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公众号由南海区名班主任、中学政治高级教师王东光创办。栏目有:正能量圈(感恩的心、励志图强、健康养生、原创推荐)、教育教学(班级新闻、班级管理、教学法指导、中考政治、原创推荐)、家庭教育(家教美文、家有男儿、原创推荐)。普惠公益,传播正能量!欢迎关注!本公众号原创文章拒绝随意转载,剽窃必究,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如媒体需要欢迎与本人联系!
不做跛的教师
——读《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
从班主任工作室借来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是刘波老师撰写的著作。刘波老师1978年出生,和我也算是同龄人,但科研成果十分显著: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着实不简单。这本书是刘老师对自己科研历程的一个总结,也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的很好范本。
曾记得笔者刚刚考上大学那年,高中挚友给笔者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笔者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很欣慰看到你考上了师范大学,希望你在教育事业上硕果累累,不做教书匠!”当时笔者一直不明白“教师匠”是何意,直到出来工作数年之后才慢慢领会到其中的内涵——教书匠即教书的机器,缺乏自我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以教书为终身职业的教书机器。自从高中分别已经差不多二十年了,到现在也不知其音讯的高中挚友一开始就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教书匠者,实质乃跛的教师,是教育科研、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残缺的教师。治疗之道,唯有做研究型教师。
书中提到,教师中有一种现象叫35岁现象,即教师在35岁后可能评上了高级职称,就开始走下坡路,开始放松了自己,不再写论文、不再搞研究、不再阅读、不再挑大梁的现象,出现了优秀资源搁置、浪费的现象。这种状态可谓已具普遍性,笔者也深有体会,幸好在不断阅读、自我警觉中逐渐恢复过来。
本书洋洋洒洒26万字,笔者浓缩为以下几个核心点:
一、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一个千千万万教师中的平凡一员,就如无以计数的草根一样微不足道,是以我们是普普通通的草根教师,我们从事的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没什么高大上可言,但我们可以以课堂、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一个个虽不起眼,却意义深远的草根研究。在这点上,笔者是一个很好的受益者。曾记得在开展草根研究之前,笔者和很多教师一样每天就是围着书本、教案、作业、学生转,每天就在忙碌中一天天地度过,没有波澜,也没有任何起伏,有时还牢骚满腹。在班级管理上做到管住学生,班级不出事就万事大吉,课堂教学上每天按时去上课,改好该改的作业,再下下班,辅导下学生,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这样的日子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引提点之下,让笔者虚度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天,在网络论坛、教育书籍的带领下,才让一直沉睡的自我逐渐苏醒过来,开始了对班主任工作的“草根研究”。在教育思维、教育理念方面由此开始转变,由曾经的性格偏激性逐渐趋向平和;由曾经的压制教育逐渐转向民主自主管理;由曾经的从不看教育书籍,到购买了大量的书籍;由曾经的网络拼凑论文到有计划地研究班级,完全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的论文;由曾经的对发表文章从不敢奢望,到一篇篇文章获得发表;由曾经的一想到论文评比就发愁到多篇文章获得各级各类的一等奖……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书中提到“五年磨出一篇好文章”,是从功利上阐明要评职称,论文并不难。但笔者认为这有点言过其实,如果我们真正能踏踏实实做一个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可能一年不到就可以磨出一篇甚至多篇好文章,而课题就更不在话下了。
书中提到,“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资源”、教育热点孕育着很好的研究素材、教育专家前沿蕴藏着非常值得我们去吸收的学术营养。其实不止于此,班级、学生、教师、家长……都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资源。
有人可能会说,我从来写作就不怎么好,根本就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对于不敢拿起笔或敲起键盘的他们来说,可能永远也停留在这个思维怪圈中不能自拔,最终一事无成。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写作优势呢?书中提到“多写教育随笔”“多读教育刊物”“抓住各种机会,在形成成果中激发自信”。有人说一项技能反复练习10000个小时就能成为专家,所谓熟能生巧,多写多练往往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写得多了,自然就会慢慢写好了。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以教育阵地为写作基地,多写班级日记、教育随笔,很快就能上手。笔者认为写得好就要做得好,阅读、实践、反思、写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阅读开拓思路,通过实践落实行动,通过反思、写作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素养,通过抓住机会形成成果,提升自信,这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二、需要教育科研的“领跑者”
作者通过草根研究逐渐成长成为了“教科室主任”,以一个学校领导者的身份阐述了作为学校领导者如何推进学校教科研的方法。值得借鉴。
书中提到“学校管理者应有专业尊严”,需要大力支持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鼓励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应鼓励教师多读书,如通过补贴教师购买教育书籍、奖励教育书籍、补贴订阅教育报刊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为更多自觉自愿走上教育科研道路的教师打开方便之门。
一个具有远见的学校管理者将特别注重对教师教育信仰的锤炼,注重对教师心理的调适,虽然说要普遍提高每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非常困难,但要提升一部分潜在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欲望并不困难。当整个教师队伍中出现了这么一批向研究型教师挺进的教师时,那么整个学校的教研就有了很好的领头羊,群体效益也就为期不远了。
作为学校管理者不能只是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挂在口头上,却并不落实到行动上。要真正让学校教育教研蔚然成风,让一批研究型教师涌现出来,就要大刀阔斧地实地实干。如激励机制、配套制度、培训机制、保障措施都要有很好的规划和落实。非常遗憾地看到,似乎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这块很多学校并不怎么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做,虽然各种培训层出不穷,却往往是无效培训多,在无形中大大增加教师的负担,“霸占”教师真正的深入课堂教育教学的时间,而引起教师的不满。
是故,教育界曾在很早就响起了一种声音:“要让教育家去管理一所学校。”笔者主观地认为,这也许是对当前学校管理现状的一种鞭笞和期盼吧。
三、借力提升专业化素养
一个研究型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不断自我锤炼的过程,需要借助各种外力支撑和助推。书中提出了很多途径,如:做专业刊物的“博览者”,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做心怀感恩的“有心人”。这里作者提到的所借之力有:专业刊物、专家学者、教育热点、网络平台、高手前辈、热心编辑……
一个具有自我思想、教育情怀的研究型教师绝不是一个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或自我臆想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接收各种教育信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经过自我分析和总结形成自我的教育思维和理念。需要订阅一些优秀的专业刊物,因为这些优秀的刊物往往反映当前最新的教育思潮,开拓教育视野,丰富教育思想,同时也为自己的教育写作提供了方向。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专家学者在教育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有成熟的教育理念,作为草根教师需要多阅读他们的经典著作,多听他们的教育讲座,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教育品位,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热点往往反映了当前教育的新常态,是大众关注的教育焦点,是提升自我分析能力的很好切入点。在当今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教育已经深入教育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便捷的工具,自主、自觉的参与网络自主学习,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比如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教育论坛、教育博客、教育Q群、教育微信公众号、在线的免费讲座……应有尽有。通过网络,你还可以得到很多不认识的民间高手的无私帮助,得到一些热心编辑的支持和引领,只要你想成长,愿意成长,无处不充满机遇。
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型教师的打造是教师灵魂的锤炼,是新时代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虽然可能我们并不能成名成家,当至少我们不再是“教书匠”,不再是跛的教师,而是一个真正有自己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成果和教育成就的完整的教师,是一个富有追求、教育理想的研究型、事业型教师。
写在前面:本公众号由南海区名班主任、中学政治高级教师王东光创办。栏目有:正能量圈(感恩的心、励志图强、健康养生、原创推荐)、教育教学(班级新闻、班级管理、教学法指导、中考政治、原创推荐)、家庭教育(家教美文、家有男儿、原创推荐)。普惠公益,传播正能量!欢迎关注!本公众号原创文章拒绝随意转载,剽窃必究,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如媒体需要欢迎与本人联系!
不做跛的教师
——读《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
从班主任工作室借来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是刘波老师撰写的著作。刘波老师1978年出生,和我也算是同龄人,但科研成果十分显著: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着实不简单。这本书是刘老师对自己科研历程的一个总结,也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的很好范本。
曾记得笔者刚刚考上大学那年,高中挚友给笔者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笔者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很欣慰看到你考上了师范大学,希望你在教育事业上硕果累累,不做教书匠!”当时笔者一直不明白“教师匠”是何意,直到出来工作数年之后才慢慢领会到其中的内涵——教书匠即教书的机器,缺乏自我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以教书为终身职业的教书机器。自从高中分别已经差不多二十年了,到现在也不知其音讯的高中挚友一开始就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教书匠者,实质乃跛的教师,是教育科研、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残缺的教师。治疗之道,唯有做研究型教师。
书中提到,教师中有一种现象叫35岁现象,即教师在35岁后可能评上了高级职称,就开始走下坡路,开始放松了自己,不再写论文、不再搞研究、不再阅读、不再挑大梁的现象,出现了优秀资源搁置、浪费的现象。这种状态可谓已具普遍性,笔者也深有体会,幸好在不断阅读、自我警觉中逐渐恢复过来。
本书洋洋洒洒26万字,笔者浓缩为以下几个核心点:
一、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一个千千万万教师中的平凡一员,就如无以计数的草根一样微不足道,是以我们是普普通通的草根教师,我们从事的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没什么高大上可言,但我们可以以课堂、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一个个虽不起眼,却意义深远的草根研究。在这点上,笔者是一个很好的受益者。曾记得在开展草根研究之前,笔者和很多教师一样每天就是围着书本、教案、作业、学生转,每天就在忙碌中一天天地度过,没有波澜,也没有任何起伏,有时还牢骚满腹。在班级管理上做到管住学生,班级不出事就万事大吉,课堂教学上每天按时去上课,改好该改的作业,再下下班,辅导下学生,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这样的日子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引提点之下,让笔者虚度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天,在网络论坛、教育书籍的带领下,才让一直沉睡的自我逐渐苏醒过来,开始了对班主任工作的“草根研究”。在教育思维、教育理念方面由此开始转变,由曾经的性格偏激性逐渐趋向平和;由曾经的压制教育逐渐转向民主自主管理;由曾经的从不看教育书籍,到购买了大量的书籍;由曾经的网络拼凑论文到有计划地研究班级,完全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的论文;由曾经的对发表文章从不敢奢望,到一篇篇文章获得发表;由曾经的一想到论文评比就发愁到多篇文章获得各级各类的一等奖……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书中提到“五年磨出一篇好文章”,是从功利上阐明要评职称,论文并不难。但笔者认为这有点言过其实,如果我们真正能踏踏实实做一个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可能一年不到就可以磨出一篇甚至多篇好文章,而课题就更不在话下了。
书中提到,“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资源”、教育热点孕育着很好的研究素材、教育专家前沿蕴藏着非常值得我们去吸收的学术营养。其实不止于此,班级、学生、教师、家长……都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资源。
有人可能会说,我从来写作就不怎么好,根本就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对于不敢拿起笔或敲起键盘的他们来说,可能永远也停留在这个思维怪圈中不能自拔,最终一事无成。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写作优势呢?书中提到“多写教育随笔”“多读教育刊物”“抓住各种机会,在形成成果中激发自信”。有人说一项技能反复练习10000个小时就能成为专家,所谓熟能生巧,多写多练往往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写得多了,自然就会慢慢写好了。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以教育阵地为写作基地,多写班级日记、教育随笔,很快就能上手。笔者认为写得好就要做得好,阅读、实践、反思、写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阅读开拓思路,通过实践落实行动,通过反思、写作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素养,通过抓住机会形成成果,提升自信,这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二、需要教育科研的“领跑者”
作者通过草根研究逐渐成长成为了“教科室主任”,以一个学校领导者的身份阐述了作为学校领导者如何推进学校教科研的方法。值得借鉴。
书中提到“学校管理者应有专业尊严”,需要大力支持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鼓励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应鼓励教师多读书,如通过补贴教师购买教育书籍、奖励教育书籍、补贴订阅教育报刊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为更多自觉自愿走上教育科研道路的教师打开方便之门。
一个具有远见的学校管理者将特别注重对教师教育信仰的锤炼,注重对教师心理的调适,虽然说要普遍提高每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非常困难,但要提升一部分潜在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欲望并不困难。当整个教师队伍中出现了这么一批向研究型教师挺进的教师时,那么整个学校的教研就有了很好的领头羊,群体效益也就为期不远了。
作为学校管理者不能只是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挂在口头上,却并不落实到行动上。要真正让学校教育教研蔚然成风,让一批研究型教师涌现出来,就要大刀阔斧地实地实干。如激励机制、配套制度、培训机制、保障措施都要有很好的规划和落实。非常遗憾地看到,似乎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这块很多学校并不怎么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做,虽然各种培训层出不穷,却往往是无效培训多,在无形中大大增加教师的负担,“霸占”教师真正的深入课堂教育教学的时间,而引起教师的不满。
是故,教育界曾在很早就响起了一种声音:“要让教育家去管理一所学校。”笔者主观地认为,这也许是对当前学校管理现状的一种鞭笞和期盼吧。
三、借力提升专业化素养
一个研究型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不断自我锤炼的过程,需要借助各种外力支撑和助推。书中提出了很多途径,如:做专业刊物的“博览者”,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做心怀感恩的“有心人”。这里作者提到的所借之力有:专业刊物、专家学者、教育热点、网络平台、高手前辈、热心编辑……
一个具有自我思想、教育情怀的研究型教师绝不是一个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或自我臆想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接收各种教育信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经过自我分析和总结形成自我的教育思维和理念。需要订阅一些优秀的专业刊物,因为这些优秀的刊物往往反映当前最新的教育思潮,开拓教育视野,丰富教育思想,同时也为自己的教育写作提供了方向。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专家学者在教育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有成熟的教育理念,作为草根教师需要多阅读他们的经典著作,多听他们的教育讲座,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教育品位,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热点往往反映了当前教育的新常态,是大众关注的教育焦点,是提升自我分析能力的很好切入点。在当今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教育已经深入教育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便捷的工具,自主、自觉的参与网络自主学习,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比如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教育论坛、教育博客、教育Q群、教育微信公众号、在线的免费讲座……应有尽有。通过网络,你还可以得到很多不认识的民间高手的无私帮助,得到一些热心编辑的支持和引领,只要你想成长,愿意成长,无处不充满机遇。
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型教师的打造是教师灵魂的锤炼,是新时代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虽然可能我们并不能成名成家,当至少我们不再是“教书匠”,不再是跛的教师,而是一个真正有自己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成果和教育成就的完整的教师,是一个富有追求、教育理想的研究型、事业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