才知各是郎影身。”如果爱情遇到挫折,一方失恋,还有《失恋歌》,它表达的是失恋者心中的失望和痛苦:“伴去了,就象井底飞去一条龙,龙去井干,坡崩田坎垮,情哥去了,肝肠寸断心头溶。”行歌坐月时双方都不会受到对方的限制,小伙子们可以结交很多女友,走很多“月堂”。姑娘们也可以结交许多前来坐月的男友。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相互了解,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行歌坐月,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相邀约常来常往,使感情不断加深。如果结交的是远道的情侣,小伙子可以寻找机会邀请女方到家里作客,方法可以采取当面邀请,也可以采取温和的强制手段:小伙子预先邀集几个要好的伙伴,趁姑娘路过本寨时,把姑娘强邀进家,然后设宴款待,歌唱酬答,然后再放鞭炮送姑娘回家。到了姑娘家,也同样设宴款待,由姑娘的弟弟作陪,并且两寨之间因此而结成友好村寨。

“走寨”的交往方式一般流行于南部侗乡,这种活动大多是在与外村外寨的异性青年一起进行。汉语把这种活动叫做“玩姑娘”。小伙子们往往在晚上的时候,三五成群地走街串巷,去与姑娘们唱歌谈心。玩山也是北部侗乡的婚恋活动,通常在野外的山坡上进行,他们把这种地方叫做“花园”。小伙子们约姑娘们秘密地到离家十余里以外的山上进行。玩山一般都有这样几个过程:初会、请坐、约日子、借把凭、分离、再会、盟誓、成双等。玩山时唱的歌围绕着这些程序也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它大致上包括:初会歌、请坐歌、赶坳歌、借把凭歌、约日子歌、陪伴歌、分离歌、相思歌、盟誓歌,等等。这些歌随着感情的深化在不同的阶段来唱,一直唱到双方情浓如火,心心相印,然后山盟海誓,私订终身。

恋爱习俗,专指结婚前的男女爱慕行为,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婚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世界各民族的恋爱习俗,或迥然不同,或大同小异,可谓五彩缤纷。就同一个民族来说,或历代相沿,或今非昔比,也不尽相同。从大的范围来说,各地的恋爱习俗大致可分为开放型、保守型和介于开放与保守之间的固定型三种方式。 开放型的恋爱亦即平时人们常说的“自由恋爱”,是指男女青年可以自由交往、表白爱情,自己选择恋人的一种恋爱方式。这种自由恋爱的习俗可谓由来已久,但在中国古代却难见确切的记载。

保守型的恋爱绝无自由可言,其婚姻完全由父母包办——实际上也就是并不存在恋爱这一过程。中国古代自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主要是发展了这种恋爱方式。古

代男女的婚姻就完全听凭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少有什么自由可言。

固定型的恋爱,是介于开放型与保守型之间的一种恋爱方式。这种恋爱习俗,平时也禁止男女青年的自由交往,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要举行一次类似“狂欢节”的活动,而在这种活动中,男女青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心目中恋人。先秦时期郑国等地的婚姻习俗,即类似于这种类型。据《周礼•地官》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在每年农历二月春暖花开的季节,由官媒组织青年男女举行一次露天舞会。在这样的舞会上,男女青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恋人,甚至当场私奔也没有人禁止。《诗经•郑风•溱洧》、《? 风•桑中》等篇中,也都记载了先秦时期这种比较自由的恋爱习俗。

羌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盛行入赘,还有指腹为婚、订娃娃亲、篼篼亲等。其他还有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内返居娘家、兄死弟纳其嫂、弟死兄娶弟妇等遗俗。解放后,特别是现在,婚姻方面的一些落后习俗已得到改变。

从正式订婚到结婚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首先要办开口酒席。男方请介绍人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如女方家同意,由其家长开口,定某日办开口酒席。届时,由男方在女方家办席,未婚婿拜见岳父母。其次办斟订酒。开口酒过后一段时间,男方又到女方家办一次席,并送去部分礼。再次办大订酒。男方在女方家宴请女方所有家族和该寨每户一人,交清聘礼,商订和宣布婚期。最后是择吉日成婚。婚礼举行三天,第一天由女方家办女花夜,进行送亲和庆贺,此日,男方要派出迎亲队伍若干到女方家参加庆祝活动。第二天由迎亲队伍率领,女方亲朋、邻里送亲到男方家,男方要大宴宾客做正席,是夜饮咂酒、跳沙朗舞、唱酒歌,通宵达旦。第三天做谢客酒,送新娘回娘家,叫回门。此后新娘择吉日再返夫家居住。由于履行这些程序,花费较多。现今青年男女一般经父母同意后,办好结婚证外出旅游结婚,回家后以两坛咂酒招待亲朋正式宣布结婚,婚事新办已蔚然成风。

历史上羌族长时期保留着父子连名制,多见于秦汉史籍和唐宋,此后则多以寨名加人名命之。同寨的人一般都是由一个由流传几代的家族、家支构成,现在虽有几个家族同寨,但看得出除由于特殊原因迁入外,均大多为同宗族分支。因此即使现在已冠以不同的汉姓,但均认同为是同宗不同姓,视为内部。羌族最早使用汉姓约在唐代。明清以来便普遍改用汉姓、汉名,同时保留寨名加人名的羌名,离开羌区正式上学、登记等用汉姓、汉名,在本区域则用羌名。赘婿必须随妻改姓,而将其本姓附在妻姓之后,并在中间加一个吉利字成为他的姓名。其子女也随母姓,但允许多子女中的次子女有一个姓父姓,表示两姓皆有宗祧。这类同胞兄弟即有了不同的姓氏,这也是同寨中不同姓氏增加的直接原因,五代以后即成为同宗不同姓的分支。

羌族小孩出生后命名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一般由" 释比" 命名,也多由父母或祖父母命名。多在婴儿满月时正式举行命名仪式,现在称为喝满月酒。届时父母要宴请八方亲朋,来宾皆持厚礼并在仪式上致吉祥颂词和祝福等,同时也宣布正式接纳被命名的小成员于社会,相当于到户口登记机关登记了户口。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几种。火葬是其传统葬俗,每个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坟场,用石砌围圈,往往有碑记载姓氏与开始设立坟场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岁以上正常病故,认为是寿终归天,要唱丧歌,举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遗嘱是否选择火葬的。凶死或传染病死者则必须火葬。婴儿死后装小木棺置于岩洞为岩葬。也有的死婴装棺放入河水中飘走称为水葬。

土葬是羌族较为古老的一种葬法,这从战国以来的岷江上游石棺土葬墓群的发掘中足以证明。清朝以来土葬更为普遍,各个家族有自己的墓地,流行汉区传来的木棺土葬。

葬仪特别隆重的叫“大葬”。大葬最早是对民族、家族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举行的一种最高规格葬仪。近世以来,殷实之家都办“大葬”。大葬一般历时三至九天,先由“释比”做几天法事,最后一天,客人才参加。届时由一名有威望的“释比”,身披牛皮铠甲,右手执刀,左肩挎枪,枪头挂一牛舌,带头歌舞,歌词内容是赞颂祖先功绩; 紧跟着八名“释士”,头戴面具,右手摇手皮鼓,左手摆铜铃; 跟着还有八名较亲的家族成员,也都戴面具,敲羊皮鼓; 后面一百人以至更多人右手持刀,左肩挎枪,枪缠彩色飘带,排成一字长蛇阵,边唱边舞。先到火坟场转三圈,将飘带撒于坟地敬献祖先。然后到坝子转圈歌舞,有时扮演对阵战斗。最后,所有参加大葬礼的其他人也要到火坟绕场三圈,以示悼念。规模一般少至数百多则千人以上,皆携酒、粮食、牛、羊、猪等肉类为礼,丧家设大宴款待。这种丧葬习俗花费甚大,解放后鲜有人为。现在的葬礼普通简化。

(一) 历史上的婚姻形式

1、族外婚制。蒙古族母系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婚姻规例。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男子只能娶外氏族之女为妻。如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妻子,是豁里秃马惕部的阿兰豁阿;十世祖端察儿的妻子,是兀良哈的札儿赤兀惕部的阿当罕。由于蒙古草原辽阔,不同祖先的各氏族、部落相距较远,因此必须到远方的氏族去求婚。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各部的分化,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起来,从而逐步发展到同宗不婚,同一家庭之内不能通婚。

2、聘婚制。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男方娶妻,要给女方送聘礼,即“多求则贵,才求则贱”。聘婚制就成了买卖婚制,以财物作为女子的身价。蒙古族的聘礼,主要是牛、马、羊等,以九为吉数。其次也有金、银、财物等。贫穷的牧民,无力提供聘礼以致不能娶妻。

3、入赘婚。在女方无男子继承,以入赘的女婿继承,也称招女婿。有两种形式,一是永久性入赘。一般为男子家庭贫困、兄弟较多、无力娶妻者,男子愿入赘到女方。在女方家劳动,生儿育女。入赘的男子离开亲生的父母家。另一是非永久性入赘。往往是女方家无男劳力,或男方无力付聘礼,造成入赘,在女方家三年、五年、十年不等,或在生下第一个男孩留在女方家,即可携妻回男方家。这又称为服役婚。

4、收继婚。蒙古婚姻中把妻子视作夫家的财产。早在实行氏族外婚制时,嫁入本氏族的女子,是夫家氏族的成员,在夫死以后,妻若改嫁,必须嫁给夫家氏族中的成员,这种习俗长期沿习。蒙古贵族常拥用三妻四妾,父死后,子继承爵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先父的妃、妾。平民中存在兄终弟及、娶嫂为妻的情况。元代虽以法律禁止这种婚制,但社会上仍有出现。

此外,元代时强调等级婚,门当户对。贵族与平民之间不通婚,平民不与奴婢结婚。还有为政治目的联姻制度,如清代的额驸制度, 即为加强满蒙关系的联

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如娶

妻,要经过请媒人提亲,送礼,写婚书,择吉日成婚等程序。据《固原州志》说,过去固原地区议婚,“先请媒妁通姓,惟不辟同姓,议妥纳茶果”等,之后还要“择日送衣料”等。婚期到了以后,“婚妁至女家接婚,送羊、麦、清油等”。新婚之夜,还要请阿匐念《古兰经》,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要洗大净。《绥远归绥县志》载:“回俗须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新妇下轿,由其兄弟抱入洞房。不见亲友,待阿匐来为之诵经赞圣。及夕,新郎询问新妇以八句原根,能答,始行成礼。”《黑龙江志》还载:“新妇入洞房,坐炕上面墙,谓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妇食长寿面。翌晨,仍宴亲友,新妇依次拜谒,亲友尊长,皆有赐予,钱物不一”。临夏的回民一是请媒,二是定茶,三是纳聘礼,四是迎娶。无论是从史书记载,还是从现实的调查看,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一)提亲

回族当中有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回民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过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已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回民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二)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三)插花

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亲茶”以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麦哈尔”,并适当购置一些化妆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装或布匹材料、手表、自行车、

录音机等等,以及送相当的装饰品,如手镯、戒指、耳环等,还要准备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这些东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去陪同购买。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匐等带领,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婶子跟随。女方家也有一位阿匐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旬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尔麦里”过后,两家人和亲戚一起赴宴,这时相互寒暄,讲婚配和攀亲的重要意义。最后由双方商量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插花这天,有些地方的回民由嫂子或奶奶故意将一对青年男女安排在一起吃饭、干活儿,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送聘金没有规定,一般是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强迫。通常情况下,不得少于一两纯银,但无论多少都要履行这一习俗。回民认为,赠送聘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男子对婚姻大事不严肃,朝三暮四,随意离婚,从经济上有所牵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项措施。长期以来,在回族当中形成了男子如果无理提出离婚或中断婚姻关系,男方所赠的聘礼和东西不能索回。

但有些地方的回民,由于受中国封建社会买卖婚姻的影响,所索聘礼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给家庭贫穷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娶亲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佳期。在结婚的前一两天,由男方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馒头、油香若干个,送到女方家去,这叫催装礼,意为请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证姑娘过门后,好光阴赛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装礼后要尽快做准备。结婚当天上午,如女方家住得较远,接亲车要早点出发,主要是怕与怀孕的妇女相见,要图吉利。宁夏径源等回族聚居区在娶亲这天,男方家还要请一位结婚不久的新媳妇去接亲,临去时还要带些核桃之类的东西,到女方家后先把核桃之类的东西撒到院子里,乘人不注意时赶忙到客屋吃饭;之后,陪同新娘上车。女方家一般在结婚头一天要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来的人一般都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钱,回民管它叫“填箱”。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叉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得太薄,则认为是“薄情寡意”,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然后从近邻和亲友中请几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去送亲,回民也叫吃“宴席”。在送亲途中,若遇其他娶亲人马,新娘子要互相交换腰带,以防“冲喜”。

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迎上去,围着接亲车转一圈,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到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还要从新房门口到大门口,铺上红毡或毛毯子,没有条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着新娘走进洞房。无论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时,将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进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头上的“搭妇巾”。

(五)念“尼卡哈”及其他

当新娘子入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匐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匐,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匐的教诲,阿匐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语作一

番解释,其大意是: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做人的开始,从此做人应尽种种责任;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谦虚,主持家务,奉公守法,上进求学等。然后阿匐面对证婚人问新郎:“你愿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则应马上表态。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入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新人入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这种撒喜的习俗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盛行。据《清源全氏族谱》“丽史”篇载,“西域回回(口加兀)呐,选民间女子入其室,为金豆撒楼下,命女子攫取以为戏笑”。可见过去有些富商是用真正的豆粒黄金来撒喜,后来劳动人民因没有黄金,就用自己喜爱的枣子、糖、花生、核桃等来代替。

撒喜以后,开始耍新郎,不能让他随便进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当新娘入洞房后,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上破草帽,脖子里挂一个铜钟,反穿皮袄,倒骑毛驴,在众人的逼迫下,让公婆骑上毛驴转圈圈,逗笑话。回族群众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山东泰安和曹县的回民婚礼习俗也很有趣,新娘子在媒人带领下,和婆家所有的亲戚见面,新郎拿着墨碗随从,新娘见一位亲戚,用毛笔在他脸上画一下,谁的脸上画得最多,谁就最受新娘尊敬。

有些地方当天晚上的晚饭由新娘做长面,以示茶饭水平。吃过晚饭,开始闹洞房,大家民主推荐一位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当司仪,出点子,串节目,新郎、新娘在威逼和笑声中表演夫妻共啃一块糖、说绕口令等各种节目。

闹房结束后,新郎、新娘要交换礼品。新郎要给新娘送一个装着20元或50元钱的小红包,新娘给新郎送一个红布蛋蛋或“针扎子”,表示恩爱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新郎还要问新娘是否懂得伊斯兰教的最基本教义,如答上,才能度蜜月,答不上新郎表示再教授,新娘要乐于接受才行。

第二天拂晓,新郎的嫂子要将热水和汤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门口,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罢早饭后,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领着新娘认婆家大小。有的地方新娘三天不出门,到第四天才开始认大小。认长辈时,新娘要长长叫一声,长辈要响亮地答应一声,然后要略表心意,给新娘见面礼物或钱,以示纪念。

(六)表针线

回民也叫摆针线,一般都在结婚的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举行。

摆针线,过去是为了看新娘子的针线活做得如何,将她未过门时给公婆做的鞋、丈夫的衣服、绣花枕套、荷包等—一展示出来让众人欣赏。同时,选一个才思敏捷、能说会道的人即兴编词演说,夸耀称赞和渲染,向众人们介绍新娘是个心灵手巧、精明能干的人。现在摆针线,主要是众人看看娘家给新媳妇陪嫁了什么东西,男方家给新婚夫妇购置了什么家具、电器以及生活用品。当摆针线仪式准备好时,男方家选请一位说客,赞扬女方家买的东西又多又好,心实礼厚。如宁夏同心县预旺乡回族杨四虎在表针线时说:

金银丝绳子空中挂,

各样摆设好齐茬。

大红手巾牡丹花,

丝线围巾廊绳搭。

扎花的枕头绣描花,

美容用品一样不差。

毡条被褥摆不下,

玻璃镜儿明天下。

洗脸盆子月亮大,

一个座钟作用大。

缝纫机子单摆下,

飞鸽车子相配它。

毛衣毛料春秋穿,

风雪大衣能挡寒。

涤沦、涤卡、的确良,

四季服装都齐全。

说完赞扬词,说女方家把金山一样的一口子人送来了,还陪这么多东西,我们顶恩不起,向女方家亲戚道“色俩目”。

女方家一般也要请说客,回敬男方,渲染夸奖男方家富裕大方,给后代安置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好家庭。如平罗县回族妇女马凤兰说过一段《表针线歌》:

黑缸子、白沿子,

汽车送来了命蛋子。

红绸子、绿缎子,

丫头找了个好汉子。

沙发床、电视机,

箱子柜子分高低。

小两口,笑嘻嘻,

两个老人歇心里。

有的说完表针线歌,还要替媒人、厨子说一段,赞扬他们的功劳。

(七)回门

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宁夏固原、泾源等地的回民习惯用鸡腿来款待重要客人和亲友。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


相关文章

  • 侗族大歌的内容及音乐特点
  •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 ...查看


  •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状况
  •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1级社会实践报告 分院: 城市建设与管理分院 班级: 管1121班 指导老师: 张超 姓名: 王金明 学校: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号: 3321121037 完成时间:2012年 5月1日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查看


  • 丰富多彩的侗族节日
  • 菇 罴 . 墅 州 ¨ }} . { 毕 多 的 ◆ 富 彩 侗簇 郭 子 侗族源 自古代百越族 , 系秦汉时百越西区中的一 支, 自长江支流沅水 向西南迁徙至现在 的贵州 . 广西 . 每 年农 历 三 月初 三是 青 年 人 相 恋 的 ...查看


  • 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调查
  • 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调查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以来,婚姻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就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子女的婚恋问题是长辈时刻牵挂的,有些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为孩子将来的婚恋做准备.由此可 ...查看


  •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摘要:本文通过对<诗经>婚恋诗的解读,重温古代社会的单纯与美好.真挚与自然,领悟先民们外在的情感态度所包含的精神实质,深掘<诗经>婚恋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激发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情趣. 关 ...查看


  • "上巳"与南朝民歌20120408
  • 2012年04月08日 星期日 "上巳"与南朝民歌 ▲<玉台新咏>书影 ◆钟菡 李梦阳曾说:"真诗在民间",南朝民歌当无愧此语.它语出天然,生动活泼,时而婉转缠绵,时而尽意吐露,一言一咏, ...查看


  •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
  •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内容摘要:通过对<诗经>中婚恋诗的简读,重温古代社会的单纯与美好.真挚与自然,领悟先民们外在的情感态度所包含的精神实质,深掘<诗经>婚恋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激发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情趣. ...查看


  •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追寻人生的真幸福
  •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追寻人生的真幸福 一.前言 <诗经>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歌德也曾经说:"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无论是<孔雀东南飞 ...查看


  • [诗经]中的爱情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 浅析<诗经>中婚恋诗的思想内容 2007级本科1班 冀晓燕 摘 要:爱情婚姻是历来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重要主题,我国最早的情诗汇集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此类婚恋诗表现了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