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是一门最富文化艺术灵气的学科,语文学习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渐进的非线性序列过程。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也就是说,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把语文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无论是对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建议的论述、还是对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说明,都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的关注,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以此为基点,大语文教育观合时提出。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资源观

资源就是物力、动力的来源,它是一个来源问题。语文课程资源就可以理解为上一堂语文课所采用的一切资料来源,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一切为课堂教学所用的东西。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特别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理念。因为教师作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技巧、理论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就是一种丰厚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关怀资源

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第一,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语文课堂教学要抓住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感悟的诱导物,让学生于教材亲密接触,从而走进课文的艺术世界。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获得启示,有感有悟。心中有疑,自主地向教材探求、咨询;心中有感,乐于向教材诉说、辩驳。教师也应模拟作者、编者,与学生相互对话。如此,学生的灵魂就投入课文的怀抱,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把握其内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和自主表达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审美者。翻开教材,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然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娓娓动听的讲解,或巧妙的点拨,或惟妙惟肖的演示,或启发想象和联想……于是学生成为了教材资源的开发者,主动去挖掘教材资源,会从教材中听到秋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鸟儿款款飞翔、溪水潺潺流淌,闻到幽幽的青草气息、缕缕的野花芳香,以至感悟到离合悲欢的人生话剧。久而久之,学生沉浸在语文课堂五彩缤纷的审美天地中自由徜徉,而学生的人文底蕴也在不知不觉地被教材的美学因素陶冶而日渐丰厚。第三,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创编者。从教材资源开发来看,课堂上除了知识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以教材为依托的创新经验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开发多样化的教材资源载体形式。可以让学生尝试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延伸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模仿创作、表演作品、改编课文,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唤醒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生命意义。

三、拓展语文的校本教育时空

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课堂成为最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但在校园中,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学校本身就是语文课程资源,学生应当在大校园中感受大语文教育氛围。学校可以在周五下午开设“实践活动课”,不让学生到图书室、体育场馆、标本室、校史室等地方去活动,就某一专题展开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地接触人类文化、现实生活以及本校的办学历史,切实提高校本资源价值。学校的景点设置可以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名人传记、诗歌名句来设计安排。一些学校把各种楼群以鲁迅、周恩来、徐渭等绍兴名人的字、号来定名,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熏陶,从而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立志以家乡名人为榜样努力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活动特点,设置艺术化的布告栏、报廊以及名言牌、警戒牌,使它们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发掘影视资源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电视、广播是一门艺术,更是活跃的语文课程资源。影视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它形象、生动、集中,有一定的感染力。语文教育要巧妙开发影视资源,策划一些探究性作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盎然,富有实效。 首先,关心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源于语文课文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观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影电视,以进一步深刻把握课文内涵。再次,关爱童年生活。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儿童题材的影视,听儿童栏目的广播。学生通过观看或收听此类栏目,了解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同龄人的学习、生活情况。班内还可以开展“比童年”、“家庭生活的变化”等专题报告会。以此激励学生珍惜自己的生活,关爱自己的生命,培植自己的爱心和责任意识。

五、设计崭新的网络资源课型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正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随着Internet功能的日新月异,网络成为了不可缺失的语文课程资源。网络正架设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而网络资源的开发,可以凭借设计新课型来实施操作。网上探秘,变有限为无限。学生学会使用网络浏览器、网上资源搜索、文件传输和下载的技能后,学生每周可以开设“网上探秘”课。教师给定一个主题或设定一个话题及范围,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览,搜索、探寻未知领域,使学生有限的知识经验得到不断拓展,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寻找无限乐趣、无限资源,遨游在网络资源的海洋之中。从而达到资源交换、资源共享的境界,使语文学习彰显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

就现阶段而言,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难题和困惑。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更多的困惑。希望我们一起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来发现、探讨、解决这些困难,从而完成新教材对于我们的挑战,让我们真正走在教育当前沿,走在时代的前列。

语文是一门最富文化艺术灵气的学科,语文学习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渐进的非线性序列过程。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也就是说,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把语文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无论是对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建议的论述、还是对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说明,都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的关注,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以此为基点,大语文教育观合时提出。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资源观

资源就是物力、动力的来源,它是一个来源问题。语文课程资源就可以理解为上一堂语文课所采用的一切资料来源,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一切为课堂教学所用的东西。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特别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理念。因为教师作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技巧、理论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就是一种丰厚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关怀资源

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第一,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语文课堂教学要抓住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感悟的诱导物,让学生于教材亲密接触,从而走进课文的艺术世界。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获得启示,有感有悟。心中有疑,自主地向教材探求、咨询;心中有感,乐于向教材诉说、辩驳。教师也应模拟作者、编者,与学生相互对话。如此,学生的灵魂就投入课文的怀抱,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把握其内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和自主表达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审美者。翻开教材,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然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娓娓动听的讲解,或巧妙的点拨,或惟妙惟肖的演示,或启发想象和联想……于是学生成为了教材资源的开发者,主动去挖掘教材资源,会从教材中听到秋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鸟儿款款飞翔、溪水潺潺流淌,闻到幽幽的青草气息、缕缕的野花芳香,以至感悟到离合悲欢的人生话剧。久而久之,学生沉浸在语文课堂五彩缤纷的审美天地中自由徜徉,而学生的人文底蕴也在不知不觉地被教材的美学因素陶冶而日渐丰厚。第三,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创编者。从教材资源开发来看,课堂上除了知识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以教材为依托的创新经验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开发多样化的教材资源载体形式。可以让学生尝试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延伸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模仿创作、表演作品、改编课文,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唤醒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生命意义。

三、拓展语文的校本教育时空

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课堂成为最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但在校园中,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学校本身就是语文课程资源,学生应当在大校园中感受大语文教育氛围。学校可以在周五下午开设“实践活动课”,不让学生到图书室、体育场馆、标本室、校史室等地方去活动,就某一专题展开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地接触人类文化、现实生活以及本校的办学历史,切实提高校本资源价值。学校的景点设置可以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名人传记、诗歌名句来设计安排。一些学校把各种楼群以鲁迅、周恩来、徐渭等绍兴名人的字、号来定名,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熏陶,从而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立志以家乡名人为榜样努力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活动特点,设置艺术化的布告栏、报廊以及名言牌、警戒牌,使它们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发掘影视资源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电视、广播是一门艺术,更是活跃的语文课程资源。影视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它形象、生动、集中,有一定的感染力。语文教育要巧妙开发影视资源,策划一些探究性作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盎然,富有实效。 首先,关心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源于语文课文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观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影电视,以进一步深刻把握课文内涵。再次,关爱童年生活。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儿童题材的影视,听儿童栏目的广播。学生通过观看或收听此类栏目,了解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同龄人的学习、生活情况。班内还可以开展“比童年”、“家庭生活的变化”等专题报告会。以此激励学生珍惜自己的生活,关爱自己的生命,培植自己的爱心和责任意识。

五、设计崭新的网络资源课型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正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随着Internet功能的日新月异,网络成为了不可缺失的语文课程资源。网络正架设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而网络资源的开发,可以凭借设计新课型来实施操作。网上探秘,变有限为无限。学生学会使用网络浏览器、网上资源搜索、文件传输和下载的技能后,学生每周可以开设“网上探秘”课。教师给定一个主题或设定一个话题及范围,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览,搜索、探寻未知领域,使学生有限的知识经验得到不断拓展,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寻找无限乐趣、无限资源,遨游在网络资源的海洋之中。从而达到资源交换、资源共享的境界,使语文学习彰显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

就现阶段而言,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难题和困惑。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更多的困惑。希望我们一起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来发现、探讨、解决这些困难,从而完成新教材对于我们的挑战,让我们真正走在教育当前沿,走在时代的前列。


相关文章

  • 例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非常丰富,知识面涉及范围广,富含许多能够帮助小学生正确建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生哲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查看


  • 小学语文讲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的方向剖析
  • 小学语文讲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的方向剖析 [摘 要]跟着新课程变革的不断推动,生成教学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员所注重,对讲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是完成生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联络小学语文本身的人文性.敞开性.日子性和审美性等特色,对小学语 ...查看


  • 中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探究原则
  • 中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探究原则 中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顾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需要相应的发展原则作为指导和规范,从而确保这项工作在科学.有序.平稳.高效的状态下运行. 1.课程设臵的整体性原则.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 ...查看


  • 教育研究课题选题参考20110929
  • 教育研究课题选题参考(一) 一.德育研究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后进生转化的个案研究. 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家校共育"的个案研究.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学业较差学生的行为形成原因研究 学业优秀学生的行为 ...查看


  •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概述 所谓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本 ...查看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4
  • 201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2. 工具性 与 ...查看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doc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2. 工具性 与人文性 ...查看


  •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学习心得 巴中市南江县东榆小学 何英 在不断反思,困惑,再实践的同时,有幸学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它如一 ...查看


  • 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利用
  • 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 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 创设语文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 感悟和积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