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第一学期历史与社会七上教学计划
备课组长:金小刚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为基石,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教育背景差异大,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学生,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有的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加以引导和督促。
2. 七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历史与社会这门新的学科,在活动探究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述及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都相对比较欠缺。
3. 该年龄段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乐于参与课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方面的学习发展潜能较大。同时基于丰富多元的教材内容,通过教师有效地教学设计和引导,学生应该会有比较大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人文素养。当然由于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这些孩子的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度以及社会经验极其有限,因而对社会方面的教学将是最大的挑战。
三、教材分析:
本主题以学生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起点,在描述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一些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核心的概念。按照“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思路,综合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逐步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世界,将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追求融入社会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本册内容总共分为四个单元,依次分别为: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和文明的中心——城市。
四、教材的三维目标以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 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信息。
2. 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发展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与其他地区在人员、物资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培养基本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学会社会生活、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2、 学会从地图上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尝试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观察现实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形成依法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能力。
3、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具备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历史材料,培养社会调查和合作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人文魅力,关心国家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
3、树立全球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会从图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初步学会分析某个区域的主要地形、气候和河流等特点,了解世界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环境,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特征差异,在合作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五、教学措施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树立为学生的终身服务的教学思想;
2. 采用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活跃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3. 扎实基础、突出重点,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学习意志;
4. 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知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5. 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6. 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 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7、加强日常备课讨论,提高课堂实效。 我们的教学设计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验证。因而,我们要非常重视对我们课堂教学的把握,不断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水准。通过讨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思路,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助,提高教师进行教学的热情。
8、培优辅困,关注后30%学生学习,体现均衡发展。 后30%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对一个班级某门学科的整体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教师的教学不应当仅仅是精英教学,还要特别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要加倍关注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六、教学进度表:
2015学年第一学期历史与社会七上教学计划
备课组长:金小刚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为基石,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教育背景差异大,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学生,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有的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加以引导和督促。
2. 七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历史与社会这门新的学科,在活动探究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述及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都相对比较欠缺。
3. 该年龄段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乐于参与课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方面的学习发展潜能较大。同时基于丰富多元的教材内容,通过教师有效地教学设计和引导,学生应该会有比较大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人文素养。当然由于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这些孩子的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度以及社会经验极其有限,因而对社会方面的教学将是最大的挑战。
三、教材分析:
本主题以学生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起点,在描述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一些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核心的概念。按照“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思路,综合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逐步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世界,将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追求融入社会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本册内容总共分为四个单元,依次分别为: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和文明的中心——城市。
四、教材的三维目标以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 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信息。
2. 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发展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与其他地区在人员、物资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培养基本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学会社会生活、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2、 学会从地图上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尝试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观察现实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形成依法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能力。
3、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具备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历史材料,培养社会调查和合作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人文魅力,关心国家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
3、树立全球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会从图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初步学会分析某个区域的主要地形、气候和河流等特点,了解世界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环境,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特征差异,在合作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五、教学措施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树立为学生的终身服务的教学思想;
2. 采用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活跃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3. 扎实基础、突出重点,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学习意志;
4. 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知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5. 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6. 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 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7、加强日常备课讨论,提高课堂实效。 我们的教学设计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验证。因而,我们要非常重视对我们课堂教学的把握,不断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水准。通过讨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思路,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助,提高教师进行教学的热情。
8、培优辅困,关注后30%学生学习,体现均衡发展。 后30%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对一个班级某门学科的整体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教师的教学不应当仅仅是精英教学,还要特别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要加倍关注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六、教学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