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21日 16:46 凤凰网历史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8条
本文摘自《暧昧的日本人》,作者:李兆忠,出版:金城出版社
“忍耐”与“突发”
生活在南方沿海城市的人,一定知道台风的厉害。
那是何等的狂暴肆虐,摧枯拉朽,一片天翻地覆的景象!然而,在台风来到之前,或者过后,往往是出奇的平静,平静得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一个名叫和哲郎的日本著名学者将日本人的性格比喻为台风。按照他的看法,日本人的性格结构中包含了忍耐和突发两种倾向,这是由东瀛岛国特有的地理风土条件造成的:日本地处寒热带交界处,有强烈的日光照射和丰沛的雨水,但不像南亚一带一年四季处在热带阳光雨林的淫威之下,单调而无变化;它有北国凛烈的寒风和冰雪,但又不像北欧那样一年到头同样的寒冷,使人感觉迟钝。正是这种地理条件,培养了日本人特有的热寒带二重性格,既热烈又沉静,既忍从又反抗,热烈中包含着沉静,忍从中包含着反抗。
日本是一个情绪型的民族,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性格结构中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缺陷。当年,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定日本人在精神年龄上“只是个十二岁的小孩”,恐怕与这种台风性格不无关系。
忍耐,意味着能量的积蓄,积蓄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要求释放;然而,由于日本社会强大的节控机制(以和为贵的集团主义和高度发达的礼仪文化),这种要求一再受到压抑,惟其如此,一旦发作起来,就格外地厉害。日本社会很多不寻常的事件,如剖腹、情死、讨仇之类,日本军队在对外侵略战争中匪夷所思的残忍行为——如南京大屠杀,都可以从这种压抑机制中找到答案。
这种台风性格,可以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印证。
喜怒无常的日本人
“日本人的脸就像日本的天气,说变就变。”在东京时,常听中国留学生这样抱怨,就自己的经验而言,也相当真实。
记得在一家酒吧打工时,常为这种事情束手无策:半个小时前还在夸你如何像勇士的“妈妈”(酒吧老板娘)突然沉下脸来,说你这也干得不对,那也干得不对;又比如,顶头上司的厨师动不动就跟你板起脸来,好像欠他多还他少似的,可是一高兴,又同你亲热得不得了,简直叫人莫名其妙。有一次我问起他的脾气,他吐了真言,说他的情绪变化非常快,连自己都有点受不了。
其实,日本人之间是很讲礼仪的,尤其是中上流社会的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滴水不漏,他们的喜怒哀乐,受到礼仪的严密监控,长期的修练,养成了他们无以伦比的忍性。
强大的压抑机制,与丰沛的生命能量和敏感的心灵相遇,必有一番残酷的较量,其结果往往是令人瞠目的。西方人常常不理解这种事情:对下人一直很和蔼的主人,为了某件不可饶恕的事,有一天突然就把下人杀了,事先连一点迹象都不透露。日本电影《人证》里,道貌岸然、风度娴淑的母亲不动声色、干净利索地杀死了从异国远道而来寻找自己的混血儿子,看了叫人毛骨耸然。我们中国人一般把这理解为日本人性格中冷酷的一面,其实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
以前读郁达夫评传,为其中一件事纳闷:郁达夫在东京留学时结交了日本进步作家佐藤春夫,郁对佐藤十分崇拜,执弟子礼,佐藤对郁也很欣赏,他们的交情之深,达到了郁可以随时上佐藤家登门拜访的程度。然而,佐藤突然就翻了脸,写文章骂郁达夫,还在一篇内容拙劣的剧本中对他进行影射,郁达夫十分惊异,并且愤怒,写了《日本的娼妇与文士》予以回击。传记作者从中日关系的恶化来解释这件事,将此归结为佐藤歧视中国的民族偏见和殖民主义思想。这自然不差,但问题似乎不是那么简单,至少还有性格上原因。或许在交往过程中,因性格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差异,郁无意中有冒犯对方的行为,由于忍耐的性格,佐藤一直按着,待到两国矛盾激化时,在狭隘的民族情绪煽动下,一举发作出来。
日本电影中,最令日本观众着迷的男子汉形象是这样一种类型:平常沉默寡言,表情冷淡,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受着各种各样的压抑和委曲,可内心深处却蕴藏着非凡的生命激情,一到紧急关头猝然发作,显示不凡身手,平定乾坤,创造奇迹。大牌影星高仓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扮演的角色,几乎都是这种“忍耐——突发”模式的翻版,日本观众百看不厌。
与银幕上的日本男子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日本的民歌。日本民歌的旋律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宁静单纯的,像《樱花》、《四季》那样,旋律简单到了极点,音域只限于一个八度,平淡中带着一股伤感的美;另一类刚好相反,旋律动荡起伏,音域跨度很大,浅唱低吟中潜伏着突发的高潮,听来令人心荡神摇,唱到最高处,往往会发出一种令人悚然的颤音,电影《车站》的主题歌就是典型的例子,《北国之春》也有这种味道,歌手在演唱这一类歌曲时常能煽起听众狂热的激情,自己亦被狂热所裹挟。
>
2010年03月21日 16:46 凤凰网历史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8条
本文摘自《暧昧的日本人》,作者:李兆忠,出版:金城出版社
“忍耐”与“突发”
生活在南方沿海城市的人,一定知道台风的厉害。
那是何等的狂暴肆虐,摧枯拉朽,一片天翻地覆的景象!然而,在台风来到之前,或者过后,往往是出奇的平静,平静得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一个名叫和哲郎的日本著名学者将日本人的性格比喻为台风。按照他的看法,日本人的性格结构中包含了忍耐和突发两种倾向,这是由东瀛岛国特有的地理风土条件造成的:日本地处寒热带交界处,有强烈的日光照射和丰沛的雨水,但不像南亚一带一年四季处在热带阳光雨林的淫威之下,单调而无变化;它有北国凛烈的寒风和冰雪,但又不像北欧那样一年到头同样的寒冷,使人感觉迟钝。正是这种地理条件,培养了日本人特有的热寒带二重性格,既热烈又沉静,既忍从又反抗,热烈中包含着沉静,忍从中包含着反抗。
日本是一个情绪型的民族,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性格结构中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缺陷。当年,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定日本人在精神年龄上“只是个十二岁的小孩”,恐怕与这种台风性格不无关系。
忍耐,意味着能量的积蓄,积蓄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要求释放;然而,由于日本社会强大的节控机制(以和为贵的集团主义和高度发达的礼仪文化),这种要求一再受到压抑,惟其如此,一旦发作起来,就格外地厉害。日本社会很多不寻常的事件,如剖腹、情死、讨仇之类,日本军队在对外侵略战争中匪夷所思的残忍行为——如南京大屠杀,都可以从这种压抑机制中找到答案。
这种台风性格,可以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印证。
喜怒无常的日本人
“日本人的脸就像日本的天气,说变就变。”在东京时,常听中国留学生这样抱怨,就自己的经验而言,也相当真实。
记得在一家酒吧打工时,常为这种事情束手无策:半个小时前还在夸你如何像勇士的“妈妈”(酒吧老板娘)突然沉下脸来,说你这也干得不对,那也干得不对;又比如,顶头上司的厨师动不动就跟你板起脸来,好像欠他多还他少似的,可是一高兴,又同你亲热得不得了,简直叫人莫名其妙。有一次我问起他的脾气,他吐了真言,说他的情绪变化非常快,连自己都有点受不了。
其实,日本人之间是很讲礼仪的,尤其是中上流社会的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滴水不漏,他们的喜怒哀乐,受到礼仪的严密监控,长期的修练,养成了他们无以伦比的忍性。
强大的压抑机制,与丰沛的生命能量和敏感的心灵相遇,必有一番残酷的较量,其结果往往是令人瞠目的。西方人常常不理解这种事情:对下人一直很和蔼的主人,为了某件不可饶恕的事,有一天突然就把下人杀了,事先连一点迹象都不透露。日本电影《人证》里,道貌岸然、风度娴淑的母亲不动声色、干净利索地杀死了从异国远道而来寻找自己的混血儿子,看了叫人毛骨耸然。我们中国人一般把这理解为日本人性格中冷酷的一面,其实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
以前读郁达夫评传,为其中一件事纳闷:郁达夫在东京留学时结交了日本进步作家佐藤春夫,郁对佐藤十分崇拜,执弟子礼,佐藤对郁也很欣赏,他们的交情之深,达到了郁可以随时上佐藤家登门拜访的程度。然而,佐藤突然就翻了脸,写文章骂郁达夫,还在一篇内容拙劣的剧本中对他进行影射,郁达夫十分惊异,并且愤怒,写了《日本的娼妇与文士》予以回击。传记作者从中日关系的恶化来解释这件事,将此归结为佐藤歧视中国的民族偏见和殖民主义思想。这自然不差,但问题似乎不是那么简单,至少还有性格上原因。或许在交往过程中,因性格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差异,郁无意中有冒犯对方的行为,由于忍耐的性格,佐藤一直按着,待到两国矛盾激化时,在狭隘的民族情绪煽动下,一举发作出来。
日本电影中,最令日本观众着迷的男子汉形象是这样一种类型:平常沉默寡言,表情冷淡,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受着各种各样的压抑和委曲,可内心深处却蕴藏着非凡的生命激情,一到紧急关头猝然发作,显示不凡身手,平定乾坤,创造奇迹。大牌影星高仓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扮演的角色,几乎都是这种“忍耐——突发”模式的翻版,日本观众百看不厌。
与银幕上的日本男子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日本的民歌。日本民歌的旋律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宁静单纯的,像《樱花》、《四季》那样,旋律简单到了极点,音域只限于一个八度,平淡中带着一股伤感的美;另一类刚好相反,旋律动荡起伏,音域跨度很大,浅唱低吟中潜伏着突发的高潮,听来令人心荡神摇,唱到最高处,往往会发出一种令人悚然的颤音,电影《车站》的主题歌就是典型的例子,《北国之春》也有这种味道,歌手在演唱这一类歌曲时常能煽起听众狂热的激情,自己亦被狂热所裹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