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创始人:如何运用心理学让销量翻番?

时间:2015-07-22 11:42 来源:《零售心理战》 作者:铃木敏文

1960年代,我在伊藤洋华堂考察促销情况时,发现每次一推出打折甩卖,必定有一名中年妇女雷打不动地来店内购买目标产品——砂糖。我留心地注意到她真的是每周风雨无阻地前来购买砂糖。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砂糖呢?我对此十分好奇。正巧公司里有位职员和那名妇女同住一个小区,我便拜托他去了解原因。结果听说那位顾客家的壁橱内,几乎有一半空间都堆满了袋装砂糖。原来这位女性经历过无处购买砂糖的战争年代。砂糖不够用的记忆保存在潜意识中,让她在战争结束了近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囤积砂糖的习惯。

那时,日本的经济蓬勃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的巅峰时期。消费者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买,具有旺盛的消费欲望。在这种供不应求的物质匮乏年代,商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机地提供产品,也不缺消费者购买;如果产品销量下降了,只要稍稍降价就能再次吸引顾客——这些正是卖方市场的特征。也许在那时,并不需要“销售力”发挥特别的作用。

自1970年后,促销产品开始出现剩余的情况。从这一时间点开始,社会整体的物质生活逐渐变得充足,从物质匮乏走向物质丰富,卖方市场也随之慢慢过渡为买方市场。作为这一时代的象征,许多商家为顾客提供了崭新价值、具备新颖创意的产品、服务行业开始轮番登场。在当前物质过剩的时代,企业必须思考“顾客为什么购买”才能“适者生存”。

顾客为什么购买

物质过剩的时代,所有消费者都处于“饱腹”的状态,他们只会购买自己喜欢的,或者打破了常规、在“高品质”和“便利性”上都表现出了新价值的产品。那么,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在何时产生的呢?换言之,即是指消费者的购买目的与动机。

我在访谈牛窪惠(一位既擅长两性评论又非常熟悉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营销作家)时,也曾提出了同样的疑问。她过去运用“一个人的市场”“草食系男子”等独创词汇所撰写的市场分析曾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论。据牛窪惠所言,虽然与“一亿国民皆中产”时期(指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既没有太多的超级富翁、也基本没有赤贫阶层的时期)相比,目前日本社会的阶层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但其实所有阶层的人都拥有相同的金钱观,即“只愿把钱用在自己想要用的地方,并尽可能减少除此以外的消费”。她把这一现象总结为“自发消费”。例如在购买碗碟时,人们会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当天的心情,或是去百元店选购,或是在高档的专卖店挑选等等,类似于此的区别购买方式成为了当今消费的主流模式。

有趣的是,顾客对于流通业界的PB产品(Private Brand自有品牌)也采取了“自发消费”,表现出了区别购买的消费模式,比如在工作日购买7-Premium系列的配菜,到了周末则选择7-Gold系列的高品质产品等。而当消费者购买7-Gold系列的产品时,比起和NB产品货比三家,他们更容易产生“这是对自己努力了一周的奖励”的心理。这一类“自发消费”案例十分值得我们注目。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想要舒适地欢度周末时光,因此倾向于以“自我奖励式消费”实现“微奢侈”。

购买需要理由

那么,为何现代消费者倾向于“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消费者在寻找支持自身购买行为的理由,寻找“选择的合理性”。如果要问消费者购买的是什么,答案即是产品的价值。7-Gold品质卓越,不过定价也不便宜。但是消费者却会通过“今天是难得的周末”“这是对努力了一周的自己的奖励”等合理理由,使购买行为正当化。

关于现代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特点,我曾和立命馆大学经营管理研究学院的和子教授有过深入的讨论。她也与我持有一致的观点。和子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行为经济学,这是一门有机结合了人类的行为分析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的学科,也被称为情感经济学。

消费者≠理性经济人

正统的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理性经济人”,即所有人都能经济而合理地计算得失与概率,并以此为基础执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剔除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因子。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理性经济人”。例如很多烟民即使明白吸烟有害健康却还是难以戒除烟瘾;又或者同样是消费1万日元,全用在服装上和全用在饮食上的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可见,人们无法保证总是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近年来,侧重心理和情感因素的行为经济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从行为经济学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之前,就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强调:“面对现代消费社会,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学来分析,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和子教授分析说,“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源自人们“规避损失”(Loss Aversion)的心理。人们往往不会平等地看待损失和收益,在相同的金额下,损失带给人的感受远远大于获得。同样是1万日元,比起得到1万日元的快乐和满足,损失1万日元的痛苦与懊悔更加令人记忆深刻。所以人们的行为总是强烈地倾向于规避损失。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规避性”。

和子教授解释道:“当时代前景不明朗、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不想失去现在拥有的东西,不愿蒙受损失的‘规避损失’心理会变得愈加普遍。不过,这并不代表人们不愿消费,而是指他们越来越渴求促成购买行为的合理理由,即寻求‘正当化消费的理由’。比如购买奢侈品是作为对努力了一年的自己的回报;比如为了家人的健康,即使价格贵也要选择高品质的食品;又比如为了打扮可爱的宠物,购买漂亮的衣服等等。”

这些例子说明顾客的消费并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赋予了消费活动更多的意义。换言之,当顾客找到合理化消费的理由或者令自己信服的因素时,他的消费行为就不再是单纯地购买“东西”,而更像是购买“一个事件”。比如购买7-Gold系列,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借此作为对自己辛勤工作一周的奖励;购买价高而质优的食品,目的更侧重于为家人的健康着想。

借用牛窪惠的话来说,现代消费者并非在消费产品本身,而是由自己重视的事情引发了消费行为。或许“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正象征着“购物”时代开始走向“购事”时代。

因此,与其说是一个消费者心中原本就明确需要的产品,不如说是让顾客在店铺购物时,内心突然萌发出“我一直就在寻找它”的潜在需求并因而产生购买意愿的产品。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这时候绝大多数的顾客都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包。

社会越富足,物质越丰盛,顾客越想要找到合理化消费的理由和让自己信服的选择,因此“自发消费”“自我奖励式消费”与“事件消费”也会变得越来越多。面对这一现状,卖家理应顺应顾客的需求,努力为他们提供能合理化消费的理由和让人信服的选择。

铃木敏文

世界级企业家,日本7-ELEVEN创办人。他被日本媒体称为继松下幸之助之后的“日本新经营之神”,美国《哈佛商业评论》评价其为“融合东西方管理精神的最佳典范”。他领导的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7&i控股公司为全球第四大、亚洲最大的零售王国,营业额约等同日本GDP的1.25%,富可敌国。

时间:2015-07-22 11:42 来源:《零售心理战》 作者:铃木敏文

1960年代,我在伊藤洋华堂考察促销情况时,发现每次一推出打折甩卖,必定有一名中年妇女雷打不动地来店内购买目标产品——砂糖。我留心地注意到她真的是每周风雨无阻地前来购买砂糖。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砂糖呢?我对此十分好奇。正巧公司里有位职员和那名妇女同住一个小区,我便拜托他去了解原因。结果听说那位顾客家的壁橱内,几乎有一半空间都堆满了袋装砂糖。原来这位女性经历过无处购买砂糖的战争年代。砂糖不够用的记忆保存在潜意识中,让她在战争结束了近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囤积砂糖的习惯。

那时,日本的经济蓬勃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的巅峰时期。消费者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买,具有旺盛的消费欲望。在这种供不应求的物质匮乏年代,商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机地提供产品,也不缺消费者购买;如果产品销量下降了,只要稍稍降价就能再次吸引顾客——这些正是卖方市场的特征。也许在那时,并不需要“销售力”发挥特别的作用。

自1970年后,促销产品开始出现剩余的情况。从这一时间点开始,社会整体的物质生活逐渐变得充足,从物质匮乏走向物质丰富,卖方市场也随之慢慢过渡为买方市场。作为这一时代的象征,许多商家为顾客提供了崭新价值、具备新颖创意的产品、服务行业开始轮番登场。在当前物质过剩的时代,企业必须思考“顾客为什么购买”才能“适者生存”。

顾客为什么购买

物质过剩的时代,所有消费者都处于“饱腹”的状态,他们只会购买自己喜欢的,或者打破了常规、在“高品质”和“便利性”上都表现出了新价值的产品。那么,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在何时产生的呢?换言之,即是指消费者的购买目的与动机。

我在访谈牛窪惠(一位既擅长两性评论又非常熟悉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营销作家)时,也曾提出了同样的疑问。她过去运用“一个人的市场”“草食系男子”等独创词汇所撰写的市场分析曾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论。据牛窪惠所言,虽然与“一亿国民皆中产”时期(指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既没有太多的超级富翁、也基本没有赤贫阶层的时期)相比,目前日本社会的阶层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但其实所有阶层的人都拥有相同的金钱观,即“只愿把钱用在自己想要用的地方,并尽可能减少除此以外的消费”。她把这一现象总结为“自发消费”。例如在购买碗碟时,人们会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当天的心情,或是去百元店选购,或是在高档的专卖店挑选等等,类似于此的区别购买方式成为了当今消费的主流模式。

有趣的是,顾客对于流通业界的PB产品(Private Brand自有品牌)也采取了“自发消费”,表现出了区别购买的消费模式,比如在工作日购买7-Premium系列的配菜,到了周末则选择7-Gold系列的高品质产品等。而当消费者购买7-Gold系列的产品时,比起和NB产品货比三家,他们更容易产生“这是对自己努力了一周的奖励”的心理。这一类“自发消费”案例十分值得我们注目。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想要舒适地欢度周末时光,因此倾向于以“自我奖励式消费”实现“微奢侈”。

购买需要理由

那么,为何现代消费者倾向于“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消费者在寻找支持自身购买行为的理由,寻找“选择的合理性”。如果要问消费者购买的是什么,答案即是产品的价值。7-Gold品质卓越,不过定价也不便宜。但是消费者却会通过“今天是难得的周末”“这是对努力了一周的自己的奖励”等合理理由,使购买行为正当化。

关于现代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特点,我曾和立命馆大学经营管理研究学院的和子教授有过深入的讨论。她也与我持有一致的观点。和子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行为经济学,这是一门有机结合了人类的行为分析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的学科,也被称为情感经济学。

消费者≠理性经济人

正统的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理性经济人”,即所有人都能经济而合理地计算得失与概率,并以此为基础执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剔除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因子。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理性经济人”。例如很多烟民即使明白吸烟有害健康却还是难以戒除烟瘾;又或者同样是消费1万日元,全用在服装上和全用在饮食上的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可见,人们无法保证总是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近年来,侧重心理和情感因素的行为经济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从行为经济学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之前,就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强调:“面对现代消费社会,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学来分析,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和子教授分析说,“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源自人们“规避损失”(Loss Aversion)的心理。人们往往不会平等地看待损失和收益,在相同的金额下,损失带给人的感受远远大于获得。同样是1万日元,比起得到1万日元的快乐和满足,损失1万日元的痛苦与懊悔更加令人记忆深刻。所以人们的行为总是强烈地倾向于规避损失。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规避性”。

和子教授解释道:“当时代前景不明朗、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不想失去现在拥有的东西,不愿蒙受损失的‘规避损失’心理会变得愈加普遍。不过,这并不代表人们不愿消费,而是指他们越来越渴求促成购买行为的合理理由,即寻求‘正当化消费的理由’。比如购买奢侈品是作为对努力了一年的自己的回报;比如为了家人的健康,即使价格贵也要选择高品质的食品;又比如为了打扮可爱的宠物,购买漂亮的衣服等等。”

这些例子说明顾客的消费并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赋予了消费活动更多的意义。换言之,当顾客找到合理化消费的理由或者令自己信服的因素时,他的消费行为就不再是单纯地购买“东西”,而更像是购买“一个事件”。比如购买7-Gold系列,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借此作为对自己辛勤工作一周的奖励;购买价高而质优的食品,目的更侧重于为家人的健康着想。

借用牛窪惠的话来说,现代消费者并非在消费产品本身,而是由自己重视的事情引发了消费行为。或许“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正象征着“购物”时代开始走向“购事”时代。

因此,与其说是一个消费者心中原本就明确需要的产品,不如说是让顾客在店铺购物时,内心突然萌发出“我一直就在寻找它”的潜在需求并因而产生购买意愿的产品。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这时候绝大多数的顾客都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包。

社会越富足,物质越丰盛,顾客越想要找到合理化消费的理由和让自己信服的选择,因此“自发消费”“自我奖励式消费”与“事件消费”也会变得越来越多。面对这一现状,卖家理应顺应顾客的需求,努力为他们提供能合理化消费的理由和让人信服的选择。

铃木敏文

世界级企业家,日本7-ELEVEN创办人。他被日本媒体称为继松下幸之助之后的“日本新经营之神”,美国《哈佛商业评论》评价其为“融合东西方管理精神的最佳典范”。他领导的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7&i控股公司为全球第四大、亚洲最大的零售王国,营业额约等同日本GDP的1.25%,富可敌国。


相关文章

  • 服装店如何快速提升销量
  • [背景] 本人独自经营一家女装店,开业三个月已压货无数.(我以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数年前就想创业,基本是从做衣服到买衣服.不过买衣服跟做衣服完全是两码事)入行后我先是在本地批发市场拿货,卖不到几天发现满大街都是同款,接着是去成都(我的坐标在 ...查看


  • 邹胜龙:我在革迅雷的命置之死地而后生
  • [邹胜龙:我在革迅雷的命 置之死地而后生 ] 迅雷公司联合创始人.CEO 邹胜龙 虽然不可能放弃传统互联网的业务,但从今年开始,迅雷真的下了决心在传统与移动互联网两条线作战. 口述 | 迅雷公司联合创始人.CEO 邹胜龙 采访.整理 | 方 ...查看


  • 计算机行业三大发展定律
  • 整个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ies,简称IT)产业包括很多领域.很多环节,这些环节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和世界上任何事物同样,IT产业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并且有着它自身发展规律的.这些规律,被IT领域的人总结成一些 ...查看


  • 小米企业战略分析报告
  • 档案编号: 学 号:2120131174 实验报告(设计) 课程论文: 小米企业战略分析报告 所在院系: 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计算机1302 学生姓名: 赵小龙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5.5.10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制 20 ...查看


  • AAA2014年双十一运营攻略[必看]
  • 草蜢微信号搜索添加:[1**********] 一.双十一运营三大法则 一)双十一拼的不是当天,而是预热. 双十一打的从来不是当天,整个期间60%-70%的销量是在11月1日到11月10日这10天内完成,而双十一当天能完成的销量仅占30%- ...查看


  • 2015经典励志小说排行榜
  • 2015经典励志小说排行榜 1.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 作者:凯利bull;麦格尼格尔 编辑推荐: <自控力>为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只需10周,成功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在于 ...查看


  • 苹果成功密码--用战略五力模型分析苹果成功的原因
  • 苹果成功密码 --用战略五力模型分析苹果竞争战略 "iPad 2之年"! 当平板电脑的追随者们还在钻研"iPad-like"时,美国当地时间3月2日,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万众期待的iPad 2以其& ...查看


  • 泸州醇酒崛起之谜
  • 2005年,泸州醇销售一举突破亿元大关,达到了1.2亿元.成都本埠市场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四川省内市场超过了6000万元.2006年销售额更是突破2亿元大关.一个三线品牌如何在品牌如林的川酒中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2004年末,作为营销咨 ...查看


  • 数据挖掘案例分析--啤酒与尿布
  • 前言 "啤酒与尿布"的故事是营销届的神话,"啤酒"和"尿布"两个看上去没有关系的商品摆放在一起进行销售.并获得了很好的销售收益,这种现象就是卖场中商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