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校
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求学需求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改革,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教学局面。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引领。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职教方针和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的政策、法规、意见等,规范化的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
2.实事求是。立足实际,充分考虑现有条件与可能,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和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等各方面的关系。坚持调查研究、立足实际,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教学改革健康、稳步发展。
3.整体规划,分层展开。要进行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和制定分步实施的计划,使各层面各部分参与者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定位,在实施计划中的职责,从而充分调动参与者能动性,发挥整体合力。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改革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并不断实践,才能总结经验,突破羁绊,闯出新路。
三、目标与任务
教学改革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分类定制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开发基于职业情景、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践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采取行动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标准,建立以能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优质就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基本内容
(一)建立“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
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建立有我校特色的“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1.以因需设计为原则,根据产业的发展和学生的特性精确评价、精细管理,为不同类型的专业、学生、教师定制不同的培养目标、实施方案、教育内容、资源支持、管理方法和评价标准,做到因材施教。
2.以校企文化融通为核心,专业文化建设为基础,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学,学校全面服务企业发展,实现校企文化、课程设置、实训基地、评价标准“四融通”。
3.创设多种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充分提高分类定制的精度和校企融通的广度、深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参与产业升级与竞争的职业化专门人才。
践行“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身心、能力与发展潜力测评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编制生涯发展规划,建立成长档案,全力服务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应进一步挖掘“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扩大其应用范围,丰富其实现途径,找准和加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着力点。“分类定制”的科学性、准确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校企融通”的广度、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校企共同推动职业知识、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资格鉴定等功能整合的职责分担与利益共享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与落实。
(二)深化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
我校2006年开展“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中职课程体系”课题研究以来,构建了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职业训导四个模块,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教特征。职业基础模块主要在一年级完成,重点强化文化基础和基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基本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模块主要在二年级完成,以职业技能为重点,兼顾职业拓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以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为主;职业训导模块在三年级完成,工学结合,以工为主,通过校内外的职业训导,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深化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应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1.加强职业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的中职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其逻辑起点是对职业岗位及工作任务的大量调研、梳理、分析,必须继续强化这一基础性工作。
2.进一步研讨课程模块划分的科学性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适应性、课程
方案的实操性;进一步研讨课程目标的准确性、课程结构的逻辑性、课程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创新性。
3.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选修课(任选、限选)、活动课(包括兴趣小组)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4.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注重把知识、能力、态度等融合于课程教学中。文化基础课程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面向全体学生,后者面向专业大类。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和成为合格的公民服务;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为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服务。
5.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6.专业技能课改革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既夯实基础,又突出专业方向,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考取2-3个专业技能证书,能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
7.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按一定比例设置选修课。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比例,注重加强实习实训的目的性、针对性,并在实习实训中,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帮助学生逐渐提高综合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多元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推进学分制的过程中,逐步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三)加大项目课程的开发力度
项目课程是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工科类专业应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以产品为载体的项目课程;财经商贸和服务类专业应着力开发基于工作任务,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课程。
加大项目选择的职业性、典型性、适应性研究;加大教学项目排列组织、呈现方式的研究;加大专业中各门项目课程前后衔接、协调统一、共同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加大项目课程有效性的研究; 加大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开发相应的教材和数字化资源,支持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项目教材出版。
(四)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我校教学方法改革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从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到既重视
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三是从只研究教法,转到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
新一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新的教学方法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更加注重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教学的个别性、合作性、探究性;更加注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就业需要;更加注重情感、人格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即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
1.学校大力提倡和着力推广以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来自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为项目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它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交予学生合作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项目成果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学生在项目任务的引领下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2)模拟教学法:是一种由教师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3)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将课程的教学过程设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4)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的教学方法。
(5)演练法:通过教师示范动作或操作,学生模仿和反复不断地练习,使操作达到正确或熟练的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以培养学生动作技能为主的课程中。教师首先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练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一些基本操作进行精当的示范和讲解,然后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仿练习。教师通过巡视或抽查,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拔提示。
(6)拓展训练教学法:是指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体验式的游戏项目,使学员不断探索自我,增进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坚毅性格及社会责任感的教学方法。
(7)游戏法:由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相互竞争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游戏的形式取决于游戏的内容,通常游戏中含有竞赛和变革的内容。游戏只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2.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对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肯定,或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万能”等观点,都不切实际,不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灵活使用、组合使用。选择何种教学方法,不应过分强调形式的新颖,应注重实际效果,不应华而不实和生搬硬套。
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方法的实现服务,在教学中,能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实物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更直观,更生动,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但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正确使用,做到目的明确,讲求实效;不能为用而用,徒增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甚至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进程的展开;也不能因为怕麻烦、怕费时间,而不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为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应用,学校要求专任教师100%能独立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制作和熟练应用多媒体课件。
(五)建立以能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改革过去只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能力考核;重视阶段考核,忽视过程考核;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重视校内考核,忽视社会评价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与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证书考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调查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多方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考试是学习的一部分,既对学生的学习(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进行诊断,也对老师的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密度、教学覆盖面、因材施教情况等)进行诊断。考试应当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课程标准和教学过程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客观反映出学生学业成绩水平。
“一份好题”应定义为“一份好的教学设计” ,试卷设计是教学评价观念和技术/方法的综合呈现。试题的编制应有科学的依据,体现适当的区分度。各专业应逐步建立考试题库,试行考教分离。
教师在设计试卷应做到:题目的类型尽可能做到多样;试题覆盖已学的教学
(7)游戏法:由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相互竞争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游戏的形式取决于游戏的内容,通常游戏中含有竞赛和变革的内容。游戏只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2.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对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肯定,或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万能”等观点,都不切实际,不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灵活使用、组合使用。选择何种教学方法,不应过分强调形式的新颖,应注重实际效果,不应华而不实和生搬硬套。
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方法的实现服务,在教学中,能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实物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更直观,更生动,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但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正确使用,做到目的明确,讲求实效;不能为用而用,徒增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甚至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进程的展开;也不能因为怕麻烦、怕费时间,而不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为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应用,学校要求专任教师100%能独立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制作和熟练应用多媒体课件。
(五)建立以能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改革过去只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能力考核;重视阶段考核,忽视过程考核;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重视校内考核,忽视社会评价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与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证书考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调查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多方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考试是学习的一部分,既对学生的学习(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进行诊断,也对老师的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密度、教学覆盖面、因材施教情况等)进行诊断。考试应当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课程标准和教学过程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客观反映出学生学业成绩水平。
“一份好题”应定义为“一份好的教学设计” ,试卷设计是教学评价观念和技术/方法的综合呈现。试题的编制应有科学的依据,体现适当的区分度。各专业应逐步建立考试题库,试行考教分离。
教师在设计试卷应做到:题目的类型尽可能做到多样;试题覆盖已学的教学
内容,做到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机结合;让每一个学生考试时有题可做,深浅难易与题量多少要把握好。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增强校内行政、业务指导部门教学管理和指导教学改革的能力,科学修订和完善各项教学教研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加强组织建设。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内外联动,负责专业建设的咨询、指导;成立课程建设委员会,负责进行市场调研、职业分析、组合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调整课程;成立课程与教材评审委员会,负责对课程、教材、教学资源等进行评定、选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着力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完善的制度要求教师转变工作观念、作风,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2.扎实推进教师业务能力建设。学校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积极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人文关怀,帮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终身教育、动态发展、民主开放的教学观,认可能力本位、面向发展、重视过程的课程观,提高教师的施教水平和增强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3.加强教学和教研团队建设,实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聘任制度,建立新教师导师制,促进老、中、青各个层面教师的成长。
(四)加大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专业文化建设,为教学改革的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交流,鼓励先进。通过组织教学观摩、主题讲座、经验介绍、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学改革观念和做法的推广、应用;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经验总结、研究论文;鼓励教师编撰教材和专著;对教学方法改革成效卓著的教师进行表彰。
职业技术学校
年月日
职业技术学校
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求学需求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改革,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教学局面。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引领。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职教方针和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的政策、法规、意见等,规范化的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
2.实事求是。立足实际,充分考虑现有条件与可能,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和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等各方面的关系。坚持调查研究、立足实际,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教学改革健康、稳步发展。
3.整体规划,分层展开。要进行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和制定分步实施的计划,使各层面各部分参与者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定位,在实施计划中的职责,从而充分调动参与者能动性,发挥整体合力。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改革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并不断实践,才能总结经验,突破羁绊,闯出新路。
三、目标与任务
教学改革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分类定制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开发基于职业情景、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践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采取行动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标准,建立以能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优质就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基本内容
(一)建立“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
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建立有我校特色的“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1.以因需设计为原则,根据产业的发展和学生的特性精确评价、精细管理,为不同类型的专业、学生、教师定制不同的培养目标、实施方案、教育内容、资源支持、管理方法和评价标准,做到因材施教。
2.以校企文化融通为核心,专业文化建设为基础,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学,学校全面服务企业发展,实现校企文化、课程设置、实训基地、评价标准“四融通”。
3.创设多种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充分提高分类定制的精度和校企融通的广度、深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参与产业升级与竞争的职业化专门人才。
践行“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身心、能力与发展潜力测评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编制生涯发展规划,建立成长档案,全力服务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应进一步挖掘“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扩大其应用范围,丰富其实现途径,找准和加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着力点。“分类定制”的科学性、准确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校企融通”的广度、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校企共同推动职业知识、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资格鉴定等功能整合的职责分担与利益共享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与落实。
(二)深化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
我校2006年开展“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中职课程体系”课题研究以来,构建了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职业训导四个模块,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教特征。职业基础模块主要在一年级完成,重点强化文化基础和基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基本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模块主要在二年级完成,以职业技能为重点,兼顾职业拓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以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为主;职业训导模块在三年级完成,工学结合,以工为主,通过校内外的职业训导,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深化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应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1.加强职业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的中职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其逻辑起点是对职业岗位及工作任务的大量调研、梳理、分析,必须继续强化这一基础性工作。
2.进一步研讨课程模块划分的科学性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适应性、课程
方案的实操性;进一步研讨课程目标的准确性、课程结构的逻辑性、课程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创新性。
3.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选修课(任选、限选)、活动课(包括兴趣小组)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4.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注重把知识、能力、态度等融合于课程教学中。文化基础课程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面向全体学生,后者面向专业大类。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和成为合格的公民服务;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为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服务。
5.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6.专业技能课改革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既夯实基础,又突出专业方向,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考取2-3个专业技能证书,能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
7.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按一定比例设置选修课。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比例,注重加强实习实训的目的性、针对性,并在实习实训中,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帮助学生逐渐提高综合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多元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推进学分制的过程中,逐步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三)加大项目课程的开发力度
项目课程是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工科类专业应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以产品为载体的项目课程;财经商贸和服务类专业应着力开发基于工作任务,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课程。
加大项目选择的职业性、典型性、适应性研究;加大教学项目排列组织、呈现方式的研究;加大专业中各门项目课程前后衔接、协调统一、共同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加大项目课程有效性的研究; 加大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开发相应的教材和数字化资源,支持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项目教材出版。
(四)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我校教学方法改革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从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到既重视
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三是从只研究教法,转到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
新一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新的教学方法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更加注重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教学的个别性、合作性、探究性;更加注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就业需要;更加注重情感、人格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即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
1.学校大力提倡和着力推广以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来自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为项目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它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交予学生合作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项目成果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学生在项目任务的引领下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2)模拟教学法:是一种由教师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3)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将课程的教学过程设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4)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的教学方法。
(5)演练法:通过教师示范动作或操作,学生模仿和反复不断地练习,使操作达到正确或熟练的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以培养学生动作技能为主的课程中。教师首先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练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一些基本操作进行精当的示范和讲解,然后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仿练习。教师通过巡视或抽查,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拔提示。
(6)拓展训练教学法:是指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体验式的游戏项目,使学员不断探索自我,增进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坚毅性格及社会责任感的教学方法。
(7)游戏法:由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相互竞争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游戏的形式取决于游戏的内容,通常游戏中含有竞赛和变革的内容。游戏只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2.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对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肯定,或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万能”等观点,都不切实际,不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灵活使用、组合使用。选择何种教学方法,不应过分强调形式的新颖,应注重实际效果,不应华而不实和生搬硬套。
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方法的实现服务,在教学中,能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实物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更直观,更生动,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但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正确使用,做到目的明确,讲求实效;不能为用而用,徒增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甚至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进程的展开;也不能因为怕麻烦、怕费时间,而不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为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应用,学校要求专任教师100%能独立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制作和熟练应用多媒体课件。
(五)建立以能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改革过去只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能力考核;重视阶段考核,忽视过程考核;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重视校内考核,忽视社会评价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与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证书考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调查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多方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考试是学习的一部分,既对学生的学习(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进行诊断,也对老师的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密度、教学覆盖面、因材施教情况等)进行诊断。考试应当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课程标准和教学过程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客观反映出学生学业成绩水平。
“一份好题”应定义为“一份好的教学设计” ,试卷设计是教学评价观念和技术/方法的综合呈现。试题的编制应有科学的依据,体现适当的区分度。各专业应逐步建立考试题库,试行考教分离。
教师在设计试卷应做到:题目的类型尽可能做到多样;试题覆盖已学的教学
(7)游戏法:由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相互竞争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游戏的形式取决于游戏的内容,通常游戏中含有竞赛和变革的内容。游戏只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2.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对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肯定,或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万能”等观点,都不切实际,不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灵活使用、组合使用。选择何种教学方法,不应过分强调形式的新颖,应注重实际效果,不应华而不实和生搬硬套。
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方法的实现服务,在教学中,能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实物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更直观,更生动,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但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正确使用,做到目的明确,讲求实效;不能为用而用,徒增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甚至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进程的展开;也不能因为怕麻烦、怕费时间,而不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为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应用,学校要求专任教师100%能独立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制作和熟练应用多媒体课件。
(五)建立以能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改革过去只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能力考核;重视阶段考核,忽视过程考核;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重视校内考核,忽视社会评价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与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证书考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调查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多方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考试是学习的一部分,既对学生的学习(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进行诊断,也对老师的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密度、教学覆盖面、因材施教情况等)进行诊断。考试应当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课程标准和教学过程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客观反映出学生学业成绩水平。
“一份好题”应定义为“一份好的教学设计” ,试卷设计是教学评价观念和技术/方法的综合呈现。试题的编制应有科学的依据,体现适当的区分度。各专业应逐步建立考试题库,试行考教分离。
教师在设计试卷应做到:题目的类型尽可能做到多样;试题覆盖已学的教学
内容,做到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机结合;让每一个学生考试时有题可做,深浅难易与题量多少要把握好。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增强校内行政、业务指导部门教学管理和指导教学改革的能力,科学修订和完善各项教学教研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加强组织建设。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内外联动,负责专业建设的咨询、指导;成立课程建设委员会,负责进行市场调研、职业分析、组合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调整课程;成立课程与教材评审委员会,负责对课程、教材、教学资源等进行评定、选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着力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完善的制度要求教师转变工作观念、作风,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2.扎实推进教师业务能力建设。学校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积极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人文关怀,帮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终身教育、动态发展、民主开放的教学观,认可能力本位、面向发展、重视过程的课程观,提高教师的施教水平和增强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3.加强教学和教研团队建设,实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聘任制度,建立新教师导师制,促进老、中、青各个层面教师的成长。
(四)加大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专业文化建设,为教学改革的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交流,鼓励先进。通过组织教学观摩、主题讲座、经验介绍、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学改革观念和做法的推广、应用;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经验总结、研究论文;鼓励教师编撰教材和专著;对教学方法改革成效卓著的教师进行表彰。
职业技术学校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