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卫生保健工作的长足发展,人们的寿命随之增长,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亦随之增加。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预计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社会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形成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这种情形在我国也显现出来。据有关部门统计,迄今为止我国5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全国人口的1/20,21世纪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我国最近调查,老年期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走过了漫漫人生道路,现在正在走最后一段里程,不仅具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而且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有别于其他时期的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1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生活适应能力良好;社会交往良好;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良好;性格开朗、随和;情绪乐观稳定;意识清晰。� 2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 近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提出了新的标准。将60~70岁的人定为准老年(老年前期或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则称为长寿老人。这种划分标准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老年人心理特点,是由多种交叉因素、综合作用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老年时期,是人生旅程的终末阶段,是人体经全盛转向衰退的阶段。进入老年期,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都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和结构、功能方面都逐渐地出现了种种退行性的衰老变化现象,感知觉减退、记忆力下降、智力结构改变、出现情绪不稳定、人格发生某种变化。离退休后,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系列转折,如从工作上的参加者转为旁观者。从以工作为重心转为以闲暇为中心,从以单位为核心转为以家庭为中心,从紧张的生活转为清闲的生活,从接触的人多事多到接触的人少事少,即从动态转为静态,因而有可能思想上由积极状态变为消极状态,精神上由有依赖感变为无依赖感,在思想、生活、情绪、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不适应。� 3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需求� 健康需求�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 工作需求�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依存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 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安静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周末,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哄哄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支配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尊敬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低沉,为疾病埋下祸根。� 求偶需求�有些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4 老年人的心理调节� 4.1 增强体质,定期体检防治疾病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老年人比年轻人易患躯体疾病,而这类疾病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预防和适当地治疗是保持晚年情绪愉快、延年益寿的重要方面。要及时或定期体检,如发现了某些病症,也不要紧张、疑惧、惊慌和悲观。安心、平静、乐观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4.2 接受现实,保持情绪的乐观 要承认现实。这就充分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对于进入老年期以后的生理和心理各方面趋于衰退的变化,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承认现实并能正确对待、泰然处之。4.3 坚持学习,老有所事 活到老、学到老。坚持学习,进行脑力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记忆力和智力。坚持学习正是延缓和推迟衰老的重要措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在单位及家里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样不但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使他们的内心世界重新充实起来,有利于克服或减少那种老朽感、颓废感和空虚感。� 4.4 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 怎样把闲逸的生活时间安排得饶有乐趣,丰富多彩,这是老年人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到户外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轻微体育活动,如散步或慢跑、练气功或打太极拳,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心理上也可以得到一种轻松愉快,青春焕发的感觉。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养鸟、养鱼、种花等来填补生活上的空白,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 4.5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方面老年人自己应有自知之明,不要倚老卖老、指手划脚、发号施令,而要实事求是,承认“弱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作为晚辈,则应该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充分体谅他们,更多地给予安慰、体贴和照顾,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欢度晚年。老年人应以助人为乐为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互敬互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理健康。� 5 中医关于老年人的心理调养的特色� 5.1 修养德性 养德,它有助于增强理智,对于老人控制过度欲念和不良情绪的产生,可谓是最根本的措施,所以古代医家、养生家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孔子最早提出“大德必得其寿”和“仁者寿”等理论,阐明了养德同增寿的关系。言古人养德着重强调仁礼、善性、知足、忍让等方面。若能身体力行,则必将对控制过度欲念与情绪波动的产生,提供有力保证。中医认为讲道德、重仁义有助于清心静神,护卫心神。� 5.2 调和七情 过激的七情是老人养生的大患。首忌易怒;其次是忌忧郁;此外,老人进食后,应心情愉快,以免不利运化而伤脾胃。文体活动的内容必须以有利于老人心理卫生为前提,凡悲伤、哀伤的诗词或音乐、惊险性的或可能引起老人“触景生情”的小说、广播和影视节目,均非所宜。� 5.3 综合调理 古代养生家,注重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对老人心理卫生之益,尤显突出。� 5.4 提倡敬养 从老人心理卫生角度而言,最根本的是必须加强“敬老养老”的观念,正确的态度是“敬而养之”、“养中有敬”。对老年人的奉养,固然离不开生活上必要的物质条件,然而,只有在“敬”的前提下,才能自觉地、积极地、更好地去赡养。年轻人对老年人出于对晚辈的关心爱护而反复叮咛,切勿显出不耐烦,更不可顶撞,应该体会到老人的心情而心存感激。� 医务人员有责任对老年人心理卫生进行监护。首先要对老年人有足够的理解、同情,从而进行指导。对老人要加倍体贴,如有所规劝,也应因势利导。护理方面要求老人配合之处,要讲清楚原理和方法步骤,必要时可反复,以照顾他们理解及记忆上的困难。遇有配合欠佳者,也不可埋怨、责难。还要指导他们合理安排文体活动。总之,整个社会要大力提倡尊老敬老之风。� 总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是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一项大工程,我们应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加以应对。遵循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心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同时发挥我国的中医关于老年人的心理调养的特色,把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卫生保健工作的长足发展,人们的寿命随之增长,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亦随之增加。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预计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社会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形成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这种情形在我国也显现出来。据有关部门统计,迄今为止我国5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全国人口的1/20,21世纪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我国最近调查,老年期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走过了漫漫人生道路,现在正在走最后一段里程,不仅具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而且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有别于其他时期的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1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生活适应能力良好;社会交往良好;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良好;性格开朗、随和;情绪乐观稳定;意识清晰。� 2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 近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提出了新的标准。将60~70岁的人定为准老年(老年前期或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则称为长寿老人。这种划分标准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老年人心理特点,是由多种交叉因素、综合作用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老年时期,是人生旅程的终末阶段,是人体经全盛转向衰退的阶段。进入老年期,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都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和结构、功能方面都逐渐地出现了种种退行性的衰老变化现象,感知觉减退、记忆力下降、智力结构改变、出现情绪不稳定、人格发生某种变化。离退休后,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系列转折,如从工作上的参加者转为旁观者。从以工作为重心转为以闲暇为中心,从以单位为核心转为以家庭为中心,从紧张的生活转为清闲的生活,从接触的人多事多到接触的人少事少,即从动态转为静态,因而有可能思想上由积极状态变为消极状态,精神上由有依赖感变为无依赖感,在思想、生活、情绪、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不适应。� 3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需求� 健康需求�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 工作需求�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依存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 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安静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周末,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哄哄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支配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尊敬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低沉,为疾病埋下祸根。� 求偶需求�有些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4 老年人的心理调节� 4.1 增强体质,定期体检防治疾病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老年人比年轻人易患躯体疾病,而这类疾病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预防和适当地治疗是保持晚年情绪愉快、延年益寿的重要方面。要及时或定期体检,如发现了某些病症,也不要紧张、疑惧、惊慌和悲观。安心、平静、乐观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4.2 接受现实,保持情绪的乐观 要承认现实。这就充分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对于进入老年期以后的生理和心理各方面趋于衰退的变化,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承认现实并能正确对待、泰然处之。4.3 坚持学习,老有所事 活到老、学到老。坚持学习,进行脑力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记忆力和智力。坚持学习正是延缓和推迟衰老的重要措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在单位及家里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样不但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使他们的内心世界重新充实起来,有利于克服或减少那种老朽感、颓废感和空虚感。� 4.4 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 怎样把闲逸的生活时间安排得饶有乐趣,丰富多彩,这是老年人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到户外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轻微体育活动,如散步或慢跑、练气功或打太极拳,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心理上也可以得到一种轻松愉快,青春焕发的感觉。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养鸟、养鱼、种花等来填补生活上的空白,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 4.5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方面老年人自己应有自知之明,不要倚老卖老、指手划脚、发号施令,而要实事求是,承认“弱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作为晚辈,则应该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充分体谅他们,更多地给予安慰、体贴和照顾,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欢度晚年。老年人应以助人为乐为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互敬互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理健康。� 5 中医关于老年人的心理调养的特色� 5.1 修养德性 养德,它有助于增强理智,对于老人控制过度欲念和不良情绪的产生,可谓是最根本的措施,所以古代医家、养生家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孔子最早提出“大德必得其寿”和“仁者寿”等理论,阐明了养德同增寿的关系。言古人养德着重强调仁礼、善性、知足、忍让等方面。若能身体力行,则必将对控制过度欲念与情绪波动的产生,提供有力保证。中医认为讲道德、重仁义有助于清心静神,护卫心神。� 5.2 调和七情 过激的七情是老人养生的大患。首忌易怒;其次是忌忧郁;此外,老人进食后,应心情愉快,以免不利运化而伤脾胃。文体活动的内容必须以有利于老人心理卫生为前提,凡悲伤、哀伤的诗词或音乐、惊险性的或可能引起老人“触景生情”的小说、广播和影视节目,均非所宜。� 5.3 综合调理 古代养生家,注重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对老人心理卫生之益,尤显突出。� 5.4 提倡敬养 从老人心理卫生角度而言,最根本的是必须加强“敬老养老”的观念,正确的态度是“敬而养之”、“养中有敬”。对老年人的奉养,固然离不开生活上必要的物质条件,然而,只有在“敬”的前提下,才能自觉地、积极地、更好地去赡养。年轻人对老年人出于对晚辈的关心爱护而反复叮咛,切勿显出不耐烦,更不可顶撞,应该体会到老人的心情而心存感激。� 医务人员有责任对老年人心理卫生进行监护。首先要对老年人有足够的理解、同情,从而进行指导。对老人要加倍体贴,如有所规劝,也应因势利导。护理方面要求老人配合之处,要讲清楚原理和方法步骤,必要时可反复,以照顾他们理解及记忆上的困难。遇有配合欠佳者,也不可埋怨、责难。还要指导他们合理安排文体活动。总之,整个社会要大力提倡尊老敬老之风。� 总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是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一项大工程,我们应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加以应对。遵循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心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同时发挥我国的中医关于老年人的心理调养的特色,把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