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 思维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个体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现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认识。
一、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历史的学习,有它特定的思维方式,即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它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历史教材是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资源,历史学习的首要环节是掌握历史基本知识,也就是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要素。教师将教材上的历史基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录、记忆。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忆死的知识。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编写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归纳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预习提纲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上,加入个人对课文的见解和看法,从而构建章节知识结构框架。学生构建的知识框架可能不全面,甚至漏洞百出,但毕竟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后得出的。这样一个阅读与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获取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历史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学生必须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常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主要有: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决定政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例如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以保证社会的安定,使小农安心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来保证他们的封建剥削。又如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十七、十八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政治上的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体――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带来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可以构建如下知识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开展反封建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通过此类知识链接,学生了解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真谛。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胡佛仍旧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不能缓解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美国逐渐化解了危机。前者之所以无效是由于传统的自由放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后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罗斯福新政其实是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又如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也是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用阶级的观点分析问题。在私有制社会,任何一个阶级所进行的历史活动、提出的政治主张,都是从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的。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求推翻清政府,建立“人间天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学生感知不同阶级发出的不同的时代音律,更完整地把握历史前进的脉搏。
第四,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分析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进步性和局限性。例如评价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强大的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但它的特点是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易滋生腐败、专制;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渗透有助于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观点,设计有利于培养历史思维的问题,将“教”与“学”有机结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 要: 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 思维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个体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现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认识。
一、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历史的学习,有它特定的思维方式,即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它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历史教材是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资源,历史学习的首要环节是掌握历史基本知识,也就是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要素。教师将教材上的历史基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录、记忆。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忆死的知识。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编写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归纳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预习提纲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上,加入个人对课文的见解和看法,从而构建章节知识结构框架。学生构建的知识框架可能不全面,甚至漏洞百出,但毕竟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后得出的。这样一个阅读与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获取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历史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学生必须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常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主要有: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决定政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例如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以保证社会的安定,使小农安心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来保证他们的封建剥削。又如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十七、十八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政治上的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体――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带来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可以构建如下知识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开展反封建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通过此类知识链接,学生了解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真谛。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胡佛仍旧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不能缓解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美国逐渐化解了危机。前者之所以无效是由于传统的自由放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后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罗斯福新政其实是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又如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也是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用阶级的观点分析问题。在私有制社会,任何一个阶级所进行的历史活动、提出的政治主张,都是从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的。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求推翻清政府,建立“人间天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学生感知不同阶级发出的不同的时代音律,更完整地把握历史前进的脉搏。
第四,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分析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进步性和局限性。例如评价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强大的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但它的特点是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易滋生腐败、专制;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渗透有助于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观点,设计有利于培养历史思维的问题,将“教”与“学”有机结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