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87至88页信息窗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会作梯形的高;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根据梯形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渗透迁移类推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
2.认识各部分名称及作高。
教学难点:作高
教师准备:剪纸(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课件
学生准备:剪纸(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收集生活中梯形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请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堂预设:“1号甲鱼池是什么形状?”板书。并把图形画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思考,它是什么形状?
引导学生回答: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小组探究——梯形的特征
分析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呢?
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梯形剪纸,研究一下梯形的特征。
(1)学生进行探究交流。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互相评价,质疑对话。
2.揭示发现。
课堂预设1:它有4个角,4条边;
课堂预设2:有一组对边平行;
课堂预设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小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3.二次探究——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引导思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各部
分的名称,你们知道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
学生自学并在自己的梯形上,标上各部分
的名称及字母。
结合自己的梯形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4.深入探究——画梯形的高
(1)分析思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都可以作高,怎样作梯形的高? 学生在自己的梯形上作高。交流画法。
揭示规律:从上底的一个点到下底的垂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指名学生上台作高。下面的同学评议。
(2)引导思考:这样的高有多少条?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小组讨论,生说一说小组的发现和总结。
课堂预设1:梯形的高有2条;
课堂预设2: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课堂预设3:不能在腰上画高;
课堂预设4:平行的对边一个是上底一个是下底,不平行的对边是梯形的腰; 课堂预设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小结:梯形的高有无数条;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学习了解梯形,通过探究知道了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了解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平行的对边较短的一个是梯形的上底,较长的一个是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那组对边是梯形的腰,从上底的一个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梯形的高有无数条。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梯形剪纸,通过动手操作,并积极进行思考,认识了梯形,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找找生活中的梯形。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梯形,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梯形的?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梯形图片。
2.分析思考:你能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中任选一个,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方法创造出梯形来呢?
A、学生独立操作;
B、同桌交流:创造好了的,请你先跟同桌交流一下,同时让同桌判断一下你创造的是不是梯形?
C、全班交流: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展示交流。课堂预设:原来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我把其中一组剪掉了,就变成了一组对边平行了。
继续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折法。
分析思考: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的方法有共同之处吗?
交流,揭示规律: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的方法有共同之处是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的对边。
有谁选择三角形的?
对照三角形的一条边画一条平行线,就产生了一组对边平行。
揭示规律:其实不管怎么剪,折,都是要构造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3.引导思考:还有选择其他方法来创造梯形的吗?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使用说明:
1.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本节课重在为学生提供亲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让学生做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体验成功喜悦。
(2)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
(3)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汇报交流、评价质疑的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
2.使用建议:
本教案是根据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特征要求编写。在使用时根据具体情况,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全体学生学会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揭示特征。
3.需要破解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合理分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关链接:青岛教学资源网、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东沙河镇中心小学 李士伟
梯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87至88页信息窗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会作梯形的高;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根据梯形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渗透迁移类推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
2.认识各部分名称及作高。
教学难点:作高
教师准备:剪纸(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课件
学生准备:剪纸(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收集生活中梯形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请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堂预设:“1号甲鱼池是什么形状?”板书。并把图形画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思考,它是什么形状?
引导学生回答: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小组探究——梯形的特征
分析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呢?
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梯形剪纸,研究一下梯形的特征。
(1)学生进行探究交流。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互相评价,质疑对话。
2.揭示发现。
课堂预设1:它有4个角,4条边;
课堂预设2:有一组对边平行;
课堂预设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小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3.二次探究——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引导思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各部
分的名称,你们知道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
学生自学并在自己的梯形上,标上各部分
的名称及字母。
结合自己的梯形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4.深入探究——画梯形的高
(1)分析思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都可以作高,怎样作梯形的高? 学生在自己的梯形上作高。交流画法。
揭示规律:从上底的一个点到下底的垂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指名学生上台作高。下面的同学评议。
(2)引导思考:这样的高有多少条?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小组讨论,生说一说小组的发现和总结。
课堂预设1:梯形的高有2条;
课堂预设2: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课堂预设3:不能在腰上画高;
课堂预设4:平行的对边一个是上底一个是下底,不平行的对边是梯形的腰; 课堂预设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小结:梯形的高有无数条;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学习了解梯形,通过探究知道了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了解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平行的对边较短的一个是梯形的上底,较长的一个是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那组对边是梯形的腰,从上底的一个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梯形的高有无数条。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梯形剪纸,通过动手操作,并积极进行思考,认识了梯形,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找找生活中的梯形。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梯形,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梯形的?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梯形图片。
2.分析思考:你能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中任选一个,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方法创造出梯形来呢?
A、学生独立操作;
B、同桌交流:创造好了的,请你先跟同桌交流一下,同时让同桌判断一下你创造的是不是梯形?
C、全班交流: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展示交流。课堂预设:原来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我把其中一组剪掉了,就变成了一组对边平行了。
继续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折法。
分析思考: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的方法有共同之处吗?
交流,揭示规律: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的方法有共同之处是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的对边。
有谁选择三角形的?
对照三角形的一条边画一条平行线,就产生了一组对边平行。
揭示规律:其实不管怎么剪,折,都是要构造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3.引导思考:还有选择其他方法来创造梯形的吗?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使用说明:
1.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本节课重在为学生提供亲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让学生做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体验成功喜悦。
(2)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
(3)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汇报交流、评价质疑的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
2.使用建议:
本教案是根据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特征要求编写。在使用时根据具体情况,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全体学生学会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揭示特征。
3.需要破解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合理分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关链接:青岛教学资源网、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东沙河镇中心小学 李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