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沉郁顿挫

从《五百字》看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下面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为例具体分析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先说沉郁,主要体现在诗人忧己、忧国、忧民的深沉忧思。

首先,诗中第一段人生之慨,主要表达了忧己,是建立在忧民忧国之上的忧己。为自己抱负的落空而忧,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仕既不成,“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即使无所成就,自己甘愿勤苦也要坚持理想到白首,至死方休。而“此志常觊豁”的志是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联系在一起的。隐又不遂,“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终因自己不能像巢父与许由一样避世隐居而感到惭愧,虽然如此,还是不能改变“自比稷与契”的志向。而“未能易其节”则是因为“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其次,诗中第二段写途中之感,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情怀:此时安禄山已起兵叛乱,而骊山上“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戞。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国家动乱,皇帝和大臣却在歌舞升平中享乐。甚至“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宫廷里分给贵族官僚们的那些财物,本来是平民百姓那里用横暴手段搜刮而来贡献给京都的。更有“朱门酒内臭,路有冻死骨”这句用黄金铸成的句子,朱门内外这样让人痛心的鲜明对比,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时上层阶级生活的奢侈却不顾人民死活。 最后只能发出“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

再次,诗中第三段写归来之叹,主要表达了诗人忧民的情怀。“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 幼子饥已卒”,诗人急于归家,而长途跋涉后,迎接诗人的不是合家欢聚的天伦之乐,而是号啕哭声,国难、家忧一起袭来,诗人博大的心胸再—次想到了更加悲惨的苦难中的平民。“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我哪里料到丰收之秋,庄稼熟了,在贫寒人家竟会发生饿死孩子的不幸事故?诗人由自己辛酸的人生经历联想到“平民”和“失业徒”,产生了“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的无比深广的忧国忧民之情。 再说顿挫,主要体现在本诗中章法上感情表达转换穿插的层次,句法上的转折复句,节奏韵律上的起伏变化。

首先,章法上,表现在三段的的感情转换起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一段,先叙自己的人生之慨,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第二段途中之感的描写。第二段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然后转入第三段的归来之叹。第三段“入门闻号洮,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但又没有喷薄而出,“默思失业徒,因

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再次,在句法上,虽然“居然成濩落”,却“白首甘契阔”;虽然“取笑同学翁”,却“浩歌弥激烈”;虽然“终愧巢与由”,却“未能易其节”。这些转折复句,加强了感情变化,也体现出了句法上的顿挫风格。

最后,在韵律节奏上,全诗采用仄声韵,读起来一句一顿,节奏起伏明显,又形成了韵律节奏上的顿挫风格。

综观全诗,虽有纪行的内容,但以咏怀为主;而无论咏怀、纪行都以志存稷契、心忧天下为中心、为灵魂,贯穿全篇,是为沉郁风格。全诗分三段分别写了忧己、忧国、忧民的感情表达转换,转折复句的应用,仄声韵的应用,是为顿挫风格。所以,杜甫这首《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是沉郁顿挫诗风的典范。沉郁顿挫使本诗感情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换言之,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从《五百字》看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下面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为例具体分析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先说沉郁,主要体现在诗人忧己、忧国、忧民的深沉忧思。

首先,诗中第一段人生之慨,主要表达了忧己,是建立在忧民忧国之上的忧己。为自己抱负的落空而忧,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仕既不成,“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即使无所成就,自己甘愿勤苦也要坚持理想到白首,至死方休。而“此志常觊豁”的志是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联系在一起的。隐又不遂,“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终因自己不能像巢父与许由一样避世隐居而感到惭愧,虽然如此,还是不能改变“自比稷与契”的志向。而“未能易其节”则是因为“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其次,诗中第二段写途中之感,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情怀:此时安禄山已起兵叛乱,而骊山上“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戞。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国家动乱,皇帝和大臣却在歌舞升平中享乐。甚至“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宫廷里分给贵族官僚们的那些财物,本来是平民百姓那里用横暴手段搜刮而来贡献给京都的。更有“朱门酒内臭,路有冻死骨”这句用黄金铸成的句子,朱门内外这样让人痛心的鲜明对比,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时上层阶级生活的奢侈却不顾人民死活。 最后只能发出“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

再次,诗中第三段写归来之叹,主要表达了诗人忧民的情怀。“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 幼子饥已卒”,诗人急于归家,而长途跋涉后,迎接诗人的不是合家欢聚的天伦之乐,而是号啕哭声,国难、家忧一起袭来,诗人博大的心胸再—次想到了更加悲惨的苦难中的平民。“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我哪里料到丰收之秋,庄稼熟了,在贫寒人家竟会发生饿死孩子的不幸事故?诗人由自己辛酸的人生经历联想到“平民”和“失业徒”,产生了“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的无比深广的忧国忧民之情。 再说顿挫,主要体现在本诗中章法上感情表达转换穿插的层次,句法上的转折复句,节奏韵律上的起伏变化。

首先,章法上,表现在三段的的感情转换起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一段,先叙自己的人生之慨,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第二段途中之感的描写。第二段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然后转入第三段的归来之叹。第三段“入门闻号洮,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但又没有喷薄而出,“默思失业徒,因

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再次,在句法上,虽然“居然成濩落”,却“白首甘契阔”;虽然“取笑同学翁”,却“浩歌弥激烈”;虽然“终愧巢与由”,却“未能易其节”。这些转折复句,加强了感情变化,也体现出了句法上的顿挫风格。

最后,在韵律节奏上,全诗采用仄声韵,读起来一句一顿,节奏起伏明显,又形成了韵律节奏上的顿挫风格。

综观全诗,虽有纪行的内容,但以咏怀为主;而无论咏怀、纪行都以志存稷契、心忧天下为中心、为灵魂,贯穿全篇,是为沉郁风格。全诗分三段分别写了忧己、忧国、忧民的感情表达转换,转折复句的应用,仄声韵的应用,是为顿挫风格。所以,杜甫这首《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是沉郁顿挫诗风的典范。沉郁顿挫使本诗感情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换言之,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相关文章

  • 杜甫创作心态与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剖析
  • 总20卷 第5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9月 JournalofSouthwestInstituteforEthnicGroup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20No.5Vol Sep. ...查看


  • 汉语言文学杜甫作业
  •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他一生忧国忧民.有着儒家传 ...查看


  • 论杜甫诗歌之美
  • 陕西省自学考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杜甫诗歌之美 姓 名:李 渊 准考证号:[1**********]3 指导教师:韩理洲 写作时间:2011年8月10日 联系方式:[1**********] 目 录 一.摘要„„„„„„„„„„„ ...查看


  • 李白豪放飘逸与杜甫抑扬顿挫的诗歌风格比较
  • (2011-09-25 16:24:28) 转载▼ 标签: 文化 李白的风格可以用"豪放飘逸"来概括,杜甫的风格可以"沉郁顿挫"来概括.为什么这样说呢?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查看


  •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杜甫的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解杜甫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 ...查看


  • 杜甫诗导学案
  • <兵车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2.深刻理解诗歌主旨,感悟诗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悲悯情怀.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2.深刻理解诗歌主旨,感悟诗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悲悯情怀. ...查看


  • 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及其审美分析
  • 2007年第2期(第22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22007(Vol.22) 文学研究 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 及其审美分析 杨 义 摘 要: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沉落的大诗人.历代诗人的写作中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 ...查看


  • 巩固训练·提能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客至
  •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巩固训练·提能力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夜宴左氏庄 杜 甫 ...查看


  • 春望.教学设计
  • <春望>教学设计 清华附中邱晓云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