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泼水节的怀念》心得
今天听了冷老师的一堂《泼水节的怀念》,受益非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第一印象一堂课听下来,被冷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所折服,无论是冷老师亲切的教态,还是工整、精练的板书,或者她对教材文本如此透彻的理解,都看得出来冷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高的好老师;而且她借班上课,能在短短的时间中和学生配合的如此默契,这样的课堂氛围真令人羡慕。
导入得好。冷老师通过谈话让学生说说对泼水节有哪些了解,并适当的给予一些提示,如:泼水节是什么时候?人们怎样庆祝?为什么泼水?通过简单的板书让学生完整的讲讲泼水节。最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是新年,每一年都要过,为什么有一年的泼水节特别让人怀念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961年的泼水节。接着通过对周总理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理念新颖。冷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老师并没有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文本的理解不是那种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35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齐度、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在体会周总理这个人物精神品质的时候,又通过先扶后放的方式,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对文本解读深刻,关注细节。如学习第四小节时“在翠绿的橡胶林边,阿果正欢快地追击着,把一茶缸净水泼去。突然,人群里一个魁伟的傣家人出现在阿果面前,欢笑着把一个银钵里的水向她迎面泼来。水花遮住了阿果的眼睛,什么也看不清楚,就笑着逃跑了。那人紧紧追赶过来,阿果赶紧逃跑。阿岩猛地冲出来,把一大盆水,还带着他俩的欢笑和祝福,向那傣家人泼去。然而银色的水花在空中被一把伞挡住了。”教师抓住了“傣家人”和“那人”这两个词,让学生细细品味,周总理是傣家人吗?为什么文中这样说?原来从他的衣着打扮上,从那人的动作上,完全看不出这就是国家的总理。让学生体会到了周总理和傣家人
完全融成了一片,他是多么的平易近人啊!
说话训练设计巧妙。整堂课中多次设计了说话的练习,如在学习阿岩给阿果当保镖一部分时,先让学生读读第三小节“阿果和阿岩结成了同盟。阿岩用脸盆供水,阿果用茶缸舀水泼。阿果泼啊,笑啊,泼到哪里,阿岩就跟到哪里。遇到“劲敌”,阿岩会突然变成援兵,半路“杀”出来,把一大盆水突然迎面泼去,常常使阿果转败为胜,乐得阿果咯咯地笑个不停。”让学生想想当遇到周总理这样的“劲敌”时,阿岩阿果怎么做,并模仿着第三小节改写第四小节的内容。一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了阿岩怎样为阿果当保镖,二来也训练了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总之,这是一节很精彩的课。
听《泼水节的怀念》心得
今天听了冷老师的一堂《泼水节的怀念》,受益非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第一印象一堂课听下来,被冷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所折服,无论是冷老师亲切的教态,还是工整、精练的板书,或者她对教材文本如此透彻的理解,都看得出来冷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高的好老师;而且她借班上课,能在短短的时间中和学生配合的如此默契,这样的课堂氛围真令人羡慕。
导入得好。冷老师通过谈话让学生说说对泼水节有哪些了解,并适当的给予一些提示,如:泼水节是什么时候?人们怎样庆祝?为什么泼水?通过简单的板书让学生完整的讲讲泼水节。最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是新年,每一年都要过,为什么有一年的泼水节特别让人怀念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961年的泼水节。接着通过对周总理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理念新颖。冷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老师并没有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文本的理解不是那种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35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齐度、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在体会周总理这个人物精神品质的时候,又通过先扶后放的方式,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对文本解读深刻,关注细节。如学习第四小节时“在翠绿的橡胶林边,阿果正欢快地追击着,把一茶缸净水泼去。突然,人群里一个魁伟的傣家人出现在阿果面前,欢笑着把一个银钵里的水向她迎面泼来。水花遮住了阿果的眼睛,什么也看不清楚,就笑着逃跑了。那人紧紧追赶过来,阿果赶紧逃跑。阿岩猛地冲出来,把一大盆水,还带着他俩的欢笑和祝福,向那傣家人泼去。然而银色的水花在空中被一把伞挡住了。”教师抓住了“傣家人”和“那人”这两个词,让学生细细品味,周总理是傣家人吗?为什么文中这样说?原来从他的衣着打扮上,从那人的动作上,完全看不出这就是国家的总理。让学生体会到了周总理和傣家人
完全融成了一片,他是多么的平易近人啊!
说话训练设计巧妙。整堂课中多次设计了说话的练习,如在学习阿岩给阿果当保镖一部分时,先让学生读读第三小节“阿果和阿岩结成了同盟。阿岩用脸盆供水,阿果用茶缸舀水泼。阿果泼啊,笑啊,泼到哪里,阿岩就跟到哪里。遇到“劲敌”,阿岩会突然变成援兵,半路“杀”出来,把一大盆水突然迎面泼去,常常使阿果转败为胜,乐得阿果咯咯地笑个不停。”让学生想想当遇到周总理这样的“劲敌”时,阿岩阿果怎么做,并模仿着第三小节改写第四小节的内容。一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了阿岩怎样为阿果当保镖,二来也训练了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总之,这是一节很精彩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