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移支付:指政府以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企业或灾区)的一种支出。
2. 寻租:个人或利益集团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如游说,疏通,哄骗,贿赂,以得到占有这种由于行政管制或垄断而产生的经济租金。
3. 通货膨胀:经济社会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上涨。 4.
规范分析:指的是对经济状、经济现象进行价值评判,它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评价经济运行、经济状态的好坏优劣,并探讨怎样才能符合那些好的标准
5.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对它的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6.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投入不变,只是不断增加某一种投入,则这种投入的边际产量最终会逐渐减少。
7. 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季度等),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8. 经济租金:要素所得者得到的报酬中超过该要素机会成本的部分
9. 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及劳动供求区域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10. 经济租金: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报酬中超过要素机会成本的部分
11. 替代效应: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消费者增加降价商品的购买量以代替或部分代替对价格相对上涨商品的消费,而效用水平未发生变动的现象
12.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和改变货币的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13. 周期性失业:由于总需求不足因而生产萎缩,进而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
14. 负外部性(外在不经济):个体活动使其他个体或其他社会成员蒙受损失的现象。
15. 第七章:市场失灵的表现:a.市场不能保证信息的完全、充分和传递中的顺畅b.市场经济活动会产生外在不经济问题c.市场本身缺乏完整性d.通过市场进行的收入分配难免不平均,易导致贫富的两极分化e.市场经济不能保证实现众多的社会目标f。市场经济受到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发生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
16.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的信息呈现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17. 柠檬市场:处于信息不对称环境中的次品市场 18.
外在不经济:指个体活动使其他个体或其他社会成员
蒙受损失的现象
19.
外在经济:指个体活动使得其他社会成员从中受益的现象 20.
科斯定理:如果当事者之间谈判协商的费用为零,就可以通过确定产权,由当事人双方就产生的外在不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谈判,最终结果会达到资源的有效率的配置。而且这与产权的初始界定状态无关 21.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交易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22.
特征:a.非竞争性:在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向一个额外的消费者提供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等于零b.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共享性,难以或不可能排除、限制任一消费者对它的消费 23.
洛伦茨曲线:用来反应社会收入平均或不平均程度的曲线 24.
基尼系数:判断社会收入分配平均或不平均程度的数量指标 25.
第十一章:失业:是指年龄在规定范围段,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的人 26.
失业的类型:a.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或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正常摩擦所产生的短期、局部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及劳动供求区域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的失业c.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因而生产萎缩,进而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 27. 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与总劳动力的比率
28.
充分就业:指的是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以后的社会就业状况 29. 失业的社会代价(影响):
30.
从经济方面来看,失业会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大量失业的同时,生产设备及其他经济资源也常常会大量闲置,生产能力开工不足,这都直接降低了国民产出水平,而且,大量的失业使人们的收入大为降低,从而使市场需求萎缩加剧 31.
从社会影响来看,失业不但使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下降,而且会给失业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并且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念,高失业时期,往往伴随着高犯罪率、高离婚率和其他各种社会骚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32. 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社会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33.
通货膨胀的效应.原因:a.再分配效应b.资源配置效应
c.税收扭曲效应d.经济增长效应e.通货紧缩效应 原因:a.作为货币现象的膨胀: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b.需求上拉型通胀:总需求增长过快而造成的通胀c.成本推动型通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胀d.结构型通胀: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所引起的通胀e.输入型通胀:国外的通胀通过国际经济传导引起本国的总体价格水平上涨 34.
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工具:税收、国债、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 35.
货币政策工具:a.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行为b.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支付的利率c.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如果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就增加了可用于贷款的货币量,并将通过存款乘数成倍地扩大货币供给,反之则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 36.
第一章: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一定的商品价格所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条件:有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 37.
恩格尔定律:无论个人、家庭,还是整个国家,随着收入的增加,总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将趋于下降 38.
市场均衡的分析:当产品在低价格水平时,需求大于供给,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状况,这会导致价格上升,反之会导致价格下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价格,同时价格反过来又自动地影响和调节供给与需求,市场趋于平衡;在需求和供给都增加的条件下,均衡产量肯定会提高,均衡价格则可能提高,也肯降低,这取决于需求与供给各自增加的力度的大小对比。如果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时,新的均衡价格一定会提高,新的均衡产量则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1. 转移支付:指政府以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企业或灾区)的一种支出。
2. 寻租:个人或利益集团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如游说,疏通,哄骗,贿赂,以得到占有这种由于行政管制或垄断而产生的经济租金。
3. 通货膨胀:经济社会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上涨。 4.
规范分析:指的是对经济状、经济现象进行价值评判,它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评价经济运行、经济状态的好坏优劣,并探讨怎样才能符合那些好的标准
5.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对它的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6.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投入不变,只是不断增加某一种投入,则这种投入的边际产量最终会逐渐减少。
7. 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季度等),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8. 经济租金:要素所得者得到的报酬中超过该要素机会成本的部分
9. 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及劳动供求区域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10. 经济租金: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报酬中超过要素机会成本的部分
11. 替代效应: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消费者增加降价商品的购买量以代替或部分代替对价格相对上涨商品的消费,而效用水平未发生变动的现象
12.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和改变货币的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13. 周期性失业:由于总需求不足因而生产萎缩,进而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
14. 负外部性(外在不经济):个体活动使其他个体或其他社会成员蒙受损失的现象。
15. 第七章:市场失灵的表现:a.市场不能保证信息的完全、充分和传递中的顺畅b.市场经济活动会产生外在不经济问题c.市场本身缺乏完整性d.通过市场进行的收入分配难免不平均,易导致贫富的两极分化e.市场经济不能保证实现众多的社会目标f。市场经济受到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发生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
16.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的信息呈现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17. 柠檬市场:处于信息不对称环境中的次品市场 18.
外在不经济:指个体活动使其他个体或其他社会成员
蒙受损失的现象
19.
外在经济:指个体活动使得其他社会成员从中受益的现象 20.
科斯定理:如果当事者之间谈判协商的费用为零,就可以通过确定产权,由当事人双方就产生的外在不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谈判,最终结果会达到资源的有效率的配置。而且这与产权的初始界定状态无关 21.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交易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22.
特征:a.非竞争性:在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向一个额外的消费者提供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等于零b.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共享性,难以或不可能排除、限制任一消费者对它的消费 23.
洛伦茨曲线:用来反应社会收入平均或不平均程度的曲线 24.
基尼系数:判断社会收入分配平均或不平均程度的数量指标 25.
第十一章:失业:是指年龄在规定范围段,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的人 26.
失业的类型:a.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或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正常摩擦所产生的短期、局部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及劳动供求区域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的失业c.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因而生产萎缩,进而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 27. 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与总劳动力的比率
28.
充分就业:指的是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以后的社会就业状况 29. 失业的社会代价(影响):
30.
从经济方面来看,失业会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大量失业的同时,生产设备及其他经济资源也常常会大量闲置,生产能力开工不足,这都直接降低了国民产出水平,而且,大量的失业使人们的收入大为降低,从而使市场需求萎缩加剧 31.
从社会影响来看,失业不但使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下降,而且会给失业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并且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念,高失业时期,往往伴随着高犯罪率、高离婚率和其他各种社会骚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32. 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社会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33.
通货膨胀的效应.原因:a.再分配效应b.资源配置效应
c.税收扭曲效应d.经济增长效应e.通货紧缩效应 原因:a.作为货币现象的膨胀: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b.需求上拉型通胀:总需求增长过快而造成的通胀c.成本推动型通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胀d.结构型通胀: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所引起的通胀e.输入型通胀:国外的通胀通过国际经济传导引起本国的总体价格水平上涨 34.
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工具:税收、国债、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 35.
货币政策工具:a.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行为b.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支付的利率c.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如果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就增加了可用于贷款的货币量,并将通过存款乘数成倍地扩大货币供给,反之则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 36.
第一章: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一定的商品价格所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条件:有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 37.
恩格尔定律:无论个人、家庭,还是整个国家,随着收入的增加,总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将趋于下降 38.
市场均衡的分析:当产品在低价格水平时,需求大于供给,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状况,这会导致价格上升,反之会导致价格下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价格,同时价格反过来又自动地影响和调节供给与需求,市场趋于平衡;在需求和供给都增加的条件下,均衡产量肯定会提高,均衡价格则可能提高,也肯降低,这取决于需求与供给各自增加的力度的大小对比。如果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时,新的均衡价格一定会提高,新的均衡产量则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