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等
作者:杨必琨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0年第10期
多少日子里,手机短信频频出现;多少时间中,QQ头像频频闪动。而前几天收到好友的一封信件,竟让我异常感动。
淡黄的信封上,邮票安详地躺着,清晰秀丽的字体映在我的眼帘中。我神圣地将这封信捧在手中,体味这份厚重的友谊。
在这个信息日渐发达的社会中,手机短信等电子通讯充斥着我们的交流空间,可这些便捷的交流方式,又怎能让人深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圊时,月满西楼”的惊喜之情呢? 铺开洁白的信纸,品一茗清香四溢的淡茶,梳理思绪,抒发感情:或发泄苦闷忧愁和烦恼;或倾吐对亲情、对友谊、对理想的向往;或挥洒对美好、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恩和希望。 在写信中体味纸短情长,在寄信中体味鱼雁传情。在读信中体味深情厚谊,这将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当书信正带着一种体温,一缕墨香千里迢迢跋涉而来时,手机短信却如烟花女子般,在刚刚发给你之后,又匆匆地发给另一个人。人们不愿“浪费”时间在纸上抒情,却情愿自己24小时接受手机支配。在高速旋转的社会中,我们真的没必要鸿雁传书了吗?
不!写信是一种心灵的低语,写信是一种深沉的寄托;写信如同赴心灵的约会,它赋予时间以意义;写信如同河中的卵石,过了多少岁月也不会被侵蚀。
写信与现代通讯方式相比,虽不够方便快捷,却更人性化,更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埋藏心底多年的温馨回忆。总有一种回忆让我们感动,这便是写信的真谛。
让我们写信吧!在这夜阑人静的时候,纵身于信笺之中。一个观念的转折,一幅美景的描绘,一个突如其来的惊奇,都在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深知“家书抵万金”,晏殊也会“欲寄彩笺兼尺素”。正是书信,让我们领略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节操;正是书信,让我们饱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富春江畔的美景;正是书信,让我们深味林觉民《与妻书》中的拳拳深情;正是书信,让我们铭记傅雷家书中的谆谆教诲…… 不能让手机电脑的普及增加我们的惰性,我们可以在写信收信寄信中收获幸福。 最初就是最后
严 晗
当我写下“最初就是最后”几个字时,同桌小灰投来鄙视的目光,我想她大抵是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愿意去相信你所说的,你还是个孩子。相信你只是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不能为身边的人考虑。相信你不是有意去伤害,相信你的道歉是坦城的。可事实却证明,于每个人,你都这样一种姿态。
就像一部笑剧。从始至终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因为年轻,所以涉世未深。简单得有些幼稚。
难过只需要一次就够了,如果有第二次,只能说朗第一次伤得不够深。不是不明白,只是不能坦白,只是不甘。不甘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此放弃,付之一炬,不甘伊始之时的美好憧憬,酝酿成最后的一滴寒泪,黯自伤神;不甘自己就像一个傻瓜。由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的戏,一厢情愿。
但也弥足珍贵,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会长大,会成熟,会认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会明白林林总总的事情,被世俗磨圆棱角。害怕被人看穿,变得不再简单,学会防备,学会隐藏……而那最初的人和事也将变成一个虚幻的影子,成为最后的记忆。
我清楚,纵使我感慨万千地写下这些句子,于你,终究只会是一页轻薄的文字,过目则忘。如同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清清淡淡。
有人说过,在这场戏里。总有一个主角和一个配角,累的永远是主角,伤的永远是配角。主角有他的无奈,配角有他的悲哀,故事的开头注定有个固定的结局。谁都没有权利去批驳谁,我们只想努力演好自己罢了。
云中谁寄锦书来等
作者:杨必琨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0年第10期
多少日子里,手机短信频频出现;多少时间中,QQ头像频频闪动。而前几天收到好友的一封信件,竟让我异常感动。
淡黄的信封上,邮票安详地躺着,清晰秀丽的字体映在我的眼帘中。我神圣地将这封信捧在手中,体味这份厚重的友谊。
在这个信息日渐发达的社会中,手机短信等电子通讯充斥着我们的交流空间,可这些便捷的交流方式,又怎能让人深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圊时,月满西楼”的惊喜之情呢? 铺开洁白的信纸,品一茗清香四溢的淡茶,梳理思绪,抒发感情:或发泄苦闷忧愁和烦恼;或倾吐对亲情、对友谊、对理想的向往;或挥洒对美好、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恩和希望。 在写信中体味纸短情长,在寄信中体味鱼雁传情。在读信中体味深情厚谊,这将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当书信正带着一种体温,一缕墨香千里迢迢跋涉而来时,手机短信却如烟花女子般,在刚刚发给你之后,又匆匆地发给另一个人。人们不愿“浪费”时间在纸上抒情,却情愿自己24小时接受手机支配。在高速旋转的社会中,我们真的没必要鸿雁传书了吗?
不!写信是一种心灵的低语,写信是一种深沉的寄托;写信如同赴心灵的约会,它赋予时间以意义;写信如同河中的卵石,过了多少岁月也不会被侵蚀。
写信与现代通讯方式相比,虽不够方便快捷,却更人性化,更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埋藏心底多年的温馨回忆。总有一种回忆让我们感动,这便是写信的真谛。
让我们写信吧!在这夜阑人静的时候,纵身于信笺之中。一个观念的转折,一幅美景的描绘,一个突如其来的惊奇,都在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深知“家书抵万金”,晏殊也会“欲寄彩笺兼尺素”。正是书信,让我们领略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节操;正是书信,让我们饱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富春江畔的美景;正是书信,让我们深味林觉民《与妻书》中的拳拳深情;正是书信,让我们铭记傅雷家书中的谆谆教诲…… 不能让手机电脑的普及增加我们的惰性,我们可以在写信收信寄信中收获幸福。 最初就是最后
严 晗
当我写下“最初就是最后”几个字时,同桌小灰投来鄙视的目光,我想她大抵是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愿意去相信你所说的,你还是个孩子。相信你只是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不能为身边的人考虑。相信你不是有意去伤害,相信你的道歉是坦城的。可事实却证明,于每个人,你都这样一种姿态。
就像一部笑剧。从始至终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因为年轻,所以涉世未深。简单得有些幼稚。
难过只需要一次就够了,如果有第二次,只能说朗第一次伤得不够深。不是不明白,只是不能坦白,只是不甘。不甘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此放弃,付之一炬,不甘伊始之时的美好憧憬,酝酿成最后的一滴寒泪,黯自伤神;不甘自己就像一个傻瓜。由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的戏,一厢情愿。
但也弥足珍贵,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会长大,会成熟,会认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会明白林林总总的事情,被世俗磨圆棱角。害怕被人看穿,变得不再简单,学会防备,学会隐藏……而那最初的人和事也将变成一个虚幻的影子,成为最后的记忆。
我清楚,纵使我感慨万千地写下这些句子,于你,终究只会是一页轻薄的文字,过目则忘。如同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清清淡淡。
有人说过,在这场戏里。总有一个主角和一个配角,累的永远是主角,伤的永远是配角。主角有他的无奈,配角有他的悲哀,故事的开头注定有个固定的结局。谁都没有权利去批驳谁,我们只想努力演好自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