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构主义作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正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知识观通过同化、顺应、对话等方式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倡导合作学习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高中生物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 合作学习 生物教学 建构主义知识观作为一种后现代的知识观,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者所认同。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知识观的审视与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合理的建构,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基本思想 1 知识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一件东西,是不能传递的,那么学习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说。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脑袋绝对不是空着准备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教师不能忽视这一点,而应该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当成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2 知识的不确定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纯粹地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现,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进行不断地变革、深化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说”。 3 知识的情境性。人类的知识和互动不能和外部世界分隔开来,因为意义构建依赖于外部的环境。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大多是依据所经验的情境来解释意义和获得信息。如果抛开外部世界的情境,那么我们研究的只是抽象的智力,这种研究是不切实际和没有研究价值的。因此,知识应和它发生和联系的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在知识和世界的联系中构建意义。 二、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1 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切实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适当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地接收知识到主动地构建、创造知识的转变。以此来审视生物教学,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地位就要发生一定的变化: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学习方式上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思考与实践。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过程、思考与体会。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说教,在建构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会自主构建知识的快乐,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 2 注重合作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建构主义认为构建知识是一种群体性活动,要重视学习共同体,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协商。因为面对某一知识,个体的经验是有限的。不同的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知识的认识会相对丰富些。在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师生的互动的交流。在合作学习时,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参与交流互动,应尽量避免个别学生支配互动交流过程而其他学生没有实际参与的现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走下神圣的教坛,充当“管理者”“顾问”以及参与者,在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对话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按照建构主义中知识的建构性和社会性观点,开展生物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就很有必要了。 3 实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评估方式转变。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性,但并不意味着是终极答案,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更真实的答案。所以生物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即不应该把注意力只放在“结果”上,而应该注重探索知识的“过程”。目前的生物教学就必须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移,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弄清它和其他知识、技能的关系,将学生引领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 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在建构主义知识观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和传统知识观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学的评价也就有其独特性了。首先,知识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建构知识、意义的内在推动力。其次,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参与学习的个体在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有大有小,因此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做出的贡献应在评价中予以考虑。最后,学习的目的是围绕着问题情境建构出适应情境的意义,这一目的是否达到或达到的程度也应该成为评价的指标。为了做到评价的客观、全面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评价可采取合作小组对成员的评价、成员自我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总之,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所蕴含的教学思想是丰富的,对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思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正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知识观通过同化、顺应、对话等方式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倡导合作学习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高中生物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 合作学习 生物教学 建构主义知识观作为一种后现代的知识观,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者所认同。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知识观的审视与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合理的建构,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基本思想 1 知识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一件东西,是不能传递的,那么学习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说。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脑袋绝对不是空着准备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教师不能忽视这一点,而应该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当成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2 知识的不确定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纯粹地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现,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进行不断地变革、深化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说”。 3 知识的情境性。人类的知识和互动不能和外部世界分隔开来,因为意义构建依赖于外部的环境。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大多是依据所经验的情境来解释意义和获得信息。如果抛开外部世界的情境,那么我们研究的只是抽象的智力,这种研究是不切实际和没有研究价值的。因此,知识应和它发生和联系的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在知识和世界的联系中构建意义。 二、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1 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切实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适当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地接收知识到主动地构建、创造知识的转变。以此来审视生物教学,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地位就要发生一定的变化: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学习方式上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思考与实践。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过程、思考与体会。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说教,在建构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会自主构建知识的快乐,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 2 注重合作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建构主义认为构建知识是一种群体性活动,要重视学习共同体,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协商。因为面对某一知识,个体的经验是有限的。不同的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知识的认识会相对丰富些。在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师生的互动的交流。在合作学习时,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参与交流互动,应尽量避免个别学生支配互动交流过程而其他学生没有实际参与的现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走下神圣的教坛,充当“管理者”“顾问”以及参与者,在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对话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按照建构主义中知识的建构性和社会性观点,开展生物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就很有必要了。 3 实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评估方式转变。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性,但并不意味着是终极答案,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更真实的答案。所以生物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即不应该把注意力只放在“结果”上,而应该注重探索知识的“过程”。目前的生物教学就必须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移,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弄清它和其他知识、技能的关系,将学生引领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 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在建构主义知识观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和传统知识观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学的评价也就有其独特性了。首先,知识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建构知识、意义的内在推动力。其次,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参与学习的个体在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有大有小,因此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做出的贡献应在评价中予以考虑。最后,学习的目的是围绕着问题情境建构出适应情境的意义,这一目的是否达到或达到的程度也应该成为评价的指标。为了做到评价的客观、全面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评价可采取合作小组对成员的评价、成员自我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总之,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所蕴含的教学思想是丰富的,对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思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