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的人物频遭恶搞:杜甫"忙"完,诸葛"亮"了

杜甫“忙”完,诸葛“亮”了——“课本上的人物”为何频遭恶搞?

新华网上海7月25日电(记者 周蕊、郑拓)近日,一组“正反体”组图在网络上走红,诸葛亮、黄盖、孙权、李白等历史名人纷纷被涂鸦恶搞,大有追随“杜甫很忙”之势。

为何网友会如此热衷于恶搞解构历史文化名人?专家认为,过去的课本教育对人物的塑造过于“扁平化”和“脸谱化”,恶搞历史人物体现了年轻一代娱乐至上和颠覆传统的取向,同时也对现代教育提了个醒:应提供给学生多元的看待历史人物的视角,而非刻板的单一形象。

杜甫“忙”完,诸葛“亮”了

近日,“诸葛亮不亮”成为互联网上关注度颇高的网络热词。这个名为“诸葛亮不亮”的组图在微博、论坛和社交网站上获得大量网友的热捧,仅在新浪微博上组图就有超过14000次转发,在人人网上也有超过万次的点击。

组图中,诸葛亮羽扇纶巾、正襟危坐,但随后的诸葛“暗”则是此前诸葛亮轮廓的黑色阴影图,以表达“暗”意;诸葛“孔明”是在诸葛“暗”的基础上,在人物眼睛部位抠掉两个小圆孔,形成“孔明”之状;诸葛“成像”(丞相)更是运用物理中“小孔成像”的原理,让人物在小孔后呈现倒像。

“很忙”的除了诸葛亮,还有三国中的其他人物,关羽、孙权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恶搞。《三国演义》中被施以“苦肉计”的黄盖,这次体验了一把网络版的“苦肉计”,被恶搞成“绿盖”“红盖”“盖中盖”以及“新盖中盖”;孙权则被进化成“父权”和“爷权”。

网友“阳光灿烂”认为,组图大多以字词本身的含义为基础进行创造,汉语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诸葛亮引发的“反义大挑战”,“让历史人物最近都很忙。”

娱乐至上,恶搞并不代表爱恨

专家认为,中学语文和历史教育对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和“脸谱化”塑造是造成网友热衷于恶搞历史名人的“推手”,而历史人物被恶搞也并非代表了网友的爱恨。

“80后”李阳认为,在课本上涂鸦或恶搞书本中的历史名人或许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否被恶搞,和正面负面人物无关,只和上不上课本有关。”

复旦大学传播学系主任廖圣清教授认为,“诸葛亮不亮”的流行是因为历史名人被恶搞和解构的形象与年轻人脑海中原本的刻板形象产生了极大反弹,“这种反弹性会不断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进而参与传播。”

他指出,新媒体技术下的内容生产,其重要的原则之一即是创新性,年轻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历史名人的重构中,本身就体现了年轻人的批判意识与挑战传统、颠覆陈腐的意愿。“只要不是恶意污蔑、诋毁历史名人、有损中华民族文化的恶搞,都是无伤大雅的。”

“过去书本里的人物都塑造得过于脸谱化、符号化了,稍有‘亵渎’就会被看成是‘恶搞’。”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指出,其实像诸葛亮、杜甫等历史人物本身也是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而现代教育习惯于将其“扁平化”,变成一组形容词的代表。

在网友的创作下,“很忙”的杜甫与中学课本中“诗圣”忧国忧民、慷慨悲歌的形象构成了极大的反差,更多的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潇洒。同样的,不同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种种神机妙算,网友创作下的诸葛亮更多回归到有“好为梁父吟”的雅趣。

在课本上还原一个立体的“诸葛”

廖圣清等专家指出,中学语文和历史教科书里对于历史人物的建构是为了契合社会主流价值文化,但如果因此使人物变得“不食人间烟火”,就难以让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产生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们缺乏表达自身异于课本和‘标准’的观点的渠道。”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认为,传统教育显得过于单向性、灌输性,学生难以反馈自己的见解,这就导致借由网络来表达意见的声音不断升高。他建议,中学语文和历史教育要更多地“接地气”,尽量还原人物的真实性,让学生易于理解,进而易于学习。

顾晓鸣也建议,初高中历史教育要改变“非黑即白”的书写方式,现代教育应摆脱一味地塑造刻板形象,更多地提供给学生多元看待历史人物的视角。“只有充分给予学生对历史人物再创造、再解读的空间,才能在学生心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共鸣感而非无聊感和距离感。”

杜甫“忙”完,诸葛“亮”了——“课本上的人物”为何频遭恶搞?

新华网上海7月25日电(记者 周蕊、郑拓)近日,一组“正反体”组图在网络上走红,诸葛亮、黄盖、孙权、李白等历史名人纷纷被涂鸦恶搞,大有追随“杜甫很忙”之势。

为何网友会如此热衷于恶搞解构历史文化名人?专家认为,过去的课本教育对人物的塑造过于“扁平化”和“脸谱化”,恶搞历史人物体现了年轻一代娱乐至上和颠覆传统的取向,同时也对现代教育提了个醒:应提供给学生多元的看待历史人物的视角,而非刻板的单一形象。

杜甫“忙”完,诸葛“亮”了

近日,“诸葛亮不亮”成为互联网上关注度颇高的网络热词。这个名为“诸葛亮不亮”的组图在微博、论坛和社交网站上获得大量网友的热捧,仅在新浪微博上组图就有超过14000次转发,在人人网上也有超过万次的点击。

组图中,诸葛亮羽扇纶巾、正襟危坐,但随后的诸葛“暗”则是此前诸葛亮轮廓的黑色阴影图,以表达“暗”意;诸葛“孔明”是在诸葛“暗”的基础上,在人物眼睛部位抠掉两个小圆孔,形成“孔明”之状;诸葛“成像”(丞相)更是运用物理中“小孔成像”的原理,让人物在小孔后呈现倒像。

“很忙”的除了诸葛亮,还有三国中的其他人物,关羽、孙权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恶搞。《三国演义》中被施以“苦肉计”的黄盖,这次体验了一把网络版的“苦肉计”,被恶搞成“绿盖”“红盖”“盖中盖”以及“新盖中盖”;孙权则被进化成“父权”和“爷权”。

网友“阳光灿烂”认为,组图大多以字词本身的含义为基础进行创造,汉语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诸葛亮引发的“反义大挑战”,“让历史人物最近都很忙。”

娱乐至上,恶搞并不代表爱恨

专家认为,中学语文和历史教育对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和“脸谱化”塑造是造成网友热衷于恶搞历史名人的“推手”,而历史人物被恶搞也并非代表了网友的爱恨。

“80后”李阳认为,在课本上涂鸦或恶搞书本中的历史名人或许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否被恶搞,和正面负面人物无关,只和上不上课本有关。”

复旦大学传播学系主任廖圣清教授认为,“诸葛亮不亮”的流行是因为历史名人被恶搞和解构的形象与年轻人脑海中原本的刻板形象产生了极大反弹,“这种反弹性会不断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进而参与传播。”

他指出,新媒体技术下的内容生产,其重要的原则之一即是创新性,年轻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历史名人的重构中,本身就体现了年轻人的批判意识与挑战传统、颠覆陈腐的意愿。“只要不是恶意污蔑、诋毁历史名人、有损中华民族文化的恶搞,都是无伤大雅的。”

“过去书本里的人物都塑造得过于脸谱化、符号化了,稍有‘亵渎’就会被看成是‘恶搞’。”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指出,其实像诸葛亮、杜甫等历史人物本身也是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而现代教育习惯于将其“扁平化”,变成一组形容词的代表。

在网友的创作下,“很忙”的杜甫与中学课本中“诗圣”忧国忧民、慷慨悲歌的形象构成了极大的反差,更多的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潇洒。同样的,不同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种种神机妙算,网友创作下的诸葛亮更多回归到有“好为梁父吟”的雅趣。

在课本上还原一个立体的“诸葛”

廖圣清等专家指出,中学语文和历史教科书里对于历史人物的建构是为了契合社会主流价值文化,但如果因此使人物变得“不食人间烟火”,就难以让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产生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们缺乏表达自身异于课本和‘标准’的观点的渠道。”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认为,传统教育显得过于单向性、灌输性,学生难以反馈自己的见解,这就导致借由网络来表达意见的声音不断升高。他建议,中学语文和历史教育要更多地“接地气”,尽量还原人物的真实性,让学生易于理解,进而易于学习。

顾晓鸣也建议,初高中历史教育要改变“非黑即白”的书写方式,现代教育应摆脱一味地塑造刻板形象,更多地提供给学生多元看待历史人物的视角。“只有充分给予学生对历史人物再创造、再解读的空间,才能在学生心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共鸣感而非无聊感和距离感。”


相关文章

  • 课本素材运用1--用课本人物素材写作文
  • 无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平时考试时,同学们用得最多的素材就是名人类素材.对于这样的素材,我们常常需要很多的时间去积累.而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现有的课本,从课本中就能汲取很多这样的名人素材.下面介绍几种运用课本名人素材的方式,以供灵活运用. ?用法 ...查看


  • 小学语文知识竞赛
  • 大家好,学校要举行语文综合知识竞赛,包括课本上的,语文文学知识,地理天文方面的.有兴趣的孩子和家长做好准备.语文课文课后知识都要熟.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积累.网上有很多天文知识地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领着孩子看看.通过此次活动涉猎的确实非常广, ...查看


  • 诸葛亮三次升值
  • 2010年1月3日 星期 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诸葛亮三次升值 蒋星煜 诸葛亮像 明祝允明书<出师表> 弁言 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影响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有的人一直存在着争议,有的人似乎盖棺论定了,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有的人却在 ...查看


  • [蜀相]赏析
  • <蜀相>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游成都武侯祠,却为什么要 ...查看


  • 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情
  • 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情 丁启阵 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情,非同寻常.主要证据是,杜甫携家流寓巴蜀期间,先后有近十首诗歌,专门写诸葛亮,给予了诸葛亮崇高的评价,表达了对诸葛亮深厚的怀念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诗, ...查看


  • [蜀相]公开课教案
  • <蜀相>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查看


  • [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1
  • 人教版 <蜀相>教学设计 河北阜城中学 张立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查看


  • 出师表联读助读
  • 知人论世读经典 --走进诸葛亮 走进<出师表>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字风格.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又寄寓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只有从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的 ...查看


  •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