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 道教的兴盛 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 玄言诗:谈玄析理 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 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 代表作家:竹林七贤

2、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 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 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3、南朝文学

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南朝乐府民歌 : 《西州曲》

4、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散文: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讲: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 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一、曹操

(一)生平、思想

1、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另一方面,多才多艺。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操的诗

1、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悯时伤乱、述志抒怀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曹丕

1、曹丕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继曹操为魏王,随即废汉自立,世称魏文帝

2、曹丕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

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

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三是他的文学创作

邺下时期保存下来的作品颇多,诗、赋和各体文章均有佳作,与曹植各有所长。

3、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代言体: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

三、曹植

(一)、曹植生平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1、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2、后期创作

A、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

如:《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

B、 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等。

C.游仙诗

如:《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

1、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歌九十余首中,就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诗歌赏析: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评析: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第二讲:正史文学

1、 正始文学的背景

一、魏晋风度与正始之音

1、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

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2、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清谈(不谈时事、政治而专谈老庄哲学即玄学)、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3、正始之音

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

二、 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子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竹林七贤”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发言玄远,是七贤的共同之点。但随着司马氏的政治恐怖日益严重,“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风格逐渐有所分化。

“七贤”之中,以阮藉、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2、阮籍的《咏怀诗》

一、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1、生平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尤好老庄,“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2、阮籍的思想性格

阮籍“少有济世志”,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在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

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

二、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嵇康

一、生平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 :“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嵇康对司马氏的行事极为厌恶,坚决拒绝与之合作。司马氏及其党羽罗织罪名,将其杀害。时在景元三年(262),年仅39岁。

二、嵇康的文学创作

嵇康诗现存53首,而以四言成就最高,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幽愤诗》作于狱中,其诗自述平生遭遇与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风格爽利、清峻。

《赠秀才入军》共十八章,内容是想像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十四章),情调洒脱,语言自然天成。

第三讲 两晋文学

第一节 两晋文学总体特征

一、趋向雅化

尊儒崇文,乃成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

晋世文人博闻多识,为文炫博学识,务求典雅。

二、晋人之文,益尚华美

1、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口实,尽情享受声色。“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列子·杨朱》)此言可视作晋人享乐主义之宣言。

2、两晋侈靡豪奢,享乐淫逸之风,弥满朝野。

3、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

4、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的刚健、正始的壮丽,而渐次流入绮靡。

三、更尚真情

1、西晋士族崇信玄释,礼教束缚,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

2、晋世文学是一个富于情感、敢于任情的时代。

陈祚名《采菽堂古诗选》:

“(潘)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

第二节 太康诗坛

一、太康文学概述

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80--289年)。

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其中,陆机、潘岳最负盛名,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二、陆机与潘岳

(一)陆机

1、家世生平

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出身世族。太康十年,与弟陆云入洛,颇为张华推重,名动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太安二年,为成都王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长沙王,兵败,为成都王所杀。年仅四十三。

代表作《赴道洛中作》写入洛时留恋家乡之情和前途未卜的忧虑

其二: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二)潘岳

1、生平个性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河南中牟县东)人,少以才颖知名,举秀才,十年不得官。后出任河阳、怀令,郁郁不得志。又依附权贵杨骏,杨骏被诛,除名。潘岳性情轻躁,趋势利,元康中,与石崇等谄事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首。后被孙秀诬陷,夷灭三族。

2、诗文创作

潘岳长于哀诔,《晋书·潘岳传》云:“岳美姿仪,犹善为哀诔之文。”

《金鹿哀辞》、《泽兰哀辞》、《马汧督诔》情文并茂,皆是传世之作。

诗今存十余首,大都绮密浮浅,“如剪彩为花,绝少生韵”(《古诗源》)

但写亲情、哀情一类较佳。

《悼亡诗》三首,素为论者所赏。如其一(略):亡妻逝世周年,潘岳万感交集,乃有此作。感情真挚,明净疏畅,深婉动人。

后人《悼亡》之作,实由此而兴。这一类诗以“凄怆”为基调,是潘岳诗歌的主要成就。

三、左思

(一)生平:

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人。少学琴书,皆不成,乃勤与学,貌寝口讷,辞藻壮丽。泰始八年其妹左棻入宫拜修仪,乃移家京师,官秘书郎。尝追随贾谧,“二十四友”之列。泰始十年,左棻为贵嫔。永康元年,贾谧诛,左棻病逝,乃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居冀州,病卒。

(二)文学创作

1、《三都赋》

作《三都赋》,尝为陆机所讥,及《三都赋》成,又须名公宿儒推举,方能显称于世,此可见世族垄断文化的现实。而《三都赋》出,洛阳纸贵,又可见世族好炫博文采才学的风尚,已习染整个社会。

2、《咏史诗》八首

代表诗作《咏史》八首,主要内容抒发寒士的不平之鸣。风格豪放、浑成,独立于当时士族文化氛围之外。

《咏史》(其五)全诗通过比兴和典故的运用,借古讽今,使感情抒发既含蓄深沉又尖锐有力。

第四讲: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1、思想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但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2、个性特征

由于陶渊明受多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形成他复杂而独特的个性特征。其性格具有名士风度,被誉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一、陶的田园诗

1、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

2、歌咏劳动生活、表达躬耕的生活体念。如《归园田居》之三

3、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等

二、陶渊明的咏怀诗

1、咏怀诗:《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2、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如《咏荆轲》、《拟古》等 。

3、生命意识,人生体验。

三、陶诗的艺术特色

1、陶诗的总体艺术风格:平淡、自然。

所谓平淡:是兼指词藻与境界韵味而言的。在词藻言,是不加雕饰,质朴无华,而极尽词采的纯净之美;在境界韵味言,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境界的宁静平淡的美。

2、陶诗风格的另一说:静穆

朱光潜最早提出这一论断:

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以说他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3、刚健豪放

朱熹:“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黎靖得编《朱子语类》)

第三节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之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

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三、陶渊明的诗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诗歌赏析

1、《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大致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通过对他的志趣及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去官归田以后的愉悦心情。 在饱受十三年的奔波之苦,一旦归来,获得了自由解放,诗人的心灵深处无比激动,但却以极平淡的“田家语”道出,风格朴素自然。

2、《饮酒》(其五)

这是诗人《饮酒》组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抒写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极富蕴涵,耐人寻味,实现了景、情、理的水乳交融,是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风格的典范之作。

第五讲:谢灵运、庾信、鲍照

第一节 山水文学的兴起及原因:

一、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晋室的南渡,南方的名山胜水令南下士人耳目一新,秀美的山水自然的反映到了诗歌中。

三、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一定的联系。

四、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勃兴做好了文学上准备。

第二节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一、生平简介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刘裕以宋代晋,谢灵运被降爵为侯(由公爵降为侯爵),政治上也不得重用,因而心怀愤恨,常称疾不朝。元嘉五年,免官还乡,乃纵游山水,又强索公湖,以广田宅,后为官吏弹劾,遂兴兵反宋,事败流放广州,元嘉十年被杀,年四十九。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艺术风格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三、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点:

1、以自然山水为独立的描写对象,力求形似逼真,为刘宋诗坛开启了清新自然的诗风。

2、从艺术表现上,谢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雕细刻,有些佳篇做到以景为主情景交融。更多的留下“名章迥句”,给人以美的享受。

3、有些山水诗通常采取“记出游——写景物——抒玄理”的三段式结构,单一而少变化,前后两部分往往枯燥乏味,中间的写景部分往往最为精采,是全诗最有价值的部分。

4、谢诗语言追求选声练声,讲究丽典新声,实现了晋宋诗一大转关。具有“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一、庾信生平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使西魏,时值魏军南侵,江陵失陷,乃屈仕西魏。公元557年,陈朝代梁,北周灭魏,庾信无家可归,又改仕北周。后陈、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许还旧国,唯于庾信、王褒,惜而不遣。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二、文学创作

1、庾信的文学创作以其42岁出使西魏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后期作品(诗歌)则多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感情深挚,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 如 《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2、成就与贡献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体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第四节 鲍 照

1、生平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一生备受压抑。曾为国侍郎、海虞令、永嘉令等官职。临海王刘子项守荆州,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元年,晋安王反,临海王起兵响应。翌年兵败,鲍照死于乱军。

2、诗歌创作

鲍照今存诗200余首,诗歌内容较丰富,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1)抒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

(3)描写游子、思妇的诗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的诗

3、鲍照诗的风格特色及贡献

(1)鲍照诗俊逸豪迈,华而不弱,声情气势,贯注全篇。

杜甫《春日怀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鲍照又是七言歌行(乐府歌行)的创制者,对唐人影响甚大。

第六讲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 南朝乐府

一、南朝乐府民歌情况简介

南朝乐府,大部分存录于南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按其产生的地域又分为“吴声”(326首)和“西曲”(142首)两大类。

吴声产生在以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西曲”则主要出自“荆、郢、樊、邓之间”(《古今乐录》),即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

二、题材内容

1、南朝乐府歌辞绝大部分是情歌

情歌盛行原因:首先,现存南朝民歌也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其次,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2、表现江南女子复杂的爱情心理,以吴声歌中《子夜歌》(42首)、《子夜吴歌》(75首)等为代表,主要士女间爱情,很少是夫妻之情,多为礼教所不容的艳情,真挚缠绵、热烈放纵

三、风格特点

(1)南朝民歌的风格: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2)形式特点:体制短小,情韵悠远。

(3)语言特色:

1、清新自然

2、大量运用谐音双关以隐喻、暗示,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如丝、梧子、藕、芙蓉、篱、(药名)散、匹、莲子等等。

代表作品:《西洲曲》:四季相思体,通篇不言一个情字,但处处皆情,时空上首尾圆合,南朝乐府歌辞中“言情之绝唱”

第二节 北朝乐府

一、北朝乐府简介

北朝乐府绝大部分保存在“梁鼓角横吹辞”中,约70首左右。大多产生于五胡十六国至北魏时期,作者为鲜卑、匈奴、羌、汉等各族人民。其内容与风格,与南朝民歌迥然不同。其表现内容远较南朝民歌丰富,广泛反映了北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北朝民歌内容

1、反映了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辞》

2、反映战争

北朝时代长期处于兵荒马乱、各族混战之中,因而反映战争的民歌也比较多。如《企喻歌辞》、《陇上歌》等

3、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4、爱情与婚姻题材:这类歌曲写得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大不相同。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 三、风格特色: 刚健豪放、朴素直率

代表作品:1、《木兰辞》 2、《敕勒歌》

第三节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声律理论的兴起和永明体的产生

1、永明体的概念

随着声律理论的兴起,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新诗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它是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一种过渡。“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沈约、谢眺和王融等。

2、“永明体”的产生原因:“永明体”的出现,与声律理论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周颙 《四声切韵》 沈约《四声谱》 )

二、谢 眺

1、生平

谢眺(464—499),字玄晖,东晋谢氏家族后裔,与谢灵运并以山水诗见长,世称“小谢”,又因曾任宣城太守,故又称“谢宣城”。眺与沈约、王融等依附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文章八友”之一。明帝时任中书郎,明帝死,东昏侯立,为始安王所诬,下狱致死。

2、谢眺的诗歌创作

(1)对山水诗的发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谢眺的山水诗,较谢灵运有很大的进步。谢灵运大抵遵循以景入理的模式,情与景往往是割裂开来的;谢眺则往往以情观景,由景入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2)对新体诗(“永明体”)的实践探索

谢眺尝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歌创作就达到了这一审美要求。

谢眺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对于隶事、对偶、声律、辞藻的运用,不独趋于圆熟,有的甚至渐入化境。

(3)对后世的影响

谢眺作为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对于古代诗歌的律化以及后来唐诗的繁荣,有重要的影响。其清新流丽的诗风也为后世诗人所称赞和学习,因而获得了后世诗人的广泛赞誉。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讲 隋代文学及唐五代文学绪论

南北诗风的继续融合:从六朝到唐的桥梁 醉心南音、吴歌 未完全丧失刚健之气 代表人物:杨素、卢思道、薛道衡、隋炀帝

第一节 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在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关于唐诗的繁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显现:

一、作家、作品的数量

据《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等,共收录诗作近五万二千首,远远超过了自《诗经》至唐以前诗歌数量的总和;有姓名的作家达二千三百多人,数量之大,作者面之广,堪称空前,并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和一批众星拱月的名家。

二、题材内容上

从诗歌题材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举凡朝政得失、国家兴衰、将相忠奸、战争胜负、宫廷歌舞、民间渔樵耕织、山河景物、田园风光、琴技棋艺、书法画境„„各种素材无不入题。

诗歌几乎成为唐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唐人则把诗歌的各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从风格(流派)看

诸如飘逸、沉郁、清雅、精致、真率、俊爽、悲壮、超凡、平易、奇峭、精深、婉丽等等,形成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

四、就诗歌的体裁而言

“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

第二节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

一、唐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1、政治上

以科举取士替代魏晋六朝的九品中正制,使文学从豪门士族的垄断中,从六朝宫廷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2、经济上

唐代在经济上先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使唐代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对唐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繁荣影响更为巨大。

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1、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容并蓄

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虽各有所宗,却大都带有出入儒道释三教的特点。对唐代文人的人生哲学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2、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中外文化的交流.

三、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1、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已走上独立自觉发展的道路,文学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自觉的追求。

(1)内容上: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色彩,注重个人情志的抒发。

(2)形式上:对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永明体),为唐代近体律诗的定型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3)表现题材领域(内容)的扩大:魏晋六朝时期,诗歌题材有很大的开拓,从而为唐诗提供了可供驰骋的巨大发展空间。

第三节 唐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一、唐代诗歌

唐诗的发展,大致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但关于这几个阶段的断限则历来不尽相同,所谓断限只能是相对的、大致的。

1、初唐

前期:诗坛主流仍是齐梁诗风。题材上宫体诗仍居于主流。代表诗人:宫廷诗人(虞世南、上官仪),能独具一格的是在野诗人王绩。

后期:“初唐四杰”、陈子昂先后登上文坛 ,从理论到实践上为唐诗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以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对声律的定型及发展作出了贡献。

2、盛唐

盛唐诗歌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璀璨晶莹,美不胜收。其标志有四:风格流派,百花齐放;各体均有革新创造;开创出一代新风;出现了李白、杜甫两颗诗坛巨星(被誉为“双子星座”)。

(1)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

(2)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盛唐之音)

(3)李、杜

李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诗风豪放飘逸;

杜甫,集大成的诗人,且有继往开来之功,诗风沉郁顿挫。

3、中唐(中兴期)

前期:诗歌发展处于低潮。代表诗人有:“大历十才子”、山水诗人: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人:李益等,现实主义诗人:元结、顾况。

后期:诗人、流派众多,呈中兴之势。

元白诗派:诗风平易浅近,

韩孟诗派:诗风奇崛险怪。

独具个性的诗人:李贺、刘禹锡、柳宗元(“刘柳”)

4、晚唐

诗歌发展总体趋于衰落,但仍出现了一些优秀诗人:

“小李杜”:杜牧、李商隐

唐末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二、唐代散文

初盛唐:骈文仍居统治地位,但已开始出现变化。

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有力打击了骈文,出现了韩、柳两位散文大家,创作了大批优秀之作。

晚唐:散文发展趋于衰落,骈文有复燃之势。

三、唐代小说(唐传奇)

唐代小说相对魏晋六朝,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已是文人有意识的小说创作,“标志着小说发展的一大变迁”(鲁迅),对后世影响极大。

初盛唐:初始期,小说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

中唐:繁荣期,佳作竟出。(量多质高)

晚唐:衰落期,数量虽不少,但质量不高。

四、唐五代词

初盛唐:处于民间词阶段

中唐:文人词出现,词开始自民间步入文坛。

晚唐:依声填词已形成风气,并出现了一位以词名世的大家:温庭筠

五代时期:词体呈现片面的繁荣。出现了两大词坛:

西蜀词坛:以“花间派”为主,代表词人:韦庄

南唐词坛:代表词人:李璟、李煜、冯延巳

第四节 唐代诗歌

一、上官体:绮错婉媚。

二、“初唐四杰”

1、“四杰” 简介

《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

亦号为‘四杰’。”

闻一多说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2、“四杰”的创作情况

“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首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而他们的创作实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求壮美的境界。

“四杰”的诗歌题材大致有四个方面:

(1)边塞诗 其悲壮苍凉的风格,开了边塞诗派的先河。

(2)羁旅赠别诗 这类事体验既深,情意又浓,吟咏自能真切感人。

(3)感怀述志诗

(4)咏史、咏物诗

3、“四杰”的贡献

(1)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闻一多:“正如宫体诗在卢骆的手中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唐诗杂论·四杰》

(2)转变了初唐诗风

明·王世贞称四杰的诗歌“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意象翩翩,老境超然胜之”(《艺苑卮言》卷四)

(3)完善律绝,发展歌行

三、沈、宋与律诗的确立

沈佺期、宋之问都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诗人。两人齐名,号称“沈宋” .

主要贡献:作诗讲究对仗,精研声律,大量制作律诗,对于律诗这种形式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

四、陈子昂的诗歌革新:兴寄、风骨

第二讲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及边塞诗派

第一节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一、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唐代取士比较重视声名,对那些求仕困难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 ,而对那些有高官厚禄的文人来说,由仕而隐,边仕边隐,既不影响生计,又能避免政治上的祸难,达到名利双收。

3、佛、道思想的兴盛,也造成了隐逸风气的流行。4、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二、孟浩然

1、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689--740),本名不详,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出生于一个薄有恒产的诗书家庭。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在唐代著名诗人中是罕见的。他的清高人品和诗品,受到当时和后代士大夫文人的景仰。

2、诗歌创作

在孟浩然现存二百多首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些描写山水行旅和隐逸生活的作品。这一部分诗数量既多,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最能代表孟浩然诗的风格——清幽淡雅(自然平淡)。

(1)山水行旅诗

孟浩然善于对自然景物作出神入化的描写,只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直觉感受。

(2)田园诗

数量远少于山水诗。把田园风光同隐居生活融合起来,写得亲切、质朴、自然、平淡(受陶渊明的影响较大)。《过故人庄》,自然平淡中蕴藏着浓厚的情味、浓郁的诗意。

三、王维

1、王维的生平和思想

王维(701—762),字摩诘,名和字都取自佛《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词”(《新唐书》本传),且多才多艺,诗、书、画、乐兼擅。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终仕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2、王维的诗歌创作

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 现存有四百多首。数量多,内容较丰富,按其题材划分,可大致分为四类:

(1)意趣豪迈、慷慨激昂的游侠、边塞诗

这类诗意境雄浑,笔力刚健,境界阔大,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如游侠诗《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趣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其一)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二)

王维的边塞诗反映盛唐时代精神,比游侠诗更加丰富深刻。如:《使至塞上》、《观猎》。

(2)赠别、思亲、怀友的抒情诗

这类诗也颇多名作。他擅长用绝句短小的形式,抒发悠长的情思,且各具机杼。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和有余不尽的韵致。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描写旅游和隐居生活、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在盛唐诗坛享有盛誉,成为与李白、杜甫差可比肩的一代诗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的的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

(4)政治感遇诗

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3、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1)“诗中有画”

色彩美:王维善于运用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等绘画语言来抒情达意。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线条美:吸取绘画线条勾勒的技法入诗。如:《使至塞上》中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又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构图美:将绘画中“经营位置”之法运用于诗,将空间并列的各种景物按照远近、高低、大小加以巧妙的布置,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音乐美:音乐家,对声音的感觉敏锐而精细,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觉察的大自然的音响、

声息,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2)诗中有禅

富有禅趣,集中表现为追求寂静的境界—由静入定、由定生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以及独特的宁静之美和空灵之境:空寂,如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禅宗:心空,则无欲、无执著、不生不死。

3、王维的诗歌语言

明李东阳所谓:“丰缛而不华靡”(《怀麓堂诗话》),即真率自然、清婉流丽,深得陶诗语“清腴”的风韵,却更有色泽和光彩。

诗歌鉴赏:《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赏析: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是空静澄明的,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更没有“因果报应”的表露。而是一种纯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种摆脱了世俗束缚的超尘脱俗、忘我忘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淡远的心境

4、王维的地位和影响

(1) 与李杜一起,在盛唐时代创造精神的鼓舞下,各自开辟了风貌不同的崭新的诗歌天地,成为盛唐诗坛上的大家。后代的诗论家誉之为“诗佛”,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还有将三人分别称为:“天才”(李白)、“地才”(杜甫)、“人才”(王维)。

(2) 王维的诗歌,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思想洒脱,情趣横溢,兼具阳刚美和阴柔美。他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把写景与抒情、自然和工丽完美地统一起来,标志着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由于他的丰硕创作成果,中国山水田园诗的艺术达到了高峰。

第二节 盛唐边塞诗派

一、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其一,唐代从建立开始,长期而频繁的战争,必然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引起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和全社会的重视。这样,边塞生活自然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

其二,盛唐朝气蓬勃的时代风尚和崇尚勇武的社会心理,促使广大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走向边关,以战功谋取官职,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甚至想以此作为“蹑级进身”之途径。边塞生活和个人的体念,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兴盛。同时,有些读书人虽未正式从军,但也曾游历边塞,从而充实了他们诗歌的内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章。

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条件,使中国古代边塞诗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高峰。众多的诗人构建了一个新的诗人群体——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最充分地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与艺术风貌,创造了激昂高扬、雄健奔放、遒劲开阔的艺术境界,显示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二、王昌龄

1、生平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郡望太原。曾赴河陇、玉门、临洮等边关地区,希望谋取功名,一展抱负。三十岁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四年后又中博学宏词科,改授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七年(739)前后,被贬岭南,遇赦回长安,命为江宁丞。748年,51岁的诗人“不矜细行,谤议沸腾”(《河岳英灵集》),又被贬为龙标尉。七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次年诗人遇赦回乡。路经亳州譙郡时,竟为太守闾丘晓所杀。

2、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王昌龄现存诗180多首,其中七绝代表了他诗歌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七绝圣手”,并在这一领域与李白同领风骚。

(1)边塞诗: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反映了广泛的生活面,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 ,表现出深婉蕴藉的特色 。如《从军行》、《出塞》(其一)

(2)宫怨、闺情诗:也充分发挥了七绝的形式特长和表现功能,制短意长,令人玩味不尽。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

《长信秋词》(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

(3)送别诗(七绝) 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三、高适及其诗歌创作

1、生平简介

高适(702?—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流寓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高适传》)五十岁入仕前长期混迹渔樵,漫游各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连续升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领兵平永王李璘之乱。后历任彭州、蜀州刺史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

2、诗歌创作

(1)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

在高适的240余首诗中,边塞诗代表了其主要的创作倾向与艺术成就。

他的边塞诗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充满着慷慨奋发的时代精神。抒发了他报国立功的志向;仕途艰难、怀才不遇的激愤不平;揭露军中的一些弊端,歌颂了士卒的战斗豪情。还有一些诗篇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风尚和习俗。

(2)反映生活现实、同情民生疾苦之作如《封丘作》“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3)酬赠、送别之作 这类诗与其边塞诗有相近的格调。如《别董大》

3、高适诗歌的风格特点

(1)沉雄悲壮

高适志怀经济,才兼文武,为人倜傥尚义,为诗雄壮而风骨凛然。他阅历丰富,忧时伤国,发而为诗,则内涵深厚,格调悲壮。

(2)“多胸臆语”、“尚质主理”

他的抒情诗以胸臆语抒慷慨之气,多用赋法,较少比兴,状景写人,也常用大笔濡染,较少精雕细刻。

岑 参

1、生平简介

岑参(715—769),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曾祖、伯祖、伯父均位至宰相。岑参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天宝三年(744)进士及第,授右内帅府兵曹参军。曾多次参戎幕。《唐才子传》卷三称其“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这为他的边塞诗创作奠定了坚实丰厚的生活基础。

2、岑参的诗歌创作

在岑参的诗歌中,边塞诗写得最有特色,代表了诗歌的最高成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

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描绘西域边疆雄奇壮丽的风光

(2)歌颂大唐帝国的赫赫军威,赞扬将士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3)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4)表现乡思边愁(这类诗写得格外深挚真切):《逢入京使》

3、岑诗艺术风格:新奇、峭丽

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岑参的诗想象丰富,奇情壮采,节奏多变。语言瑰奇壮丽;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谩气息。 概言之,岑诗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4、岑参与高适边塞诗风格比较

岑参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被并称为“高岑”。二人在艺术风格上也确有相近之处。

严羽指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悲壮”基本概括了高岑的相似之处。

第三讲 李白

一、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宏大蓬勃的盛唐气象的鲜明写照,是“盛唐之音”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高度统一的产物。

1、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李白的身世、出生地、行踪、家庭异说纷纭,成了聚讼不休的公案,也是李白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蜀中时期(705--724)

(二)以安陆为中心的干谒漫游时期(725--742)

(三)长安三年时期(742--744)

(四)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再次漫游时期(744--755)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2、李白的思想:(儒、道、侠、纵横家思想的杂糅,以道家思想为主)

3、李白的人格:

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自信自负豁达的精神风貌,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二、李白的诗歌创作

1、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现存诗900余首,充分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精神,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展现了诗人的精神品格与心灵世界,构成了一代诗歌的宏音巨响。

(1)讴歌理想、抒发抱负、张扬自我、突出个性是他的诗歌重要的内容和特征。

(2)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冲撞后的痛苦、矛盾的思想感情

(3)揭露现实的黑暗,抨击时弊

(4)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与反映

(5)对壮美山川的描绘与讴歌

(6)表现亲情、乡情和友情的诗篇

2、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高峰。李白诗歌风格总体——豪放飘逸

(1)豪迈雄放

这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诗中充沛的激情、高昂的格调、奔放的气势,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这一风格主要体现在他的乐府歌行中)。

(2)俊爽飘逸

其诗往往境界高远,风度飘洒,显示出一种蓬勃的朝气和舒展自如的格力。而这种风格又主要体现在他的五、七言绝句中。

(3)清新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追求,也是其诗歌风格的体现。 他的许多诗,不假雕琢,冲口而出,自然鲜活,天真坦率,呈现出清新自然之美。

三、李白的乐府歌行

李白诗古、近体俱佳,而尤以古体诗中的乐府歌行而著称。在艺术上,李白的乐府歌行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无比强大的表现力。其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自我和浓厚的主体意识

(2)感情强烈,个性鲜明

(3)大量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构成奇幻绚丽、色彩斑驳的艺术世界,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

1、丰富奇特的想象 2、大量的比喻和夸张

(4)诗歌结构奇突多变、跳跃跌宕

思想感情的恣肆奔放、跌宕起伏,决定了他的诗歌结构不拘一格。变化多端。而正是这种大度落差、跌宕跳跃的结构,才足以充分宣露诗人独特的心灵世界。

李白歌行的价值,表现在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傍依,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神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四、李白的绝句创作

李白的绝句,既具有这种共同的风貌,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1、李白的五绝,清新娟秀、含蓄隽永,与王维齐名。如《静夜思》、《玉阶怨》、《独坐敬亭山》等

2、李白的七绝,则表现为明快流走、俊爽清朗的特色。与王昌龄的七绝构成了唐代七绝之“联璧”

诗歌赏析: 《将进酒》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鼓吹曲辞·汉铙歌》中的曲调旧题,题目之意即“劝酒歌”。作者咏酒之诗篇最能代表他的个性,此篇即其代表作。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宴饮,作者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得以尽情宣泄。

艺术特色:

(1)诗情豪迈悲壮,具有震动人心的气势与力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夸张的手法、排比的句式,充实深厚而又波涛汹涌的情感。

(2)结构大起大落,诗情跌宕。 悲——乐——狂放——愤激——狂放

(3)语言富于变化 (长短,节奏等的变化)

第四讲 杜 甫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反映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民生的疮痍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被誉为“诗史”。在艺术创作方法上,他集前人之大成,又沾溉万代,开后世无数法门,因而被尊为“诗圣”。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其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为武后朝著名诗人。这个家世使杜甫引以自豪,成为其毕生追求功业的动力之一。其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

诗人自幼聪颖好学,青少年时代就熟读了儒家经典、历代史书和文学作品。“读书破万卷”的学养,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元十九年(731),十九岁的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四次的壮游生活。壮游丰富了他的阅历,开阔了他的视野,陶冶了他的性情。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也是杜甫的生活、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

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玉成了诗人杜甫,使他对朝廷的腐败、民生的苦难、世态的炎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从此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

这是安史叛乱之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进入高峰的时期。

4、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详见教材280页)

二、杜甫的思想

1、儒家思想

由于家庭影响,杜甫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接受的主要是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少陵有句皆忧国”(宋周紫芝《乱后并得陶杜二集》)的思想基础和杜诗的思想内容特色。

忠君是杜甫儒家思想的又一特点。杜甫忠君思想之特点在于始终和忧国伤时、哀恤民生紧密相连。他把君王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得君”作为“行道”的唯一途径,把振兴国家、改善民众生活、实现自身理想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明君”身上。这便是后人所谓的杜甫“每饭不忘君”的具体内涵。

2、佛家思想

3、道家、道教思想

第二节 杜甫的诗歌创作

一、杜诗的“诗史”性质

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安史之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就是杜甫。

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这场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史”。杜诗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比事实更为广阔、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他把战火中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以下为之动情。

二、杜诗的主要内容

1、爱国忧民诗篇:《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2、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写景咏物诗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

4、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不见》等。

5、咏史怀古诗篇:《蜀相》、《琴台》、《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

6、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

三、杜诗的艺术风格及成就

1、总体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深沉、博大,“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含蓄蕴藉。

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潦倒,思想感情的深沉博大以及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除了沉郁顿挫外,杜诗还具有多种风格:平淡简易,绮丽精确,丽重威武若,淡泊闲静,风流蕴藉

2、语言丰富多彩,各呈风姿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追求,“新诗改罢自长吟”是他的创作态度。他善于广泛学习、借鉴前人的成果,使其语言自然平易而又凝练精警,富丽华美而又生动形象,显示出多种语言风貌。

3、在诗歌形式上,诸体皆工

杜诗以近体居多,而又以律诗成就最高。五七言古诗也达到了艺术极致,特别是其自创的“新题乐府”,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节 杜甫的律诗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

1、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2、以律诗写组诗

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详见教材285—290页)

第四节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并从而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影响和地位。

2、杜诗的艺术成就沾溉了后世无数的诗人。他们从各自的性格爱好、学历才情出发,学习杜诗的艺术技巧,各有所得。

3、在意象组合上,李白常以一句一联表现一个形象,疏朗而飘逸空灵;杜甫常用一字一词呈现形象,紧密而沉着厚重。在抒情表达上,李白如江河直泻,火山喷发,势不可挡;杜甫则愁肠百结,十步九折,一唱三叹。在章法结构上,李诗疏宕,跳跃腾挪;杜诗谨细,针严线密。在体裁上,李白长于歌行、绝句;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则臻于极致。

诗歌赏析: 《登高》

此诗乃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流寓夔州登高有感而作。

全诗写登高所见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出一股勃郁之气,为杜诗中大气盘旋、沉郁悲壮风格的代表;全诗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

艺术特色:

(1)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

(2)章法严密,八句皆对

从节奏句式上来说,首联、颈联密集,颔联尾联疏荡,节奏疏密相间,句式松紧变幻,显出了诗歌语意的顿挫与跌宕。

《登岳阳楼》

大历三年,杜甫飘泊江汉间,舟经岳阳,登楼览景,感伤沦落乃作此诗。

艺术特点:

(1)壮阔深沉的艺术意境

诗中雄浑壮阔之景观与孤苦落寞之情怀,相映相融,故而形成此诗壮阔深沉的意境。

(2)沉郁顿挫之风

此诗从景的阔到情的深,从个人的孤舟老 到国家的戎马关山,切入转出,都用顿挫笔法,故而全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也十分明显。

第五讲 中唐前期诗歌

中唐前期诗歌是由盛唐向中唐后期的一个过渡阶段,诗歌创作处于暂时的低潮,以大历时期的诗风为代表。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一、大历十才子

所谓“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活跃于诗坛的一群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

二、中唐后期诗歌(唐诗的中兴)

唐诗经过大历年间的暂时低潮之后,在唐德宗至唐穆宗的四十余年时间里(贞元、元和年间)又渐趋兴盛。这个时候,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造出大量极富创新意味的各体诗歌,展示出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诗到元和体变新”)。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主要是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风以奇崛险怪为主。

一、韩孟诗派的形成

二、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1、“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2、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李贺

一、生平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家居福昌昌谷,后因称“昌谷”。李贺是李唐王室的后裔(他的高祖从父是郑王李亮),但家道中落。少工词章,以乐府

与前辈李益齐名。因体弱多病、仕途失志而于二十七岁早逝。

二、李贺的诗歌创作

1、诗歌的内容:

(1)宣泄怀才不遇的悲愤,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

(2)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谴责藩镇作乱等,如《黄家洞》、《猛虎行》

(3)反映民生的疾苦,如《老夫采玉歌》等

2、李贺诗歌的特色

李贺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手法,又对汉魏六朝乐府、萧梁艳体诗、鲍照、李白诗多所汲取,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虚幻荒诞、幽峭冷艳的艺术境界。

(1)在意境上:擅用虚幻奇怪的想象,改造神话传说,将仙境、现实、冥界糅合交织在一起,以心造的幻境,表现现实的思想感情。

(2)构思上:以主观的想象思维为建构线索,其想象时空交错,物象频换,境界屡移。章句之间,忽起忽接,若断若续,起伏跌宕,变幻莫测。

(3)修辞上:他苦心为诗,力求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大量运用通感手法比喻、借代,务求新奇。

(4)遣词造语上:力求奇峭,多用鬼、泣、死、血、梦、冷、啼、病等词语,并著以冷艳的色彩。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杜甫的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

一、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

1、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其一生可以元和十年(815),白居易(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思想

白居易前期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后期由于政治失意,佛、道思想则对其影响较大。

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1、诗歌主张

白居易主张诗歌反映现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强调讽谕美刺的审美作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2、白居易诗歌类型

白居易诗今存三千余首。他晚年自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他自己最为重视的是讽喻类,而艺术成就最高,影响较大的是感伤诗中的《长恨歌》与《琵琶行》。

三、白居易的讽谕诗

白居易的讽谕诗以《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为其代表。这些诗篇广泛地揭示了中唐社会生活的各种重大问题,暴露了官场的腐败,反映了民生疾苦,实践了他的诗歌理论。

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

一、《长恨歌》

1、《长恨歌》的故事渊源及其诗歌内容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根据王质夫的提议,白写了这篇《长恨歌》,陈写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杂律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杂律诗多抒写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有不少流连光景、写景抒情的佳作。如《钱塘湖春行》、《暮江吟》等都是状景如画的佳篇。一些赠别思友的小诗,感情真挚,言浅意深。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景中见情,深蕴哲理。 其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

第六讲 晚唐诗歌

第一节 杜牧

一、杜牧的生平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大和二年(828),杜牧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先后任沈传师、牛僧儒、崔郸的幕僚达十数年之久。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后,先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又出为湖州刺史。终仕中书舍人,故又有“杜紫微”之称。

二、杜牧的诗歌创作

1、内容

(1)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早雁》、《河湟》)。

(2)写景抒情之作。(《江南春绝句》、《山行》)

(3)怀古咏史诗 (《过华清宫三绝句》、《赤壁》、《题乌江亭》)

2、艺术特色

杜牧的诗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

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语言精炼含蓄,格调明快清丽,风格俊爽豪逸。

杜牧诗歌的语言风格既绚丽多采,又清新自然;既明丽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又神韵疏朗。

第二节 李商隐

一、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自称宗室,但家道衰微。

李商隐生当末世,早岁孤贫,后又陷于党争之中,抑郁不得志,中年丧妻,一生之中屡屡为情爱而痛苦。这样的生活遭际,形成了他忧郁感伤的性格。同时他又天赋才情,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这综合起来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1、诗歌内容

李商隐诗今存约六百首,题材相当广泛,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诗

李诗对晚唐社会的主要病症、时局的重大事件多有反映,如《有感》二首;长诗《行次西郊

作一百韵》,是继杜甫《咏怀五百字》、《北征》以后难得的一篇史诗。

(2)抒情言志诗(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 如早年的《安定城楼》,晚年的《风雨篇》。

(3)咏物诗

(4)咏史诗

咏史不就史论事,而旨在借古讽今,警戒荒亡;或托古抒怀,宣泄赍志难酬的郁愤。如:《隋宫》、《马嵬》、《贾生》等。

(5)爱情诗

中唐后期以来尤其是李贺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三种值得注意的走向:

一、情爱与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二、追求细美幽约;三、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

李商隐正是受这一走向推动,在表现包括爱情在内的心灵世界方面作了重大开拓,同时创造了“绮密瑰妍”的诗美。

三、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1)义山诗构思缜密,善用象征、比兴、拟人、托物等修辞手法,表达出绵邈深曲的寓意和复杂曲折的感情,构成扑朔迷离的意境。

(2)义山诗又善用典使事,精工灵活。他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作家。举凡史事、神话、传说,皆能得心应手地驱役于诗中。

(3)诗歌语言华艳而精炼。

从诗歌体裁来看,义山诗众体皆有佳作,其七律成就尤高。其七律师承杜甫,独步当时。 第七讲 唐五代词

第一节 词的知识简介

一、词的定义及起源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是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体诗,又称乐章,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词的出现与音乐直接有关,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兴起的一种音乐文艺。词乐以燕乐为基础。词就是配合燕乐乐曲创作的,是可以歌唱的“歌诗”。

隋唐音乐的三个系统:雅乐、清乐和燕乐(宴乐)

清商乐是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或称“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的产物。

二、词的体制特征

1、 一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称为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2、 一首词大部分有数片,每片作一段,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3、 长短句的句式。(曲中有轻重缓急的“乐句”, 词中就有随之变化的“长短句”。)

三、词的分类

按照词的字数多少从体式上可分为三类,依词的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第二节 唐五代词的发展历程

一、初盛唐时期

初盛唐时期基本停留在民间词阶段。

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163首),任半塘编著《敦煌歌辞总编》(增至一千二百多首)。

唐代民间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朴素,富有生活气息。

“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和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

二、中唐时期

中唐以后,填词的风气在文人中间日益盛行,词开始由民间逐渐转入文人手中。中唐填词的文人很多,以词唱和已蔚然成风。

中唐文人词,题材比较广泛,或写仕途的坎坷,或写离别、乡思以及咏史咏物、纪行写景等等,具有较多现实内容和生活气息。即使表现妇女题材,也多欢快情歌;闺怨愁思之作也情调健康颇类民歌,丽而不靡。

三、晚唐时期

晚唐是唐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填词成为文人们的普遍爱好,词的专业作家和专集也涌现出来(温庭筠成为第一位以词名世的大家)。

晚唐文人词着重抒写男女之情和身世之感,且情调大多感伤低沉,多取法六朝乐府并受绮丽诗风的影响,藻饰词语,抒写闺情怨思,风格浓艳,与中唐文人词有了很大不同。(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四、五代时期

西蜀词坛

西蜀词坛以花间派词人为主。花间派因五代时西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而得名(共收录了自晚唐至五代的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牛峤、孙光宪等十八位词家的五百首作品)。其内容多为花前月下、男女之情。风格以剪红刻翠、香软浓艳为主。“词为艳科”已经定型。 欧阳炯《花间集序》:

“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

南唐词坛

包括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以及重臣冯延巳等。南唐词更偏重抒写个人情怀,吟咏性情的特点日益明显。文人词进入了自觉表现封建文人意识的时代,词体的严肃性也随之明显加强。 陈洵《海绡说词》:

南唐词在艺术上也相应有了变化。尤其是李煜的晚期词,更发展了词的白描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人生,感慨甚深,把词的发展推至唐五代词的最高峰。

第三节 唐五代词名家、名篇介绍

一、温庭筠

1、生平及创作简介

温庭筠 (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2、温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

《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巽[xùn])。

二、韦庄

1、生平及诗词创作简介

韦庄(约公元836~910年左右,生卒年不详),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京兆杜陵(今西安)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四世祖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后家道衰落。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它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运用铺叙而有层次的手法,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矛盾,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韦庄因此诗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近人王国维、刘毓盘辑为《浣花词》一卷,凡五十四首。

三、李煜

1、李煜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位儿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在位凡十五年(961-975),史称后主。开宝八年(975),宋师攻入金陵,李煜降宋,被俘北上,幽囚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二年(978),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

2、李煜词的创作情况

李煜词现存约32首,主要可分作前后两期:

前期词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风流妩媚。

后期词为降宋后作,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此时期的词作多抒写亡国之恨,哀婉凄绝,而境界阔大,情感深挚(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

李煜词的内容由花前月下到江山人生,从狎妓宴乐到亡国深痛,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变化,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对后世尤其对宋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为后代作家扩大词的题材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可贵启示。

3、李煜词的艺术特征

(1)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

《相见欢》其三(无言独上西楼)

(2)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炼完美统一的语言(有言浅意深、语短情长之妙 )

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4、李煜词赏析

《相见欢》(必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评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在一个冷清的秋夜,独自登楼时,为离别的愁苦所纠缠的心情。 作者用眼前景、平常话,三言两语,似乎是信手写来,就把别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东西,和盘托出来了。由此可见作者善于写情的功夫。

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前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化抽象为形象,喻愁之广,之深,之久,之泛滥汹涌,之滚滚不息,设喻极巧,乃写愁之名句。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浪淘沙令》(必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古诗中常见思想感情(背诵理解):

忧国忧民: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渴;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怀古伤今:对明君的赞美向往;对当今统治者昏庸无能、沉迷享受的讽刺;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悲叹;对统治者的劝谏。

蔑视权贵:对统治者的愤怒,对权贵、小人弄权的嘲讽;表达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愤世嫉俗:对坎坷命运、不公平遭遇的控诉;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怀才不遇: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对不得重用的遗憾和抱怨;对打压人才的愤怒。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寄情山水:对自然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沉醉于山水的宁静美好;摆脱世俗烦扰的快乐。

归隐田园:对仕途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享受;急切的归隐之意。

登高览胜:登高思念亲友、家乡;表达雄心壮志;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感慨人生的渺小。 惜春悲秋:春去人老、春归人暮的感伤;珍惜春光,珍惜岁月的反思;叶落人暮的悲慨;秋瑟人飘的愁思。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

此外思想感情还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 道教的兴盛 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 玄言诗:谈玄析理 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 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 代表作家:竹林七贤

2、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 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 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3、南朝文学

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南朝乐府民歌 : 《西州曲》

4、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散文: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讲: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 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一、曹操

(一)生平、思想

1、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另一方面,多才多艺。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操的诗

1、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悯时伤乱、述志抒怀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曹丕

1、曹丕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继曹操为魏王,随即废汉自立,世称魏文帝

2、曹丕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

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

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三是他的文学创作

邺下时期保存下来的作品颇多,诗、赋和各体文章均有佳作,与曹植各有所长。

3、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代言体: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

三、曹植

(一)、曹植生平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1、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2、后期创作

A、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

如:《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

B、 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等。

C.游仙诗

如:《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

1、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歌九十余首中,就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诗歌赏析: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评析: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第二讲:正史文学

1、 正始文学的背景

一、魏晋风度与正始之音

1、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

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2、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清谈(不谈时事、政治而专谈老庄哲学即玄学)、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3、正始之音

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

二、 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子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竹林七贤”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发言玄远,是七贤的共同之点。但随着司马氏的政治恐怖日益严重,“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风格逐渐有所分化。

“七贤”之中,以阮藉、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2、阮籍的《咏怀诗》

一、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1、生平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尤好老庄,“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2、阮籍的思想性格

阮籍“少有济世志”,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在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

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

二、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嵇康

一、生平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 :“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嵇康对司马氏的行事极为厌恶,坚决拒绝与之合作。司马氏及其党羽罗织罪名,将其杀害。时在景元三年(262),年仅39岁。

二、嵇康的文学创作

嵇康诗现存53首,而以四言成就最高,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幽愤诗》作于狱中,其诗自述平生遭遇与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风格爽利、清峻。

《赠秀才入军》共十八章,内容是想像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十四章),情调洒脱,语言自然天成。

第三讲 两晋文学

第一节 两晋文学总体特征

一、趋向雅化

尊儒崇文,乃成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

晋世文人博闻多识,为文炫博学识,务求典雅。

二、晋人之文,益尚华美

1、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口实,尽情享受声色。“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列子·杨朱》)此言可视作晋人享乐主义之宣言。

2、两晋侈靡豪奢,享乐淫逸之风,弥满朝野。

3、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

4、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的刚健、正始的壮丽,而渐次流入绮靡。

三、更尚真情

1、西晋士族崇信玄释,礼教束缚,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

2、晋世文学是一个富于情感、敢于任情的时代。

陈祚名《采菽堂古诗选》:

“(潘)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

第二节 太康诗坛

一、太康文学概述

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80--289年)。

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其中,陆机、潘岳最负盛名,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二、陆机与潘岳

(一)陆机

1、家世生平

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出身世族。太康十年,与弟陆云入洛,颇为张华推重,名动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太安二年,为成都王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长沙王,兵败,为成都王所杀。年仅四十三。

代表作《赴道洛中作》写入洛时留恋家乡之情和前途未卜的忧虑

其二: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二)潘岳

1、生平个性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河南中牟县东)人,少以才颖知名,举秀才,十年不得官。后出任河阳、怀令,郁郁不得志。又依附权贵杨骏,杨骏被诛,除名。潘岳性情轻躁,趋势利,元康中,与石崇等谄事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首。后被孙秀诬陷,夷灭三族。

2、诗文创作

潘岳长于哀诔,《晋书·潘岳传》云:“岳美姿仪,犹善为哀诔之文。”

《金鹿哀辞》、《泽兰哀辞》、《马汧督诔》情文并茂,皆是传世之作。

诗今存十余首,大都绮密浮浅,“如剪彩为花,绝少生韵”(《古诗源》)

但写亲情、哀情一类较佳。

《悼亡诗》三首,素为论者所赏。如其一(略):亡妻逝世周年,潘岳万感交集,乃有此作。感情真挚,明净疏畅,深婉动人。

后人《悼亡》之作,实由此而兴。这一类诗以“凄怆”为基调,是潘岳诗歌的主要成就。

三、左思

(一)生平:

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人。少学琴书,皆不成,乃勤与学,貌寝口讷,辞藻壮丽。泰始八年其妹左棻入宫拜修仪,乃移家京师,官秘书郎。尝追随贾谧,“二十四友”之列。泰始十年,左棻为贵嫔。永康元年,贾谧诛,左棻病逝,乃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居冀州,病卒。

(二)文学创作

1、《三都赋》

作《三都赋》,尝为陆机所讥,及《三都赋》成,又须名公宿儒推举,方能显称于世,此可见世族垄断文化的现实。而《三都赋》出,洛阳纸贵,又可见世族好炫博文采才学的风尚,已习染整个社会。

2、《咏史诗》八首

代表诗作《咏史》八首,主要内容抒发寒士的不平之鸣。风格豪放、浑成,独立于当时士族文化氛围之外。

《咏史》(其五)全诗通过比兴和典故的运用,借古讽今,使感情抒发既含蓄深沉又尖锐有力。

第四讲: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1、思想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但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2、个性特征

由于陶渊明受多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形成他复杂而独特的个性特征。其性格具有名士风度,被誉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一、陶的田园诗

1、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

2、歌咏劳动生活、表达躬耕的生活体念。如《归园田居》之三

3、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等

二、陶渊明的咏怀诗

1、咏怀诗:《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2、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如《咏荆轲》、《拟古》等 。

3、生命意识,人生体验。

三、陶诗的艺术特色

1、陶诗的总体艺术风格:平淡、自然。

所谓平淡:是兼指词藻与境界韵味而言的。在词藻言,是不加雕饰,质朴无华,而极尽词采的纯净之美;在境界韵味言,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境界的宁静平淡的美。

2、陶诗风格的另一说:静穆

朱光潜最早提出这一论断:

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以说他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3、刚健豪放

朱熹:“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黎靖得编《朱子语类》)

第三节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之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

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三、陶渊明的诗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诗歌赏析

1、《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大致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通过对他的志趣及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去官归田以后的愉悦心情。 在饱受十三年的奔波之苦,一旦归来,获得了自由解放,诗人的心灵深处无比激动,但却以极平淡的“田家语”道出,风格朴素自然。

2、《饮酒》(其五)

这是诗人《饮酒》组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抒写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极富蕴涵,耐人寻味,实现了景、情、理的水乳交融,是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风格的典范之作。

第五讲:谢灵运、庾信、鲍照

第一节 山水文学的兴起及原因:

一、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晋室的南渡,南方的名山胜水令南下士人耳目一新,秀美的山水自然的反映到了诗歌中。

三、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一定的联系。

四、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勃兴做好了文学上准备。

第二节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一、生平简介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刘裕以宋代晋,谢灵运被降爵为侯(由公爵降为侯爵),政治上也不得重用,因而心怀愤恨,常称疾不朝。元嘉五年,免官还乡,乃纵游山水,又强索公湖,以广田宅,后为官吏弹劾,遂兴兵反宋,事败流放广州,元嘉十年被杀,年四十九。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艺术风格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三、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点:

1、以自然山水为独立的描写对象,力求形似逼真,为刘宋诗坛开启了清新自然的诗风。

2、从艺术表现上,谢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雕细刻,有些佳篇做到以景为主情景交融。更多的留下“名章迥句”,给人以美的享受。

3、有些山水诗通常采取“记出游——写景物——抒玄理”的三段式结构,单一而少变化,前后两部分往往枯燥乏味,中间的写景部分往往最为精采,是全诗最有价值的部分。

4、谢诗语言追求选声练声,讲究丽典新声,实现了晋宋诗一大转关。具有“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一、庾信生平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使西魏,时值魏军南侵,江陵失陷,乃屈仕西魏。公元557年,陈朝代梁,北周灭魏,庾信无家可归,又改仕北周。后陈、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许还旧国,唯于庾信、王褒,惜而不遣。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二、文学创作

1、庾信的文学创作以其42岁出使西魏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后期作品(诗歌)则多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感情深挚,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 如 《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2、成就与贡献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体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第四节 鲍 照

1、生平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一生备受压抑。曾为国侍郎、海虞令、永嘉令等官职。临海王刘子项守荆州,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元年,晋安王反,临海王起兵响应。翌年兵败,鲍照死于乱军。

2、诗歌创作

鲍照今存诗200余首,诗歌内容较丰富,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1)抒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

(3)描写游子、思妇的诗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的诗

3、鲍照诗的风格特色及贡献

(1)鲍照诗俊逸豪迈,华而不弱,声情气势,贯注全篇。

杜甫《春日怀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鲍照又是七言歌行(乐府歌行)的创制者,对唐人影响甚大。

第六讲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 南朝乐府

一、南朝乐府民歌情况简介

南朝乐府,大部分存录于南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按其产生的地域又分为“吴声”(326首)和“西曲”(142首)两大类。

吴声产生在以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西曲”则主要出自“荆、郢、樊、邓之间”(《古今乐录》),即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

二、题材内容

1、南朝乐府歌辞绝大部分是情歌

情歌盛行原因:首先,现存南朝民歌也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其次,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2、表现江南女子复杂的爱情心理,以吴声歌中《子夜歌》(42首)、《子夜吴歌》(75首)等为代表,主要士女间爱情,很少是夫妻之情,多为礼教所不容的艳情,真挚缠绵、热烈放纵

三、风格特点

(1)南朝民歌的风格: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2)形式特点:体制短小,情韵悠远。

(3)语言特色:

1、清新自然

2、大量运用谐音双关以隐喻、暗示,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如丝、梧子、藕、芙蓉、篱、(药名)散、匹、莲子等等。

代表作品:《西洲曲》:四季相思体,通篇不言一个情字,但处处皆情,时空上首尾圆合,南朝乐府歌辞中“言情之绝唱”

第二节 北朝乐府

一、北朝乐府简介

北朝乐府绝大部分保存在“梁鼓角横吹辞”中,约70首左右。大多产生于五胡十六国至北魏时期,作者为鲜卑、匈奴、羌、汉等各族人民。其内容与风格,与南朝民歌迥然不同。其表现内容远较南朝民歌丰富,广泛反映了北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北朝民歌内容

1、反映了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辞》

2、反映战争

北朝时代长期处于兵荒马乱、各族混战之中,因而反映战争的民歌也比较多。如《企喻歌辞》、《陇上歌》等

3、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4、爱情与婚姻题材:这类歌曲写得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大不相同。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 三、风格特色: 刚健豪放、朴素直率

代表作品:1、《木兰辞》 2、《敕勒歌》

第三节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声律理论的兴起和永明体的产生

1、永明体的概念

随着声律理论的兴起,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新诗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它是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一种过渡。“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沈约、谢眺和王融等。

2、“永明体”的产生原因:“永明体”的出现,与声律理论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周颙 《四声切韵》 沈约《四声谱》 )

二、谢 眺

1、生平

谢眺(464—499),字玄晖,东晋谢氏家族后裔,与谢灵运并以山水诗见长,世称“小谢”,又因曾任宣城太守,故又称“谢宣城”。眺与沈约、王融等依附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文章八友”之一。明帝时任中书郎,明帝死,东昏侯立,为始安王所诬,下狱致死。

2、谢眺的诗歌创作

(1)对山水诗的发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谢眺的山水诗,较谢灵运有很大的进步。谢灵运大抵遵循以景入理的模式,情与景往往是割裂开来的;谢眺则往往以情观景,由景入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2)对新体诗(“永明体”)的实践探索

谢眺尝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歌创作就达到了这一审美要求。

谢眺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对于隶事、对偶、声律、辞藻的运用,不独趋于圆熟,有的甚至渐入化境。

(3)对后世的影响

谢眺作为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对于古代诗歌的律化以及后来唐诗的繁荣,有重要的影响。其清新流丽的诗风也为后世诗人所称赞和学习,因而获得了后世诗人的广泛赞誉。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讲 隋代文学及唐五代文学绪论

南北诗风的继续融合:从六朝到唐的桥梁 醉心南音、吴歌 未完全丧失刚健之气 代表人物:杨素、卢思道、薛道衡、隋炀帝

第一节 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在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关于唐诗的繁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显现:

一、作家、作品的数量

据《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等,共收录诗作近五万二千首,远远超过了自《诗经》至唐以前诗歌数量的总和;有姓名的作家达二千三百多人,数量之大,作者面之广,堪称空前,并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和一批众星拱月的名家。

二、题材内容上

从诗歌题材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举凡朝政得失、国家兴衰、将相忠奸、战争胜负、宫廷歌舞、民间渔樵耕织、山河景物、田园风光、琴技棋艺、书法画境„„各种素材无不入题。

诗歌几乎成为唐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唐人则把诗歌的各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从风格(流派)看

诸如飘逸、沉郁、清雅、精致、真率、俊爽、悲壮、超凡、平易、奇峭、精深、婉丽等等,形成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

四、就诗歌的体裁而言

“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

第二节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

一、唐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1、政治上

以科举取士替代魏晋六朝的九品中正制,使文学从豪门士族的垄断中,从六朝宫廷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2、经济上

唐代在经济上先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使唐代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对唐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繁荣影响更为巨大。

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1、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容并蓄

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虽各有所宗,却大都带有出入儒道释三教的特点。对唐代文人的人生哲学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2、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中外文化的交流.

三、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1、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已走上独立自觉发展的道路,文学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自觉的追求。

(1)内容上: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色彩,注重个人情志的抒发。

(2)形式上:对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永明体),为唐代近体律诗的定型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3)表现题材领域(内容)的扩大:魏晋六朝时期,诗歌题材有很大的开拓,从而为唐诗提供了可供驰骋的巨大发展空间。

第三节 唐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一、唐代诗歌

唐诗的发展,大致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但关于这几个阶段的断限则历来不尽相同,所谓断限只能是相对的、大致的。

1、初唐

前期:诗坛主流仍是齐梁诗风。题材上宫体诗仍居于主流。代表诗人:宫廷诗人(虞世南、上官仪),能独具一格的是在野诗人王绩。

后期:“初唐四杰”、陈子昂先后登上文坛 ,从理论到实践上为唐诗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以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对声律的定型及发展作出了贡献。

2、盛唐

盛唐诗歌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璀璨晶莹,美不胜收。其标志有四:风格流派,百花齐放;各体均有革新创造;开创出一代新风;出现了李白、杜甫两颗诗坛巨星(被誉为“双子星座”)。

(1)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

(2)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盛唐之音)

(3)李、杜

李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诗风豪放飘逸;

杜甫,集大成的诗人,且有继往开来之功,诗风沉郁顿挫。

3、中唐(中兴期)

前期:诗歌发展处于低潮。代表诗人有:“大历十才子”、山水诗人: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人:李益等,现实主义诗人:元结、顾况。

后期:诗人、流派众多,呈中兴之势。

元白诗派:诗风平易浅近,

韩孟诗派:诗风奇崛险怪。

独具个性的诗人:李贺、刘禹锡、柳宗元(“刘柳”)

4、晚唐

诗歌发展总体趋于衰落,但仍出现了一些优秀诗人:

“小李杜”:杜牧、李商隐

唐末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二、唐代散文

初盛唐:骈文仍居统治地位,但已开始出现变化。

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有力打击了骈文,出现了韩、柳两位散文大家,创作了大批优秀之作。

晚唐:散文发展趋于衰落,骈文有复燃之势。

三、唐代小说(唐传奇)

唐代小说相对魏晋六朝,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已是文人有意识的小说创作,“标志着小说发展的一大变迁”(鲁迅),对后世影响极大。

初盛唐:初始期,小说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

中唐:繁荣期,佳作竟出。(量多质高)

晚唐:衰落期,数量虽不少,但质量不高。

四、唐五代词

初盛唐:处于民间词阶段

中唐:文人词出现,词开始自民间步入文坛。

晚唐:依声填词已形成风气,并出现了一位以词名世的大家:温庭筠

五代时期:词体呈现片面的繁荣。出现了两大词坛:

西蜀词坛:以“花间派”为主,代表词人:韦庄

南唐词坛:代表词人:李璟、李煜、冯延巳

第四节 唐代诗歌

一、上官体:绮错婉媚。

二、“初唐四杰”

1、“四杰” 简介

《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

亦号为‘四杰’。”

闻一多说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2、“四杰”的创作情况

“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首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而他们的创作实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求壮美的境界。

“四杰”的诗歌题材大致有四个方面:

(1)边塞诗 其悲壮苍凉的风格,开了边塞诗派的先河。

(2)羁旅赠别诗 这类事体验既深,情意又浓,吟咏自能真切感人。

(3)感怀述志诗

(4)咏史、咏物诗

3、“四杰”的贡献

(1)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闻一多:“正如宫体诗在卢骆的手中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唐诗杂论·四杰》

(2)转变了初唐诗风

明·王世贞称四杰的诗歌“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意象翩翩,老境超然胜之”(《艺苑卮言》卷四)

(3)完善律绝,发展歌行

三、沈、宋与律诗的确立

沈佺期、宋之问都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诗人。两人齐名,号称“沈宋” .

主要贡献:作诗讲究对仗,精研声律,大量制作律诗,对于律诗这种形式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

四、陈子昂的诗歌革新:兴寄、风骨

第二讲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及边塞诗派

第一节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一、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唐代取士比较重视声名,对那些求仕困难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 ,而对那些有高官厚禄的文人来说,由仕而隐,边仕边隐,既不影响生计,又能避免政治上的祸难,达到名利双收。

3、佛、道思想的兴盛,也造成了隐逸风气的流行。4、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二、孟浩然

1、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689--740),本名不详,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出生于一个薄有恒产的诗书家庭。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在唐代著名诗人中是罕见的。他的清高人品和诗品,受到当时和后代士大夫文人的景仰。

2、诗歌创作

在孟浩然现存二百多首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些描写山水行旅和隐逸生活的作品。这一部分诗数量既多,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最能代表孟浩然诗的风格——清幽淡雅(自然平淡)。

(1)山水行旅诗

孟浩然善于对自然景物作出神入化的描写,只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直觉感受。

(2)田园诗

数量远少于山水诗。把田园风光同隐居生活融合起来,写得亲切、质朴、自然、平淡(受陶渊明的影响较大)。《过故人庄》,自然平淡中蕴藏着浓厚的情味、浓郁的诗意。

三、王维

1、王维的生平和思想

王维(701—762),字摩诘,名和字都取自佛《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词”(《新唐书》本传),且多才多艺,诗、书、画、乐兼擅。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终仕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2、王维的诗歌创作

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 现存有四百多首。数量多,内容较丰富,按其题材划分,可大致分为四类:

(1)意趣豪迈、慷慨激昂的游侠、边塞诗

这类诗意境雄浑,笔力刚健,境界阔大,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如游侠诗《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趣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其一)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二)

王维的边塞诗反映盛唐时代精神,比游侠诗更加丰富深刻。如:《使至塞上》、《观猎》。

(2)赠别、思亲、怀友的抒情诗

这类诗也颇多名作。他擅长用绝句短小的形式,抒发悠长的情思,且各具机杼。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和有余不尽的韵致。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描写旅游和隐居生活、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在盛唐诗坛享有盛誉,成为与李白、杜甫差可比肩的一代诗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的的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

(4)政治感遇诗

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3、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1)“诗中有画”

色彩美:王维善于运用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等绘画语言来抒情达意。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线条美:吸取绘画线条勾勒的技法入诗。如:《使至塞上》中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又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构图美:将绘画中“经营位置”之法运用于诗,将空间并列的各种景物按照远近、高低、大小加以巧妙的布置,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音乐美:音乐家,对声音的感觉敏锐而精细,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觉察的大自然的音响、

声息,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2)诗中有禅

富有禅趣,集中表现为追求寂静的境界—由静入定、由定生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以及独特的宁静之美和空灵之境:空寂,如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禅宗:心空,则无欲、无执著、不生不死。

3、王维的诗歌语言

明李东阳所谓:“丰缛而不华靡”(《怀麓堂诗话》),即真率自然、清婉流丽,深得陶诗语“清腴”的风韵,却更有色泽和光彩。

诗歌鉴赏:《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赏析: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是空静澄明的,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更没有“因果报应”的表露。而是一种纯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种摆脱了世俗束缚的超尘脱俗、忘我忘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淡远的心境

4、王维的地位和影响

(1) 与李杜一起,在盛唐时代创造精神的鼓舞下,各自开辟了风貌不同的崭新的诗歌天地,成为盛唐诗坛上的大家。后代的诗论家誉之为“诗佛”,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还有将三人分别称为:“天才”(李白)、“地才”(杜甫)、“人才”(王维)。

(2) 王维的诗歌,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思想洒脱,情趣横溢,兼具阳刚美和阴柔美。他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把写景与抒情、自然和工丽完美地统一起来,标志着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由于他的丰硕创作成果,中国山水田园诗的艺术达到了高峰。

第二节 盛唐边塞诗派

一、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其一,唐代从建立开始,长期而频繁的战争,必然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引起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和全社会的重视。这样,边塞生活自然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

其二,盛唐朝气蓬勃的时代风尚和崇尚勇武的社会心理,促使广大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走向边关,以战功谋取官职,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甚至想以此作为“蹑级进身”之途径。边塞生活和个人的体念,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兴盛。同时,有些读书人虽未正式从军,但也曾游历边塞,从而充实了他们诗歌的内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章。

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条件,使中国古代边塞诗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高峰。众多的诗人构建了一个新的诗人群体——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最充分地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与艺术风貌,创造了激昂高扬、雄健奔放、遒劲开阔的艺术境界,显示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二、王昌龄

1、生平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郡望太原。曾赴河陇、玉门、临洮等边关地区,希望谋取功名,一展抱负。三十岁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四年后又中博学宏词科,改授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七年(739)前后,被贬岭南,遇赦回长安,命为江宁丞。748年,51岁的诗人“不矜细行,谤议沸腾”(《河岳英灵集》),又被贬为龙标尉。七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次年诗人遇赦回乡。路经亳州譙郡时,竟为太守闾丘晓所杀。

2、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王昌龄现存诗180多首,其中七绝代表了他诗歌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七绝圣手”,并在这一领域与李白同领风骚。

(1)边塞诗: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反映了广泛的生活面,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 ,表现出深婉蕴藉的特色 。如《从军行》、《出塞》(其一)

(2)宫怨、闺情诗:也充分发挥了七绝的形式特长和表现功能,制短意长,令人玩味不尽。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

《长信秋词》(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

(3)送别诗(七绝) 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三、高适及其诗歌创作

1、生平简介

高适(702?—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流寓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高适传》)五十岁入仕前长期混迹渔樵,漫游各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连续升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领兵平永王李璘之乱。后历任彭州、蜀州刺史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

2、诗歌创作

(1)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

在高适的240余首诗中,边塞诗代表了其主要的创作倾向与艺术成就。

他的边塞诗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充满着慷慨奋发的时代精神。抒发了他报国立功的志向;仕途艰难、怀才不遇的激愤不平;揭露军中的一些弊端,歌颂了士卒的战斗豪情。还有一些诗篇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风尚和习俗。

(2)反映生活现实、同情民生疾苦之作如《封丘作》“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3)酬赠、送别之作 这类诗与其边塞诗有相近的格调。如《别董大》

3、高适诗歌的风格特点

(1)沉雄悲壮

高适志怀经济,才兼文武,为人倜傥尚义,为诗雄壮而风骨凛然。他阅历丰富,忧时伤国,发而为诗,则内涵深厚,格调悲壮。

(2)“多胸臆语”、“尚质主理”

他的抒情诗以胸臆语抒慷慨之气,多用赋法,较少比兴,状景写人,也常用大笔濡染,较少精雕细刻。

岑 参

1、生平简介

岑参(715—769),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曾祖、伯祖、伯父均位至宰相。岑参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天宝三年(744)进士及第,授右内帅府兵曹参军。曾多次参戎幕。《唐才子传》卷三称其“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这为他的边塞诗创作奠定了坚实丰厚的生活基础。

2、岑参的诗歌创作

在岑参的诗歌中,边塞诗写得最有特色,代表了诗歌的最高成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

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描绘西域边疆雄奇壮丽的风光

(2)歌颂大唐帝国的赫赫军威,赞扬将士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3)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4)表现乡思边愁(这类诗写得格外深挚真切):《逢入京使》

3、岑诗艺术风格:新奇、峭丽

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岑参的诗想象丰富,奇情壮采,节奏多变。语言瑰奇壮丽;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谩气息。 概言之,岑诗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4、岑参与高适边塞诗风格比较

岑参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被并称为“高岑”。二人在艺术风格上也确有相近之处。

严羽指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悲壮”基本概括了高岑的相似之处。

第三讲 李白

一、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宏大蓬勃的盛唐气象的鲜明写照,是“盛唐之音”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高度统一的产物。

1、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李白的身世、出生地、行踪、家庭异说纷纭,成了聚讼不休的公案,也是李白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蜀中时期(705--724)

(二)以安陆为中心的干谒漫游时期(725--742)

(三)长安三年时期(742--744)

(四)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再次漫游时期(744--755)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2、李白的思想:(儒、道、侠、纵横家思想的杂糅,以道家思想为主)

3、李白的人格:

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自信自负豁达的精神风貌,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二、李白的诗歌创作

1、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现存诗900余首,充分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精神,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展现了诗人的精神品格与心灵世界,构成了一代诗歌的宏音巨响。

(1)讴歌理想、抒发抱负、张扬自我、突出个性是他的诗歌重要的内容和特征。

(2)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冲撞后的痛苦、矛盾的思想感情

(3)揭露现实的黑暗,抨击时弊

(4)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与反映

(5)对壮美山川的描绘与讴歌

(6)表现亲情、乡情和友情的诗篇

2、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高峰。李白诗歌风格总体——豪放飘逸

(1)豪迈雄放

这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诗中充沛的激情、高昂的格调、奔放的气势,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这一风格主要体现在他的乐府歌行中)。

(2)俊爽飘逸

其诗往往境界高远,风度飘洒,显示出一种蓬勃的朝气和舒展自如的格力。而这种风格又主要体现在他的五、七言绝句中。

(3)清新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追求,也是其诗歌风格的体现。 他的许多诗,不假雕琢,冲口而出,自然鲜活,天真坦率,呈现出清新自然之美。

三、李白的乐府歌行

李白诗古、近体俱佳,而尤以古体诗中的乐府歌行而著称。在艺术上,李白的乐府歌行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无比强大的表现力。其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自我和浓厚的主体意识

(2)感情强烈,个性鲜明

(3)大量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构成奇幻绚丽、色彩斑驳的艺术世界,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

1、丰富奇特的想象 2、大量的比喻和夸张

(4)诗歌结构奇突多变、跳跃跌宕

思想感情的恣肆奔放、跌宕起伏,决定了他的诗歌结构不拘一格。变化多端。而正是这种大度落差、跌宕跳跃的结构,才足以充分宣露诗人独特的心灵世界。

李白歌行的价值,表现在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傍依,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神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四、李白的绝句创作

李白的绝句,既具有这种共同的风貌,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1、李白的五绝,清新娟秀、含蓄隽永,与王维齐名。如《静夜思》、《玉阶怨》、《独坐敬亭山》等

2、李白的七绝,则表现为明快流走、俊爽清朗的特色。与王昌龄的七绝构成了唐代七绝之“联璧”

诗歌赏析: 《将进酒》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鼓吹曲辞·汉铙歌》中的曲调旧题,题目之意即“劝酒歌”。作者咏酒之诗篇最能代表他的个性,此篇即其代表作。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宴饮,作者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得以尽情宣泄。

艺术特色:

(1)诗情豪迈悲壮,具有震动人心的气势与力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夸张的手法、排比的句式,充实深厚而又波涛汹涌的情感。

(2)结构大起大落,诗情跌宕。 悲——乐——狂放——愤激——狂放

(3)语言富于变化 (长短,节奏等的变化)

第四讲 杜 甫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反映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民生的疮痍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被誉为“诗史”。在艺术创作方法上,他集前人之大成,又沾溉万代,开后世无数法门,因而被尊为“诗圣”。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其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为武后朝著名诗人。这个家世使杜甫引以自豪,成为其毕生追求功业的动力之一。其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

诗人自幼聪颖好学,青少年时代就熟读了儒家经典、历代史书和文学作品。“读书破万卷”的学养,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元十九年(731),十九岁的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四次的壮游生活。壮游丰富了他的阅历,开阔了他的视野,陶冶了他的性情。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也是杜甫的生活、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

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玉成了诗人杜甫,使他对朝廷的腐败、民生的苦难、世态的炎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从此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

这是安史叛乱之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进入高峰的时期。

4、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详见教材280页)

二、杜甫的思想

1、儒家思想

由于家庭影响,杜甫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接受的主要是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少陵有句皆忧国”(宋周紫芝《乱后并得陶杜二集》)的思想基础和杜诗的思想内容特色。

忠君是杜甫儒家思想的又一特点。杜甫忠君思想之特点在于始终和忧国伤时、哀恤民生紧密相连。他把君王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得君”作为“行道”的唯一途径,把振兴国家、改善民众生活、实现自身理想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明君”身上。这便是后人所谓的杜甫“每饭不忘君”的具体内涵。

2、佛家思想

3、道家、道教思想

第二节 杜甫的诗歌创作

一、杜诗的“诗史”性质

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安史之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就是杜甫。

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这场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史”。杜诗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比事实更为广阔、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他把战火中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以下为之动情。

二、杜诗的主要内容

1、爱国忧民诗篇:《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2、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写景咏物诗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

4、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不见》等。

5、咏史怀古诗篇:《蜀相》、《琴台》、《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

6、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

三、杜诗的艺术风格及成就

1、总体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深沉、博大,“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含蓄蕴藉。

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潦倒,思想感情的深沉博大以及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除了沉郁顿挫外,杜诗还具有多种风格:平淡简易,绮丽精确,丽重威武若,淡泊闲静,风流蕴藉

2、语言丰富多彩,各呈风姿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追求,“新诗改罢自长吟”是他的创作态度。他善于广泛学习、借鉴前人的成果,使其语言自然平易而又凝练精警,富丽华美而又生动形象,显示出多种语言风貌。

3、在诗歌形式上,诸体皆工

杜诗以近体居多,而又以律诗成就最高。五七言古诗也达到了艺术极致,特别是其自创的“新题乐府”,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节 杜甫的律诗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

1、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2、以律诗写组诗

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详见教材285—290页)

第四节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并从而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影响和地位。

2、杜诗的艺术成就沾溉了后世无数的诗人。他们从各自的性格爱好、学历才情出发,学习杜诗的艺术技巧,各有所得。

3、在意象组合上,李白常以一句一联表现一个形象,疏朗而飘逸空灵;杜甫常用一字一词呈现形象,紧密而沉着厚重。在抒情表达上,李白如江河直泻,火山喷发,势不可挡;杜甫则愁肠百结,十步九折,一唱三叹。在章法结构上,李诗疏宕,跳跃腾挪;杜诗谨细,针严线密。在体裁上,李白长于歌行、绝句;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则臻于极致。

诗歌赏析: 《登高》

此诗乃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流寓夔州登高有感而作。

全诗写登高所见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出一股勃郁之气,为杜诗中大气盘旋、沉郁悲壮风格的代表;全诗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

艺术特色:

(1)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

(2)章法严密,八句皆对

从节奏句式上来说,首联、颈联密集,颔联尾联疏荡,节奏疏密相间,句式松紧变幻,显出了诗歌语意的顿挫与跌宕。

《登岳阳楼》

大历三年,杜甫飘泊江汉间,舟经岳阳,登楼览景,感伤沦落乃作此诗。

艺术特点:

(1)壮阔深沉的艺术意境

诗中雄浑壮阔之景观与孤苦落寞之情怀,相映相融,故而形成此诗壮阔深沉的意境。

(2)沉郁顿挫之风

此诗从景的阔到情的深,从个人的孤舟老 到国家的戎马关山,切入转出,都用顿挫笔法,故而全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也十分明显。

第五讲 中唐前期诗歌

中唐前期诗歌是由盛唐向中唐后期的一个过渡阶段,诗歌创作处于暂时的低潮,以大历时期的诗风为代表。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一、大历十才子

所谓“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活跃于诗坛的一群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

二、中唐后期诗歌(唐诗的中兴)

唐诗经过大历年间的暂时低潮之后,在唐德宗至唐穆宗的四十余年时间里(贞元、元和年间)又渐趋兴盛。这个时候,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造出大量极富创新意味的各体诗歌,展示出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诗到元和体变新”)。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主要是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风以奇崛险怪为主。

一、韩孟诗派的形成

二、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1、“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2、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李贺

一、生平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家居福昌昌谷,后因称“昌谷”。李贺是李唐王室的后裔(他的高祖从父是郑王李亮),但家道中落。少工词章,以乐府

与前辈李益齐名。因体弱多病、仕途失志而于二十七岁早逝。

二、李贺的诗歌创作

1、诗歌的内容:

(1)宣泄怀才不遇的悲愤,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

(2)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谴责藩镇作乱等,如《黄家洞》、《猛虎行》

(3)反映民生的疾苦,如《老夫采玉歌》等

2、李贺诗歌的特色

李贺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手法,又对汉魏六朝乐府、萧梁艳体诗、鲍照、李白诗多所汲取,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虚幻荒诞、幽峭冷艳的艺术境界。

(1)在意境上:擅用虚幻奇怪的想象,改造神话传说,将仙境、现实、冥界糅合交织在一起,以心造的幻境,表现现实的思想感情。

(2)构思上:以主观的想象思维为建构线索,其想象时空交错,物象频换,境界屡移。章句之间,忽起忽接,若断若续,起伏跌宕,变幻莫测。

(3)修辞上:他苦心为诗,力求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大量运用通感手法比喻、借代,务求新奇。

(4)遣词造语上:力求奇峭,多用鬼、泣、死、血、梦、冷、啼、病等词语,并著以冷艳的色彩。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杜甫的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

一、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

1、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其一生可以元和十年(815),白居易(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思想

白居易前期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后期由于政治失意,佛、道思想则对其影响较大。

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1、诗歌主张

白居易主张诗歌反映现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强调讽谕美刺的审美作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2、白居易诗歌类型

白居易诗今存三千余首。他晚年自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他自己最为重视的是讽喻类,而艺术成就最高,影响较大的是感伤诗中的《长恨歌》与《琵琶行》。

三、白居易的讽谕诗

白居易的讽谕诗以《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为其代表。这些诗篇广泛地揭示了中唐社会生活的各种重大问题,暴露了官场的腐败,反映了民生疾苦,实践了他的诗歌理论。

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

一、《长恨歌》

1、《长恨歌》的故事渊源及其诗歌内容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根据王质夫的提议,白写了这篇《长恨歌》,陈写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杂律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杂律诗多抒写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有不少流连光景、写景抒情的佳作。如《钱塘湖春行》、《暮江吟》等都是状景如画的佳篇。一些赠别思友的小诗,感情真挚,言浅意深。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景中见情,深蕴哲理。 其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

第六讲 晚唐诗歌

第一节 杜牧

一、杜牧的生平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大和二年(828),杜牧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先后任沈传师、牛僧儒、崔郸的幕僚达十数年之久。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后,先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又出为湖州刺史。终仕中书舍人,故又有“杜紫微”之称。

二、杜牧的诗歌创作

1、内容

(1)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早雁》、《河湟》)。

(2)写景抒情之作。(《江南春绝句》、《山行》)

(3)怀古咏史诗 (《过华清宫三绝句》、《赤壁》、《题乌江亭》)

2、艺术特色

杜牧的诗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

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语言精炼含蓄,格调明快清丽,风格俊爽豪逸。

杜牧诗歌的语言风格既绚丽多采,又清新自然;既明丽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又神韵疏朗。

第二节 李商隐

一、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自称宗室,但家道衰微。

李商隐生当末世,早岁孤贫,后又陷于党争之中,抑郁不得志,中年丧妻,一生之中屡屡为情爱而痛苦。这样的生活遭际,形成了他忧郁感伤的性格。同时他又天赋才情,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这综合起来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1、诗歌内容

李商隐诗今存约六百首,题材相当广泛,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诗

李诗对晚唐社会的主要病症、时局的重大事件多有反映,如《有感》二首;长诗《行次西郊

作一百韵》,是继杜甫《咏怀五百字》、《北征》以后难得的一篇史诗。

(2)抒情言志诗(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 如早年的《安定城楼》,晚年的《风雨篇》。

(3)咏物诗

(4)咏史诗

咏史不就史论事,而旨在借古讽今,警戒荒亡;或托古抒怀,宣泄赍志难酬的郁愤。如:《隋宫》、《马嵬》、《贾生》等。

(5)爱情诗

中唐后期以来尤其是李贺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三种值得注意的走向:

一、情爱与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二、追求细美幽约;三、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

李商隐正是受这一走向推动,在表现包括爱情在内的心灵世界方面作了重大开拓,同时创造了“绮密瑰妍”的诗美。

三、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1)义山诗构思缜密,善用象征、比兴、拟人、托物等修辞手法,表达出绵邈深曲的寓意和复杂曲折的感情,构成扑朔迷离的意境。

(2)义山诗又善用典使事,精工灵活。他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作家。举凡史事、神话、传说,皆能得心应手地驱役于诗中。

(3)诗歌语言华艳而精炼。

从诗歌体裁来看,义山诗众体皆有佳作,其七律成就尤高。其七律师承杜甫,独步当时。 第七讲 唐五代词

第一节 词的知识简介

一、词的定义及起源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是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体诗,又称乐章,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词的出现与音乐直接有关,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兴起的一种音乐文艺。词乐以燕乐为基础。词就是配合燕乐乐曲创作的,是可以歌唱的“歌诗”。

隋唐音乐的三个系统:雅乐、清乐和燕乐(宴乐)

清商乐是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或称“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的产物。

二、词的体制特征

1、 一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称为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2、 一首词大部分有数片,每片作一段,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3、 长短句的句式。(曲中有轻重缓急的“乐句”, 词中就有随之变化的“长短句”。)

三、词的分类

按照词的字数多少从体式上可分为三类,依词的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第二节 唐五代词的发展历程

一、初盛唐时期

初盛唐时期基本停留在民间词阶段。

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163首),任半塘编著《敦煌歌辞总编》(增至一千二百多首)。

唐代民间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朴素,富有生活气息。

“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和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

二、中唐时期

中唐以后,填词的风气在文人中间日益盛行,词开始由民间逐渐转入文人手中。中唐填词的文人很多,以词唱和已蔚然成风。

中唐文人词,题材比较广泛,或写仕途的坎坷,或写离别、乡思以及咏史咏物、纪行写景等等,具有较多现实内容和生活气息。即使表现妇女题材,也多欢快情歌;闺怨愁思之作也情调健康颇类民歌,丽而不靡。

三、晚唐时期

晚唐是唐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填词成为文人们的普遍爱好,词的专业作家和专集也涌现出来(温庭筠成为第一位以词名世的大家)。

晚唐文人词着重抒写男女之情和身世之感,且情调大多感伤低沉,多取法六朝乐府并受绮丽诗风的影响,藻饰词语,抒写闺情怨思,风格浓艳,与中唐文人词有了很大不同。(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四、五代时期

西蜀词坛

西蜀词坛以花间派词人为主。花间派因五代时西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而得名(共收录了自晚唐至五代的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牛峤、孙光宪等十八位词家的五百首作品)。其内容多为花前月下、男女之情。风格以剪红刻翠、香软浓艳为主。“词为艳科”已经定型。 欧阳炯《花间集序》:

“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

南唐词坛

包括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以及重臣冯延巳等。南唐词更偏重抒写个人情怀,吟咏性情的特点日益明显。文人词进入了自觉表现封建文人意识的时代,词体的严肃性也随之明显加强。 陈洵《海绡说词》:

南唐词在艺术上也相应有了变化。尤其是李煜的晚期词,更发展了词的白描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人生,感慨甚深,把词的发展推至唐五代词的最高峰。

第三节 唐五代词名家、名篇介绍

一、温庭筠

1、生平及创作简介

温庭筠 (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2、温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

《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巽[xùn])。

二、韦庄

1、生平及诗词创作简介

韦庄(约公元836~910年左右,生卒年不详),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京兆杜陵(今西安)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四世祖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后家道衰落。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它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运用铺叙而有层次的手法,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矛盾,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韦庄因此诗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近人王国维、刘毓盘辑为《浣花词》一卷,凡五十四首。

三、李煜

1、李煜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位儿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在位凡十五年(961-975),史称后主。开宝八年(975),宋师攻入金陵,李煜降宋,被俘北上,幽囚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二年(978),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

2、李煜词的创作情况

李煜词现存约32首,主要可分作前后两期:

前期词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风流妩媚。

后期词为降宋后作,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此时期的词作多抒写亡国之恨,哀婉凄绝,而境界阔大,情感深挚(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

李煜词的内容由花前月下到江山人生,从狎妓宴乐到亡国深痛,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变化,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对后世尤其对宋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为后代作家扩大词的题材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可贵启示。

3、李煜词的艺术特征

(1)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

《相见欢》其三(无言独上西楼)

(2)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炼完美统一的语言(有言浅意深、语短情长之妙 )

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4、李煜词赏析

《相见欢》(必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评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在一个冷清的秋夜,独自登楼时,为离别的愁苦所纠缠的心情。 作者用眼前景、平常话,三言两语,似乎是信手写来,就把别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东西,和盘托出来了。由此可见作者善于写情的功夫。

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前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化抽象为形象,喻愁之广,之深,之久,之泛滥汹涌,之滚滚不息,设喻极巧,乃写愁之名句。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浪淘沙令》(必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古诗中常见思想感情(背诵理解):

忧国忧民: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渴;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怀古伤今:对明君的赞美向往;对当今统治者昏庸无能、沉迷享受的讽刺;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悲叹;对统治者的劝谏。

蔑视权贵:对统治者的愤怒,对权贵、小人弄权的嘲讽;表达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愤世嫉俗:对坎坷命运、不公平遭遇的控诉;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怀才不遇: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对不得重用的遗憾和抱怨;对打压人才的愤怒。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寄情山水:对自然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沉醉于山水的宁静美好;摆脱世俗烦扰的快乐。

归隐田园:对仕途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享受;急切的归隐之意。

登高览胜:登高思念亲友、家乡;表达雄心壮志;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感慨人生的渺小。 惜春悲秋:春去人老、春归人暮的感伤;珍惜春光,珍惜岁月的反思;叶落人暮的悲慨;秋瑟人飘的愁思。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

此外思想感情还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相关文章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 上海 ...查看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
  •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0年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一览表 http://www.zwkao.com 2009年11月11日 05:43 中文考研网 备注: 一.大综合 1.含义:"大综合"特指50分的客观题(填空题.选择题).除 ...查看


  • 袁行霈-古代文学-第一章
  •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关于神话: (一)定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特点: 1.以 ...查看


  • 关于"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句读及释义
  • 作者:李家邦 语文学习 2005年11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孟子·告子>中经典的一段话.其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qu ...查看


  • 2017年考研: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解读
  • 2017年考研: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解读 要写这个专业的时候小编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本来这是小编小时候的梦想学的专业呢,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一个国家古老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更让人着迷,大浪淘沙,历史长河中消失的文化有多少如今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第一.专业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以中国上古至近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 第二.培养方案 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培养方 ...查看


  • 古代文学研究生必读
  •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发表时间:2013-7-10 责任编辑:whj 浏览次数:534 一.著作类(50种) 1.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3. 杨伯峻&l ...查看


  • 专升本学校
  • 湖北师范学院专升本考试科目及参考教材 大学英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现代汉语 参考教材: 大学英语:秦秀白主编,<新世纪大学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1.袁世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4卷) 人 ...查看


  • 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袁行霈
  • 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章来源:<北京电大学刊语文版>1984年第6期 文章作者:袁行霈 古典诗词的分析欣赏,是一种文学批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表现 ,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要靠平时的修养.这里所说的修养,包括生活阅历,理 ...查看


  • 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方法论
  • 第26卷第1期2009年2月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26No.1Feb.2009 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