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 教案
【教材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之前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就更容易理解本诗了。
【学情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新诗,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道路比喻人生之路,比较浅显,但因为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另外,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识记“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熟读《未选择的路》。
2、 通过朗读,分析理解本诗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启思:
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未选择的路》,看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之路怎样的思考。
二、 新授:
(一)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学生活动:
(1) 了解。】
(二)朗读课文
1. 学生听读。
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自主学习生字词。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绵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忧伤,愁闷。
3.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4.分析诗歌的结构。
【学生活动:
(1) 听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2) 识记理解字词。
(3) 识记生字词。
(4) 感知课文。】
(三)探究交流
【学生活动:
(1) 合作探究。
(2) 交流。】
(四)研读赏析
1、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全诗共4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
(1) 朗读。
(2) 合作探究。
(3) 讨论交流。】
三、 巩固训练:
1、 解释词:幽寂、延绵、荒草萋萋
2、 作者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3、 本诗主要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 诗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5、 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活动:
(1) 解释词语。
(2) 讨论交流。】
四、 小结
本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宋代大词人晏殊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也希望同学们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五、 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课后进行搜集整理,另外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预习《十三岁的际遇》
B:课后进行搜集整理,另外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并谈谈你的理解感悟,字数不限。预习《十三岁的际遇》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人生之路
【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
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
其次,我没有急于去讲解,而是让他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后,给出题目进行研读赏析,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这样,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认为:离开学情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离开文本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
未选择的路 教案
【教材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之前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就更容易理解本诗了。
【学情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新诗,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道路比喻人生之路,比较浅显,但因为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另外,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识记“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熟读《未选择的路》。
2、 通过朗读,分析理解本诗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启思:
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未选择的路》,看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之路怎样的思考。
二、 新授:
(一)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学生活动:
(1) 了解。】
(二)朗读课文
1. 学生听读。
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自主学习生字词。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绵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忧伤,愁闷。
3.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4.分析诗歌的结构。
【学生活动:
(1) 听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2) 识记理解字词。
(3) 识记生字词。
(4) 感知课文。】
(三)探究交流
【学生活动:
(1) 合作探究。
(2) 交流。】
(四)研读赏析
1、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全诗共4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
(1) 朗读。
(2) 合作探究。
(3) 讨论交流。】
三、 巩固训练:
1、 解释词:幽寂、延绵、荒草萋萋
2、 作者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3、 本诗主要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 诗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5、 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活动:
(1) 解释词语。
(2) 讨论交流。】
四、 小结
本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宋代大词人晏殊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也希望同学们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五、 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课后进行搜集整理,另外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预习《十三岁的际遇》
B:课后进行搜集整理,另外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并谈谈你的理解感悟,字数不限。预习《十三岁的际遇》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人生之路
【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
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
其次,我没有急于去讲解,而是让他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后,给出题目进行研读赏析,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这样,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认为:离开学情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离开文本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