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天,在江浙沪一带首先爆发的H7N9型禽流感刚刚出现不久,江苏省卫生厅就官方发布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的中医药方,板蓝根冲剂赫然在列。不少市民为此到各大药店疯狂抢购板蓝根,造成板蓝根脱销。值得玩味的是,早在10年前的SARS病毒侵袭我国大陆时,板蓝根也曾被推到“前线”,号称可以防治“非典”。也难怪网友戏言道:“十年了,病毒都换届了,板蓝根却依然是主治。” 板蓝根到底能不能防治H7N9这种新型的禽流感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估计是不太靠谱的。别说是H7N9,就是普通的感冒,板蓝根也只能起到清热解毒、缓解症状的作用,其实,由于感冒病毒的变种太多,现在的医学水平还没有高到可以发明出一种有效地治疗各种感冒病毒的药剂,因此说什么用板蓝根能防治新型流感病毒纯属无稽之谈。 被当成安慰剂的板蓝根 这些连普通人都懂的道理,政府卫生厅的医疗专家就想不到吗?为什么从SARS开始到H1N1、再到H7N9,板蓝根都是官方发布药方时必不可少的一味药呢?其实这里面有着相当大的学问。 我们都知道,在医学上有一种很神奇的“安慰剂效应”,是说当病人相信自己吃下的药剂能够治愈自己的疾病时,即使他们吃下的只是普通的、没有任何作用的糖粒,也能产生与特效药相近的效果。很多医学家都在研究安慰剂效应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明确的原因,不过这并不妨碍安慰剂效应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帮助医生们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想要安慰剂生效,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患者坚定地相信,自己吃下的药剂可以治愈自己的疾病。如果患者对药剂的作用深信不疑,那么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他的病很有可能得到缓解甚至治愈,这也许是因为信念使得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强大的自愈功能被激发出来了。而建立信任则是一切的安慰剂效应得以实现的基础。 一般来说,普通人对于专家或者是权威都会有一种天然的信任,因此比较容易相信他们的判断。所以安慰剂效应才能每每在临床治疗中起到奇效。而板蓝根在防治流行性感冒的过程中,实际上也起到了安慰剂的作用。政府想要利用医疗机构的权威性使普通市民相信板蓝根拥有防治新型流感的功能,如果人们真的坚信不疑,或许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稍稍抑制H7N9禽流感病毒。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板蓝根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板蓝根是一种最“草根”的中药,在各个城市的各大药店都能轻易购买到,而且它价格便宜,即使需求量大也能够保证供货,更妙的是,普通人即使没生病,少量食用板蓝根也不会对身体产生太坏的影响。当人们知道有这样一种人人都能买到的廉价药材可以防治可怕的流行病时,对这种疾病的恐慌就会降低很多。否则,如果卫生厅发布信息说,目前没有办法防治H7N9,人们的恐惧情绪就会更甚,这样不仅对治病无效,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副作用惊人的安慰剂效应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政府选择板蓝根当安慰剂还真是明智之举,但殊不知,安慰剂效应的副作用也同样惊人。安慰剂虽然在某些情况下的确有效,但是它的疗效与真正的药品相比还是有所差距的。而且安慰剂如果短期内不能见效,病人的信心丧失后,安慰剂就再也没有效果了。 更严重的是,如果被患者发现自己其实服用的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安慰剂,被欺骗的怨恨和愤怒还有可能使得患者与医疗者之间的信任全盘崩溃,甚至带来夸张的“反安慰剂效应”――当患者不相信一种药品可以治疗自己的疾病时,即使这种药品真的可以治病,但却无法在这样的患者身上起到应有的效果。 现在政府使用板蓝根当安慰剂,利用的就是民众对于政府权威的信任感。可是一旦民众发现其实政府滥用了自己的信任,很可能会造成极端的反向效应,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 其实安慰剂效应的运用远远不止发生在医药学的领域,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也时常见到,而其副作用也同样大得惊人。比如在过去的一些自然灾害或特大交通事故中,政府曾瞒报少报死亡人数,其目的是想要减轻大众的恐惧,以免造成大范围的恐慌。如果说政府出示的经过缩水的死亡人数就是一种安慰剂,那么当人们发现它其实不过是一副“假药”之后,安慰剂的负面影响也就浮出了水面。到后来,一旦发生特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公众在面对政府公布的死亡人数时,往往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死的比这人数多得多!”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即使政府公布的明明是准确的人数,公众也要在心里为这个数字翻上几倍,人们自己吓自己,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想要利用“安慰剂效应”一定要谨慎小心,而且不要不管场合随意滥用,否则一旦“安慰剂”被看破,人们对于权威者的信任就会毁于一旦,甚至还会为未来埋下不信任的种子,起到反效果呢!
2013年春天,在江浙沪一带首先爆发的H7N9型禽流感刚刚出现不久,江苏省卫生厅就官方发布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的中医药方,板蓝根冲剂赫然在列。不少市民为此到各大药店疯狂抢购板蓝根,造成板蓝根脱销。值得玩味的是,早在10年前的SARS病毒侵袭我国大陆时,板蓝根也曾被推到“前线”,号称可以防治“非典”。也难怪网友戏言道:“十年了,病毒都换届了,板蓝根却依然是主治。” 板蓝根到底能不能防治H7N9这种新型的禽流感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估计是不太靠谱的。别说是H7N9,就是普通的感冒,板蓝根也只能起到清热解毒、缓解症状的作用,其实,由于感冒病毒的变种太多,现在的医学水平还没有高到可以发明出一种有效地治疗各种感冒病毒的药剂,因此说什么用板蓝根能防治新型流感病毒纯属无稽之谈。 被当成安慰剂的板蓝根 这些连普通人都懂的道理,政府卫生厅的医疗专家就想不到吗?为什么从SARS开始到H1N1、再到H7N9,板蓝根都是官方发布药方时必不可少的一味药呢?其实这里面有着相当大的学问。 我们都知道,在医学上有一种很神奇的“安慰剂效应”,是说当病人相信自己吃下的药剂能够治愈自己的疾病时,即使他们吃下的只是普通的、没有任何作用的糖粒,也能产生与特效药相近的效果。很多医学家都在研究安慰剂效应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明确的原因,不过这并不妨碍安慰剂效应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帮助医生们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想要安慰剂生效,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患者坚定地相信,自己吃下的药剂可以治愈自己的疾病。如果患者对药剂的作用深信不疑,那么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他的病很有可能得到缓解甚至治愈,这也许是因为信念使得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强大的自愈功能被激发出来了。而建立信任则是一切的安慰剂效应得以实现的基础。 一般来说,普通人对于专家或者是权威都会有一种天然的信任,因此比较容易相信他们的判断。所以安慰剂效应才能每每在临床治疗中起到奇效。而板蓝根在防治流行性感冒的过程中,实际上也起到了安慰剂的作用。政府想要利用医疗机构的权威性使普通市民相信板蓝根拥有防治新型流感的功能,如果人们真的坚信不疑,或许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稍稍抑制H7N9禽流感病毒。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板蓝根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板蓝根是一种最“草根”的中药,在各个城市的各大药店都能轻易购买到,而且它价格便宜,即使需求量大也能够保证供货,更妙的是,普通人即使没生病,少量食用板蓝根也不会对身体产生太坏的影响。当人们知道有这样一种人人都能买到的廉价药材可以防治可怕的流行病时,对这种疾病的恐慌就会降低很多。否则,如果卫生厅发布信息说,目前没有办法防治H7N9,人们的恐惧情绪就会更甚,这样不仅对治病无效,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副作用惊人的安慰剂效应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政府选择板蓝根当安慰剂还真是明智之举,但殊不知,安慰剂效应的副作用也同样惊人。安慰剂虽然在某些情况下的确有效,但是它的疗效与真正的药品相比还是有所差距的。而且安慰剂如果短期内不能见效,病人的信心丧失后,安慰剂就再也没有效果了。 更严重的是,如果被患者发现自己其实服用的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安慰剂,被欺骗的怨恨和愤怒还有可能使得患者与医疗者之间的信任全盘崩溃,甚至带来夸张的“反安慰剂效应”――当患者不相信一种药品可以治疗自己的疾病时,即使这种药品真的可以治病,但却无法在这样的患者身上起到应有的效果。 现在政府使用板蓝根当安慰剂,利用的就是民众对于政府权威的信任感。可是一旦民众发现其实政府滥用了自己的信任,很可能会造成极端的反向效应,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 其实安慰剂效应的运用远远不止发生在医药学的领域,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也时常见到,而其副作用也同样大得惊人。比如在过去的一些自然灾害或特大交通事故中,政府曾瞒报少报死亡人数,其目的是想要减轻大众的恐惧,以免造成大范围的恐慌。如果说政府出示的经过缩水的死亡人数就是一种安慰剂,那么当人们发现它其实不过是一副“假药”之后,安慰剂的负面影响也就浮出了水面。到后来,一旦发生特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公众在面对政府公布的死亡人数时,往往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死的比这人数多得多!”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即使政府公布的明明是准确的人数,公众也要在心里为这个数字翻上几倍,人们自己吓自己,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想要利用“安慰剂效应”一定要谨慎小心,而且不要不管场合随意滥用,否则一旦“安慰剂”被看破,人们对于权威者的信任就会毁于一旦,甚至还会为未来埋下不信任的种子,起到反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