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 组 长: 小组成员:

班 级: 院系单位: 完成时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文评阅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 生活水平

1. 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38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水平。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仍有大量的城镇、农村居民处于贫困之中,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并且,收入是居民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由于收入不平等已经导致居民在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久而久之,将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社会分层,引发社会阶层间的对立,有损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因此,必须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

2.1三大改造时期的收入分配

要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首先我们要追溯到三大改造时期。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生产资料所有制只存在单一的公有制,其存在形式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样的制度,表面上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是实际上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分配制度不论在国营经济中还是集体经济中,理论上都要实行按劳分配,但时间中常常背离,带有平均主义色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重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问题。他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立即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于此同时,邓小平也认为,在实践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进行研究。

2.2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制度的改革上面,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富裕起来。” 。按照时间的先后,这一阶段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分为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城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两个阶段:

(1)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我国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坚持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同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全面改革。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之后,我国再次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广到城市。城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为重点。1984年中共十

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①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其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②在企业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③企业职工资金由企业根据经营状况自行决定,国家只对企业适当征收超限额奖金税。④在企业内部,要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以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体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繁重劳动和非繁重劳动之间的差别。同时要改变脑力劳动报酬偏低的状况。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决定从1985年开始,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调整和改革,不仅增加了职工的工资,更重要的是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鼓励职工“各尽所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

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中共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中共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私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6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即将到来的十八大„„

4.1关于收入分配改革之我见

我们的观点: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2、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制度性的不合理因素往往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限制,垄断行业和部门的收入相对于其他部门增长过快;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导致出现一些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收入;出现了一些富二

代,并产生了一些民众的仇富心理,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3、由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完善,致使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解决收入差距的根本点在于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并做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加强城乡收入制度的再分配环节。

4.2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认为促进收入分配改革需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增加劳动力收入。增加农民工及工人收入,降低个人所得税门槛。

第二,加强城市化进程,形成有利于国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城乡差距是造成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还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三,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薪酬形成机制。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测算,工资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为65%左右。因此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形成机制非常必要。

第四,健全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与分配水平,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助帮机制。

第五,加强城乡收入制度的再分配环节,更多向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运转化。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研究推进收入与分配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加税收再分配环节。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著.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2012.6重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和改革蓝皮书》—2008.1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 组 长: 小组成员:

班 级: 院系单位: 完成时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文评阅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 生活水平

1. 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38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水平。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仍有大量的城镇、农村居民处于贫困之中,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并且,收入是居民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由于收入不平等已经导致居民在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久而久之,将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社会分层,引发社会阶层间的对立,有损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因此,必须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

2.1三大改造时期的收入分配

要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首先我们要追溯到三大改造时期。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生产资料所有制只存在单一的公有制,其存在形式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样的制度,表面上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是实际上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分配制度不论在国营经济中还是集体经济中,理论上都要实行按劳分配,但时间中常常背离,带有平均主义色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重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问题。他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立即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于此同时,邓小平也认为,在实践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进行研究。

2.2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制度的改革上面,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富裕起来。” 。按照时间的先后,这一阶段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分为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城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两个阶段:

(1)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我国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坚持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同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全面改革。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之后,我国再次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广到城市。城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为重点。1984年中共十

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①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其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②在企业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③企业职工资金由企业根据经营状况自行决定,国家只对企业适当征收超限额奖金税。④在企业内部,要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以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体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繁重劳动和非繁重劳动之间的差别。同时要改变脑力劳动报酬偏低的状况。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决定从1985年开始,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调整和改革,不仅增加了职工的工资,更重要的是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鼓励职工“各尽所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

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中共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中共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私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6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即将到来的十八大„„

4.1关于收入分配改革之我见

我们的观点: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2、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制度性的不合理因素往往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限制,垄断行业和部门的收入相对于其他部门增长过快;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导致出现一些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收入;出现了一些富二

代,并产生了一些民众的仇富心理,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3、由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完善,致使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解决收入差距的根本点在于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并做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加强城乡收入制度的再分配环节。

4.2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认为促进收入分配改革需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增加劳动力收入。增加农民工及工人收入,降低个人所得税门槛。

第二,加强城市化进程,形成有利于国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城乡差距是造成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还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三,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薪酬形成机制。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测算,工资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为65%左右。因此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形成机制非常必要。

第四,健全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与分配水平,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助帮机制。

第五,加强城乡收入制度的再分配环节,更多向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运转化。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研究推进收入与分配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加税收再分配环节。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著.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2012.6重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和改革蓝皮书》—2008.10


相关文章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趋势及原因 - - 谷歌问答
  • 针对完善检测设施.严格执法.加强宣传等方面,检查组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环保责任.企事业单位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提高环保意识,增强节能减排.清洁循环生产的社会责任感的忧患意识,认真贯彻 ...查看


  •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约束分析
  •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约束分析 刘楹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 内容摘要:本文按照影响资产配置行为变量的性质,认为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面临四重约束:一是财产总量偏低的约束,这是影响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 ...查看


  • 微观视角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摘要: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经济运行是由微观机制决定的.本次经济衰退是我国经济自身调整的需要,但因强劲的外部需求和畸形的投资扩张延缓了约两年时间,由此加深了潜伏已久的衰退力量,而持续的紧缩政策更是火上浇油.从整个企业成本收益的关系看,近两年内,成 ...查看


  • 科学预算编制视角下中国最优预算收入规模的测定
  • 作者:滕发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年05期 一.引言 研究预算编制最优收入规模,除了理论上需要借助数理模型确认其存在的可能性外,还要通过经济计量工具和已有数据确定其数量关系.从最新的文献看,对于最优预算收入规模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税负出发 ...查看


  •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公司理财11刘情 2011312487 公司理财11高阳 2011312480 公司理财11丁雅璇 2011312482 公司理财11 李博楠 2011312468 公司理财11 刘书剑 2011312489 目录 一 ...查看


  • 充分认识新常态 积极适应新常态
  • 话题 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底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再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 ...查看


  • 国债资金使用方向:理论与实践
  • 作者:宋永明 经济与管理论丛 2005年10期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实施近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开始 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回头来看,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发行 国债进而筹集建设性资金为核心内容的,9 ...查看


  • 如何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 扩大消费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滑坡, 本文意在从理论上, 主要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 ...查看


  • 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与财政政策转型
  • 总229期 第1期贵州社会科学 2009年1月Guizhou Social Sciences Vol. 229,No. 1 J anuary 12009 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与财政政策转型 李 颖1 梁 军2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300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